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雪域作证》的文史价值

作者:李殿元

字体: 【


  《雪域作证》是一部展现阿坝雪域高原人文风貌的文学丛稿。全书35万字,记录了一个50年前走进阿坝高原的援藏工作者在雪山草地的坎坷经历。它给读者的第一感觉是朴实,厚重,寓意深长,具有文史价值,是一个长期生活在雪域的“草根”作者呕心沥血之作。
  
  一、50年前援藏大军的历史功绩
  
  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留下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年代,数以万计的解放军、来自五湖四海的地方干部以及各行各业的援藏大军,第二次进入雪山草地。他们扎根雪域,数十年如一日,奉献了青春年华乃至宝贵的生命。“草地献青春,雪山埋忠骨”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雪域作证》的作者,以自身在雪山草地三十多年的经历和生活素材,以文学形式真实地纪录和见证了这一段历史,展现了从进军平叛、建立政权、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至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从而也形成一份重要的文史资料。
  比如关于剿匪平叛的艰险,《雪域作证》在《草地都市人》第三章《首进藏区》、第四章《再入雪域》以及小说《我的麦柯草原》、《红军、向导、带兵官》等文里,真实地再现了靖(化)懋(功)战役、进军马尔康、黑水战役、草地战役、麦洼平叛的一些场景。
  又如关于草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雪域作证》在《草地行——八省区代表考察阿坝牧区纪实》以及《草地都市人》第八章《知识宝库》里,以亲身的经历,详细纪录了阿坝州牧区现代化文明建设、畜牧业科技进步、牧民生活改善的实况。
  这些援藏大军是功劳卓著的又一批“红军”队伍。在《雪域作证》中的《草地都市人》第十一章《金色晚霞》和散文《梦萦高原》中,作者深情地写道:
  这批曾经有过多种头衔,功劳卓著的老同志们,如今已回归普通百姓的称谓。他们尘缘将尽,功过不再,只有关心互助,团结友爱。
  他们少小离家老大回,高原的雪风吹皱了额头,高原的寒霜染白了鬓发,高原的紫外线照黑了面庞,高原的海拔压弯了身躯。昔日,他们青春焕发,身材矫健;如今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他们相聚时的共同话题是:梦萦。身在高原,梦萦故乡;身在故乡,梦萦高原。
  
  二、值得回忆和珍藏的文史资料
  
  1955年11月至1956年3月,中央为了稳定藏区,曾指示驻阿坝县的“国务院川甘青三省边境工作团”组织由三省边境藏区领袖人物参加的赴祖国内地参观团,到祖国各大城市参观。这些领袖人物在各省会和北京受到最高规格的接待。1956年元月15日,在北京市天安门城楼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大会上,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代表,并一一握手,合影留念。这是川甘青藏区历史上的重大一页,是珍贵的文史资料。《雪域作证》的作者有幸身临其境,并在纪实篇《我们见到了毛主席——十八省区参观万里行》一文里,保存了这份资料。与此相应,小说《寻找失去的荣誉》则描写一位当时的参观团成员,二十年来坚持寻找与毛主席合影照的离奇故事,真切感人。
  1982年11月,十世班禅视察红原藏区,是草地历史上的盛事。此后,十世班禅逝世,这次视察更成为草地藏民的永恒纪念。作者在《雪域作证》的纪实篇《十世班禅视察红原藏区纪实》中,以第一手资料,全面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写作态度
  
  人们以为,地处3500米的草地高原,是一块与世无争的净土;但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同样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破坏。《雪域作证》之《草地都市人》、《甲莫门巴——春兰秋菊的爱情故事》以及《李十八草地传奇》诸篇,均以真实的素材和原型,来反映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悲情文学来夸大和渲染,而是以尊重历史的科学态度,客观、冷静地加以叙说,其出发点乃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脚踏实地地建设今天的美好生活。这样的写作态度和人生态度,是值得赞许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