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没有红学专著的著名红学家

作者:张 萍

字体: 【


  在对《红楼梦》研究作过贡献的红学家中,有个人的名字被一再提及。这个人没有专门研究《红楼梦》的论著,却被公认为对新红学的创建居功至伟。这个人就是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
  顾颉刚之所以成为著名红学家,与胡适写作《红楼梦考证》有重要关系。
  
  一、胡适写出了不成熟的《红楼梦考证》
  
  胡适正式开始研究《红楼梦》是在1921年。当时,上海亚东图书馆为整理《红楼梦》,拟出版新标点本《红楼梦》。掌控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汪原放叔侄考虑到《红楼梦》的篇幅甚巨,一再恳求已经写过《水浒传考证》、《吴敬梓传》的胡适为他们新标点的《红楼梦》作篇序,进行宣传。在汪孟邹叔侄的一再要求、催促下,胡适考虑一是要为白话小说张目,以乾嘉学派治经史的功夫研究小说,将其纳入学术殿堂;二是为整理国故探索和示范一种切实可行的学术研究方法,遂答应为《红楼梦》作序。
  据胡适日记记载,他是在1921年3月初动手写这篇序的;3月27日完成,定名为《红楼梦考证》。胡适的这篇论文,随同亚东版的《红楼梦》发行于世。胡适写作时大约并没有想到,他的这篇论文实际上创建了整个新红学的研究体系。
  不过,这篇论文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的,确实写得有些仓促。胡适本人很不满意。由于资料的缺乏,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初稿虽然提出了许多设想,但因为缺少充分资料的有力支撑,显得分量不够,而且还存在一些疏漏,例如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等。一贯认真对待学术研究的胡适决心立即着手对《红楼梦考证》初稿进行补充和修改。
  
  二、顾颉刚加入对《红楼梦考证》的修改
  
  顾颉刚虽然只比胡适小两岁,但他们却是不折不扣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胡适自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时开始的。当时顾颉刚是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的学生,胡适教的中国哲学史课程令顾颉刚“非常信服”。此后,他与胡适交往甚密,谈学论文,书信不断,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顾颉刚于1920年毕业,在胡适的帮助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编目员。所以当胡适需要查找大量资料时,很自然地就想到顾颉刚。
  顾颉刚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一文中对当时帮助胡适修改《红楼梦考证》一事回忆说:
  《红楼梦》问题是适之先生引起的。十年三月中,北京国立学校为了索薪罢课,他即在此时草成《红楼梦考证》,我最后得读。……他感到搜集的史实不足,嘱我补充一点。那时正在无期的罢课之中,我便天天上京师图书馆,从各种志书及清初人诗文集里寻觅曹家的故实。果然,从我的设计之下检得了许多材料。把这许多材料连贯起来,曹家的情形更清楚了。我的同学俞平伯先生正在京闲着,他也感染了这个风气,精心研读《红楼梦》。我归家后,他们不断的来信讨论,我也相与应和,或者彼此驳辨。这件事弄了半年多,成就了适之先生的《红楼梦考证》改定稿和平伯的《红楼梦辨》。
  据统计,在1921年4月至10月间,胡适、顾颉刚、俞平伯三人间共写论红书信56封,其中胡适致顾颉刚13封,俞平伯致顾颉刚18封,顾颉刚致胡适16封,顾颉刚致俞平伯9封。相比之下,顾颉刚写得最多。
  三人以胡适为核心,组成了一个较为松散的《红楼梦》研究小组,书信频繁往来,合作得十分融洽。几个月后,大量资料被挖掘出来,有关作者、版本、续书方面的观点经过三人的推敲和驳难,更具有说服力。到1921年11月12日,胡适写定《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与初稿相比,改定稿无论是在材料上,还是在立论上,都有了十分明显的提高。这篇论文,成为新红学的指导之作。改定稿虽然最后的署名仅为胡适,但却可以说是三人合作的结果。其中顾颉刚对该文作出了较大贡献。
  胡适虽然以自己的名字署了该文,但是,以胡适做学问的风格和为人,他是不会掠人之美的。翻开《红楼梦考证》改定稿,诸如“我的朋友顾颉刚在《江南通志》里查出……”、“颉刚又考得康熙南巡,除第一次到南京驻跸将军署外,余五次均把织造署当行宫……”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足以表明胡适本人对顾颉刚为此文出力的认可。
  胡适还在其口述自传中,专门谈到顾颉刚、俞平伯对《红楼梦考证》改定稿的贡献:
  在寻找作者身世这项第一步工作里,我得到了我许多学生的帮助。这些学生后来在“红学”研究上都颇有名气。其中之人便是后来成名的史学家顾颉刚;另一位便是俞平伯。平伯后来成为文学教授。这些学生——尤其是顾颉刚——他们帮助我找出曹雪芹的身世。
  对顾颉刚而言,这几个月参与红学研究,无疑是紧张、辛苦的,但是却是非常快乐的。他在其中不仅得到探讨学术的乐趣,同时也得到了严格的学术训练,有益于他日后的学术研究。他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曾表达了这种感受:
  我从他们和我往来的信札里,深感到研究学问的乐趣。我从曹家的故实和《红楼梦》的本子里,又深感到史实与传说的变迁情况的复杂。
  从此以后,我对于无论哪种高文典册,一例地看它们的基础建筑在沙滩上,里面的漏洞和朽柱不知道有多少,只要我们何时去研究它,就可以在何时发生问题,把它攻倒。学海无涯,到这时更望洋兴叹了。
  由此可知,正是因为参与对《红楼梦考证》的修改,顾颉刚奠定了自己学术研究的基础,从而成为后来的史学大家。
  
