首页 -> 2006年第3期

刘邦的同乡朋友

作者:崔雨风

字体: 【


  刘邦弟兄四人,他排行老三,后来的很多人叫他“刘三”或“刘老三”。起义以前他是沛地的泗上亭长,负责招待来往公干们的行旅食宿。虽然没有什么身份,家里没有什么钱,工作以外没有什么业务,但刘邦却好应酬,到处交结朋友,招待所里不好安排的时候,就在家里请客。父亲老了,大哥早死,家里做主的大嫂和不做主的兄弟们都不胜其烦。尤其是当家的大嫂,特别讨厌这位游手好闲的叔叔,每次看见他带着狐朋狗友回家,就心里烦,把锅刮得山响。客人听得锅响,再看主人脸色不好,不便久留,找个借口客气地走开。在刘邦方面,大嫂刮锅的次数多了,就不免起了疑心。送走客人回来揭开锅一看,发现有货,从此心头埋下对大嫂的不满。后来做了皇帝,刘邦封二哥为代王,四弟为楚王,连堂兄弟都封了,就是不封大哥一支。老父亲说了几次,才勉强封大哥的儿子为“羹颉侯”,通俗地讲,就是“刮锅侯”哇!算是对嫂子不礼遇自己的朋友的惩戒。
  刘邦的寡嫂肯定悔恨交加。她可能始终都没能明白,这位游手好闲的叔叔为什么要交这些狐朋狗友,这些狐朋狗友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刘邦的这些同声气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在沛这一块小小的地盘上,有些算是有点头脸,有些则只是引车卖浆贩夫走卒之流,有些甚至没有正当职业;有些有点鸡鸣狗盗之技,有些则一无是处;有些还算人模人样,有些则污迹斑斑。总之,都不被旁人看好,甚至还受家人的闲气,包括刘邦他自己。但就是这些人,有一天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萧何是刘邦的同乡和好友,公文写得好,在沛一地,算是一大长处,积官至主吏掾,是管理沛地政府属员的官吏。虽说在当地很有头脸,却倾心交结刘邦。刘邦是布衣时,萧何常在职权范围内给他些方便和好处;刘邦当了亭长(不知萧何在这当中起了什么作用),又设法罩着他。刘邦公差到咸阳,同事“皆奉送钱三,何独以五”。举事以后,萧何跟着刘邦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立了汗马功劳。刘邦入咸阳,诸将都去争抢金帛财物,萧何却独去抢收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藏之宝之。后来楚汉逐鹿,沛公具知天下地理形势户口强弱,在斗争中占尽先机。至于月下追韩信,更像是为刘邦追回江山社稷。项羽以蜀汉地王刘邦,置之边远,让他远离群众基础好的故土,明摆着欺负刘邦。属将们都不答应,萧何却坚决主张赴国。他劝刘邦王汉中以养民致贤、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再图天下。事实证明了萧何的远见卓识。在以后的楚汉相争中,刘邦亲冒矢石,萧何则留守蜀汉,侍养家属,供给军食。刘邦最大的能耐,就是打仗时经常把军队丢得干干净净,只身逃脱。每到这个紧急关头,萧何就征调关中士卒,帮助刘邦东山再起。后来论功行封,萧何为酂侯,官居丞相,后又拜为相国。
  曹参也是沛人,为狱掾,是管理刑狱的下级官吏,与萧何、刘邦的关系都不错,史书上说他们“居县为豪吏矣”,大概就是结成圈子、称霸一方的意思。举事以后,曹参得到刘邦的重用。他攻喊略地,斩将搴旗,大家都以为他“功最多,宜第一”;最后由于刘邦的干涉,才屈居萧何之后。萧曹的关系本来不错,为此事两人心里还有点疙瘩。萧何死时,曹参在外地,为齐相,听到噩耗,便催促家人赶快准备行装,说“吾且入相”。果然,萧何临死前向朝廷推荐的人只有-个,就是曹参。曹参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之约束”,清净无为,不与民生事,日夜饮酒。惠帝年青,颇想有所作为,对曹参的无所作为有些不满。曹参说:你比不上高祖圣武,我呢也不如萧何贤能,“且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汉书》讲完萧何曹参的故事,感叹道“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碌碌未有奇节”,后来跟随刘邦,“依日月之末光”,才建立了不朽功勋。谁能看出,两个小小的地方干部,竟有这等识见和本事!刘邦在旁人看来虽然一副无赖像,却于众生中识得萧何、曹参,并且大胆使用,不简单。
  刘邦识人用人的过人之处还不仅在此。且不说他对张良、韩信、陈平等人的重用,他对日常生活中看似上不得台面的常人庸人小人闲人这些同乡朋友的使用,就常出人意料,又尽得其宜。他得天下,难道仅仅是天意?
  周勃,也是沛人,他跟着刘邦打天下而战功卓著,封绛侯。在与诸吕的斗争中,他官居太尉,掌兵权,与右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等合谋,诛诸吕,立文帝,全社稷,定刘氏。
