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

作者:王文英

字体: 【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音乐文化逐渐传入中国。随着新制学堂的建立,一批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将音乐教育融入学校,并产生了·种崭新的音乐形式,即学堂乐歌。沈心工是这个热情推进中国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行学堂乐歌编写的群体中,作出最突出贡献和影响最广泛的代表人物。
  沈心工(1869~1947),原名叔逵,又名庆鸿,字心工,上海市人。他自幼受教于毋亲和家塾,后来又受业于长兄沈庆长前后10年之久。1890年,沈心工中“秀才”;长兄病故后,即接替其职’以授课为业。1895年,在当时日趋高涨的“维新”思潮和“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他进入上海约翰书院(即圣约翰大学的前身)执教,并开始学习英语;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第一届师范班,主修数学,兼习英语、物理等课程;同年秋,在南洋公学外院(相当于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课。中国知识分子自编新式教科书的开端,就是南洋公学外院编著的《蒙学读书》、《笔算教科书》、《物算教科书》和《本国初中地理教科书》等;而这些书的编著者,就是南洋公学的师范生沈叔逵(心工)和陈懋治、杜嗣程等。
  戊戌变法失败后,沈心工为了直接探索日本“维新改革”及“教育救国”的经验,于1902年4月,自费东渡日本,与鲁迅同期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在日本,给予沈心工最大触动的,是明治维新以后在学校教育、政治宣传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的乐歌活动。沈心工认为这种朝气蓬勃、热情向上的学校唱歌,对积弱积贫、民心涣散的中国人来说,不啻为一剂济世良药。于是,他与曾志态等留日学生在江户(东京的原名)留学生馆创办了一个类似音乐补习学校的组织“音乐讲习会”,聘请铃木米次郎等专家为大家授课,专门研究中国乐歌的创作问题。沈心工从中得到了系统学习西洋音乐的机会并深受启发。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乐歌之一《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沈心工在此时的第一首习作。歌词是:
  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
  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搡。
  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
  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咚敲。
  一搡再操日日搛,操得身体好。
  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此歌后来在国内广为传唱,改名为《体操一兵操》。
  1903年2月,沈心工回国。这以后他陆续在南洋公学及其附属小学、上海龙门师范学校、上海务本女塾、上海南洋中学等处任教音乐,教授乐歌课,长达近2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说,沈心工为推动乐歌浪潮而在自己任教学校设置了“唱歌”课。这一创举很快就在全社会获得热烈响应。
  为了解决当时中国小学音乐教学的教材需要,沈心工一边教学,一边编写学堂乐歌,如《竹马》:
  小小儿童志气高,要想马上立功劳。
  两腿夹着一竿竹。洋洋得意跳也跳。
  沈心工成功地摆脱了旧文学、旧诗词艰涩、好用典故的习气,注意密切结合青少年(包括儿童)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和他们的生活现实、他们的理解能力。他编写的歌曲题材广阔,语言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词曲结合较好。如《体操一兵操》、《竹马》、《赛船》、《铁匠》、《蝴蝶来》、《龟兔》、《萤火虫》等,语言通畅顺口,形象生动,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
  沈心工的乐歌课教学和他编写的乐歌也得到普遍欢迎,被其他编印歌集者所纷纷采纳。孙振麒在1904年首版、翌年再版的《小学新唱歌》中就采纳了不少沈心工所编写的乐歌。沈心工自己从1904年以后也先后编印出版《学校唱歌集》(1904年至1907年,共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1912年,共6集)和《民国唱歌集》(1913年,共4集)。此外,他还翻译出版《小学唱歌教授法》一书。这些教材中的许多歌曲,多数是沈心工自己作词配乐的;所选取的乐谱,主要为欧美和日本的歌曲,也有一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民歌的曲调。据《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之生平与作品》,沈心工自己说,《春游》根据美国作曲家罗·梅逊所作宗教歌曲《一泓泉水》的曲调填词;《拉纤行》根据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的曲调填词,《勉学》根据美国艺人歌曲《罗萨·李》的曲调填词,《话别》根据原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游戏》曲调填词。在中国学堂乐歌发展初期,沈心工为中国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中小学乐歌课的教学所做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
