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中国历科文武状元和“三元”究竟有多少

作者:萧源锦

字体: 【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纪连海先生多次在中央电视台10频道百家论坛讲和珅之谜、纪晓岚之谜。我每讲必听,获益匪浅。但3月15日纪先生讲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之谜时,涉及状元的内容,有几处与史实不合,兹列举如下。
  
  一、中国历代文、武状元真有1400名么?
  
  纪先生说,由唐至清的1280多年间共有文、武状元14(K)名。
  我认为,要弄清由唐至清有多少文、武状元,首先要弄清这1280多年间究竟开科多少榜?由于资料缺乏,已知状元姓名均比已知榜数为少;特别是在刚开科举的唐代,已知开了文科263榜,而已知状元姓名只有146人。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也是如此。个别情况下,也偶有状元比榜数多的.如清代顺治九年、十二年两榜,各取蒙、汉状元一人.所以清代112榜为114名状元。总的说来,已知状元人数决不会超过已知开榜数。根据《登科记考》、《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宋历科状元录》、《明清巍科姓氏录》、《清代科考试述录》、《蜀纪》、《大平天国科举考试迷录》、《旧典备征》及一些地方志,我整理出由唐至清包括五代十国、辽、金、大西国、大平天国在内中国文、武两科开榜数和状元姓名、人数,在拙著《状元史话》(重庆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2004年新1版修订增补本)中列表说明。其总计文科748榜,文状元601名,武科192榜,武状元174名;两者合计,则由唐至清共开文科武科940榜,共有文、武状元775名。纪先生所说中国历代文、武状元1400名,比开榜数多460人,比已知文、武状元人数多了几近一倍。不知有何资料作为依据?
  
  二、15名文科、武科“三元”合乎史实吗?
  
  从屏幕上打出的宇幕上可以看出,纪先生讲到中国历代文科、武科的“三元”依次为:
  唐代 崔元翰、张又新
  宋代 孙何、王曾、宋庠、杨真、王岩叟、冯京
  金代 孟宗献
  元代 王宗哲
  明代 黄观、商辂
  清代 王玉璧、钱柴、陈继昌
  其中王玉壁系王玉墼之误,为武“三元”,其余14人为文“三元”。
  据我考证,纪先生提到的15名“三元”中,漏掉唐代武翊黄、辽代王棠,其中宋库、王岩叟、黄观,均非“三元”。
  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六载:
  武翊黄,状元。《唐语林》:武翊黄,府送为解头,及第为状头,宏词为敕头,时谓“武三头”。
  虽然武翊黄的“三头”,与唐以后的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名称不同,但按照唐时科举考试制度,三试都中第一的人,即府试为解头,进士试(礼部试)为状头,博学宏词及制科试第一,称为“三头”,亦可称为“连中三元”。据此,则武翊黄也可列入唐“三元”之中。
  又如辽代的王棠,“博古善属文”,辽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年)“擢进士乡贡礼部廷试对皆第一”(《辽史》卷一百五、列传第三十五),是辽代科举史上惟一的文“三元”。其后官至南府宰相,“棠练达朝政,临事不怠。在政府修明,法度有声”,是个勤慎干练清正为官的“能吏”,不愧“三元”之称.应该补入中国科举史上的“三元”之中。
  至于纪先生提到的宋庠,却井非“三元”,也有史实为证。《文献通考》卷三十二选举五《宋登科总目》载:“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二百人……省元吴感、状元宋郊(按:郊初名庠)。”《宋历科状元录》(三)亦栽:“宋世中三元者凡四人,孙何、王曾、杨真、冯京是也。”两相对照可知,既然天圣二年的省元为吴感,宋庠就决不可能是“三元”。
  王岩叟的情况则与宋庠有些不同。《宋史》卷三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一栽:
  王岩叟……仁宗患词赋考经术不明,初置明经科,岩叟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调栾城簿,泾州推官。
  可见王岩叟为明经科“三元”而非进士科“三元”。进士科是宋代最主要的科目,此外也有明经、三史、明法等科,地位均在进士科之下。所以《文献通考》中《宋登科记总目》、《宋历科状元录》均未载王岩叟中进士科状元之事,我们当然不应把他列入进士科的“三元”了。
  至于黄观,《明史》有传。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明太祖恢复科举考试的第一年,黄现参加乡试中举,正准备参加次年的礼部会试,恰逢父亲病逝。按照古制规定,他必须回家服丧三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服丧期已满的黄现,参加礼部会试荣居榜首,又以一篇《御戎策》得到来元璋赞赏,钦点为状元。《明史》卷一百四十三《黄观传》即栽其“二十四年会试廷试皆第一”,但未谈其有解试第一。可见黄观只是会元,状元,并非“三元”。纪先生把他列入“三元”名单,是不合史实的。
  综上所述,我国科举史上的“三元”按照年代顺序排列应为:唐崔元翰、武翊黄、张又新,宋孙何、王曾、杨真、冯京,辽王棠,金盂宗献,元王宗哲,明商辂,清钱肇、陈继昌,共13人,加上清代武“三元’’王玉墼,共为14人。不知纪先生以为然否?
  
  三、能跨越明、清两朝成为“三元”吗?
  
  纪先生在讲到中国科举史上惟一的武“三元”王玉璧(应为王玉墼)时,说王在明崇祯时武乡试为第一,清顺治时又会试、廷试第一。这样的连中三元是很奇特的。
  清代武乡试三年一科,子、卯、午、酉为正科.逢庆典为恩科,与文乡试同。武会试于辰、未、戌、丑年在京师举行,与文会试同。历代所谓连中三元者,是指在三年一考的试期内,头一年考中解元,次年又考中会元、状元;也有把解元、全元、状元连科及第称为“三元”。而王玉璧在明末考中武解元,十多年后在清初又考中武会元、武状元;如此“连中三元”.在清朝是不会得到承认的。
  所谓王氏“连中三元”的情况,在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十里记载十分明白:
  本朝三元,乾隆间一钱肇,道光间一陈继昌耳。而有国初天津镇总兵王玉壂者,中顺治辛卯武乡试第一,壬辰会试第一,廷试亦第一,是武科中之三元也。且王于前明崇祯朝,已举武闱第一,入国朝乃弃此重应试,仍连中三元。……视钱、陈二君,尤为难遇。
  王玉壂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获武乡试第一,以后是否参加次年的武会试、武廷试,名次如何,现已难知。14年后,他“弃此重应试”:顺治八年(1651年),举武乡试第一,顺治九年(1652年)又会试、廷试第一。由此可见,王玉壂是在清初“连中三己”,并非明崇祯时武解元与清顺治时武会元、武状元那样的“连中三元”。
  纪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论坛讲清代名人,影向很大。我不揣冒昧,特提出以上三个问题与纪先生商榷,尚望赐教。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