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略说清末民初的戏曲改革

作者:袁荻涌

字体: 【


  19世纪末,随着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文学革新运动的开展,戏剧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号上发表了《劫灰梦》传奇,提出法国的“福禄特尔,做了许多小说剧本,竟把一国人从睡梦中唤起来了”。他也要“把俺眼中所看着那几桩事情,俺心中所想着那几片道理,编成一部小小传奇,等那大人先生、儿童走卒,茶前酒后,作一消遣,总比读那《西厢记》、《牡丹亭》强得些些,这就算我尽我自己本分的国民责任罢了。”由此揭开了近代“戏剧改良”的序幕。梁启超随后又写了《新罗马传奇》和《侠情记传奇》,利用戏剧形式写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史。这三部传奇可以说是近代戏剧革新的先声。
  1904年,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了《二十世纪大舞台》(中国的第一家专门的戏剧刊物)。柳亚子撰写发刊辞,说明创刊目的是“戏剧改良”,“以霓裳羽衣之曲,演玉树铜驼之史”,号召作家创作中国古代种族压迫的历史题材,“皆绘声写影,倾筐倒箧而出之。华夷之辨既明,报复之谋斯起,其影响捷矣”;同时宣传外国民族独立和沦亡的历史,“尽印于国民之脑膜,必有欢然兴者。”文章疾呼组织“梨园革命军”,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他日民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快剧,则中国万岁!《二十世纪大舞台》万岁!”蒋观云的《中国演剧界》、三爱(陈独秀)的《论戏曲》等文章,也大力鼓吹戏剧改良。《论戏曲》还从理论上阐述了戏剧的教育功能:“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
  这一时期,在《新小说》、《新民丛报》、《二十世纪大舞台》、《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出现了大量传奇、杂剧和乱弹剧本。这些作品及时反映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或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阿英编辑的《晚清戏曲小说目》所收录传奇剧目即达54种、杂剧剧目也有40种。
  积极配合当时的民主革命运动,迅速反映社会现实,反对民族压迫,宣传改良和革命思想;歌颂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是此期戏剧创作的突出特点和主要内容。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写岳飞抗金的《黄龙府》(幽并子著,1904年),写文天祥抗元的《爱国魂》(筱波山人著,1908年)和《指南梦》(孤著),写郑成功抗清的《海国英雄记》(浴日生著,1906年),写张煌言、瞿式耜抗清的《悬岙猿》(洪楝园著,1907年)和《风洞山》(吴梅著,1905年),写史可法抗清的《陆沉痛》(无名氏著,1903年)等。反映现实的作品则有写邹容入狱的《革命军》(浴血生著,1903年),写皖浙起义失败,徐锡麟、秋瑾殉国的《苍鹰击》(伤时子著,1907年)、《轩亭秋》(吴梅著,1907年)、《碧血碑》(龙禅居士著,1908年)、《开国奇冤》(华伟生著,1912年)、《皖江血》(孙雨林著,1907年)、《轩亭冤》(湘灵子著,1907年)。还有的作品铺写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故事,借以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如写法国罗兰夫人的《血海花》(玉瑟斋主人著,1903年),写日本维新爱国志士故事的《海天啸》(刘钰著,1906年),写古巴学生爱国运动的《学海潮》(春梦生著,1903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戏剧作品也时有所见,如南荃居士的《海侨春》,叙述反美华工禁约运动的情况;陈季衡的《非熊梦》揭露沙俄对黑龙江的侵略;洪炳文(楝园)编写的《警黄钟》和《后南柯》,借童话和寓言故事宣传反对侵略、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警黄钟·自序》中说:“警钟之编为黄种而作也,故名之曰:‘警黄钟’”。宣传妇女解放、提倡女权的作品也出现了。如柳亚子的《松陵新女儿》、大雄的《女中华》、挽澜的《同情梦》、蒋景缄的《侠女魂》、玉桥的《广东新女儿》等。不管是反映哪个方面的作品,“皆激昂慷慨,血泪交流,为民族文学之伟著,亦政治戏曲之丰碑。”
  此期戏剧创作对传统形式也有所突破,人物形象高大,语言慷慨激昂,雄劲有力,通俗易懂,显示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运动以来的新文风、新气象。但政治说教太重,多数作品只注意作政治宣传,忽略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形象性、文学性不强,人物语言缺乏个性色彩,且多长篇议论,艺术上的革新成就不大。