  沈心工编写学堂乐歌,主要集中在1902年至1927年这20多年间,据《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之生平与作品》的统计,达180多首(1937年沈心工自己精选出82首歌曲,汇编出版了《心工唱歌集》)。其中他自己作曲的歌曲有《革命比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黄河》、《采莲曲》以及他晚年所写的并非原来意义上的学堂乐歌《今虞琴社杜歌》、《辍悼歌》,其余都属于以选曲填词的方式编写。
  沈心工编写的歌曲,贯穿着比较浓厚的鼓吹“富国强兵”的爱国精神和积极宣扬民主主义的新思想与发展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如直接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黄河》、《从军歌》、《爱国'等;大力鼓吹国民革命、歌颂共和新政的《革命军》、《美哉中华》等;热烈提倡男女平权、重视科学的《女学歌》、《电报》、《纺织》等。其中他创作的《黄河》尤为突出: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
  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
  古来圣贤。生此河干,
  独立堤上,心思旷然。
  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
  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
  饮酒乌粱海。策马乌拉山。
  誓不战胜终不还。
  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这首歌曲的旋律,表现出一种宏大气魄和强烈激情;尤其是后半部,声调铿锵有力,情感起伏有致,生动地传递出在辛亥革命前夕,中华爱国青年面对祖国山河破碎,立志投笔从戎、为国捐躯的慨然之情。黄自在《心工唱歌集》“序”中评价说:“这个调子非常雄沉慷慨,恰切歌词的精神。国人自制学校歌曲有此气魄,实不多见。”
  沈心工编写的歌曲中,有专供青年学生演唱的。无论就其歌词的内容和语言,还是所选择曲调的品味来看,都体现出青年人的性格特点。如《春游》:
  云淡风轻,微雨初晴,
  假期恰遇良辰。
  既栉我发,复整我襟。
  出游以写幽情。
  绿荫为盖。芳草为茵。
  此间空气清新。
  歌声履声,一程半程。
  与子偕行,偕行。
  此歌清新明快,唱出了年轻人在春游时的欢乐心情。类似的歌曲还有《杨柳绿依依》、《友谊》、《旅行歌》、《拉纤歌》、《采莲曲》、《黄鹤楼》等。
  沈心工作品的风格典雅隽永,词曲配合贴切,易于上口,因此在社会上流传极广。黄炎培为《重编学校唱歌集》作序道:“沈君之所以为……良导师者,不惟以其得风气先,尤以其所制乐歌,虽至今日作者如林,绝不因此减其价值,且与岁月同增进焉。”黄自在《心工唱歌集》“序”中说:“先生的歌集,风行最早。……所谓‘盛极南北’确系事实而不是过誉。所以现在的青年教师及歌曲作者多少皆受先生的影响,这一点贡献,也就了不起了。”1911年出版的《二十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在记述某个“女权运动”组织搞的一次“天足会”集会,用风琴伴唱沈心工创作的《女学校》场面时,有这样的描写:“击掌完时琴韵高,一曲清歌声婉转,原来是振兴女权训儿曹,心工沈氏传佳制,淑性陶情要算是第一挑。”
  沈心工所编的《学校唱歌集》,尤其是他于1912年出版的《重编学校唱歌集》,按当时国家规定小学6年的学制来编订,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而大大提高了学校唱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水平。
  总的来看,沈心工编的乐歌,多数属于儿童歌曲。他长期担任教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唱歌要求有较深入的观察与了解,因而善于描写儿童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些事物,使儿童感到亲切。他也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沈心工被公认为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
  1927年,沈心工结束了他作为音乐教师的生涯。此后,他致力于研习古琴,为振兴“琴歌”做了不少颇具创意的实验。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声乐二系(成都)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