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一件集文、书、篆、刻、拓、石六美的墓志铭

作者:佚名

字体: 【


  这是一件十余年前得到的民国墓志铭拓片,包括篆盖、铭文两部分。这件作品汇集了数位名家名手的智慧和劳动,堪称六美,应当说是四川民国墓志铭的一件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般来讲,一件完整的墓志铭实物由石材、篆盖、撰文、书丹、镌刻五个部分组成。
  《清封恭人余母朱太恭人墓志铭》是由成都的邓镕撰文、广安的蒲伯英书丹、上虞的罗振玉篆盖、成都的詹玉亭刻石。拓片是谁做的,不详。制作时间为农历甲子年,即公历1924年。尺寸,盖、铭为横51cm、纵52cm。文字竖排,横20行、纵18列,共计文字303字。这件拓片刻工刀法精确,拓工细腻到位,准确地表达了书法神韵。
  邓镕(1872~1934)字守瑕,一字寿瑕,号忍堪、忍堪居士,又号拙园,室名荃察(詧)余斋,又署荃詧余斋主人,四川成都人,历任民国时期的众议院议员、政治会议议员、约法会议议员、参议院参政。此件墓志铭铭文有如韩愈先生在《进学解》中讲“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其文笔郁郁,古气盎然。
  蒲殿俊(1875~1935)字伯英,一字沚盫,笔名止水,四川广安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民国时任四川咨议局议长、北京政府内务部次长、众议院议员。他是开启辛亥革命之功的四川保路运动的领袖之一,曾创办《蜀报》,五四后,主持《晨报》,创办《实话报》、《戏剧月刊》。从这件墓志铭的书法看,蒲伯英的楷书书法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字都明显地受到魏碑的影响,用字多从碑字,点画遒劲,行笔俊达,文气勃然,郁郁之风的大家形象跃然纸上,确为蒲书楷字的精品,可谓楷书的典范之一。
  罗振玉(1866~1940)初名宝钰,振玉之名乃15岁时所改,字式如;又字叔言、叔蕴、叔韫、叔酝,别署叔坚,号雪堂;晚年,清废帝傅仪赠以“贞心古松”,因号贞松老人,亦号松翁,谥号恭敏。他系浙江上虞人,15岁举秀才,曾创办农学社、江苏师范学堂,创刊《农学报》、《教育杂志》;先后担任学部二等咨议官、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辛亥后,去日本密谋复辟清王朝,1924年(夏历甲子)奉清废帝溥仪召入直南书房,担任过伪“满洲国”检察院长等职。罗振玉在进行复辟的同时,亦从事著述,平生收集、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著有《殷虚书契》《三代吉金文存》《流沙坠简考证》《上虞贞松老人遗稿》等,是一位著作等身的知名文史学者;同时也是一位能书擅刻、精鉴书画的专家。墓志铭中墓盖的篆书显示出罗振玉渊源于金石文字,朴茂古雅的风格。
  詹玉亭,成都人,生卒年不详。由笔者所看到的一些民国墓志铭(如由李植篆盖、余沙园书丹的《向太夫人墓志铭》等几件作品都署名詹玉亭刻石),可以推断詹玉亭当为四川当时公认的刻石高手。从这件作品的拓片来看,的确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学者们精妙的笔法笔趣,应当与古代镌刻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之刻工万文韶相媲美。
  拓片除了可以欣赏到刻工的精妙外,还可以从密细均匀、平熨妥帖的纹路去观察。这件作品的石材应当是比较细腻的材料,估计原石是坚密的青石。今仅以拓片判断之,未见原石(以笔者之寡见,不知原石所向),但从中可见拓工之美。
  因此这是一件集文、书、篆、刻、拓、石六美的四川民国时期的墓志铭。
  
  附《清封恭人余母朱太恭人墓志铭》释文:
  清封恭人余母朱太恭人墓志铭
  成都 邓 镕 撰文
  广安 蒲伯英 书丹
  上虞 罗振玉 篆盖
  太恭人朱氏故浙籍,生而孤露,鞠于祖妣。盖心为窈,明习书算,在割能断,毅若强男,来嫔于余,为新繁县故候选盐太吏之府君继配。前室子女,眇若己出,采楟辍唫,衣芦糜冻。然又断机厉学,折□示教,父亲师兼,尽爱而能劳。是时府君听皷应官,傍治鹾业,积蠹而窳,渐以衰耗。太恭人躬自持筹,董而理之,受僮约者八,百指待举火者七十。家河润九里,又若素封,自顷鼎革,两川糜沸,守盆改制,肆贾废业,郊垒告警,岁无宁处,于是周嫠恤纬,桼室啸柱,西崦日薄,弃养忽焉。嗣子光弼、承萱将以甲子仲春人日礼葬于县东门外田家湾之原。驰简京师,分吾挚友,请文刻石,永奠幽扄,遂铭之曰:
  地道无成 坤田为吝 惟兹英特 遗落女性
  笄珈而弁 颛制家柄 贞松郁郁 风疾弥劲
  高原为湿 桼灯不尽
  成都詹玉亭刻石。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