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直声动天下”的邹智

作者:关 锋 马俊华

字体: 【


  邹智(1466-1491)字汝愚,号立斋,又号秋囦,四川合州(今重庆市合川)人。邹智生活于明代宪宗、孝宗时期。《明史·邹智列传》载:“(邹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中二十三年(1487)进士,改庶吉士。后因屡劾权奸而遭贬,不久病逝于广东顺德,年仅26岁。天启初,追谥忠介。邹智一生虽短,但所获评价甚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道:“疏劾权奸,直声动天下于郡国之间,缠绵笃挚,至死不忘,无一毫怨之意……虽间伤樸遫而直气流溢,其感人者固在文字外矣。”(《立斋遗文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9册)
  明朝宪宗、孝宗时期为“明代政治退化倒转,社会秩序日趋混乱的时期”(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虽然邹智当时还没有正式授予官职,但其忧国忧民的政治责任感是极其高昂的。他认为,“方今小人在位,毒痡四海”,故大力呼吁“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明史·邹智列传》)。成化二十二年,他进京赴试时拜会致仕尚书王恕,说:“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智此行非为科名,欲上书天子,别白贤奸,拯斯民于涂炭耳!”(同上)对得志小人的痛恨使邹智藐视一切权豪。据载,他被选庶吉士时,“权豪贵戚闻其名,争相请训其子弟”,但邹智“拒而不纳,亦不妄登其门,忠君爱民之心,久而弥笃”(邹智:《立斋遗文》附录《邹立斋传》,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9册),充分表明他不攀阿权贵的秉性。不仅如此,他还连连上疏,矛头直指权奸,“少师万安持禄怙宠,少保刘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尹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明史·邹智列传》)邹智这种对权贵指名道姓的批评使一些人对他忌恨颇深,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会刘概狱起,(刘)吉使其党魏璋入(邹)智名,遂下诏狱。”(同上)后虽幸得王恕等人的营救而免于一死,但仍被远谪广东。
  最能体现邹智政治主张的是他在弘治年间上的两篇奏疏,即《弘治庆申拾遗》和《弘治丁未应诏封事》(以下所引未注明出处者皆出自《立斋遗文》卷一)。
  《弘治庆申拾遗》疏向弘治帝上奏了当时的四项急务。一、“任宰相以亮天工”。首论宰相辅臣的重要性。明代是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的顶峰期,朱元璋废宰相,把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到英宗时弊端毕现。邹智指出:“陛下既任之而又疑之也。夫任则不疑,疑则不任,陛下任之而又疑之者,岂不欲推诚以待物哉?”言辞犀利,直刺弘治用人之弊端。他希望弘治帝以史为鉴,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二、“选谏官以开天听”。劝谕孝宗“罢黜浮沉之辈,广求风节之臣。”三、“收人望以协天心”。他说:“夫以陛下之聪明,岂不知天下事必得正人君子而后可任哉。”委婉指出只有任用正人君子,才能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的道理。邹智所极力推荐的正人君子,主要有兵部尚书王恕、监察御史强珍以及章懋、林俊、张吉等人。四、“复祖宪,以正天纲”。针对权奸的猖狂,邹智提出:“凡所以待宦官者,一以太祖高皇帝为法;凡所以任内阁者,一以太宗文皇帝为法。”力图搬出祖宗法制来禁止内臣干政,加强内阁权利。需要指出的是,邹智提出的“复祖宪”并非主张复古,而是通过祖宗成法来铲除时弊,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他说:“无改者,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若事既当改,而三年之间关系重大,势又不得不改者,自当汲汲改之,以为前人光,岂必拘拘于形迹之间哉?”说明邹智是能够清醒地处理“祖宪”与时势的关系的,这比起那些死守纲常朝制的大臣来说,更为灵活,更为务实。
