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谈谈《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数字名

作者:唐智燕

字体: 【


  《名公书判清明集》(以下简称《清明集》)是宋代一部诉讼判决书和官府公文的分类汇编,书判中所涉及的人物绝大部分为平民百姓。他们多用数字起名,很有特点。
  
  一、数字名的组合特点
  
  1、单数字名,即指只由一个数字构成的名字。在《清明集》中,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都可以单独用来取名,其使用频率分别为:一6、二5、三7、四10 、五2、六1 、七6、八10、九2、十3、百5、千3、万3。对“二”、“四”、“七”不忌讳,对“六”、“八”、“九”也不特别偏爱。
  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字构成的名字,共一百多见。其中由三个数字构成的数字名有十多例。复数字名的组合中总是大数在前,小数在后:
  “一、二、三、四……九十九”与“百、千、万”组合使用时,“百、千、万”在前,而“一、二、三……九十九”在后。如蔡久轩《竞渡死者十三人》:“詹百廿八、詹万十四、李千十三人,皆有刀伤痕。”吴雨岩《痛治传习事魔等人》:“祝千二、十三、仇百四十各杖一百。”
  数字“一”、“二”分别与“三、四……九”组合使用时,“一”或“二”一般在后。如莆阳《掌主与看库人互争》:“使丘大二、王三一如黎润祖所论,是范雅屋佃。”无名氏《争地界》:“以邻里证之,沈九二等供,当来篱道系夹截于沈百二屋柱上。”
  
  数字重叠构成的数字名:“三、四……九”重叠可以构成数字名,如马裕斋《哗徒反覆变诈纵横捭阖》:“论曹晖等盖庇曹十一打杀胡四四公事。”莆阳《主佃争墓地》:“独有切邻魏七七可证,引上一问,又复如是。”“一、二、十、百、千、万”等数字没有构成重叠名的。
  表示排行的汉字如“元、大、太、亚、仲、季、小、细、些、少”等可与数字组合命名,用于数字之前。如胡石壁《叔父谋吞并幼侄财产》:“原情定罪,李细二十三为重,李少二十一为轻……”无名氏《州官申状不谨》:“何季十一打死何亚愿事。”刘寺丞《母子不法同恶相济》:“杨十一系世肃妻弟,催勘爪牙符大二、符大四、傅六三、蔡六一、余小大、范廿三,各从轻决脊杖二十,编管五百里。”
  表示身份、性别的汉字与数字组合使用时,位于数字之后。如翁浩堂《揩擦关书包占山地》:“得见方伯达亲叔方六乙将上件山出典与徐应辰之叔徐千四秀。”无名氏《陈五诉邓楫白夺南原田不还钱》:“田在陈五门前,其主邓楫托陈五作新妇吴二姑收买。”
  
  二、数字名中汉字的含义
  
  《清明集》数字名中的汉字用字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数字名中的汉字“元、大、太、正、仲、亚、季”都是表示排行,“小、少、细、些”则表示相对较小的排名。如蔡久轩《将已嫁女背后再嫁》:“而其父吴庆乙受其兄吴大三之教,遽将阿吴收匿,背后嫁与外州人事。”“再”、“重”、“曾”位于数字前,主要用以避免与同一家族的长辈同名,或避免与同村中同姓的人同名。如蔡久轩《元恶》中的“陈再四”、“陈曾十七”等。在同一家族的数字名称中,“再、重、曾”又往往与“初”相对。据朱洪武《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所载,朱元璋祖宗五代名字都含数字。朱元璋的曾祖名四九,朱四九有四子,四子之名依次为:初一、初二、初五、初十。朱初一为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有两子,大儿子名五一,小儿子名五四。五四是朱元璋的父亲。五一、五四各有四子。五一之子依次名为: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五四之子依次名为:重四、重六、重七、重八,重八即朱元璋。晚辈“重一”、“重二”等名是相对于长辈“初一”、“初二”等名来取的。
  数字名中汉字也有作为数字替代形式的。如“念”其实为方言数词,表示“二十”。蔡久轩《豪横》:“齐千五振叔同齐万四行打齐万念五,拳踢及他物计十二下。”又如“乙”用来表示“一”,两者在宋代的读音完全相同。《清明集》中,“乙”用于人名共26见,位于其它数字或汉字之后。在其他文献中也如此,如洪迈《夷坚志·补卷三·余三乙》:“盐官县黄天荡民余三乙世以屠狗为业。”至于“辛”,本表示天干的第八位,在数字名中用来替代“八”,多位于数字前,如蔡久轩《豪横》中的“洪辛一、罗辛一”等。《清明集》中“辛一”之名多见,而未见“八一”之名。
  数字名中还有用汉字表示身份、性别的。如“秀、官”用来称呼有财有势的人,以示较高的出身门第。莆阳《掌主与看库人互争》:“其时有王七八,黎六九秀脱落头巾在地。”蔡久轩《卷之十三·惩恶门·以死事诬赖》:“蒋百六自因病死于家,其兄蒋百五却诬赖朱百八官。”另如“娘、姐、姑”则用于女子取名。其中“娘”最常用,“姐”次之,“姑”比较少见。范西堂《处分孤遗田产》:“越及数年,始有幼女七姑、女孙秀娘回归。”赵惟斋《诸定婚无故三年不成婚者听离》:“陈凯所定者,是其前妻之女刘一姐。”
  宋代民间盛行取数字名,相比他们的祖辈们许多子女连名字也没有,已是一大进步。民间用数字取名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在新中国的农村也残存了很长时间。随着农村人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取名才使用比较雅致的文字。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