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砖上舞影

作者:幸晓峰

字体: 【


  我国汉代画像砖石的出土,主要集中在四川、山东、河南三个省份,四川又以出土画像砖图像最多,享誉海内外。画像砖石雕刻图像内容丰富,有出行、宴饮、狩猎、采桑、农作、酿酒、舂米、织布、官邸、市井、荷池、鱼塘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讲经、问卷、辩字、六博、音乐、舞蹈、百戏等文化生活的场面,囊括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为珍贵的是保留了女娲伏羲、西王母、东海龙宫、荆柯刺秦王、师旷鼓琴等许多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表演图像以及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等天文地理科技图像,成为研究我国先秦时期社会文化的另类“百科全书”。其中汉代乐舞百戏的图像与出土于其它地区的乐舞画像砖石图像比较,题材内容更丰富,雕刻技术更精致,人物刻画更细腻生动,演奏和舞蹈动作更清晰,体现出巴蜀艺术细腻、柔软、飘逸、精致的风格特征,对于研究我国先秦至汉代艺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及其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舞蹈图像中的一些精品,简要介绍,与读者共享。
  
  见于文献记载的汉代舞蹈种类,几乎在四川出土汉代画像砖石雕刻中都能见到。山东、河南出土的舞蹈图像,以男舞伎表演宫廷集体舞蹈为主,雕刻线条粗犷;巴蜀舞蹈以单人、双人舞蹈为主,且女舞伎为多,表演技巧和舞姿刻画细腻传神,表现了巴蜀民间乐舞的风采。西域等少数民族舞蹈图像也出现在画像砖上。汉代画像上的主要舞蹈有:■翟舞、盘古舞、建鼓舞、长袖舞、灵星舞、鼗舞、剑舞、巾舞、属舞等。
  ■翟舞。这是一种西周时期流传下来的舞蹈,据《周礼·春官》记载,这种舞蹈用■和羽作道具。《诗经·邶风·简兮》中描写这种舞蹈:“舞师领舞,左手执■,右手秉翟。”■是一种吹管乐器,管子较短,只有三个孔。翟是雉鸟的羽毛。绵阳三台金钟山一号东汉墓墓室门石壁上有一幅“舞师”图像,左手举一只■管,右手拿着羽毛,身着盘领宽袖长衫,头带平顶冠,表演神态非常生动。在我国出土文物中,表现远古时期音乐舞蹈的图像已经极为少见,多数保留在汉代画像砖图像上,足见汉代“乐府”采集民间乐舞实在是功不可没。
  盘鼓舞。盘鼓舞是汉代最流行的舞蹈之一,诗文中多有描写,画像上也留下真迹。山东、河南出土画像砖上的盘鼓舞,由数个男舞伎,排成竖列踏鼓,其气势可观。彭县征集的盘鼓舞画像砖上的图像,是一个女舞伎单人舞。另有两人作杂技表演。女舞者脚踏六盘、二鼓,头挽高髻,身着束腰宽袖短衣,灯笼裤,双手甩长巾,舞姿飘逸婉转,表现出汉代舞蹈的高超技巧。(图一)
  
