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清代四川禅林的几位书法名家等

作者:李豫川等

字体: 【


  清代四川禅林的几位书法名家
  李豫川
  
  有清一代,四川禅林名僧破山海明、丈雪通醉、熹公竹禅、雪堂含澈等,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为四川书坛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一、破山海明  启功先生(1912-2005)在《论书绝句》中评道:“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未见曾;笔法晋唐原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启功先生还认为,破山的草书“不以顿挫为工,不作媚之势,而其工其势,正在其中。冥心任笔,有十分刻意所不能及者。”在《论书百绝》第八十三首后启功小注:“先师励耘老人(即陈垣,1886-1971)每诲功日:‘学书宜多看和尚书,以其无须应科举,故不受馆阁字体拘束,有疏散气息。且其袍袖宽博,不容腕臂贴案,每悬笔直下,富提按之力。’功后获阅书法既多,于唐人笔趣,识见稍深,师训之语,因之亦有所悟。明季佛子,不乏精通外学者,吾推清(憨山德清)、明(破山海明)二老。”
  破山海明(1597-1666)承禅宗临济一脉,其嗣法弟子流布国内外。据《双桂堂破山海明禅师年谱》记载,破山俗名蹇栋宇,四川省大竹县双拱桥蹇家坡人,乃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吏部尚书蹇义后裔。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蹇栋宇在19岁时弃妻出家于大竹县佛恩寺,四年后到湖北省黄梅县四祖寺苦学修持,曾由悬崖坠下伤足,故自号“破山”。他曾登江西庐山法云寺参谒憨山德清,往复辩难,机锋锐利;后来到浙江省鄞县天童寺,引起方丈密云圆悟的重视。他遂由打磬僧人升任维那(管理总务,位次于上座),后于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接密云圆悟的法。密云亲书“曹溪正脉来源”付与,破山因此成为曹溪第三十五代法嗣。
  《益州书画录》记载顺治至雍正年间(1644年-1735年),四川著名的书法家有先著、费密、破山、吕潜、李仙根等人。从目前存世的破山的墨迹来看,他擅长行书和草书,书法和晚明至清初盛行的浪漫主义书风—脉相承。徐渭、王铎、傅山等晚明书家以其不羁的个性和惊涛狂雨、点画狼藉、擒纵自如的书风,冲撞晋唐法则,肆行于书坛。而破山海明,则是四川上承晚明,下启清初书风的领军人物。可惜这位名重古今的诗书圣手流传下来的墨宝很少;据笔者所知,仅四川省博物馆、新都宝光寺、成都文殊院、梁平双桂堂有收藏。另外,成都昭觉寺、石经寺、新繁龙藏寺存有一些摹刻的匾额、楹联、石碑。如新都桂湖的草书五律诗碑:
  地冻雪留砌,天寒日照迟。
  游人愁出户,野鸟怯临枝。
  远岫雪封壁,平溪水结弥。
  此时开霁色,扶杖过长堤。
  成都文殊院所藏破山海明草书立轴二幅,均为纸本。一幅纵160厘米,横43厘米,诗曰:
  破山年几老,做事多颠倒。
  遇见鸟兄妻,声声叫大嫂。
  另一幅纵181厘米,横62厘米,诗云:
  春来野事到云头,倒舞茶条笑不休。
  拨着大沩体用句,悲风千古乱荒丘。
  再如新繁龙藏寺碑林中原有破山石刻联语“草庐深处惟闻鸟,柴担香来半是花。”联文原件为清末锦江书院山长伍肇龄(1829-1915,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后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所藏。
  破山海明的这些书法作品,于苍劲中见秀丽,流畅中带疏狂,龙飞凤舞,铁划银钩,将王羲之的俊逸潇洒,颜真卿的宏大磅礴,欧阳修的峻拔森严,苏东坡的珠圆玉润熔为一炉,是明清书画中难得的珍品。
  
