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略谈现存岳飞遗墨的真伪

作者:裴 伟

字体: 【


  
  千百年来,抗金英雄岳飞受到志士仁人以及黎民百姓的敬仰。岳飞的遗诗遗墨备受重视,辑录于各地方志的署名“岳飞”的诗文和供人瞻仰的署款“岳飞”的遗墨也数不胜数。
  2007年4月18日的《中国文物报》“大观”版刊登三门峡市胡小龙先生的《岳飞手书拓片略考》,作者称“发现”的《赠吴将军南行》“是一幅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对研究宋诗及宋代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三门峡日报》也发表新闻,称为“惊现”,均不符合事实。这是因为,一,此诗早已收录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彰德知府黄邦宁辑录《岳忠武王文集》卷八中,绝非“新发现”岳飞“佚诗”。二,此石原刻现仍立于河南汤阴岳庙,拓片广为流传,如苏州博物馆就有收藏。拓片当不稀见,只能算旅游纪念品。三,行草书的释文错讹太多。如:“干青霄”释成“千重霄”;“蛟鳄潜形”释成“蛟蟠潜听”;“万鬼号”释成“万鬼禘”;“倏聚”释成“倏霞”;“使君拜命仗此往”释成“使君持命仗此德”;“士狃”释成“士扭”。河南学政许乃钊跋文为楷书,胡小龙标点错误颇多,又不辨繁体字,竟将“吴璘”误为“吴磷”,“斋”误作“齐”;“弇州”认作“弁州”,“从”作“罘”,令人难以卒读。
  撇开行款、诗体不论,我们就书体风格来看,这件诗轴不像宋朝书风。岳飞出身汤阴农家,曾受雇于韩琦后裔的庄园,从事农业劳动兼保卫宅院。其青少年时期颇少读书机会,未结翰墨因缘。他的字传世极稀,岳飞之孙岳珂说:“先王夙景仰苏氏,笔法纵逸,大概祖其遗意”,“先王笔法源于苏(轼)”(《宝真斋法书赞》)。因此前辈学人、文物专家徐森玉先生早就据此说过:“岳飞的笔迹是地道的苏东坡体。”(《郁孤台帖和凤墅帖》,《文物》1961年第8期)至于“其军营所发书简,必多由幕僚代笔”。南宋曾宏父刻于嘉熙、淳祐(1237—1252年)年间、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的《凤墅帖》的续帖卷四中有岳飞《与通判学士书》等墨迹3种,从中可见岳飞笔迹确类苏体,证明岳珂所述不虚。
  笔者认为翻刻的龙飞凤舞、酣畅淋漓的岳飞书法大草可能是明清人的臆造,是遵循“字如其人”原则的“再创作”;不过却是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许多虽是托名岳飞的伪作,但那雄强的风格与岳飞气贯长虹的英雄胆略相合,因此人们宁愿信其真,不愿识为假。
  再以读者都熟悉的岳飞草书题字“还我河山”为例,汤阴岳庙径称“岳飞手书”;杭州西湖岳王庙(题字以匾额悬挂于岳飞坐像上方)则说“仿岳飞手书”。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判断,这“四字之出现,可能只是五四运动以前不久的事”。而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考证:此四字实出1919年童世亨的《中国形势一览图》增修十四版,其石刻20世纪以前不曾有过。(《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4月)所谓岳飞撰书的《送紫岩张先生北伐》,也存于西湖岳坟,经清代学者王昶考定为明人伪造。因其写张浚的事,故世人都信其真,即连伟人毛泽东都圈阅且手书过。
  岳飞一生戎马倥偬,又英年遇害,后世辑录的诗文,如明人徐阶编《岳武穆遗文》,不尽是他的亲笔。《四库全书总目》称“所征故实”,“莫能考证其真伪”。而伪造岳飞的诗词墨迹,当以明人为最多。其因可一言以蔽之:“为了打鬼,借助钟馗。”
  内忧外患深重的明朝中后期,其“鞑靼之患,始自天顺间(1457—1464年)……边陲无宁,致中原盗贼蜂起,与明终始”。(《明史·鞑靼传》)明人渴望能有岳飞那样杰出的抗敌戡乱的名将,钟美于他也就很自然了。清朝中期《说岳全传》风靡全国,岳飞的纪念地以及各地庙宇道观,从发展旅游、招徕游客计而翻刻一些墨迹。迨入清季,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人们出于对岳飞精神的崇敬,激于爱国的热情,又追加了一些岳飞的遗墨。在特定历史时期,不为个人名利的作伪,是可以理解的;再说,其也极大地丰富了岳飞研究的资料,不能简单地予以排除。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