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古代四川强震记载编年

作者:冯广宏

字体: 【


  两汉三国
  
  《汉书·五行志》:高后二年(前186)“正月,武都(嘉陵江上游西汉水一带)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成帝建始三年(前30)“十二月,越巂(今越西、西昌、会理一带)山崩。”
  河平三年(前26)“二月丙戌,犍为(今峨眉、乐山一带)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壅江水。江水逆流坏城,杀十三人。地震积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动。”
  《水经注·江水》:“南安县(今乐山)西有熊耳峡(岷江平羌峡),连山竞险,接岭争高。汉河平中,山崩地震,江水逆流。”
  《汉书·五行志》:元延三年(前10):“正月丙寅,蜀郡岷山(今阿坝州境内)崩,壅江;江水逆流三日。乃通。”
  《后汉书·五行志》:元初六年(119)“二月乙巳,京都、郡国四十二地震;或地坼裂,涌水,败坏城郭、民室屋,压人。冬,郡国八地震。”
  建光元年(121)“九月己丑,郡国三十五地震;或地坼裂,涌水,败坏城郭、室屋,压杀人。”
  延光三年(124)“六月庚午,巴郡阆中(今阆中)山崩。”
  延光四年(125)“十月丙午,越巂(今越西、西昌、会理一带)山崩,杀四百余人”。和平元年(150)“七月,广汉梓潼(今梓潼)山崩”。
  
  两晋
  
  《晋书·五行志》:蜀汉炎兴元年(263)“蜀地震”。
  《晋书·武帝纪》:太康六年(285)“十月,南安(今乐山)新兴山崩,涌水出。”
  《晋书·五行志》:太康七年(286)“二月,朱提(今雷波南)之大泸山崩,震坏郡舍;七月,南安、犍为(今彭山至乐山一带)地震”。《宋书·五行志》:太康七年(286)“七月,南安、犍为(今彭山至乐山一带)地震”。
  《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太康八年(287)“七月,阴平(今平武北)地震”。
  《晋书·五行志》:元康四年(294)“五月,蜀郡山移”。
  《宋书·五行志》:元康四年(294)“二月,蜀郡山崩,杀人”。
  《宋书·五行志》:咸和二年(327)“三月,益州地震”。
  《华阳国志·李寿志》:成康二年(336)“冬,岷山崩,江水竭。”
  
  唐代
  
  《1日唐书·五行志》:武德六年(623)“七月二十日,巂州(今越西、西昌、会理一带)山崩,江水咽流”。
  《新唐书·五行志》:武德七年(624)“七月,巂州(今越西、西昌、会理一带)地震,山摧壅江,水噎流”。
  《旧唐书·五行志》:贞观十二年(638)“正月二十二日,松、丛二州(今松潘一带)地震,坏人庐舍”。《新唐书·五行志》:贞观十二年(638)“正月壬寅,松、丛二州(今松潘一带)地震,坏庐舍”。
  《文献通考·物异》;长安二年(702)“八月辛亥,剑南六州地震。”
  《旧唐书·五行志》:元和九年(814)“三月丙辰,巂州(今越西、西昌、会理一带)地震,昼夜八十震方止,压死者百余人。”《新唐书·五行志》:元和九年(814)“三月丙辰,巂州(今越西、西昌、会理一带)地震,昼夜八十,压死百余人,地陷者三十里。”
  《新唐书·五行志》:光启二年(886)“春,成都地震。月中十数。”
  《新唐书·五行志》:光启三年(887)“四月,维州(今理县)山崩,累日不止,尘坌亘天,壅江水逆流。”两宋
  《宋史·五行志》:淳化二年(991)“五月,名山县(今名山)大风雨,登辽山圮,壅江水流逆流入民田,害稼。”
  咸平六年(1003)“正月,益州地震”。
  景德元年(1004)“二月,益、黎(今汉源)、雅州(今雅安)地震”。
  四年(1007)“七月丙戌,益州地震”。
  大中祥符四年(1001)“六月,昌(今大足)、眉州(今眉山)并地震”。
  绍圣三年(1096)“三月戊戌夜,剑南东川地震”。
  绍兴四年(1134)“四川地震”。乾道四年(1168)“十二月壬子,石泉军(今北川)地震三日,有声如雷,屋瓦皆落。”
  绍熙四年(1193)秋,“剑门关山摧”。
  嘉定九年(1216)“二月辛亥,东西川地大震四日。”“黎州(今汉源)山崩。”《通志》:“三月甲子,马湖(今雷波)夷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
  嘉定十二年(1219)“六月,西川地震。”
  嘉定十四年(1221)“五月丙申,西川地震。”
  宝祐二年(1254)“蜀地震。”“雨血。”
  咸淳七年(1271 )“嘉定府(今乐山)城震者三。”
  
  元明
  
  《元史·五行志》:泰定四年(1327)八月,“成都、陕州、江陵等郡地同日震。”
  《明史·五行志》:成化三年(1467)“四川地震,凡三百七十五。”
  成化十四年(1478)“七月,四川盐井卫(今盐源)地连震,廨宇倾覆,人畜多死。”   成化十六年(1480)“八月丁巳,越嵩卫(今越西)一日七震;越数日,连震。”
  成化二十二年(1486)“九月辛亥,成都地日七八震,俱有声;次日复震。”
  弘治元年(1488)“八月壬寅,汉(今广汉)、茂(今茂县)二州地震。仆黄头等寨碉房三十七户,人口有压死者。十二月辛卯,四川地震连三日。”
  弘治二年(1489)“五月庚申,成都地震连三日,有声。”
  正德八年(1513)“十二月戊戌,成都、重庆二府,潼川、邛二州,地俱震。”
  正德九年(1514)“十月壬辰,叙州府(今宜宾市)等州县俱地震,有声。”
  正德十年(1515)“五月壬辰,云南、赵州、永宁卫(今叙永)地震,逾月不止,有一日二三十震者。黑气如雾,地裂水涌,坏城垣、官廨、民居不可胜计。死者数千人,伤倍之。八月丁丑,大理府地震;至九月乙未,复大震四日。”
  嘉靖十九年(1540)“十二月己巳,峨眉宋皇观山鸣、震裂,涌泉水八日。”
  万历二十五年(1597)“正月壬辰朔,四川地震三日。”
  万历三十五年(1607)“七月乙卯,松潘、茂州、汶川地震数日。”
  天启三年(1623)“闰十月乙卯,云南地震。”“仁寿长山声震如雷,裂七里,宽三尺,深不可测。”
  崇祯五年(1632)“四月丁酉,南京、四川地震。”
  崇祯十年(1637)“十月乙卯,四川地震。”
  崇祯十四年(1641)“九月甲午,四川地震。”
  崇祯十五年(1642)“达州井鸣,濠水变血。”清代
  《清史稿·灾异志》:顺治元年(1644)“十一月十二日,盐亭山崩。”
  《清史稿·灾异志》:顺治十四年(1657)“三月朔,成都、威州、汶川地震。二十五日,西充地震;次日复震。”《四川通志·祥异》:顺治十四年“春三月朔,威州、汶川地震,有声,山倾水沸;并成都西南方皆动。”
  康熙元年(1662)“黎州(今汉源)山颤数日,陷,溪水不流。”
  康熙二年(1663)“夏四月,名山县天目寺前一山,入地成渊。”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