  二、丈雪通醉
  破山海明法嗣丈雪通醉、灵筏印昌、澹竹行密、破浪海舟、尼足如澜、字水圆拙等人均名噪一时,但以佛学造诣和诗文书画论,则首推丈雪通醉为第一。于右任先生在《题张岳军先生藏丈雪和尚诗轴》中写道:
  破山大弟子,圣水一诗僧。
  清绝如苍雪,悠然得上乘。
  头陀原不醉,心法自相承。
  四十八盘路,人间有废兴。
  《益州名画录》亦云:丈雪通醉“工书,善画山水”。
  丈雪通醉(1610-1695),俗姓李,四川内江苏家桥人。他6岁时被父母送往四川江安县禅寺中,依胞叔清然上人落发,得法名“通醉”。崇祯七年(1634年),他赴梁平县太平寺参谒破山海明,言语颇契。次年夏,师徒同游梁平蟠龙洞观瀑。破山见瀑布逾丈,色白如雪,乃为通醉取法号“丈雪”,并作偈一首:
  划断苍崖倒碧岑,纷纷珠玉对谁倾?
  拟将钵袋横拦住,只恐蟠龙丈雪冰。
  通醉亦作偈一首:
  谁将玉线挂山头,晴雨凄凄总不收。
  几许劫风吹不断,牢拴天地一扁舟。
  崇祯九年(1636年),丈雪辞别破山,芒鞋棕笠,瓢杖独行,去浙江鄞县天童寺参拜密云圆悟。六年后密云坐化,丈雪回川。自此往来于川陕黔三省之间,传教二十余年。
  康熙二年(1663年),丈雪发起募资重建成都昭觉寺,历时十年始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丈雪示寂于昭觉寺,所著《锦江禅灯》二十卷,为西南地区有史以来第一部搜集禅宗名宿的志书;又有《昭觉丈雪禅师语录》十卷、《青松诗集》一卷及《昭觉丈雪禅师杂著文》、《里中行》等。
  丈雪工行草,能作擘窠大字。他幼时习帖颜体字,长而学草书,喜临《急就章》。所作行草,结体祥静,格力天纵。成都文殊院藏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丈雪行书立轴一幅,纸本,纵116厘米,横72厘米,文日:“北郭联诗遗旧稿,东林结社负初因。”款书“七十四叟”,下钤白文“丈雪氏”,朱文“通醉之印”。笔力苍劲,纵逸有致。此外,丈雪墨迹还散见于重庆市博物馆、内江般若寺藏经楼等处。
  
  三、熹公竹禅
  在清季的禅林书法名家中,熹公竹禅(1824-1901)被誉为“书坛怪杰”。他俗姓王,四川梁平县人,20岁时在本邑报国寺出家,后因触犯戒律被开除,流落成都。成都将军完颜崇实爱怜其才,介绍他到新都宝光寺和新繁龙藏寺栖身。他自幼酷爱书画,作品上多钤“王子出家”、“报国削发”两印。在龙藏寺,他与方丈雪堂含澈谈诗论禅,成为终身好友。他虽身披袈裟,遁迹空门,但追求个性解放,始终未能做到“太上忘情”。了解他的人曾这样描述道:“所画多孤竹怪石,遇王公巨贾求其画,恒雅不欲绘,而对于方外女郎则乐于从命。”咸丰元年(1851年),27岁的竹禅云游至汉口、上海,以鬻画为生,自号“四川怪僧”。其画亦确多怪异,自成一格。求画者日渐增多,画名渐噪。后又云游大江南北,数度入京。所至梵宇古刹,如北京法源寺、宁波天童寺、杭州灵隐寺、成都文殊院均有其遗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归任梁平双桂堂方丈。两年后病逝,寺僧为建墓塔,墓门联语为“携大笔一枝纵横天下,与破山齐名脍炙人间。”上联恰如其分,下联不免过誉。
  新都宝光寺说法堂两壁的竹禅巨幅书画《华严经序》和《捧沙献佛图》,均高6米,宽5米。尺幅之大,世所罕见。竹禅在跋语中说:“如是之字体,从古未有也,曾经五十余年写成,更其名曰‘九分禅字’,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