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金沙遗址太阳神鸟及金带的用途

作者:钱玉趾

字体: 【


  2001年春,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一个金带(2001CQJQ688)。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再现辉煌的古蜀王都》载:金带“直径19.6~19.9厘米,宽2.68~2.8厘米。器呈圆环形。直径上大下小,出土时断裂为长条形。锤揲成形,金带表面纹饰采用了刻画工艺。纹饰由四组图案组成,每一组图案分别由一鱼、一箭、一鸟和一圆圈……”[1](金带见图1,金带局部见图2)这个金带与什么器物相关,用途是什么?本文将作考析。
  金带的箭射鸟鱼的组合图,与三星堆出土金杖的箭射鸟鱼组合图(见图3)基本相同。钱玉趾等《三星堆金杖与金沙金带新考》说:“在古代的楚国,用于祭祀的牲畜、鸟、鱼等祭祀物品,由祭祀者自己射获、击杀,是为祭祀的虔敬。《国语·楚语·观射父论祀牲》载:‘天子谛郊(祭天地)之事,必自射其牲、王后必自舂其粢(谷物);诸侯宗庙(祭祖先)之事,必自射牛、刲羊、击豕(猪),夫人必自舂其盛。’……三星堆金杖上箭、鸟、鱼的关系与内涵应该是:祭祀者射得的鸟、鱼,连同箭一起作祭礼,进行祭祀…··长沙浏成桥一号楚墓出土的方形木仪杖,长208厘米,是一柄战国早期礼仪用杖……三星堆金杖……也应用于祭祀,应属祭祀用仪杖。”[2]
  据《楚文物图典》载:浏成桥楚墓的仪杖长2.08厘米,横断面为方形(2.5×3.4平方厘米)。杖顶尖削,杖顶之下28.8厘米处,“嵌有一蝙蝠形薄板,用两个小钉固定,翅膀两端竖钻小孔,可能是系绦带或其他装饰物用。”[3]薄板之下的仪杖主体部分没有纹饰,长约180厘米。(浏成桥楚墓仪杖见图4)三星堆金杖包有金皮的部分长143厘米,直径为2.3厘米。如果金皮下还有37厘米、金皮上还有杖顶,那就与上述楚墓仪杖相似了。因金皮所包木棍部分已被烧成灰烬,是否有杖顶及杖顶下是否有薄板构件,尚难确认。但它是仪杖,应无疑义。
  《后汉书·礼仪志下》载有葬礼用的祭祀礼器,有“彤矢四……彤矢四,骨,短卫。彤弓一,卮八牟八、豆八……杖、几各一”。“彤四”,是说朱红色的箭有四支;“短卫”,是说短的箭羽。以上所说箭的数量(4支)及短的箭羽,与金杖和金带图案所画相同。“几”是一种放置物品的家具。“杖、几各一”,是说有一“几”就要配一“杖”,这个“杖”应是祭祀用仪杖。三星堆金杖应是这种仪杖,而非权杖。
  三星堆金杖的金皮包在直径2.3厘米的杖杆上,展开宽度有7.2厘米。金沙金带宽仅2.68~2.8厘米,且呈圆环形,显然不能包在杖杆上。但是,金带的图案与金杖的图案基本相同,因此,也应是用于祭祀,也可能与仪杖有关。我们设想,浏成桥楚墓仪杖上部的蝙蝠形薄板,在古蜀国可能演变为圆环形薄板,而金带(圆环)则箍在圆环薄板外侧(上大下小),形成直径为19.6~19.9厘米的薄板圆环的外周金皮箍,这个金带称为“金箍”似更合理。它与冠、冕没有关系,称“金冠带”似不可取。薄板圆环中心由直径2.3厘米的杖杆穿过(连接成一体)。金皮上的箭射鸟鱼图案正好横向排列,均布于圆环外侧,显得协调而合理。
  金沙遗址出土了金带,又出土了太阳神鸟金箔,恐怕不是巧合,应有内在联系。我们认为,金带与太阳神鸟金箔都是仪杖的组合部件。金箔外径12.5厘米,内径5.25厘米,将其贴于圆环薄板的下面(同心),粘合固定,再一起套入仪杖杖杆。这时便会有惊人发现:金箔上的四只神鸟的鸟身及首尾(中心线)与杖杆外表面的距离(4.3厘米),与圆环薄板外缘的距离(4.35厘米)基本相等!(推想的金沙遗址仪杖及其圆环形饰件图见图5、图6)这应是古蜀人的精心设计,同时也说明金带与金箔同是仪杖的组合部件。单就金箔而言,4只神鸟逼近外缘,显得十分逼仄,不合情理。但是,将4只神鸟均布于直径为19.6厘米的薄板圆环内审视,顿感疏朗空阔,其艺术匠心将会令人感佩不已。神鸟外侧,可能有某种色彩或卷云纹饰。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青铜神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树的主干上套有3个圆环形饰件,每个树枝上都套有一个圆环形饰件(皆有镂空纹饰)。(神树上部见图7)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金沙遗址先民使用的仪杖的主干上应套有圆环形饰件,太阳神鸟金箔与金箍(有箭鸟鱼图纹)是圆环形饰件的组成部分。这个饰件不会是长沙浏成桥楚墓仪杖的蝙蝠形饰件。
