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红四方面军川陕甘计划未成功之谜

作者:宁志一

字体: 【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后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建立川陕甘根据地,而并非万里远征。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后,红四方面军北面一路首先攻占平武、青川,尔后相机拿下甘南碧口,主要作战对象是胡宗南。另一路,即以进入剑阁、苍溪、阆中、南部一线的部队,攻占梓潼、江油、中坝、北川,作战对象是四川军阀。但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意图并没有实现,只得西进岷江流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战略意图的改变?
  
  一、北打甘南为何没能成功?
  
  打击盘踞在川陕甘边的胡宗南部,获取良好的武器装备,将根据地扩大到甘南以改善川陕根据地的状况,一直是红四方面军领导层的一个重要构想。徐向前回忆:“只要我们不惜花上大的代价拿下甘南的战略要地碧口,打开战局,搞掉胡宗南,我军就能缴获一批自动步枪、火炮,装备会大大加强,弹药也能得到很大补充。有了新的根据地,既能减轻老区人民负担,又能解决粮食、兵员等困难。”[1]张国焘也回忆到:红四方面军“兵力人数虽在5万左右,但实际能作战的枪支不到两万,其中多半是土制货,是从四川军阀作战缴来的次等货色,而且枪支在作战中损毁极易。因而同志们多引以为忧,认为只有与蒋的嫡系部队作战,才能缴获较好的枪弹来补充自己。二是川北苏区经过战争的蹂躏,粮食及其它必需品均感不足,到了明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可能发生饥荒,如果红军死守在这里,不仅不能为人民解决粮食的问题,恐将与民争食。”[2]渡过嘉陵江后红四方面军打开甘南门户的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但并没有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北打甘南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敌我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以及攻击决心不大。
  当时驻陕甘边的胡宗南第一师号称“天下第一师”,有3旅9团,为南京政府的甲种师,编制大,兵员充足,装备先进,共有3万多人,相当于国民党军两个普通军人数。为防止红四方面军北出陕甘边,蒋介石任命胡宗南为第三路军的第二纵队司令,除指挥所部第一师外,还指挥从各地调来参战的一些其它部队,计有原驻芜湖的第49师伍诚仁部、驻开封的第60师陈沛部、驻保定的第61师杨步飞部、驻赣东的中央第一补充旅钟松部等。红四方面军要攻破在军力上占有优势,并且据险死守的国民党中央军,实力显然是不足的。
  红四方面军进取甘南的第一战在五龙山打响。五龙山山势高耸,是青川东北部之屏障,也是进入甘南的必经孔道。占领五龙山之后,于4月11日兵分两路向平台山前进。平台山位于青川北部,山高地险,是通往甘南重镇碧口的天然门户。17日,驻守碧口的胡宗南军丁德隆部得知红军占据平台山,直逼碧口的消息时,急忙调遣一部兵力和地方民团向平台山顶扑来。敌猖狂地向平台山红军阵地猛攻,红军指战员居高临下,奋勇阻击,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冲锋,阵地岿然不动。
  红四方面军另一路向悬马关进军。悬马关与甘肃省文县接壤,危崖绝壁,高峰入云,关口仅有一条羊肠小道,是进入甘南的又一通道。红军向青川进军时,胡宗南开始向碧口一线增兵,增加了一个主力团和一个地方民团。悬马关战斗展开后,胡宗南担心碧口有失,续派所属第60师的3个团前来增援。经数日激战,敌第60师的几个团全部被击溃,红军占领了悬马关山头的制高点。胡宗南不得不急调12个团的兵力从天水向碧口进发。接着杨步飞的61师、伍诚仁的49师、王耀武的中央补充旅、钟松的第二师补充旅,也先后进入碧口。在加强碧口防备的同时,胡宗南向悬马关派出了大量的攻击部队。红军凭借深沟高垒,顽强抵抗,顶住了敌人的轮番攻击,激烈的战斗持续了18天。由于敌军数倍于我,加之红军枪弹粮草不足,红军指挥部不得不放弃悬马关,进攻碧口的计划不能实现。
  摩天岭之战是红四方面军西北方向的另一次重要战斗。摩天岭一线是著名的“阴平古道”。这里重峦叠峰,异常险要。胡宗南深知,如果红军大部队突破摩天岭,那么甘南的形势就会急转直下,不堪设想。因此,胡急忙派遣伍诚仁的49师向摩天岭逼近。战斗持续了18天,敌我双方均有较大伤亡。由于红军兵力不足,给养困难,加之敌军不断增援,4月29日,红四方面军摩天岭一线的作战部队奉命撤离战场。拟从摩天岭进入甘南的意图已不能实现。
  徐向前认为红四方面军要实现川陕甘计划,主要的攻击目标应该是甘南。张国焘尽管对北出甘南的重要性也有所认识,但没有把攻击甘南作为整个行动的重点,而把川陕甘计划的重点放在了四川的江油、中坝一线。红四方面军攻击力量的不足,导致进入甘南的战略目标未能实现。对此徐向前回忆道:“我打电报左催右催,提议把南边的部队往北集中,迂回碧口,抄胡宗南的后路,进取甘南。但张国焘死活不吭气,叫人干着急。后来他说,那时他正注视中央红军的动向,对西出和北进,下不了决心。这样一拖拖了个把月,使我们打胡宗南的计划流产了。”徐向前的总结特别提到:“胡敌是蒋介石的主力部队,武器装备好,战斗力不弱。我们耽误了时间,敌人加强了准备,再想啃就啃不动了。后来,三十军、三十一军一部向摩天岭攻了一下,人家凭险固守,我们没打出名堂,只好作罢。”[3]
  红四方面军尽管未能实现攻下碧口,北出甘南的战略目的,但却阻击了胡宗南的部队南下,从而保障了红四方面军右翼的安全。
  