  而《弘治丁未应诏封事》疏更是以言辞刚直恳切而著称。该奏疏以“扶阳抑阴以回天变”为主题,极论其“进君子、退小人”的政治思想。对于万安、尹直、刘吉这些“世之小人”的弄权,他先陈其祸害,“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能辅,朝政必不能修,纪纲必坏,风俗必偷,天下之贤必有所观望而不敢来,天下之邪必有所盘结而不肯去”,乃至造成“上弊社稷,下弊苍生”的恶果;然后大声疾呼“小人不退,欲弊之革不可得已”,希望任用像王恕、彭韶这样的正人君子,指出此法将使“君德必为之开明,朝政必为之清肃,纪纲必振,风俗必淳,天下之贤必拔茅而来,天下之邪必望风而去。上利社稷,下利苍生”。
  对于朝政不举,君子不进,小人不退的危机,邹智认为主要有两个症结:一是宦官。“李林甫、牛仙客与高力士相犄角,而明皇之朝政不经,贾似道、丁大全与董宋臣相表里,而理宗之国势不振”。邹智极陈前代任用宦官之弊端,接着又指出当时权宦的猖狂:“内倚之为相,外倚之为将,十三布政司倚之为镇抚,伶人贱工倚之以作奇技淫巧;法王弗子倚之以出入宫禁,镇国永昌倚之以结怒于军民”,从而得出“君子小人进退之几,未尝不决于此曹之兴衰”的结论。邹智这些言论并非危言耸听。明代中期虽未出现魏忠贤之类的大宦官,可也是“能者辈出”,权势熏天。如宪宗时镇守太监钱能,他在云南十二年间的所作所为,成为“明朝中央政权对云南的统治从积极有效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杨三寿:《明宪宗时期的云南镇守太监钱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5期)。当时社会上有“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说法,说明阁老尚书的大权已旁落到宦官手中。二是皇帝。皇权在明代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具有强大的权威和效能。但自英宗以后,国家权柄多为宦官窃取,小人日进,忠贤被黜。对此,邹智明确提出要皇帝“勤圣学”,他说:“然而一操一纵之间,卒无一定之守者,殆正心之功未之讲也……圣学明而万事毕治。……此全在陛下自检点自省察。”他对孝宗登极诏书的批评更是直言不讳——“夫不曰:朕躬有过,朝廷有阙遗;而曰:利当兴,弊当革。不曰:许诸人直言无隐;而曰:所在官员人等指实条具以闻。”正是最高统治者的纵容包庇,亲佞远贤,才造成了朝政不举、君子不进、小人不退的严重局面。
  作为一名翰林院庶吉士,邹智表现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几乎是以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独立于世的。他在奏疏中说:“中外大小之臣,拱手熟视,无一敢为陛下言之,是人心天理可磨灭也,天经地义可斯尽?”邹智的刚直与当时许多言官的明哲保身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敢于直逆龙鳞、鞭打权奸,不与权豪同流合污的秉性最终使他远谪广东,在广东仅一年多就因病而英年早逝。当时社会上的许多名人都为之扼腕叹息,邹智的忘年交陈献章先生对其短暂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汝愚不括其囊,而晦其光,汲汲皇皇;不小其节,而畏其折,轰轰烈烈”(《立斋遗文》附录《祭文》,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9册)。
  邹智虽然最终只做到石城所吏目这样从九品的小官,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限,但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写到的那样:“尽披肝胆知何日,望见衣裳只此时。但愿太平无一事,孤臣万死更何悲。”(《立斋遗文》卷五《辞朝》)“但愿太平无一事”表现的是一名正直的封建士大夫对国家民族的一份拳拳之心。邹智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虽然他尽其短暂一生与奸臣权宦作斗争,为国为民而鞠躬尽瘁,但是腐朽没落的明王朝已不是一个人或是一小部分人可以挽救的。这也正是他的悲剧之所在。
  
   作者:
  关峰,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充)研究生
  马俊华,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成都)研究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