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鲁肃及其“江东对”

作者:张云江

字体: 【


  周瑜临终前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被后人无限渲染的智慧光芒,不仅让周瑜徒唤奈何,还遮掩住了三国另一位杰出智士鲁肃的名声。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吴书》说他“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他家中富有资财,聚合一群少年射猎,“讲武习兵”。鲁肃预感到天下一乱,“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就率领家族部属三百多人避乱江东。这已经显现出他的远见卓识。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鲁肃与孙权相见。两人一见倾心,孙权晚上单独把鲁肃请来,“合榻对饮”。孙权说他“有思齐桓、晋文之功”。鲁肃却认为,当今天下并非战国形势可比,而差可与秦末楚汉刘项争雄相仿,汉桓帝不过是个楚义帝似的傀儡。鲁肃紧接着提出了他的“江东对策”:“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鲁肃的“江东对”列出了孙吴集团发展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与曹操、刘表“鼎足江东”,稳固根本。请注意,“鼎足”一词在此首先由鲁肃提出。第二步占据扬州,攻取荆州,窥探长江上游。第三步,并吞益州,统一南方,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第四步建号称帝,徐图天下。这一番话如拨云见日,让孙权畅快无比。他把鲁肃比作东汉光武时“开初议之端”的邓禹:“鲁肃始与一语便及大计,与禹相似。”后来孙权和陆逊谈及鲁肃也说:“公瑾昔要子敬东来,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通观孙吴以后的发展,就是按照鲁肃“江东对”之构想展开的。例如后来鲁肃得孙权支持联刘抗曹,便是在实施第一步计划,赤壁战后,第一步完全实现,第二步部分实现,之后便投入到第三步计划实施中;但由于周瑜、鲁肃先后早亡,人才凋零,加上刘备入蜀根本已立,统一南方计划流产。后来孙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鲁肃“江东对”和七年后诸葛亮的“隆中对”作一比较,我们会发现其内容实质大致相同,都是经过历史证明有远见卓识的时势分析。两者也都有验与不验的成分。总体而言,鲁肃之议前期效果显著,造成曹孙刘三分天下局面,鲁肃功不可没。明代朱明镐《史纠》云:“吴大帝与汉昭烈并力拒魏,此鲁子敬本谋也。迎昭烈于当阳,追公瑾于鄱阳,皆倡自一人,非关别议。”诸葛亮“隆中对”则后期得分较多,但其“跨有荆益,保其岩险”之议亦有明显失误。宋唐庚《三国杂事》云:“固有封境虽接而形势非便者矣,荆州在山前,距蜀五千余里,而蜀纵后有之,其势实难。……梁益险绝,盖自守之国,而不可以兼并。”毛泽东评诸葛亮亦云:“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诸葛亮的“跨有荆益”有过于理想的色彩。这也是“隆中对”的整体特色。它的谋划在当初是很朦胧的,只是指出了一种发展的方向;而有没有力量实现,如何实现,建策之初谁也说不清。也就是说,在谋划的可操作性上,“隆中对”不如“江东对”;而一旦应验,“隆中对”让人炫目震惊的前瞻效果则又远超“江东对”。这应该也是“江东对”虽创议“三足鼎立”之说在先,而“隆中对”却独擅美名在后的原因吧!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博士生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