  日常生活中的周勃,老实、忠诚、敦厚、木讷,谁能看出是国之重臣呢?况且,当年周勃在沛,不过是个卖席子的,生活不敷时,偶尔还去人家丧事上吹箫,挣点外快。《汉书》说他“为布衣时,鄙朴庸人,至登辅佐,匡国家难,诛诸吕,立孝文,为汉伊周,何其盛也!”周勃木讷忠厚,刘邦看中的可能正是这一点,并预言“安刘氏者必勃也。”事实也正印证了刘邦的预言。真知人也!
  在这些同乡朋友之中,王陵算得上是有点身份的,好歹他是沛地的一位土老肥。那时候他像对兄长一样对待刘邦。起义之初,他并不想跟刘邦干,并且跟刘邦的仇人搅在一起;但刘邦仍然重用他,让他建功立业,后封为安国侯,惠帝时拜相。刘邦说过:陈平聪明有余,王陵稍显愚钝,爱认死理,在治理国家时,两人正好互补。在吕刘争夺天下的斗争中,他坚定地站在刘氏一边,敢于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使吕氏不得不有所收敛。王陵的公开战线与陈平、周勃的地下战线互相配合、有声有色。可惜王陵先死,没能等到胜利的一天。
  沛地有-个杀狗卖肉的,叫做樊哙。当年大家乱哄哄起义的时候,萧何、曹参派他去接刘邦回来主事。在鸿门宴上,范增指使项庄舞剑佐酒,伺机杀死刘邦。剑锋有几次都到了刘邦的鼻子底下了,吓得刘邦嘴角的一块肌肉不听使唤地乱跳。樊哙听说事情紧急,拿起盾牌,推倒项羽的卫兵,冲进大帐。本意呢,他是想来救刘邦,谁知道进得帐来,却见帐内波澜不惊,一派歌舞升平,倒叫他不知如何是好。项羽看见这么一个跟自己一样直憨不怕死的汉子,亦惊亦喜,赐之斗酒彘肩,让刘邦活脱脱溜掉。在以后的战斗中,樊哙又杀敌不少,立下大功,封舞阳侯。
  在一次战斗中,刘邦战败,被项羽军紧迫不舍。看着情势紧急,刘邦几次将自己儿女(后来的惠帝和鲁元公主)推下车;但每次都被夏侯婴抱起,还说什么“奈何以事急弃骨肉也?”“汉王怒,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幸亏脱身!夏侯婴后来也立下赫赫战功,封昭平侯,官至太仆。刘邦感激夏侯婴救下自己的子女,专门把宫殿北门的第一座府邸赐于夏侯婴,说:“你要离我近点儿!”以示尊宠。这个夏侯婴原是沛地管牲口的。
  汾阴侯周昌,从高祖起沛,“为人强力,敢直言。”刘邦想废太子,立宠姬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天下安危也不顾了,大臣们的劝说也不听了。周昌仍然据理力争。他口吃,加上心里急,又窝火,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刘邦看他那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好吧好吧,再说罢。”这个周昌当时也不过是沛地的泅水卒史,一位下级吏员。
  这些人,不说当时不被人看好,就是后来打下天下,坐在朝堂,位列公卿,又有几人看得起他们?韩信,一个钻别人裤裆的汉子,能高贵到哪儿去呢,却也看不起这些杀狗卖席子管牲口的。一天,他去看樊哙,樊哙受宠若惊,低声下气地说:“大王居然有时间来看我?!”韩信不屑-顾,出门走不多远就叹口气,说:“唉,瞧我混成什么样子,居然与这些人为伍!”以韩信之军事才能,得天下并非不可能,但终为刘邦所擒,何哉?韩信自己也知道这结论:刘邦“不能将兵,而善将将。”一句话,看得起这些人,会用这些人。
  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这些同乡朋友肯定还有很多。除此之外,刘邦能得天下,自然也离不了他后来招致的一些人才。这是毋须赘言的。《汉书》说:“樊哙、夏侯婴、灌婴之徒,方其鼓刀仆御贩缯之时,自知附骥之尾,勒功帝籍,庆流子孙哉?”他们真的是附骥之尾、跟着沾光吗?话不能这么说。
  陈胜、吴广讲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王侯将相不是天生的,每一个人都有出将入相的资质;有的只是天弗与、时不就而势难成罢了。老是抱怨身边没有像样的人才,总是急于到处搜罗人才,其实很有可能人才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刘邦那样识人的眼光、用人的胆识而已。-个人,不管他多么普通,普通得像刘邦起事前的萧何、曹参、周勃,不管他多么愚顽,愚顽得像早年的王陵、樊哙、周昌;但只要用好了,大而言之,可以立功至伟,小而言之,也自有其长处可以发挥。身边的人都不能用好,还侈说什么招募人才?叶公好龙罢。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成都)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