  近代戏曲中影响最大的京剧,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和社会生活也有广泛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如《群英会》、《宇宙锋》、《打渔杀家》、《红鬃烈马》、《四进士》、《玉堂春》、《安天会》、《连升店》等都是群众所喜爱的剧目。
  1908年,京剧演员潘月樵和夏氏兄弟在上海创建“新舞台”。“新舞台”成立后,编创和演出了大量时装新京剧,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宣传革命思想,展开京剧改良运动。1914年1月初,杨小楼会同名旦姚佩秋,在开明士绅资助下,模仿“新舞台”在北京建成能容纳3500名观众的新式大剧场(观众楼3层),称“第一舞台”,地址在前门外西珠市口柳树井路北。京沪两地新式剧场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京剧改良运动的大力发展。
  在戏曲改良的潮流中,京剧改革的大本营在上海,其代表人物则首推汪笑侬。汪笑侬(1858—1918),原名德克金,字仰天,号孝农,满族人,中过举人,曾任河南太康知县,禀性刚直,因不奉承上司而遭革职,遂专门从事戏剧活动。汪笑侬献身戏剧事业,固然出于他自幼的喜好,更重要的是受到民主革命运动和戏剧改良思潮的影响,试图利用戏剧宣传救亡图存。他编撰的剧本有三十余种,大多借古喻今,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如《长乐老》、《缕金香》通过叙写南明史实宣传民族主义和爱国思想;《党人碑》据清人丘园同名传奇改编,以北宋书生谢琼仙的故事来影射谭嗣同等六君子的被害;《桃花扇》根据孔尚任的同名传奇改编,表达了作家对国家兴亡的关切;《瓜种兰因》(又名《波兰亡国惨》),叙述波兰与土耳其的战争以及兵败求和的惨痛历史,以此警告国人;《博浪椎》写张良蓄谋反秦,遣友苍海公刺杀秦始皇,不幸失败,苍海公慷慨就义。此剧于1915年上演,显然有抨击袁世凯复辟称帝之意。此外,汪笑侬还改编了《将相和》、《骂王朗》、《煤山恨》、《刀劈三关》等,使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均有较大提高。当时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评论道:“汪笑侬所演之《党人碑》、《瓜种兰因》、《桃花扇》等剧,使阅者惊心动魄,视听为之一变。不徒声伎之工,传诵一时已也。”无名氏在《观戏记》一文中说:“近年有汪笑侬者,撮《党人碑》,以暗射近年党祸,为当今剧班革命之一大巨子。意者其法国、日本维新之悲剧,将见于亚洲大陆欤?”一位中国留美学生还致函汪笑侬:“顷居海外,见友人自上海来者,言足下与三数同志,采泰西史实,描写新戏,以耸动国人危亡之惧,起爱国之念。鄙人闻之,不禁大喜。谓笑侬此举,洵于开民智中多一利器矣。”在艺术上,汪笑侬也有不少创新之处。他的剧作中的唱词不受格律束缚,形成自由化、散文化的新体诗句式。他善于以大段唱腔抒发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充分揭示人物多方面性格的目的。因为作出很大贡献,他被戏剧界视为京剧改良的开山鼻祖,“中国第一戏剧改良家”。
  近代领导川剧改良的重要组织是1905年在成都成立的“戏剧改良公会”,其宗旨是“改良戏曲,辅助教育”。此会存在只有几年,但在提高川剧艺术和推动近代戏剧改良运动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川剧改良的代表人物是黄吉安。黄吉安(1836—1924),名云瑞,四川成都人;前半生做幕僚,66岁之后始从事戏剧创作,一生创作和改编剧本百余种。黄吉安的剧作可分为三类:一是歌颂反抗侵略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如歌颂文天祥殉国的《柴市节》,赞颂岳飞抗金的《朱仙镇》,写梁红玉大败金兵的《黄天荡》,歌颂抗英禁烟的《林则徐》等等。这些剧本塑造了众多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争精神。二是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贪婪无耻的丑恶行径,如《闹齐宫》叙写齐桓公病危时,他的几位夫人为给自己的儿子争夺王位而自相残杀,准备将齐桓公饿死夹墙的种种丑行;《春陵台》写宋康王千方百计想霸占他人妻子。这些作品实际上是影射讽刺清末民初的封建统治者的。三是提倡科学,反对封建保守的作品,如主张禁毒的《断双枪》、揭露封建迷信的危害性的《邺水投巫》,提倡妇女放足的《凌云步》等。这些历史剧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借古鉴今,服务于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此外,赵熙的改良川剧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创立于1912年7月的以“拟组新戏曲社编新戏曲改造旧社会”为宗旨的西安易俗社,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的产物。该社主要作家孙仁玉,创作和改编剧本约一百三十四种,以折子戏见长;范凝绩编剧六十余种,擅长编大本戏。该社培养出大批戏剧人才,创作和改编了许多优秀的秦腔剧目,丰富并推动了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阳)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