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有诗为证的四道菜

作者:曾任教

字体: 【


  读闲书,长知识;进而摘抄点评,与爱好者共享读书心得,岂非我辈退休人员之一大乐事?何况有心人尚可从中拣选,古为今用,或能有益于学问、技艺,有助于研究民俗学、社会学、甚至文学、史学……如是观之,其乐何极!
  
  豆腐
  清人褚人获《坚瓠三集》载有苏雪溪(平)咏豆腐诗一首: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
  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
  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
  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
  首联说明:豆腐业传承汉朝淮南王刘安的技术。(传说豆腐是淮南王及其门客在炼丹过程中发明制造的,但目前尚无考古物证。宋人《清异录》记:青阳丞戢“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几个。”可证当时豆腐已经成为廉价的日常食品。)豆腐的原材料是除掉麸皮的大豆精华。
  颔联分别描写磨豆和煮浆的情景,“一轮”写磨转,“百沸”状汤热。“流、滚”是精选的动词,展示动态,对仗工稳。“琼浆”和“雪花”比喻贴切。
  颈联写成品特点:豆腐浸在瓦缸中犹如皓月(以月中有蟾蜍指代)沉影,刀割取块,宛若白玉无瑕。句式结构与颔联迥然不同,可见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
  尾联设问作答,抛开寻常百姓和钟鸣鼎食人家,专谈僧道等出家人因为常常食用而真正知道豆腐的美好滋味。作者咏诗的用意是劝告人们,切莫一味追求奢侈享受,应该善于从平平常常的食品中获取摄生营养。
  
  鸠芹脍
  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有一段十分精练的文字,介绍宋朝的一道川菜:
  蜀人缕鸠为脍,配以芹菜。或为诗云:“本欲将芹补,那知弄巧成。”
  这两句话,文字精练之至,但也留存了不少可供分析的信息。首先,介绍此菜的备料:“鸠”是飞禽,语曰“宁吃飞禽四两,不贪走兽半斤”。“芹”则清脆可口。今天看来也符合动物蛋白与维生素、纤维素配搭的营养原则。其次,说制作要点和过程:“缕鸠为脍”(缕,细析为丝,苏轼诗:“船头斫鲜细缕缕”);算得“脍不厌细”;再“配以(略带异香气的、清脆的)芹菜”,必然保持以蔬菜映衬“色香味”的特色。
  食客(但愿不是美食家)的评论是一组对仗精工、声韵铿锵的对偶诗句,文字简洁,褒贬深蕴,可读起来,总觉不像是表扬厨师。
  不知道制作过程的哪一道环节出了毛病,极大可能是火候或者调料汁水欠佳,影响了味道,如此精心设计的佳肴美馔,竟然被人用“歇后语”对句不客气地批评一通。何以言之?根据是联中的关键词语:谐音的“芹(勤能)补”和“弄巧成”各自暗藏一个“拙”字,四川人读音如“戳”;批评别人手艺低下,常常使用这个贬义词。
  
  玻璃肺
  《坚瓠补集》载元人朱望子咏玻璃肺七律。作者用格律谨严的律诗来写猪肺汤,似乎小题大做;但这也说明诗词学到家了,才可以信手拈来都成佳篇。如果教中学生作文,最宜选择此诗指点构思立意,遣词造句。原诗云:
  烹调肺品属卑之,拍就玻璃独出奇。
  紫润本来如琢石,白腴今更类凝脂。
  如霜肤理人应羡,似雪中怀兽亦宜。
  常品豪门何足慕,祗须作馔供期颐。
  首联点明猪肺这种内脏(下水)算不得饮食中的上品,历来“卑之”——看不起它;可如果把它“拍”成“玻璃肺”,那就出奇了。“拍”是关键字,讲明制作要点:由气管灌水,多次拍打排挤,除尽肺中淤血,使其恢复洁净。
  颔联用比喻手法就加工前后的内脏色泽、质地作比较:未曾清洗的猪肺,浑如紫色的石头,有待加工;而“拍”成“玻璃”,白白嫩嫩,洁净滋润,更像凝聚的脂肪。
  颈联继续写“玻璃肺”的色泽,白如霜雪,招人喜欢。
  尾联专门讲以内脏炖汤。这道平民百姓的家常菜,豪门大户定然不理解,当然不取;但是这种软和可口的(蛋白、脂肪适量)食品倒可以颐养老人,让他们乐享期颐上寿。60年前南大街的餐馆还可以代客加工炖心肺汤。笔者曾陪几位老奶奶去就餐,那雪白的奶汤中飘浮的肺叶、心片,色美,香浓,味鲜,真令人垂涎三尺。
  读诗至此,就不难理解诗人喜爱“玻璃肺”的根本原因了。我们不仅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更能体会和赞同他处处尊老孝养的真挚情感。
  
  羊肾羹
  元蒋正子《山房随笔》载:
  刘改之见辛稼轩,席上方进羊腰肾羹,辛命赋之。改之对曰:“寒甚,愿乞卮酒。”
  酒罢,乞韵。时饮酒手颤,余沥流于怀,回以“流”字为韵,即吟云:
  拔毫已付管城子,烂首曾封关内侯。
  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
  辛大喜,命共尝此羹。终席而去,厚馈焉。
  生活窘迫的文士刘过,经人引荐去见身为重镇、素以文豪见称的辛弃疾,当即遭遇临阵考试:即席赋诗咏物,还限用“流”韵(辛弃疾眼见刘过“饮酒手颤,余沥流于怀”的失态,故意嘲弄性地限定这个“流”字),倍增难度。不过刘改之却凭自己的学识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过硬本领,当场赋诗,得到大诗人辛弃疾的赞赏、厚待。
  诗仅四句,紧扣“羊”这个主题生发,内容丰富,耐得咀嚼。首句说羊的毛已经贡献制笔(“管城子”为笔的别称,除纯羊毫外,还有“七紫三羊”一类);次句说羊头熬汤也有名气(同时引用典故:汉朝民谣有“烂羊头,关内侯”谣语,当然有些嘲讽意味);第三句落在羊肝、羊肠、羊肾等零碎内脏上,顺势转入末句,写筵席之上,宾主把酒燕乐。其虽是应景,却也有所寄寓。辛弃疾大概为之感动,深悔待之不恭,为此改容而礼遇善待。
  即席吟诗,难得如此工巧。无怪乎清代文人梁绍壬评曰:“诗甚风趣”并加按语:“羊肾羹”可对“牛心炙”(晋人王济与王恺比试射箭,约定以千万赌其宠物牛“八百里驳”,王济一起便破的,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脔便去——见《世说新语》卷第三十)。
  《两般秋雨庵随笔》作“烂胃”、“樽俎”,欠妥。汉代民谣云“烂羊胃,骑都尉”,与“侯”不叶韵;惟“首”与“头”同义,且为仄声字,与“关内侯”绾合。
  
  作者: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退休副教授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