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走在褒斜栈道上

作者:刘作忠

字体: 【


  我走在褒斜栈道上,时在2005年秋。久雨方晴,远处山岭逶迤峻秀,林木茂密葱笼,云遮雾罩;近处山岸对峙,壁立千仞,乱石盈谷,水流湍急。古人有诗赞曰:“好峰看不尽,流水更潺湲。百里转万壑,千盘过一关。莺啼苍翠里,人在图画间。”
  栈道,《辞源》解释是:在险绝处傍山架木而成的道路。有关栈道,史书记载不少,如:《战国策·秦三》载:“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唐赵氏《杂言寄杜羔》诗曰:“梁州秦岭西,栈道与云齐。”这个梁州就是古代九州之一的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皆为其辖地。
  在中国历史上,蜀道是沟通我国以长安为中心的西北与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的重要途径。以汉中为分界,汉中以北为蜀道北段,南为蜀道南段。北段蜀道中以褒斜道最长、通行时最久。
  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的山谷,两侧高峻,褒水经流其中。其南口曰褒,在原褒城县北十里;北口曰斜,在眉县西南35公里,故名“褒斜谷”,长凡235公里。自春秋战国起,就有人在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踵继,多次增修,谓“褒斜栈道”。如《史记·货殖列传》就有“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记载,具体指的就是“褒斜栈道”。然而褒斜道曲折险峻,行走艰难,唐代诗人薛能在《褒谷道中》一诗描绘说:“十驿褒斜到处慵,眼前常似接灵踪。江边旋入旁来水,山豁犹藏宿后峰。鸟径恶时应立虎,畲田间日自烧松。行吟却笑公车役,夜发星驰半不逢。”
  为了保障安全,先民们在不少靠河身的一侧(特别是转弯处)装有横杆,以防人、马、车辆不慎坠人河中。为了防止崖壁上土石下坠砸伤来往人畜,有的栈道上还加盖顶棚。有顶棚和横杆的栈道,远远望去好像一长串空中楼阁,古人又称“阁道”。桥梁是横水而过,栈道是傍水而行,栈道中也有上边加棚的桥梁,所以古人也称栈道为“桥阁”。
  公元前206年,刘邦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由汉中北上,攀越秦岭,入大散关,袭击“三秦”,逐鹿中原,消灭项羽,统一中国。所说“栈道”,即褒斜栈道。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刻于石壁上的《石门铭》,生动描绘了当年褒斜栈道的兴旺,文曰:“穹窿高阁,有车辚辚。咸夷古道,驷壮其駰。千载绝轨,百辆更新。”
  修筑栈道费时费力,而且以木结构为主的栈道不能耐久,唐以后栈道遂为碥道所取代。所谓碥道,即在有坡度的崖壁上削坡铲石筑成土石路,用铲凿下来的石块在路下坡上砌石墙,内填土石以加宽道路。为防止车马坠入道外,石墙往往高出路面,其高出路面的部分称为拦马墙。为建碥道要寻找有坡度的山崖,需绕山取途,并且要随坡上下、削崖、砌岸、铺石、填土筑成。故碥道不像栈道那样平直近捷,里程要长,坡度有增加,但比栈道经久耐用、安全、维修省工。今天我们所称栈道,应是栈道与碥道的合称。
  1936年,国民政府沿褒斜古栈道,修建成宝(鸡)汉(中)公路,行至褒城,又折西南经沔(勉)县、宁强、广元、绵阳而达成都,成为“川陕公路”。翌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条联接大西南与大西北的枢纽,为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走在褒斜栈道上,我眼前浮现起先民们当年开掘栈道的智慧和艰辛。按吾鄂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之说,由于地球自转,内营外力的结果,秦岭成为突兀云表、东西延绵的大山。以山脊为界,北坡的雪水流进渭水汇为黄河,南坡雨水则归流汉水汇入长江。秦岭被雪雨激流冲刷为深峡与宽谷交替出现的河道,这些河谷又被古人利用。当初尚未完全摆脱游牧状态的古代先民,为了生存,沿着温润平缓、植被茂密的河谷,辗转迁徙,长期探索,终于认识到隔绝中原与大西南的秦岭中有河谷走道。为减少翻山越岭之苦,先民们利用河谷的峭岩,凿石架木,修筑栈道。这些栈道近捷便利,被专家认为系蜀道之始。这种沿河谷选修道路的办法,一直沿用于今天许多铁路、公路的选线修筑之中,被称为“沿溪线”。先民们当年选道的成功,数千年后还闪烁着智慧之光。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其中第75号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系由褒斜栈道、石门和石门石刻三种文物保护单位组合而成。褒斜的人文景观,多汇于南段褒谷之中。其中之石门,系先民们以火焚水激开凿而成,据说为我国最早的一座人工隧道。而褒谷中石刻,又聚集于石门洞及洞外南北十数里的山崖间、河滩上和褒河水中。石门石刻中,又以“汉魏十三品”为代表,唐、宋时已负盛名,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十三品》中,以东汉《石门颂》与北魏《石门铭》为翘楚。可惜,20世纪70年代初,褒河南口筑坝修水库,栈道、石门及石刻(仅有少数被救出)被淹人水中。今天笔者漫步之栈道,为1995年在原栈道水面之上重建。