  图一:盘鼓舞(巾舞与跳丸、柔术)
  长袖舞。长袖舞也是汉代最流行的舞种,多由女舞伎表演,也有男女双人对舞。1954年成都羊子山出土乐舞百戏画像砖,画面6人,女伎舞长袖,男伎击鼓伴舞;另有1人鼓瑟,1人伴唱;观赏的两人为一男一女。看来这是一场家庭宴乐舞会。长袖舞在汉代用于各种场合,后世一直流传下来。我国戏剧中的“水袖”也吸收了这种表演方式。
  巾舞。巾舞也是汉代的一种常见舞蹈。见于汉代画像砖石图像上的巾舞有两种:一种将长巾拴在木棒上,舞者持棒舞巾;另一种双手持巾而舞。巾舞常与其它表演同台,相互呼应。广汉出土画像砖图像上3人表演,左者女伎在7层叠案上倒立柔术;中者男伎蹲式跳丸,3丸抛向空中;右者女伎踏鼓甩巾舞,与男伎配合。
  建鼓舞。建鼓舞因鼓而得名。舞者动作变换,形成各种舞姿。新都出土“骆驼载乐”图是一非常珍贵的胡人击建鼓舞蹈图像。舞蹈由两个男子跪在骆驼峰背上,对击建鼓,鼓槌上系着巾带。(题图)与建鼓舞同时出土的有一幅6骑鼓吹乐图像和其它仪仗队图像,说明建鼓也是鼓吹乐中的一种乐器。四川省博物馆藏的一幅建鼓舞图上,刻1个女伎击建鼓舞蹈,双手握鼓槌,身着束腰长裙,站在庙宇门前。
  鼗舞。鼗舞是汉代出现的一种“鼓舞”,用乐器鼗做舞具。“鼗”即现在叫的拨浪鼓,摇鼗节奏伴舞。成都羊子山出土乐舞百戏画像砖图像中有鼗舞图,一男伎执鼗表演,口中吐火,非常生动。《释名》中解释:“■,导也,以导作乐也。”“■”即“鼗”,彭县出土画像砖图像上3人舞,左为摇鼗舞伎,中间一甩袖女舞伎,右一人舞剑踏鼓舞。摇鼗舞伎面向另外两人,左呼右应,表现了鼗舞者摇鼗导乐的表演场面。
  剑舞。剑舞是一种舞剑的表演性舞蹈,源于远古时代的武舞。《论语》记载了一段故事,说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穿着武士的服装,谒见孔子,为孔子表演舞剑技艺,很得孔子赏识。汉代也很流行剑舞,表演者以男性为多,动作刚健有力。到了唐代,更加流行,又名“剑器舞”;另有与西域浑脱舞结合在一起的“浑脱剑器”,唐代诗赋中有精彩的描写。女舞伎表演的剑舞刚柔并济。1976年金堂出土剑舞画像砖图像表现了飒爽英姿的女舞伎。她头挽双髻,着紧身舞服,细腰束带,昂胸跨步双剑齐舞,造型优美,是一幅难得的舞蹈图像,特别是女舞伎舞剑更少见。
  属舞。属舞是汉代贵族士大夫阶层流行的娱乐性舞蹈,因舞蹈形式为以舞相属,即主人先起舞,舞到某人面前,邀请对方共舞,而名“属舞”,取其相属之意。汉景帝时,窦婴、灌夫与宰相田■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有一次,在窦婴的宴会上,灌夫起舞邀请田■,田■傲然拒绝。灌夫大怒,恶语相加。一席舞宴变成一场争执,不欢而散。东汉末年,蔡邕因受到诬陷,被朝廷流放到五原,获赦后返回家园。临行前,五原太守王智宴请蔡邕。酒酣,王智起舞属蔡邕,蔡邕藐视王智,不应邀起舞。王智在宾客面前大丢脸面,破口大骂蔡邕:“你是流犯,竟敢轻视我。”蔡邕拂袖而去。王智从此怀恨在心,设计陷害,诬告蔡邕对流放不满,诽谤朝廷。皇帝听信谗言,迫使蔡邕“亡命江海,远迹吴会”。1955年彭县文管所征集到一块画像砖,砖上的属舞图像,一男一女,盛装打扮,相对而舞,优美和谐,决无争斗之气。(图二)
  
  图二:属舞
  灵星舞。灵星舞是汉代祭祀先帝后稷,歌颂农业丰收的组舞。据《后汉书·祭祀志》记载,汉兴八年(公元前199年),汉高帝继承周朝祭祀传统,将后稷的祭名命为灵星,星指天田星。此后,就排演了灵星舞,在祭祀后稷的礼仪中表演。舞蹈有六种:芟除、耕种、芸耨、驱爵、获刈、舂簸。四川出土的画像砖图像中,有六种农作舞蹈图像,应该是对汉代灵星舞的写照。德阳出土6人芟草舞图,动作整齐划一,舞姿健美,反映了汉代人民殷实富裕的生活。新都出土驱爵(雀)舞图,图像上2人看守粮垛,四五只鸟雀在粮垛上空,2人一立一蹲,手持弹弓,形象生动逼真。
  队列舞蹈。1980年开县(今属重庆)文管所征集到东汉队列舞蹈图像画像砖,分上下两层刻两组四幅图,其中有一组刻9个女舞伎,身着大摆长裙,像18世纪法国贵妇人装扮。9人排成一横列,1人作翻跃状,1人领舞。领舞者处于中心地位,两侧各4个舞蹈者,为群舞演员。在舞人上方有一组图案,应该是舞谱,表明队列怎样变换。
  联袂踏歌舞。联袂踏歌舞是一种集体舞蹈,最显著特点是舞者手牵着手共舞。我国黄河流域上游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已有联袂舞蹈图像。到了汉代,这种联袂舞蹈更具有欣赏价值。有的学者认为齐家文化的舞蹈图像,表现的是远古时代的羌族舞蹈。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石上留存的联袂舞蹈图,也应当是羌族舞蹈的遗存。重庆市綦江县二墩岩横山乡东汉墓出土两件联袂踏歌舞蹈图像石刻,每幅图上刻7个乐舞伎,7人中有2个男伎,为伴奏乐人,吹管或吹箫;另5个女伎,手拉手,举过肩,最边上一人持鼗鼓,十分生动地表现了汉代已在巴蜀地区流行的踏歌舞蹈的表演形式。唐宋竹枝词中,还有许多记载巴蜀民间踏歌活动的词句。两千年后的今天,在四川少数民族乐舞中,踏歌依然是藏族、彝族、羌族等民族乐舞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各民族舞蹈的表现方式又有所不同,多彩多姿。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