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抗战时期的李庄

作者:王庆跃

字体: 【


  有着“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美誉的李庄,建于公元6世纪的北周时期,距今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由于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迁到李庄,使它声名远播。大洋彼岸的书信,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会投递无误。许多文人学者在这里演绎了最辉煌的人生。古建筑学著名专家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这里。李庄亦由此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那么,成就这一壮举的关键人物是何许人呢?
  
  罗南陔其人其事
  
  罗南陔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人,当时任国民党李庄区党部书记,属于国民党中的左派。罗家在李庄历来就是一个很有威望的大族。那时罗家就是典型的“国共合作”:罗南陔的大儿子、二儿子、三女儿、五儿媳妇都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员。1928年,川南发生农民暴动,震动了全川。有一次,40多个地下党员在李庄集体宣誓,地点就在罗家。20世纪20年代,罗南陔曾在李庄开办“期来农场”,但抗日战争的爆发,破灭了他以农业科技救国的梦想。
  抗战初期,各个车站、码头挤满了拥向大后方的人们。逃难的人们把昆明作为他们的栖身之所。国民政府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营造学社、同济大学、西南联大等机构分布在昆明的各个角落。然而,昆明并非一方静土。1940年,日寇逼进长沙、宜昌,日军飞机同时对昆明也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大轰炸。作为中央研究院的总干事兼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的傅斯年心急如焚,开始酝酿把史语所、社会所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等机构从昆明迁走的事宜。
  1940年8月的一天,四川宜宾中元造纸厂厂长钱子宁意外地收到同济大学寄来的一封信函。和傅斯年一样,同济大学也在四处寻找新校址,因此先后向教育部和川内的校友发出了相关的函件。钱子宁曾就读于同济大学,义不容辞地为母校奔忙。教育部通过正规渠道由宜宾专署转到各县的要求协助同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寻找新址的公函,已经收到很多的回复,但回答都是没有合适的地点。
  钱的行动引起罗南陔的注意。他凭着经验和直觉,认定接纳迁川的机构对于李庄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马上约请代理区长张官周、镇长杨君惠以及李庄的社会名流来共同商议。
  对于这件事,虽然多数人都认为接纳迁川单位来李庄,是为国家出力,是支持抗战;但对一下到来这么多的外乡人,不少人也心存顾虑。僵局终于被罗南陔打破了。他认为,虽然这些文化教育单位迁来,物价肯定会上涨,但同时也会提供一些就业机会,最主要的是能够给李庄的青少年创造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凭着自己在地方上的威望和权力,罗南陔终于说服了大家。李庄的士绅们公推罗南陔草拟了一份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虽然是短短的16个字,却透露出浓浓的人情味。这也是罗南陔一生中写下的最为重要的16个字。
  
  热情大方的李庄人
  
  迎接搬迁队伍到达李庄的日期是1940年12月13日。当这些远道而来的先生和学生们疲惫的脚步一踏上这个古镇的石板路,就感受到民众的热情。不足三千人而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李庄,一夜之间陡增一两万外来人,在当时环境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当时李庄有“九宫十八庙”之说。镇上所有庙宇祠堂大院全部腾空,改建成大学学府和科研机构,神仙菩萨纷纷让位于学者教授;中央博物院连同数千箱珍贵文物搬进了雕梁画栋的张家祠,祖师殿成了同济大学医学院的课堂,东岳庙安置了同济大学工学院,面积最大的禹王宫成了同济大学的校本部……不少李庄人自己搬到乡下,把房子让出来免费给学生们住。
  内迁李庄的有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他是梁启超的儿子。来李庄不久,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就患上严重的肺结核,想找个条件好的地方住,罗南陔就把他接到自己家里,腾出两间环境最好的客堂。院子里养了许多兰花,有一个“植兰书屋”的雅号。那时,梁思成经常来看望弟弟,有时一天就来两三次。罗南陔和梁家两兄弟就有了很深的交往。梁家生活困难,罗南陔的亲戚在乡下,经常带些小菜送给他们两兄弟。
  当时生活在李庄的知识分子很多,其中不少人找不到老婆。李庄人对知识分子也没有多少认识,没有几个姑娘愿意嫁给他们。罗南陔是个开明的人,作为一家之长,他毅然决定将两个女儿许配给下江人:一个女儿嫁给了中央研究院的学者,一个和同济大学的学生结了婚。很快,女儿们的婚事在李庄起到带动作用,更多的女子开始效仿,有知识的光棍们陆续娶上了媳妇。
  