  走在褒斜栈道上,我似闻当年金戈铁马声,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先民们凭借简单的工具和原始技术,在险山恶水中凿孔架木、破石开道,“削尽悬崖路万盘”。栈道至盛时。“五里一阁,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各类建筑曾多达6000余间,且路面平阔,可行车马。古栈道也曾上演过许许多多雄伟悲壮、脍炙人口的活剧,如“萧何月下追韩信”、“火烧栈道”、“木牛流马出关中”……
  走在褒斜的栈道上,我聆听着褒河滚滚的波涛声,想起了那段遥远而凄清的往事。
  作为汉江最大源头,发源于秦岭南麓玉皇山、太白山的褒河,因地处褒国而得名。也就是说远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被大禹封于此的姒姓部落褒氏族即在此建立了褒国。《褒城县志》载:“褒国故址,县东三里骆驼坪”;“褒姒井在骆驼坪,旧传褒姒居此”。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冷美人,因上演“一笑千金”、“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好事者将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红颜祸水”之一而被人唾骂几千年的褒姒也出生于此。
  然而在汉中一带,人们不以褒拟为耻,反以褒姒为荣。如《汉中府志》引《虞仙录》云:“褒女者,汉中人也。褒君之后,因以为姓。居汉、沔二水之间。幼而好道,冲静无营。既笄,浣纱于浕水上,云雨晦冥,若有所感而孕。父母责之,忧患而疾。临终谓其母曰:‘死后见葬,愿以牛车载送西山之上。’言讫而终。父母置之车中,未及驾车,其车自行。逾汉、沔二水,横流而渡,直上浕口平元山顶,平元即浕口化也。家人追之,但见五云如盖,天乐骇空,幢节导从,见女升天而去。及视车中,空棺而已。邑人立祠祭之,水旱祈祷俱验。今浕口山顶有双辙迹犹存。”
  显然,这个传说与《国语》、《史记》等所载的褒姒其人,在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上是大不相同的。在这个传说中,褒姒是一个贞节的女子,是因为感云雨而孕,乃不得已升天而去,成了上界的神仙。可见,褒姒并非正统史书记载那样令人愤慨的宠嬖,而是一个受人崇敬的汉水女神形象。
  就在我留连的栈道沿褒河溯流几公里处,旧有一小镇,名“褒姒铺”,相传即褒姒出生地。当地朋友告诉我,褒姒铺曾是个繁华的小集市,当地民谣:“柴关岭雾气腾腾,张良庙赛过北京。留坝县依山成城,褒姒铺罐罐肉香到褒城。”可见昔日褒姒铺的热闹情景。当年,来自秦陇内蒙的驼队、马帮,把布匹、食盐、火碱、铁器、瓷器、百货沿栈道运至此,又从秦巴山地带走生漆、药材、桐油、棕片、竹木。岁月悠悠,马蹄驼足把天梯云栈踩出深深的蹄痕。夜幕降临,镇头街尾,灯火通明,马帮驼夫们的粗犷悠长吆喝声逐渐变为划拳猜令声,直至夜半方歇。人们在观赏秀水碧山之际,每每不忘前往褒姒汲水、浣衣的那块大石墩上坐一坐,摸一摸,并刻上“某某到此一游”。有人还为之题诗:“自古红颜多薄命,山村女子封皇娘。他日不兴烽火事,民风农事益发扬。”久而久之,这块大石墩竟让人摸得明光闪亮。可惜,1970年修水库,大石墩连同褒姒铺一起永远沉没水中。
  褒姒铺附近有地名骆驼坪,早年骆驼坪有梓潼殿,供有褒姒像。旧时,每遇干旱,四周乡民都要聚集梓潼殿祭祀褒姒娘娘,祈求恩赐甘霖。另有褒姒汲过水的泉井,传说在甘甜的井水中,有美丽的桃花鱼。女子用泉水洗面,肌肤格外娇嫩。以泉水酿造的佳酿,格外清甜。因“褒”字有博大、褒美之意,后世不少君王视褒国为祥瑞地而封赏功臣,让其在此封妻荫子,颐养天年。
  动乱能毁灭有形的建筑,却抹不去人们心中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走在褒斜栈道上,瑟瑟秋风吹拂着万顷松涛,我似乎又听到了周人的哀鸣:“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还有三闾大夫的感叹声:“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难道褒姒这个弱女子真有如此本事,灭周又灭褒吗?还有《诗经》亦吟道:“哲夫成城,哲妇倾城。”好一个“哲妇倾城”!体现男权的文人们的“红颜祸水”的历史观流毒之深,以至连《国语》、《史记》这样的史书也随声附和,以蛮横的逻辑,将包括褒姒在内的一些弱女子牢牢钉在耻辱柱上。
  由此,我想到中国旧时的男人与西方男人的一个显著区别:中国旧时男人每每牺牲女人来推脱政治责任、战争责任(如对妲己、褒姒、杨玉环等等),而西方男人则往往为保卫女人不惜发动战争(如特洛伊战争等)。沉沉一线的文化传统的暗流其实至今还未断绝;要彻底泯灭它,实在任重道远。
  
  (题图:褒斜栈道遗迹)
  作者单位:荆州市政协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