  三、催生了俞平伯的《红楼梦辨》
  
  在红学研究中,俞平伯的《红楼梦辨》的问世是红学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是新红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顾颉刚,就没有俞平伯写作这本书。
  1921年,俞平伯从欧洲重返北京,为留学考试作准备。在京期间,正赶上胡适和顾颉刚的红学讨论。当时,两人通信频繁,十分热烈。俞平伯受此感染和影响,也加入进来。大家相互切磋交流,兴致很高。在三人研红小组中,顾颉刚是联络中心,胡适、俞平伯的信都是写给他的;两人之间的交流除少数直接的面谈外,也往往通过顾颉刚转达。顾颉刚在《红楼梦辨》序中曾回忆说:“平伯向来欢喜读《红楼梦》,这时又正在北京,所以常到我的寓里,探询我们找到的材料,就把这些材料做谈话的材料。”
  从1921年4月27日开始,俞平伯给顾颉刚写信探讨《红楼梦》,标志着俞平伯对《红楼梦》着手正式研究;到1921年10月,两人的红学通信告一段落。这一期间的通信,促成了胡适《红楼梦考证》改定稿的完成。1922年2月,因胡适与蔡元培之间的红学论战,引发了俞平伯再次研究《红楼梦》的兴趣。他给顾颉刚去信,希望两人合作,在以往通信的基础上,撰写一部红学专著,向世人宣传正确的红学观点和研究方法。顾颉刚因为自己太忙,希望俞平伯能独立完成这项工作。俞平伯独立着手这本书稿的撰写,到1922年夏天即告完成。当时他即将去美国,临行之前,俞平伯将书稿交给顾颉刚,委托他找人抄写并进行校勘。1923年4月,该书以《红楼梦辨》为书名,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
  《红楼梦辨》虽然署名为俞平伯一人,但它和《红楼梦考证》改定稿一样,实际上也是集体劳动的结晶,顾颉刚为该书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为此,俞平伯在该书的“引论”中曾这样表示:
  颉刚启发我的地方极多,这是不用说的了。这书有一半材料,大半是从那些信稿中采来的。换句话说,这不是我一人做的,是我和颉刚两人合做的。
  只要看过顾颉刚、俞平伯二人之间的通信内容便可以知道,俞平伯这样说,并非完全是自谦之辞。
  
  四、红学的遗憾:顾颉刚未能完成他的红学论著
  
  在与胡适、俞平伯通信进行红学研讨时,顾颉刚也产生过撰写红学研究专著的想法。他在1921年4月12日给胡适的书信里曾有这样的打算:
  把历次所得,集成一篇《曹寅传》,放在先生办的《读书》杂志里……
  我拟编一考证《红楼梦》的年表,年岁下分为四格:第一格为当时政事,第二格为曹家事及与曹家有关系的事,第三格为存疑,第四格为杂记。将来如有新发见,就可记在上面。
  对顾颉刚的这个“打算”,胡适在次日即4月13日就复信表示“极赞成”。在1921年5月26日的书信中,顾颉刚又有了新的想法:
  我拟细看《红楼梦》一遍,做一篇《高鹗续作〈红楼梦〉的线索》,说明他续作取材的所在。日来颇有所得,等看完时当详细奉告。
  遗憾的是,顾颉刚后来因为其他事情耽搁,他关于红学研究的“打算”始终未能动笔。否则,他很可能也会写成一部专著,就像俞平伯的《红楼梦辨》那样,与《红楼梦考证》一起构成新红学的开山之作。好在顾颉刚写给胡适、俞平伯的书信都保存了下来,其当年探讨《红楼梦》的情景也就真实可见。
  在20世纪的红学史上,再也找不到像顾颉刚这样一位奇特的人物——他无意于红学研究,却因为胡适的委托而身陷其中;他涉足红学研究只有几个月,并且没有完成专门的研红论著,却是公认的新红学的开创者之一,是一位了不起的著名红学家。
  对顾颉刚与红学的关系,《红楼梦大辞典》作了如下介绍:“胡适以前的红学为旧红学。……胡适、俞平伯、顾颉刚以后的红学为新红学。”这是历史的记载和评价。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分校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