  梁思成在李庄的日子
  
  梁思成在李庄的日子,除了研究李庄的古建筑,还跑到重庆、乐山、宜宾、眉山……研究古墓、古塔、古民居。他在夫人林徽因的协助下,写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著作耗费了他半生心血,后来在美国出版,享誉世界。
  梁思成在李庄有两个得意门生,一个是罗哲文,现在是中国有名的文物专家;还有一个叫洪逸德,那时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读书。梁思成的脊背有伤,穿着钢背心,走路不方便,下乡时,就由洪逸德搀扶着;所以,梁思成称他们两人是自己的手足徒弟:一个负责绘图,一个协助走路。
  这期间,梁思成虽身在李庄,却胸怀世界。他出任联合国大厦的设计顾问,参与了大夏的设计。抗战胜利前夕,他又出任国民政府“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抗日战争后期,盟军大反攻,准备对日本本土实行大轰炸。梁思成被接到重庆,罗哲文和洪逸德也陪他一起去了。梁思成在军用地图上划出两个圈——奈良和京都,向盟军空军陈言:奈良和京都有唐代中国高僧鉴真大师主持建造的招提寺和古建筑,属于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建议不能炸。盟军采纳了他的意见,使这两座城市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把这支派克笔清炖了吧
  
  梁思成一家在李庄生活了6年,旧址位于李庄镇西1公里外上坝村的月亮田。这里曾经是内迁的中国营造学社办公地点。早先的房主姓张,也叫张家大院,里面有办公室和梁思成的住房,还有罗哲文住过的半间板壁房。
  在这里,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度过了一段艰苦时光。林徽因身体极度虚弱,有一次,肺病复发,连续几周高烧40度不退。上坝村无医无药,梁思成去李庄镇请来医生,自己还学会了打针。两人的工资大部分都买了药品,生活上相当拮据,每月领到工资,就拿去买药、买米。实在没钱时,梁思成就到委托商行去典当衣物。衣服当完了,最后将珍藏的派克金笔和手表也拿去典当了,结果在市场上只买回两条草鱼。回到家他幽默地说:“把这支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林徽因病情稍微好转,就躺在周围堆满书籍的帆布床上忙着整理资料,为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作案头准备。他们的处境引起国际友人关注。在重庆任美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的费正清及其他朋友劝梁思成一家到美国去。但梁思成谢绝了:“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即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梁思成患病的弟弟梁思永急需药品,有关部门就采用空运。飞机在几十米上空低飞,然后将药品投放在同济工学院外面的大操场上。每次空投,药品装在小木箱里,挂在降落伞下。梁思成和梁思永的儿子就去操场接收。后来,有了能乘坐八九个人的水上飞机,药品就不再空投了。梁思永拖着生病的身体,还顽强地坚持完成了他的宋史著述。
  
  为农民举办国家级文物展
  
  同济大学等机构迁来后,悄无声息的李庄变得热闹起来,人们开始习惯和“下江人”在一个镇上和睦相处。农民为学者们送来最新鲜的蔬菜,工学院日夜不停的发电机让古镇见到了光明。
  没有料到,平静的日子不久就被一场危机打破了。因为研究需要,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央研究院收藏了一些人体头骨和躯干化石。有几次,高度老花的教授拿着人头骨放在眼前观看,恰巧被窗外的人见到,“中央研究院吃人啦!”这消息便不胫而走;几乎是同时,帮助同济大学修补屋顶的工人无意中看到满屋子骷髅骨架,跳下来落荒而逃;还有人见到了医学院正在做尸体解剖,于是“同济大学的人拿着刀一刀一刀割人肉”的消息更加深了当地人的恐惧。无辜的知识分子们陷入无奈的困境。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