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赵熙佚文 林思进墨迹

作者:向 黄

字体: 【


  香宋老、清寂堂,赫赫大名天下扬;
  《马母葬识》二贤著,蝉翼、乌金留墨香。
  上面是我在丙戌春得到的四川民国时期墓志铭拓片《马母葬识》之后所写的韵句。民国墓志铭实物,因为频频战乱、开发建设等等原因,它实际早已是零落飘散,几至湮没无闻。能够得到这一时期的墓志铭拓片,尤其是名家、名手所撰、所书、所刻、所拓,实在是我辈的福分。
  墓志铭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的实物发现可以追溯到上古文化遗迹,如古埃及、古苏美尔等上古遗迹中。在这些遗迹中,都曾有墓志铭出土,其比古代中国墓志铭的产生还要早。中国墓志铭的产生最晚不迟于西晋,距今约有一千七百年左右。墓志铭包含了古代的礼仪制度、宗教思想、人文地理、语言文字等十分丰富的内容,为学术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信息。在书法流变中,墓志铭也为书法的创作开启了一个新天地。其中北朝墓志铭的书法艺术尤受晚清、民国文化人的青睐。它们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文献方面,而且在书法艺术上也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对晚清、民国以来的书法艺术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然而,民国时期墓志铭则没有这样的运气了。实物几乎不可见,倘或偶有拓片出现,也就是凤毛麟角、吉光片羽了。笔者数十年来所收集的民国墓志铭也就数种。这其间的缘由,想必以为民国墓志铭似乎年代近,近则无神秘之感;其事主近,亦无可考之趣吧!民国墓志铭的消失似乎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但是,从现在手中这件墓志铭来看,我们应当对民国墓志铭给以前代墓志铭一样的重视。从内容看,这件墓志铭与前代墓志铭一样,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人文风俗、典章制度等等人类社会的种种信息,比如其关于事主的生活状况、子女的职官名称等。再从文体的格式上看,前代一般无撰文者、书丹者,而民国墓志铭一般却具备这样的要素。另外在民国的许多墓志铭里,也镌刻有刻工的名字,而这是前代所没有的。
  在民国墓志铭中,撰文者,或同里乡贤,或名士闻人;书丹者,当然是那时名闻乡里的书法名手,或者是享誉国中的书法高手;而刻手亦是知名高手。民国墓志铭显然对于撰文、书丹、镌刻者们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希望他们都能够与墓志铭流传于世,而不仅仅只是记载传主。民国墓志铭记载撰文者的文思豪翰、书丹者的笔墨妙手、镌刻者那巧夺天工般的智慧,乃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步。
  从《马母葬识》的拓片来看,该墓志铭为川中两名宿共同合作的一件艺术作品。一,其文是由作为诗人、书法家的荣县赵熙所撰;二,其字是由亦为诗人、书法家的华阳林思进所书。赵、林二人交谊最深,始终无间。凡谈到近代四川诗家,时人都以“赵、林”并称。从这件拓片来看,其文古雅情真,其字温润雅致,真可谓珠联璧合,可以为“赵、林”作证。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别号香宋,荣县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二十年授翰林编修。二十九年授翰林院国史馆协修,继升纂修。后任御史。辛亥后,回到四川,备受礼敬。先后成《香宋词》,修《荣县志》。
  林思进(1873—1953),字山腴,晚年自号清寂翁。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举。曾游历日本,以内阁中书留京,尔后回川致力文化教育,为四川省图书馆首任馆长。数十年间执教于成都各高校,著《清寂文录》八卷、《华阳人物志》十六卷、《清寂词录》八卷。
  查近年来出版的《赵熙集·碑传墓识》(巴蜀书社版)部分,《马母葬识》不见于目录。此拓片可以补《赵熙集·碑传墓识》之佚。
  《马母葬识》拓片,纸本,盖铭俱全。盖文(篆书):“马母葬识”横32cm×纵37cm。铭文(楷书):横43cm×纵38cm。
  附拓片原文:
  马母葬识
  荣县 赵 熙 撰 华阳 林思进 书
  马自庵遭母丧,令其弟行简走荣县,泣述曰:母姓余氏,廿一归吾父晋侯公,事姑,以孝闻。吾家乡居德阳,父终年幕游在外,爰止成都久也,卒于荣昌。光绪卅四年,两弟尚幼,自庵入陆军小学,旋升学陕西。及辛亥国变,里巷为墟,母百艰以柱门户,晚而奉佛三十年,举家戒杀。自庵监税铜梁长,归省末上入门,而母先一刻卒矣。实丁丑年四月廿八日也,年七十有五。生三子俊乂、俊昌、俊达,乂即自庵。一女嫁吴氏。恸哉,母氏入马氏门至今日,所历皆血痕泪点也。葬有日,敢请铭,以光道,赵熙为之铭曰:
  士也干国,女则栋家。于家不职,举国倾衰。
  懿此贤母,劳劳壹德。人秉艰贞,式家奠国。
  五桂之桥,有坟嶕峣。诗礼不亡,星月其昭。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