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一花一世界

作者:裴 蕾

字体: 【


  在这个流行快速消费品的时代,中国画似乎已经开始面临越发尴尬的处境:一方面,它越来越像某种奢侈品;而另一方面,随着大众审美趣味的转向,这种古老的艺术正在慢慢失去它本身的韵味。
  而当代中国职业画家无疑也面临着困境:如何充分吸收传统营养,再从中破茧而出;如何让画在消费时代仍然“气韵生动”,不堕“画师辈”?胡真来先生在思考与实践中走出了自己的路。
  胡先生尤擅工笔。工笔与写意不同。工笔因其画物入微更容易招致缺乏气韵的垢病,而“气韵生动”恰是“谢赫六法”之第一要义。谢赫以其孤卷传世的《古画品录》,奠定了中国此后画论的基础。连那位拥有点睛之笔的大画家顾恺之也受到他的批评:“深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评价是否中肯,但是可以见出,工笔因其纤毫毕见的表现手法更容易给人一种印象,即:视觉表现的冲击力远大于心灵上的深层感动。
  而胡先生在他三十年的创作中不断思索,不断领悟,以心灵和万物对话,再以精妙的笔法形诸纸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不仅是冲击,而且是感动。以其《鹤舞》为例:水墨和朱红晕染出傍晚朦胧的意境,让人略感压抑,而两只正欲振翅高飞的白鹤恰恰打破了静谧的氛围。白色与背景的反差恰好形成一种张力,让画面陡然生动起来,欲飞未飞的“舞姿”让白鹤的美态妍毕见。倘若在近处欣赏,无论是画面位置,还是构成白鹤的线条,无一不显示出作者纯熟的技法。
  又如《白莲图》,胡先生本来就擅画莲。他笔下的莲花虽然各有风姿,但在技法上却没有跳出传统的框架,即着重于细微处的描摹。如此一来,多的是刚入眼的生动,少的是引人遐思的韵味。《白莲图》正是作者对自我的又一挑战。背景不再放在河塘之中,而是用墨和三青色渲染出一个玄远的背景。作者在以往的创作中一向注重在叶和茎上着力,此次他一改常态,有意模糊对叶和茎的处理,使之与大背景相融合而着意突出白莲。在描绘白莲的时候也采取晕染手法,淡淡的阴影增添了让人回味的神秘意境,使人在欣赏时不但被莲之清韵所感染,而且为莲之朦胧而流连。作者对象的陌生化处理无疑是成功的。
  如果说以上两幅画体现了胡先生在传统中对创新的思索与实践,那么《秋韵》则是对传统工笔画最忠诚的捍卫。秋日的池塘已是一派零落,寂寞的莲蓬之上几片带有夏日最后颜色的花瓣摇摇欲坠,荷叶已尽枯黄,两只白鹭眼中竟然也沾染上思人的愁绪。秋日的清冷韵致一贯是骚人墨客笔下的主题。作者为了凸现这种寥落之美,线条中多了几分瘦硬,色彩中多了几分孤寂;但更关键的是作者心随笔运,丝毫没有造作之感。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引唐末名家荆浩的观点:“且善究山水之理者,当守其实。其实不足者,当去其华而华有余。实为质干也,华为华藻也。质干本乎自然,华藻出于人事。实为本也,华为末也。”作者这幅画算得上是去华守实的佳品。
  当然,胡先生也有一些作品并不尽如人意,这大约与篇首所谈的大环境有关。这样一些画或许会得到某一个时代的认同,但其生命力终究是有限的。但庆幸的是,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他始终没有停息对艺术本身的热爱与追求。正因为如此,先生的画才能在卸下华丽外衣之后反而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