  二、以中坝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为何没能实现?
  
  江油、中坝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角,西南距成都178公里,是川陕大道的咽喉,为川西平原的北方门户。这里上通甘陕,下达成渝,水陆交通方便,是川陕甘三省的物资集散地。涪江自北向南穿流而下,两岸是冲击平原,土地肥美,又有“川北粮仓”之誉。正因如此,这里历来为兵家所必争。红四方面军突破嘉陵江防线之后,以此作为新的根据地重心的战略意图也就不足为奇了,“涪江流域的江油、中坝地区,枕山面水,紧邻川西平原,物产丰富,利于我军休养生息。”[4]但在这一地区建立战略根据地的目的并没有实现。
  红军的行动极大地震撼了蒋介石和四川军阀。蒋介石急电在涪江流域沿线构筑碉堡封锁线,以为涪江屏障;严令各县长死守城池,不得临阵退缩,若有弃城逃跑者,概以军法从事。蒋介石还做好了防守成都的准备:“成都须先完成城墙上垛口及城垣并防设备。次就城外周围要点构筑碉堡,形成外廓。”[5]而指挥川军作战的刘湘也严饬邓锡侯部、孙震部于江油、绵阳、三台沿涪江右岸设防,全力阻止红军西进。邓锡侯受命后,于4月8日将刘湘的电文以特急电令转饬遂宁、射洪、三台、绵阳、彰明、江油、平武、南充、西充、蓬溪、盐亭、梓潼、中江、罗江、德阳、什邡、广汉、彭县、汶川、茂县、松潘、绵竹、安县、北川等24县军政长官司,督饬军民构筑碉堡,屯积粮食,死守待援;以中坝、江油为防守据点。
  红军渡过涪江后,迅速向江油县城(今武都镇)进击,对县城形成包围,并占领了中坝、彰明等地,直逼绵阳,附近各县岌岌可危。邓锡侯为解江油之危,慌忙拼凑了18个团的兵力,并亲自出马,在8架飞机的配合下,于4月16日由绵阳向中坝、江油大举增援,妄图解江油之围,击退涪江右岸红军。
  红四方面军决定采取集中精锐打敌援兵的策略,遂命令一部继续围困江油县城;主力暂时撤离中坝、彰明、梓潼等地,分别占领江油县城以南的塔子山、鲁家梁子等制高点,厉兵秣马,抢修工事,准备打敌援兵;在击溃增援之敌后,乘势猛攻中坝。红军大部队于17日下午再次攻克中坝。18日,红军乘胜前进,再次攻占彰明县城;21日攻克北川县城;但包围江油后,日夜发起猛攻,由于缺乏火炮和炸药,围困江油40天而未能攻克。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