  金沙遗址还出土二件金鱼纹带(2001CQJC687·1·2)。一件长21.1~21.6厘米,另一件长21.1~21.85厘米。二件宽皆为2.01~2.03厘米,厚皆为0.02厘米,呈下短上长倒梯形。一件刻有鱼纹饰2个(见图8)。二件基本相同,共有鱼纹饰4个。冯广宏《金沙鱼图泛解》认为此鱼是白鲟。[4]此说可参。鲟鱼肉味鲜美,是珍贵食品。若将二件连接起来围成圆圈(圆圈衬板上下可能另有纹饰),其直径应为13.43厘米(比太阳神鸟金箔外径大0.93厘米)。金沙遗址还出土一件喇叭形金器(2001CQJC31),高4.8l厘米,顶部直径l.12厘米,下部直径11.62厘米,厚0.02厘米。[5]此喇叭形器可能内衬木质材料,安装于仪杖顶端。金鱼纹带(鱼纹金带)可能箍于圆形薄板(厚2.03厘米)外围,安装于仪杖顶部,位于喇叭形器与太阳神鸟(包括箭鸟鱼金带)圆环形饰件的中间(见图5)。以上三件形成塔式结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箭鸟鱼金带与鱼纹金带围成的圆箍都是下小上大,加上与太阳神鸟金箔、喇叭形金器的厚度全是0.02厘米,这四者共同构成仪杖的组合件的可能性应该很大。
  这里还有一个发现,即古蜀国长度单位(尺)的长度。古代商尺,l尺=16.17厘米;周尺,1尺=23.10厘米;齐尺,1尺=19.5~20厘米;秦尺,l尺=23.10厘米。古蜀国一尺应是多长?三星堆金杖的直径是2.3厘米,上端长46厘米范围有纹饰。据此,我们推测,古蜀国1尺=23厘米,46厘米=2尺;直径2.3厘米=0.1尺=1寸(十进制),这就是说非常重要的仪杖杖杆直径为1寸。这个推测还有一项旁证。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双脚站立的基座座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座台尺寸也应具重要意义。《三星堆祭祀坑》载:“座台面平面呈方形,顶面横宽34、纵长34.4,底面横宽33,纵长34.4,厚8~8.8厘米。”[6]若按34.5厘米计算,正好是1.5尺(蜀尺)。有可能其模具按1.5蜀尺制作,高温浇铸后冷却,座台收缩,因此变小,平均误差不到1.6%,是很小的误差。关于古蜀尺长度尚可进一步探讨。
  现在再说太阳神鸟金箔图案。图案设计非常巧妙,神鸟可能参照鹤类形态绘制。金箔中空,内缘有12个弧形齿(等大、等距)伸向中心;若以中心的空白来说,则有12个“弧形齿”伸向外缘(顺时针方向),与鸟头指向一致。这样一来,使人感觉中心的空白部分构成了一个白色太阳,闪射着12条弧形光芒,并在不断旋转,极具动感。
  太阳神鸟图案,可以看成中心是一个太阳,闪射着12条弧形光芒,光芒之外(之下)有4只飞翔的神鸟,4只神鸟与12条弧形光芒容易让人想到一年四季与十二个月。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呢?
  中国南方及其他国家出土的铜鼓,鼓面中心常有一个太阳形(或称星形)图案。弗朗茨·黑格尔[奥]著《东南亚古代金属鼓》载:已发现的156面鼓中,有144面鼓能看清太阳形图。据统计,其中有118面鼓有12道芒线,占82%(有20道芒线1鼓,占0.7%;有14道芒线2鼓,占1.4%;有10道芒线4鼓,占2.7%;有8道芒线18鼓,占12.5%;有6道芒线1鼓,占0.7%)。该书说:“整个鼓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鼓面的星体……从这些大小不等的星体平面中心出发,往外是数量不等、形状各异的芒线(又称芒齿或齿)……Ⅳ型鼓中那些有十二芒的星体的鼓,被我们看作是属于中国的鼓。这种几乎是清一色的十二芒,是否与中国刻度基调十二律有关的问题,我们准备留待以后讨论。”[7](十二芒太阳纹图见图9)所谓星体,包括恒星(如太阳)、行星(如地球)、卫星(如月球)及彗星、流星等,太阳也是一种星体。我们认为,铜鼓鼓面的星体图应是太阳图,12条芒线应是太阳的光芒线(芒齿)。1951年在珙县麻塘坝硫厂出土一铜鼓(硫厂铜鼓),1981年在麻塘坝千子门出土一铜鼓(千子门铜鼓),二铜鼓(现收藏于四川珙县“古僰人悬棺陈列馆”)鼓心皆为12芒太阳纹。[8]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