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彝族传统文艺与彝族现代休闲文化建设

作者:罗 曲

字体: 【


  
  休闲之事古已有之。《诗·商颂·长发》:“何天之休”。对此郑玄注:“休,美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以礼承天之休。”杜预注:“休,福禄也。”《说文解字》说:“休,息止也。从人依木”。闲,过去有范围、限制、约束的意思。《论语·子张》说:“大德不逾闲。”闲通娴,具有娴静、纯洁与安宁之意。现之所以选择“休闲”来描述当今的社会生活,就是由于它不同于闲暇、空闲、消遣。①
  
  一、不可回避的休闲
  社会和休闲文化建设
  
  休闲的一般意义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解除体力上的疲劳,对人遭受的艰辛起补偿作用;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宣泄消解。休闲是社会劳动时间之外的一种活动,是人的精神状态及相关行为的表现。而对于人之生命意义来说,它是一种精神的态度,是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一种机会和能力。它对于人之成为人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并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休闲文化的建设受到当今世界的普遍关注。所谓休闲文化,就是指人在工作、睡眠和其他必要的社会活动时间之外,将休闲时间自由用于自我享受、调整和发展的观念、态度、方法和手段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后,为不断满足人类多方面需要而处于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从特点而言,休闲文化具有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活动方式的自我进行性,自娱、自乐、自教的目的性,形式与内容的丰富性、发展性。从功能而言,一是娱乐休息的功能,二是审美和陶冶情操的功能,三是增进知识、技能和智慧的功能,四是抒发情感、发挥才能的功能,第五具有增强体魄的功能。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看,在人类进入农耕时代时,只有10%的时间用于休闲;当工匠和手工业者们出现时,休闲时间增加到17%;到了蒸汽机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增加到23%;到了20世纪90年代,机械化、电子化的广泛运用,人们已经将生活中的41%的时间用于追求娱乐休闲。据国外学者预测,2015年前后,随着知识经济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将有50%的时间用于休闲,发达国家和发达社区将进入休闲经济时代。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彝区与其他地区一样,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可自由支配时间大大增加,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恩格尔系数也在不断降低,不再停留在过去的50%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后,必然会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支出。尤其是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国家科技扶贫、建设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工作的推进,彝族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彝族的职业结构、产业结构、耕作方式、劳动空间、生活方式等方面必然发生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会出现一个明显的现象,那就是闲暇时间增多。在工作中除了必要社会劳动时间的减少而享受双休日和几个大假外,在彝族中还有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彝族年也为地方自治法定为法定假日,其休假的时间与春节一样。这样,对于彝族社区而言,加上与全国相同的双休日的节假日及“大假黄金周”的114天,全年的法定假日在120天以上,他们一年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闲暇”状态。
  闲暇时间的增加,又必然会随之而出现怎样度过闲暇时间的问题,即出现以什么内容充实闲暇的时间,使人们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和方式生活于闲暇时间之中的问题。为此,应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于是,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彝族特色的休闲文化,以充实彝族群众的精神生活,使闲暇时间成为提升他们消费观念和生活理念的重要形式,在新形势下对生活有更高且健康的追求,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否则,一些人在无事可做的闲暇时间里,由于缺少或缺乏积极健康的、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及其休闲文化设施,无处可去,无聊至极而可能出现不该出现的情况,如赌博、吸毒、贩黄等及由此而引起的其他社会问题。所以,发掘彝族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拥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彝文文献长诗这笔彝族文化遗产,建设彝族休闲文化,对于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的彝族群众在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他们的闲暇时间过得充实,从而促进彝区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就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二、彝族传统文艺是文化
  休闲市场的重要开发对象
  
  彝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俗、民族语言和文化传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珍品,包括歌谣、长诗、民间音乐舞蹈等。其中的长诗作品,是彝族传统文学中的精华,是彝族千百年来的艺术结晶。这些长诗中,除以民间流传的形式传播外,有的是彝文运用于彝族的社会生活后,彝族知识分子或对民间文学的改编再创作;或以民间文学为素材进行的创作;或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以当时彝族社会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佳作。这些以典籍形式保存下来的彝文文献长诗,涉及彝族的历史、民俗、伦理、宗教等各个方面,对研究彝族文化,尤其对促进彝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是要离开暂住地而到异地他乡的一种生活体验,而休闲则可以在家中,在自己周边就可以进行。当然,到异地他乡旅游,其内容也包括了享受那里的休闲文化。所以,休闲与旅游往往是不能分离开的。从二者的关系看,离开了休闲内容,旅游就不是一种精神享受,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享受兼经济事业的活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难以开展。虽然休闲有了旅游活动更能体现其价值作用,但没有旅游,休闲活动仍能照旧实行。现代旅游中,人们为了充分发挥资源的潜力,已经开始注重“休闲资源”,提出了所谓的“休闲旅游”。休闲旅游是一项综合性较强,以文化为内在驱动力,依靠文化支持、支撑和扩张的文化经济产业。这个产业显著地标识出它强烈的文化底蕴。休闲旅游是文化与产业的高度结合。旅游文化体现在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的全过程,是旅游产业整个体系文化的总称。世界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旅游业客源的增长,旅游产品魅力的增强及旅游效益的提高无不与旅游文化发展休戚相关。旅游的文化含量越高,越具有吸引力,产业连链增长也越高。而这里所谓的文化含量,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立足之本和生存、发展的“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当今旅游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文化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中,民族文化资源是旅游文化的主体。它既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体现、展示民族风情、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等,更需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民族文化的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实质;而这些深层的内涵往往蕴藏在大量的传统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彝族文献长诗,可以说是民族文化之根的重要体现,负载并丰富了文化内涵。因而在当今休闲旅游开发中,彝文文献长诗无疑是彝族重要人文旅游资源的精髓之一。其实,彝族一些地区在开发彝文文献长诗作为彝区休闲旅游资源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阿诗玛》是著名的彝文长诗,为整齐的五言诗句,长达1000多行。除众多的彝文手抄本存世之外,在彝族撒尼人民间口耳相传,流传甚广。长诗《阿诗玛》自20世纪50年代搜集、整理、出版至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先后出版过8种版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拍过一部电影,上演过大型舞剧、撒尼剧、花灯剧和歌舞表演,在国外也出版过12种不同版本的《阿诗玛》。无疑,《阿诗玛》作为文学艺术典籍,已经成为中国及世界文学中的魂宝。今天,人们通过叙事长诗或电影《阿诗玛》,认识了石林,认识了石林丰富多姿的彝族撒尼文化,并把对石林的这种了解和认识转变为一种现实的产业,即旅游文化行为。这表明,彝文文献长诗已经对石林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