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机遇和谋略

作者:李殿元

字体: 【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专权,皇权衰微,东汉王朝名存实亡。代之而起的是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豪族军事势力。他们拥兵割据,成为各霸一方的军阀。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杀死后,讨伐董卓的关东同盟军也随之解体,接着他们就开始了相互争夺地盘的混战。当时军阀割据的形势是:袁绍占据冀州(今河北中部南部),公孙瓒占据幽州(今河北东部北部),公孙度占据辽东(今辽宁),曹操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部),陶谦、吕布先后占据徐州(今江苏北部),马腾、韩遂占据凉州(今甘肃),袁术占据扬州的一部分(今淮河下游一带),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焉、刘璋占据益州(今四川);还有尚未占据固定地盘的刘备,率领一支军队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民渴望统一和安宁,割据的军阀也想在混战中壮大自己吃掉对方。东汉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与各个军阀的斗争策略与把握机会的能力有很大关系的。
  
  一、曹操“奉天子以含不臣”
  
  在军阀割据混战过程中,势力发展最快的是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微毫县)人。他父亲曹嵩是汉桓帝时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年轻时曾以孝廉为郎,后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黄巾起义后,曹操因镇压黄巾军有功,不断升迁,成为割据兖州的军阀。这时,曹操的谋士毛蚧给了曹操一个重要的建议。毛蚧说: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业可成也。
  即是说,在当时非常动乱的情况下,需要有一个雄才大略的人来收拾局面。举眼望去,袁绍、刘表虽然实力强大,却目光短浅,成不了气候。要成就霸业,需要正义和实力,因此,应当奉天子,修耕植,畜军资。
  曹操立即将毛蚧的建议交付众谋士讨论。当时的汉献帝经董卓、李催之乱,虽已逃出长安返回洛阳,却连自己与群臣的衣食住房都无法解决。这样的皇帝,没有哪个看得起。所以许多人反对毛蚧迎天子的建议。但是,荀或却支持毛蚧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
  即是说,搞政治斗争,需要有一面正义的旗帜,历史上这方面的事例很多,现实也是如此,曹操就一贯是正义的代表,所以事业能够发展。现在天子在危难中,正是曹操不应错过的时机。应该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大公无私以降服豪强;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
  毛蚧和荀或的建议被曹操采纳。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被困于洛阳,衣食无着的汉献帝接到许县(今河南许昌)。曹操被封为大将军。于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曹操利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在政治上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由于连年战争,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粮食极为缺乏,许多军阀都因为没有粮食而在战争中失利。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亦为了落实毛蚧“修耕植,畜军资”的建议,曹操从建安元年开始在许多县招募流亡的农民,实行屯田。屯田使大批流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又逐渐种上了庄稼,残破不堪的中原地区的生产得以改变。史载屯田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以后继续向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军粮问题的解决,保证了战争的供给。
  曹操为了增强力量,广泛招揽各方面的人才。他多次下求贤令,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是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其出身如何,都可以提拔重用。所以,在曹操的政权中包括了各阶层有才能的人,史书说他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在各地拥兵自雄的军阀中,曹操不失为一位较有远识卓见的人物。他的上述举措,为自己取得了牢固的地位。他正是依靠“挟天子”的优越政治地位、雄厚的物质力量和一群谋士猛将的文武才略,才先后大破张绣、刘表联军,击败了在淮南称帝的袁术,擒杀了盘据徐州的吕布,占领了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到建安五年(200年),在北方可以和曹操相抗衡的主要敌手就只有割据河北的袁绍了。
  
  二、袁绍“志大而留小”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争夺中,本来最有希望取得胜利的是袁绍,但是他却一次又一次地错失了机会。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出身名门大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袁绍长得漂亮,待人不错,人缘极好,因为反对董卓而名声大振。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讨伐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自号车骑将军。董卓不久被杀。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年)消灭幽州公孙瓒。至此,袁绍已据黄河下游四州,领兵数十万,成为当时的最大势力。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曾评说:“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在袁绍势力的发展过程中,他的谋士沮授、田丰均有过类似于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沮授先是建议袁绍“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首北众,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袁绍听从了其中的军事建议夺得四州,却对“迎大驾于西京”的政治建议未予采纳。沮授于是又再次建议:
  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类似的建议,袁绍的谋士田丰也提出过。史书说:田丰劝袁绍“迎天子”,袁绍“不纳”。嘲袁绍不做的事,曹操却抢先做了。袁绍于是看到,曹操迎奉献帝迁都许县后,得到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关中地区的人民也纷纷归附;更重要的是,曹操捞到了一大笔政治资本,不但自己成了匡扶汉室的英雄,有了“一人之下”的地位,而且将所有的反对派都置于不仁不义的不利地位。曹操任命官吏、扩大地盘、讨伐异己、打击政敌,都用的是皇帝的名义。袁绍十分嫉恨,便于打败公孙瓒后的建安四年(199年)六七月间挑选“精兵十万、骑万匹,欲以攻许”,消灭曹操,以便自己称孤道寡,取汉而代之。
  面对袁绍的进攻,曹操的谋士荀或、郭嘉从政治、军事各方面分析了双方的实力对比,认为曹操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