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雅士名厨黄敬临

作者:张骥子

字体: 【


  20世纪中期,成都名餐馆名菜肴之脍炙人口者,有“静宁”的堂片鸭子(烤填鸭)、油淋随园鱼、红烧鲤鱼肚、蝴蝶海参,“哥哥传”的团鱼抱蛋(坛子肉),“古女菜”的鸡豆花、炒鸭脯、鸡肾汤,“不醉无归小酒家”的葱烧鱼、红烧舌掌、蒜泥肥肠……这些都与雅士良庖黄敬临先生有关。
  《成都市志·双流县志·人物》有《黄循传》,摘抄解说如下。
  黄敬临,名循,一字晋龄,光绪元年(1875)生于四川成都府华阳县。[1]少时受业于徐子休(名炯,成都“五老七贤”之一。辛亥革命后,全国有城市发生屠戮旗兵旗人事。徐氏于成都和平解决,维护民族团结;办少城学校,办同仁工厂,辟少城公园,拓东城根街,安置旗人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生门下,深受名师影响;后毕业于四川法政学堂。喜诗文,工书法,每日必写小楷数纸,数十年如一日,曾遍写《资治通鉴》及十三经。性潇洒,喜交游,幽默风趣,酷爱古董字画,园林山水。更善烹调,常与徐氏门徒,同窗好友,诗酒酬酢。每遇珍馐美味,必探本溯源,亲自入厨,时日一久,遂成美食家,烹调手。曾被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聘为烹饪课教师,给学生传授“熏、蒸、烘、爆、烤、酱、炸、卤、煎、糟”(一说“蒸、炸、烘、烤、煎、氽、沊[音掸]、蒙、贴、瓤”)技艺,学以致用,很受欢迎。
  20世纪20年代初,黄敬临曾出任过射洪、巫溪县知事。[2]不数年,辞官回蓉,生计日窘,乃在少城公园(今成都人民公园)开“静宁”饭店(一说“晋龄”,待考。然皆就其字“敬临”谐音兼寓意),自己排调掌灶。他既无菜谱,更无师承,也不拘泥于传统,但能够立足现实,借鉴移植,用一般材料,通过加工做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食品。以“叉烧扳指(大肠头)”、“堂片鸭子(烤填鸭)”、“叉烧肉”见称;又增添豆腐鱼、泡小黄瓜,很适合当年市民和公教人员的口味,生意一直兴隆。后经其相知川军旅长陈鸣谦(名万仞,四川仁寿人,1889—?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川军旅长、师长,住宅在金河街南侧,与黄家邻近)推荐,出任荥经县长;但去后年余,静宁饭店竟倒闭而出让。
  为了养家活口,黄先生与家人商议,打算重拾旧业,开办“姑姑筵”包席馆。为何取名“姑姑筵”?说法不一。过去成都娃儿,有办“姑姑筵”的游戏(也有叫“办家家酒”的):几个娃娃各带家什,择地捡柴架灶搞炊事,吃个热闹;除扮演主客、厨师,甚至一个人也可以利用微型锅灶(不生火,不备料)搞“姑姑筵”,模拟炊事。黄老师以此命名,显然表明自家是搞“饮食游戏”,而且属于私家庖厨。仅就餐馆命名,也可见黄家的幽默风格。黄敬临带着彭辉廷在包家巷西头路南的自家住宅开包席馆(预定席桌,不售门市零餐)“姑姑筵”。其中“青筒鱼”、“红烧牛头”、“豆渣猪头”、“麻椒牛筋”、“泡菜煮黄辣丁”等,备受食客青睐。传说刘湘欲尽地主之谊,为张学良设宴,张提出:“实在要赏饭,希望吃到你们成都有名的‘姑姑筵’。”说明“姑姑筵”当时已享誉饮食业多年。这种家常饮宴,全为黄老先生设计的家常风味川菜肴,一般须经亲友熟人的介绍请求,在三日前定席,且限定只做二三桌。
  黄老师身份尊贵,在“姑姑筵”请客的顾客,上席又必须给他老先生留座位,表示尊敬。入坐不入坐,听凭黄老先生自定。兴致高时,黄老师或许出面讲解拿手菜的制作和特色,可算是难得一遇的“传经说法”。传说蒋介石在重庆“姑姑筵”菜馆包了四桌,吃后倍加赞赏,又令黄次日再来四桌。当即遭黄老师拒绝:“姑姑筵订席规矩是三天前预订。厨师要休息,恕难办理。”蒋介石也无可奈何。
  “姑姑筵”门口有自撰自书的大白话门联:
