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抗震救灾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作者:宋 鑫 宋 玮

字体: 【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以人为本,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即以最近几年为例,从遏制非典到抗击雪灾,从惩治腐败到推行党内民主,从防治通货膨胀到关怀困难群体,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次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斗争,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再次得到了集中体现。
  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采取措施,调集一切力量进行抗震救灾。国务院成立以总理温家宝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当日我们的总理即于16时40分乘专机奔赴四川,并在专机上紧急部署救援工作。温总理在地震发生后短短几个小时就抵达抗震救灾第一线,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灾情的高度重视。温总理到达都江堰后,通往震中汶川的道路已遭破坏。温总理立即指挥解放军和武警消防部队打开通道,“千方百计进去,时间越早越好。早一秒钟就可能多救活一个人……”快速而科学的决策极大地促进了救援工作的开展,使之在有限的时间内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
  面对这场历史罕见的灾难,党和政府迅速行动,全面部署救灾工作。国家首次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Ⅰ级救灾应急响应方案,民政部门第一时间下拨救灾应急资金,紧急调运5000顶帐篷支援四川灾区。中国地震局派出第一批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4小时之内,就有2万名军人迅速集结到灾区,参加救援工作。同时中央各部门在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指挥协调下,组织开展救援活动。跨部门、跨地区的举国救灾行动迅速展开。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党中央领导人反复强调的是“救人摆在第一位”,截至5月27日12时,共解救被困群众69.8万人,其中救活被掩埋人员6541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动员举国之力去保护人民的生命尊严,去拯救一个一个普通国民的生命。党和政府正以切实有效的行动,向自己的国民兑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在这次灾难中,我们党和政府的表现可以用近乎完美来形容。中国政府采取更加透明、公开、务实的态度来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以拯救生命。
  中国政府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关注生命重于一切,从而慨然接受国外援助,首次允许国外的救援人员进入灾区进行抢救工作。由于国内生产供应无法满足短时期内巨大的需求,我国外交部、商务部多次请求国际支援。5月19日至22日,外交部发言人三次表示,希望国际社会提供救援物资时优先考虑提供帐篷。商务部及时把国内紧缺帐篷的情况向国际机构和捐助国通报,请求支援。来自韩国、英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地区和机构的1.15万顶帐篷迅速运抵灾区。法国《费加罗报》评价说:“向外国求助证明把受灾群众需要放在首位”,它进而作出分析说:“中国以一种更开放的态度接受援助……国际上对中国的信任也不断增强。”
  汶川大地震后第三天,一支日本救援队抵达四川青川县乔庄镇,这是震后首个进入灾区现场的境外救援队,紧接着来自俄罗斯、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的救援队也陆续抵达四川,投入震后大救援。国际救灾援助不仅是国际社会人道主义的体现,更是抵御灾害、减轻损失的需要。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可以有效帮助受灾地区抗灾和重建。多一份援助,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灾民少一份饥寒之苦;多一份救济,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伤病员能得到及时救治。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的举措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政府的做法充分反映出他们对生命极大的尊重。”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逐步解放,观念一天天发生变化。毋庸置疑,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既有利于国内救灾和重建,也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积极主动争取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并不等于放弃自力更生的原则。相对地震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而言,国际救灾援助毕竟是有限的。当前,依靠自己的力量仍然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政府在地震发生之后,采取把地震灾情与救灾工作通过电视、互联网、报纸及时、准确、客观地予以公布的做法,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事实真相,防止谣言的流传对民众造成恐慌心理。信息的公开没有引起民众的慌乱;对于安抚民众心理,维护社会的稳定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最为重要是,及时公开信息就是让普通的民众明白他们是国家的公民,是真正的历史参与者,是国家和政治的主体,从而使人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获得有效的沟通并至融洽。
  
  5月18日,国务院公告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哀悼活动,也是中国第一次为在自然灾害中遇难的普通民众设立哀悼活动。这无疑表明中国政府更加关注民生,体现了“你痛就是我痛”,即老百姓的痛苦也是政府的痛苦,显示出政府对国民生命的高度尊重!这次抗震救灾明晰地显示,民众对政府和军队的信任达到从来没有过的高度。军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可谓感天动地,从而凝聚了全国人民和全球华人的情感和力量,增强了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勇气,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和赞誉。
  国悼日的设立也为全国民意和民心的迸发,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表达机制。我国广大民众在地震发生后团结一致,许多网民通过互联网相约订立“十不”公约,呼吁大家积极捐款、捐物,共赴国难。不能亲临现场的民众通过网络等其他方式传达信息,间接参与救援,表达自己的心声,寄托对死者哀思……中华民族得到了一次空前洗礼。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次抗震救灾彰显了我们民族的特有气质:仁爱,包容,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这种民族特质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它应是每个中国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
  中国的抗震救灾充分体现和弘扬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理念。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我们的政府通过业已建立起的应对机制,积极开展救援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事实证明,开放的、透明的、以人为本的人民政府,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基本保证。只要国家以人民大众利益为念,以国民的生命权利为本,就一定会达到胜利的彼岸。
  多难兴邦,这个难忘的2008年的经历,让所有的中国人清晰地体会到自己内心中潜藏的把中国建设为一个伟大国家的愿望。这种愿望和由此催发的积极而有效的全民参与行动,将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宋鑫: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生
  宋玮:山东省鄄城县第十二中学教师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