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杨遇春的三首诗和三副对联

作者:杨正苞 杨 锐

字体: 【


  杨遇春(1761—1837)字时斋,四川崇庆州人,清代最后一位军功显赫的名将。遇春自嘉庆五年(1800)先后任甘肃、固原提督至道光五年(1825),在任26年。此时陕甘总督额勒登保告老,总督出缺。道光帝以遇春在西北时久,熟悉情况且威名卓著,欲加擢拔继任。部分文臣以遇春“不学”难以胜任,持反对态度。道光帝几经筛选,仍未觅得堪当此任者,遂命遇春署理该任,以观后效。遇春在职主持军事,平定了由英帝国主义支使、外国野心家参与的南疆分裂势力头领张格尔的叛乱,收复了喀什等四城,维护了多民族祖国的统一和国土的完整,以功获实授。遇春总督陕甘十年,加强国防,组织屯垦,兴利除弊,使“朝廷无西顾之忧”。
  遇春幼年发蒙,在家塾学习,至12岁时因祖父占魁公变产救助役夫,家道中落,始断正规学习,但已读过《三字经》、《声律启蒙》、《四书》、《五经》、《史记》、《三国》和唐诗等书。此后在农闲期间,遇春也在祖父和乡塾师指导下继续学习,实已具有文史知识的根基。他17岁时,方改习骑射,18岁入崇庆州武庠,又得刘醇斋教导培养。平时,家书均亲笔书写,即奏议亦先自拟稿,再让书办按程式誊写。尝云“军中自有礼乐,不知书者,不可与言忠孝”。他对士卒的学习十分重视,兴办义学教练军中子弟,且常亲为士卒及子弟宣讲。诗人汪少海纪实诗云:“遍向偏裨收将种,居然弦歌类儒林”。遇春晚年还撰写出《兵事备要》十一篇,凡数万言。以是谓遇春非文官出身尚可;谓为其“不学”,则显属偏见了。
  道光十五年(1835),遇春告老,帝命“缓缓来京陛辞”并晋封一等昭勇侯。恩遇之隆又引起了部分文臣对他的妒嫉,欲通过文事辱之而后快,遂有借庆贺及饯行之名邀游西山卧佛寺之请。当谒卧佛时,文臣们提议作诗纪事,公推遇春带头。遇春推谢不得,只好指向卧佛咏道:“你倒睡得好”。文臣们听了暗笑不语。遇春继续咏道:“一睡万事了”。文臣们听这一承接,不免意外,觉得稍有意思,心想看你如何转合。遇春又继续咏道:“我若同你睡,江山何人保!”惊人之语切合身份,大超凡俗,令文臣们惊讶不已。
  出了寺门,见丛林中鸟窝甚多,一些不服输的文臣又借不成诗题的“鸟窝”为题,促遇春题咏。遇春心知其意,也未推辞,指着鸟窝咏道:“一窝两窝三四窝”,文臣们开始得意了,却连赞好诗!遇春继续咏道:“五窝六窝七八窝”,文臣们不禁失笑了,还是一味赞好。遇春仍从容咏道:“耗尽皇粮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文臣们虽有些不自在了,但仍不甘心,再次敦促咏诗。
  遇春心里有点愤然了,也就接着咏道:“少事戎行未学诗,诸君何必强为之。朝廷恩俸公同享,边塞风霜我独知。”一再纠缠的文臣们也不免愧形于色而尴尬收场。
  遇春任甘肃提督期间,途经陕西沔县,特往定军山拜谒诸葛武侯墓并题联以志钦慕:
  大清嘉庆七年岁在壬戌
  二表竭臣忠,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
  一心复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
  钦命提督甘肃全省军门杨遇春题
  此联自题后即悬挂于祠中,“文革”中被毁,1984年由书法家张敏之补书。读联文可知遇春对刘备、诸葛的品格、事功的崇敬和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以及地区关系,故以“蜀汉”为正统。
  遇春告老回乡后,曾书一联悬挂于门前,文曰:
  圣德如天
  臣心似水
  识者告以“上下联挂倒了。”遇春道:“若无君恩圣德,焉有臣的今日,故当如此挂。”自此,崇州民间又多了一句歇后语:“宫保府的对子——反的”。在那“朕即国家”的封建社会,遇春有如此思维,是可以理解的。
  遇春在成都南门外锦江南侧有别墅一院,房舍建构一般,但有一练武场及偏西有一台亭较为特殊。亭建台上,可供眺望,遇春名之曰“望禾”,又自撰联云:
  坐来觉有山林气
  到此无忘弧矢心
  联语表达了一个退居大臣对群众生活的关心和不忘武备的忧患意识。此别墅后由其玄孙永洪以“不分割,供公用”为条件,半捐半售与四川学政。先是设宋儒蜀人范景仁(镇)、范淳夫(祖禹)、张南轩(栻)、魏鹤山(了翁)四先生祠于内,仍设杨遇春栗主(牌位)在后,以表彰蜀贤。1910年,存古学堂创立即以此为学舍;1912年,国学院迁入,存古并于国学院,故门前通道亦称国学巷。国学院合并于四川大学后,原址先后改为川大附中及济川中学,校门迁至小天竺街,即今之成都市第十六中学所在。
  
  杨正苞:杨遇春第六代孙
  作者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杨 锐:杨遇春第八代孙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