  右手拿菜刀,左手拿锅铲,急急忙忙干起来,做出些鱼翅燕窝,供你们老爷太太;
  前头烤柴灶,后头烤炭炉,烘烘烈烈闹一阵,落得些残汤剩饭,养我家大人娃娃。
  横批“混寿缘”。这副楹联,一般人看来,写出餐馆行道的紧张工作和服务态度,滑稽有趣;但有心人自会感觉那字里行间喷发出老先生的愤慨激情。
  “姑姑筵”设宴在黄宅大厅上,又有楹联云:
  学问不如人,才德不如人,只有煎菜熬汤,才算我的真本事;
  亲戚休笑我,朋友休笑我,安于操刀弄铲,正是文人下梢头。
  看似自贬的文字,却又透露出文人虽穷得为人作庖,可又是凭真本事挣干净钱那种自豪之情。
  后来西较场扩充营地,包家巷被占,黄敬临先生将“姑姑筵”迁到青羊宫马长卿(名绍相,成都仕而商之名人,热心市政建设,由他负责创建的成都望江楼公园之崇丽阁,至今屹然矗立,长时期成为成都市标志性建筑物)花园,与花会同时揭幕。因为“姑姑筵”门联最耐读者寻味,所以幽默大师刘师亮的《姑姑筵竹枝词》曰:
  初游花会,见“姑姑筵二联语有感,戏作《竹枝词》十二首,取月越发菜之义,即以持赠。
  看会欣逢二月天,姑姑筵外贴双联。
  君休误认姑姑美,名借姑姑好卖钱。(其一)
  镇守锅边已有年,巍然大使骇全川。
  天天都在闻油香,联语何堪叫可怜。(其三)
  边使头衔镇守锅,问他声势果如何?
  自将资本求微利,硬比赃官阔得多。(其七)
  大书寿考在门前,八八君今六四年。
  三十六宫春色好,添成百岁好开筵。(其十一)
  《竹枝词》所谈“双联”之一,即开张之日贴出的黄老师自撰的门联:
  提起菜刀,拿起锅铲,自命炉边镇守使;
  碗有佳肴,壶有美酒,休嫌路隔通惠门。
  “镇守使”,偌大一个官衔,可惜加上“炉边”,还能吓唬谁人?其实是老先生借以嘲己兼刺他罢了。“路隔通惠门”,写实位置,但也含蕴“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意味。
  另一副门联是:
  统领伙夫数十名,攻打甑子场,月月还要说铜板;
  可怜老汉六四岁,揭开锅儿盖,天天都在闻油香。
  内堂楹联为:
  叹老夫无命作官,才租这大花园承包酒席;
  替买主下厨弄菜,恰像那巧媳妇侍奉公婆。
  对联自述由宦返庖的来历,并表示良好的服务态度,借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其意而用之,饱含有真才实学的自信和自负,而非徒享虚名的自诩和自夸。这是以对联为形式的好广告。
  其后另一届花会上,“姑姑筵”又换上另一副门联:
  由锅边镇守使加封炖煨将军,这个好官衔,硬比他们阔气;
  有太上李老君保佑饮食菩萨,今年开花会,该要显点神通。
  黄老师给自己添加官衔“炖煨将军”,请比照北洋军阀政府所封赠的“某威将军”一想,自然明白其中的辛辣味道。“太上老君”是成都青羊宫花会的神仙主持,“饮食菩萨”是成都美食家(贬之者称为“饕餮之徒”)乐意自封的称号。“大显神通”正是商家服务的宣传、自律和保证。这种寓精深含义于诙谐幽默的广告词,一般胸无点墨或者略识之无等辈岂能效颦。赶花会的人伫立围观,起了极大招徕作用,生意格外好。
  “姑姑筵”以后迁到陕西街,大门楹联作:
  可怜我六十年读书,还是当厨子;
  能做得廿二省味道,也要些工夫。[3]
  再以后又迁到新玉沙街前第24军秘书长、成都市市长李铁夫私宅的外大厅营业。笔者少年时赴李宅拜年,还见过那铜制的“姑姑筵”吊牌。
  据说1937年,黄敬临在重庆期间,得城防司令鲜英(字特生,师从民盟主席张澜表方先生,为著名民主人士)的支持,在中营街公安局隔壁又开起“姑姑筵”。5月开张之日,在门口贴出两副对联:
  流落在贵码头,装一个扭扭怩怩新嫁娘,杀鸡为黍;
  公安局大门口,来几多漂漂亮亮高贵客,下马闻香。(其一)
  营业税,印花税,席桌捐,红锅捐,这起去了那起来,弄不清楚;
  蒸公鸡,炒母鸡,炖牛肉,烤猪肉,肥的精而瘦的嫩,都要整齐。(其二)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