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为《三国演义》结局翻案的小说

作者:李晓东

字体: 【


  《三国演义》标榜的是“晋平阳侯陈寿史传”,俨然是据正史而编撰的历史小说,故在故事主线和人物的结局上必须参照历史而难以虚构。于是,诸葛亮的北伐就未能成功,处于鼎立一足的蜀汉政权也最先被魏吞并……其实,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安排的结局十分不满,有的文人就拿起笔来为《三国演义》作续书或者重写三国历史小说,企图改变《三国演义》的故事结局。为《三国演义》结局翻案的小说,大约可分为三类。
  
  一、由后人实现诸葛亮理想的翻案小说
  
  题为“西蜀酉阳野史编次”的《新刻续编三国志后传》共10卷139回,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为今所见最早的《三国演义》续书。该书在其“引言”中明白宣告:“及观《三国演义》至末卷,见汉刘衰弱,曹魏僭移,……又见关、张、葛、赵诸忠良反居一隅,不能恢复汉业,……及观汉后主后为司马氏所并,而诸忠良之后杳灭无闻,诚为千载之遗恨”,于是,遂因西晋末年刘渊父子自称汉氏苗裔,则借其崛起而翦晋事,以为三国时蜀魏斗争的继续,乃“追踪前传”《三国演义》,敷衍成小说,使之“显耀前忠”,“以泄万世苍生之大愤”。
  此书在开端的第一回就揭示了全书的主要思想内容:“奈何(蜀汉)营中星殒,(诸葛亮)丞相云亡,遂使奸雄得志,千载于今,人心痛忿。幸而天道尚存,假手苗裔,夷凶翦暴,使汉祀复兴,炎刘绍立。”书中叙蜀亡之时,后主幼子刘琚(一作梁王刘理子)改名刘渊字元海,投北地匈奴,哭祭“元运真君行祠”(即诸葛亮庙),以聚兵复汉。其间,蜀汉诸功臣之后,如诸葛亮孙诸葛宣于、张飞之孙张宾、姜维之子姜发等,或同时出奔,或陆续来归,共同翦灭西晋。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未卜先知,该书则进一步写他死后成神祇“元运真君”,预宣天命,并且还交待他生前曾识晋朝“符谶之兆”。
  诸葛宣于“胸中府库甚富,且深得孔明之秘传”。书中写他先为刘渊“参谋”、“军师”,后为其父子的“丞相”。在刘渊初起兵时,他提出“夺得长安,以为基本,始能得志,横行天下也”(卷二);后来与张宾等也劝刘渊“必须建立汉号,正其名位,方好号令天下”(卷三)。他能卜卦,善阵法,长外交。其打得晋军大败的斗智用谋近于诸葛亮,而游说辽东慕容■等四镇不为晋军所用,其对汉主鞠躬尽瘁之忠心也颇相似于诸葛亮。该书卷八有诗盛赞诸葛祖孙忠心辅汉:“汉臣诸葛氏,堪为第一流。三分匡弱汉,六出尽弘猷。后胤尤贤孝,忠心继祖谋。辅持终汉世,孰可比伦俦!”
  清人刘方曾据《新刻续编三国志后传》编撰成传奇《小桃园》,亦写诸葛亮之孙诸葛宣于助刘渊(北地王之子)事。其中说诸葛宣于隐延安白鹤山,得其祖秘术。刘渊等往访之,聘为军师,用兵灭晋而复汉。
  接续《三国演义》故事的还有题为“梅溪遇安氏著”的《后三国石珠演义》,30回,有清初刻本。书中叙西晋时,谪世仙女石珠以汉淮南王转世的刘弘祖(号元海)为副元帅,起兵讨晋。其军师侯有方、副军师稽德二人,受《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影响。澹园主人“序”云:“稽德、有方不殊诸葛。”其故事情节,如第十八回写刘元海攻河内时,侯有方令缚“草人”以谋取晋军守将周茂箭弩的情节;第二十六回写晋将王弥坚守渑池城不出,刘元海乃“亲自修书一封,并一小盒,盒内藏妇人红裳、 髻”,差人送与等,都相似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
  
