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清人笔下的四川地震

作者:实 父

字体: 【


  张邦伸(1737—1803),字石臣,又字云谷,清汉州(今广汉市)人,乾隆己卯(1759)科举入仕,历任河南襄城、固始知县;政理民和,体恤下情,有政声。以母疾告养,力辞归田,从事著述,督课子弟。所著《锦里新编》,有嘉庆五年(1800)敦彝堂镌刻本。作者于该书凡例写道:“异闻,就蜀中所见书也。事虽离奇,实非诞妄。……兹编以纪事为主,其全属子虚者,概从删削,惟共见共闻而为世所不常有者始书之,以志不忘。”作者认真著述,悉心研究,颇有阅读价值。兹选录《锦里新编》(巴蜀书社1984年据嘉庆庚申夏镌敦彝堂藏版重印)中作者亲身经历四川地震的两则,略加点评,供读者研究。
  
  山裂
  什邡(今德阳市什邡市)西山八步坎与蓥华(山)相连,高百余丈,山麓有佛光寺。乾隆庚寅(1770)年二月,有樊姓卜地(选择坟地)于寺旁葬之。月余,山忽中裂,约宽五尺,长数里,自顶裂至平地,深不可测;离坟脚止三四尺许。樊氏子孙惊惧,改迁他所。月余,山复合,止(只)存断裂迹痕。
  
  山裂可能因为地震或山体变异所致。山体复合,未必是樊姓子孙迁走坟地所致,反证这是地质变异的现象。张邦伸身居广汉,邻近什邡,根据见闻记载此事,并未作迷信的解释,而以比较客观求实的态度记叙,自是可取的笔法。
  
  彭县塔
  彭县(今成都市彭州市)北关龙兴寺前有方塔一座,高十数丈。宋大观中(1107-1110),预知禅师建。崭截直上,缺其一角。相传塔顶有宝珠,冯志聪见圣井院井内龙出戏其珠,因窃去。至内江,塔角飞压其舟,沉水死。其言无稽,未可信。
  乾隆丙午年(1786)五月初六日,地震塔顶四裂,势将倾圮,卒不坠。近塔居民仿佛(感觉)震时烟雾弥漫,绕塔,似有巨人撑扶。震已(停止),塔竟无恙。视寺中四金刚(塑像)浑身汗湿,面有擦损迹痕,咸以为金刚之力。
  此则记载彭县龙兴寺方塔的故事,证明这次地震影响地区的烈度。先述“窃取宝珠者遭塔角飞压沉水”传说,评为“其言无稽,未可信。”仍是史家笔法。其后叙述地震时情景,使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震后方塔无恙,复引居民传说,涉嫌迷信,未再加批评;但有知识者可以理解居民之心理活动,根据所言塑像震后迹痕作出合理解释。
  
  泸河水患
  乾隆五十一年(1786)五月初六日,川省地震,人家房屋墙垣倒塌者,不一其处。
  初震时,自北而南,地中仿佛若有声。鸡犬皆鸣,缸中注水多倾侧而出。人几不能站立。震后复微微作颤,颤已,移时复震。如是者数次。自午至酉(11点至19点)方息(停息)。
  临息时,成都西南大响三声,合郡(满城)皆闻,不解其故。越数日,传知为清溪县(今雅安市汉源县)山崩。清溪县去成都五百里而遥,其声犹响若巨炮也。
  山崩后,壅塞泸河(大渡河),断流十日。至五月十六日,泸水忽决,高数十丈,一涌而下;沿河居民悉漂以去。
  嘉定府(今乐山市)城西南临水,冲塌数百丈。江中旧有铁牛,高丈许,借以堵水者,亦隨流而没,不知所向。沿河沟港水皆倒射数十里;至湖北宜昌(今宜昌市),势始渐平。舟船遇之,无不立覆。叙(叙府,即今宜宾市)、泸(今泸州市)以下(各地),山材、房料拥蔽江面,几同竹簰(竹筏)。
  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黔江(今重庆市黔江区)山亦崩塞,由山底洑流十余里,始入大江。
  其时地震,川南尤甚。打箭炉(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及建昌(今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等处,数月不止。官舍民庐俱倒塌,被火延烧,无一存者。至八月以后,始获宁居。
  
  这则笔记细致地记录了1786年农历五月初六日那次地震至八月余震的全部过程。文字简洁,而叙述翔实,介绍震初的征兆和动物反应、地震烈度和房屋毁坏情况,余震情况和延续时间也细致入微;更以很大篇幅详细地记载清溪山崩、大渡河水患(应该包括“堰塞湖”溃决)剧烈情况。沿江而下,记叙事实,具体详尽,令人触目惊心。所载康定及西昌地区地震情况亦可见证地震波及之广。而震后水火灾害的记叙,也可供抗震救灾借鉴参考。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