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略说儒家的“诗书礼乐”教育

作者:陈 慧

字体: 【


  素质教育不是当代才提出的,它其实也是儒家的教育传统。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开创儒家教育传统时,即提出以“诗书礼乐”陶冶学生,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之人才的思想。
  孔子的教育,继承了西周以来以“六艺”为主的教育传统内容,其教学纲领可概括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就是“诗、书、礼、乐”。
  所谓“诗”,指的是西周以来的诗歌。传说古诗本有三千篇,经孔子删定,存305篇,概称“三百篇”或“诗三百”,即流传下来的《诗经》。孔子认为“诗”的作用有四个方面:激发道德情感;观察风俗盛衰;增进相互情谊;批评政治得失。归结起来,是教人懂得如何“事父”与“事君”,还可以获得一些自然知识,即“鸟兽草木之名”。
  所谓“书”,即历史。孔子将春秋以前历代政治历史文献选编成书,即《尚书》,保存了夏商以来特别是周初的重要历史材料。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1]说明书教的旨意即在于复兴“文武之政”。孔子还根据鲁国的史记编写了一部编年史——《春秋》,这部史书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它以周礼为标准,评述春秋史实,“寓褒贬,别善恶”,旨在正名定分,使学生提高明辨历史是非的能力。
  所谓“礼”,即周礼。包括奴隶制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标准和仪节,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孔子提倡以礼让为国,一个人“不学礼,无以立”[2]
  所谓“乐”,即音乐。“乐”与“诗”相连,“乐”是指乐曲,“诗”就是诗歌。“乐”的作用是与“礼”相配合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礼”(下转第80页)(上接第24页)以社会规范修外,“乐”以情感修内。孔子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3],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对“乐”在培养人的性格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除“诗书礼乐”外,孔子还曾教学生学习军事。《礼记·射义》记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史记·孔子世家》记有孔子的学生冉求自称军旅之事“学之于孔子”,是为明证。但孔子培养的目标是文士而非武士,教育内容重在礼乐,则是没有疑义的。
  从孔子以“诗书礼乐”陶冶学生、教育学生的记载可知,儒家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的与社会人文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和情感熏陶。这一方面固然与当时的社会需要分不开;另一方面亦是儒家教育特色所使然,这是儒家教育传统得以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占有重要或主流地位的生命力之所在。因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受教育者在各方面得以长足发展,最终使受教育者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儒家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传统,可以为今天的素质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培养出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各方面知识技能,又富有与时俱进的人文素质的公民,才是成功的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教学内容的封闭、枯燥与重复,学与用脱节,教学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学生学不到考试内容以外的知识,个人性情和融入社会及与社会发展有关的人文素质得不到合理调适与科学培养,从而造成学生人格发育不健全,社会生存能力差,缺乏生命活力和创新精神。
  研究儒家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现实意义乃在于:能够为目前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重要任务之一的素质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促进当代中国人文教育的完善与提高,因而当以积极而认真的态度对待它,不可视为可有可无之物。
  
  注释:
  [1]《礼记·中庸》。[2]《论语·季氏》。
  [3]《孝经·广要道》。[4]《论语·泰伯》。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分校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