  二、写诸葛亮在后期实行改革的翻案小说
  
  清光绪末年,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陆士谔撰《新三国》,共6卷30回。该书于宣统元年(1909年)首先由改良小说社刊出,其后于民国年间由亚华书店出版单行本,书名改为《新三国义侠传》。陆士谔是晚清著名小说家,其所撰的《官场怪现状》、《精禽填海记》等均为人称道。
  《新三国》以吴、魏维新失败为陪衬,而主要叙述“蜀汉改革政体,实行立宪,建立民选议院,丞相亮命将出征,灭魏纳吴,汉室重复一统”;然后诸葛亮功成身退,归退南阳;而后主刘禅也传位于游历外洋回国的北地王刘谌。该书作者在《开端》中明确宣称,作此书的目的“第一是破除同胞的迷信;第二是悬设一立宪国模范;第三则歼吴灭魏,重兴汉室,吐泄历史上万古不平之愤气”。
  《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曾写诸葛亮初出祁山失败后提出“较变通之道于将来”。《新三国》就杜撰了诸葛亮实行立宪新政。该书写道:诸葛亮认为,变法有标、本二道,吴、魏治标,故“无甚实效”,蜀汉新政“第一要著须使人民与闻政治,先立上下议院。……下议院议员全由人民公选。一切财政、军政、国家大事应兴应革,须悉经议院认可,然后施行”(第十七回)。他主持制定《大汉国宪法》,将防务、税务等重要问题提请议院议决。他视议员为“人民之代表”。由于诸葛亮立宪,“合群德群心以任事”,使蜀汉国力大增,终灭魏吴。
  《三国演义》已描写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而《新三国》又写他重视教育与科学。该书写道:诸葛亮认为,变法要“从根本上着手,必先事教育”。他入川之始,“即令州郡多设乡学,普教全川人民,早为今日变法张本也”(第十七回);行新政时,又创设各种分科专门学校。他还支持北地王刘谌及己子诸葛瞻出洋考察,以“纵观博览,吸海外之文明,……多采列邦之所长,补吾国之不足”(第二十三回)。他支持谯周改革历法,又引进电船、电枪、电炮等,而且还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电汽车、飞艇、无线电,于是使蜀汉拥有先进的技术,在国势上大大压过了吴魏。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伐魏“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新三国》却大作翻案文章,杜撰他完成了“兴复汉室”的大业。该书写道:诸葛亮在五丈原营中患重病,幸得神医华佗救治。他在“出祁山”前,修筑炮台,训练陆、海军,改换军械,遣人测绘魏国地形;经过周密的策划,又在外交上签订汉吴攻守同盟条约以后,便趁魏国内乱之际,大举出兵北伐;未及旬日,已连克街亭、陈仓、郿城、雍城以及渭滨魏寨,大败司马懿;然后,兵不血刃地占领长安,计擒洛阳守将钟会,攻破许昌城,俘获魏帝曹丕。灭魏后,诸葛亮又逼迫吴帝孙亮纳土归汉,终于一统天下。
  
  三、彻底颠覆三国历史的翻案小说
  
  民国年间,湖南长沙人、《民德报》编辑周大荒撰《反三国志》,共60回,于民国13年(1924年)连载于《民德报》小说栏;次年由民德报出版单行本,民国19年由上海卿云图书公司出版修改本,改名为《反三国志演义》。吴佩孚曾为此书写序,说此书“因取《三国演义》而尽反之”。
  周大荒在《反三国志》第六十回自称:“兄弟这部书,完全在实行孔明《隆中对》的一篇文章,处处替孔明填愁补恨,吐气扬眉。”他鉴于历史人物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三国演义》所写又“安危大计皆失之”,于是重新“代造完成一统时局”的诸葛亮,“以正三国”(《楔子》)。
  该书写诸葛亮善于对战争作出全局性的指导。诸葛亮初到新野,便建议“养精蓄锐,坐观时变”,在军事上作了新部署:以右军师徐庶为关羽谋主驻襄阳、左军师庞统为张飞谋主屯南阳;而他自己则与赵云随同刘备守新野,以便造成有利的形势。他在夺得中原后的临终之前,又提出灭吴与巩固国防的二项战略计划,建议徐庶继任元帅,指挥马超、张飞、赵云,三路并进以攻吴,然后南定交广;待天下统一后,划分四大战略区域,由关羽留守中枢,令张飞北镇幽并第一军区,马超西领雍梁第二军区,赵云南镇荆扬第三军区,黄忠东领青兖第四军区,以加强防务力量。这些遗策,后来都一一付之实践。
  该书写诸葛亮行军部署注重于各方协同,双翼齐进,前方与后方既成一体,攻战与守备并行,以保证主攻目标的实现。他出兵汉中,就使张飞牵制长安以南之敌、关羽分许都魏军增援之势;同时又令马超出陈仓故道与张嶷出斜谷以作为侧翼,从而保证魏延由子午谷袭取长安这一主目标的成功实现。诸葛亮还认为,“劲敌当前,宜先顾根本。我无暇以资敌,然后可以伺敌之隙”(第二十八回)。所以,当曹操领兵直叩潼关时,诸葛亮却“先要将关中布防妥帖,才可决战”。总之,诸葛亮在平常进兵前,便先安排后方防务;打仗时,“层层设备,息息相通”;夺取城池后,“肃清土匪,扫荡溃兵”,因而并无顾此失彼之虑。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