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天下为公:孙中山毕生追求的理想和实践

作者:周莉莉 刘桂兰

字体: 【


  在传世的孙中山题词中,最多的是“天下为公”这四个字。从孙中山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实践而言,实际上也可以浓缩为对“天下为公”这四个字的毕生追求。
  
  
  一、孙中山继承了中华先贤关于
  “天下为公”的思想
  
  从先秦诸子的记述中可以知道,无论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或是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都憧憬、向往和追求“天下有道”的社会,并力图在现实的世俗社会中付诸实现。尽管各家对“天下有道”的理解和规定自有区别,但是把“道”视为一种尽善尽美的、有序和谐的状态,对这种有序状态的追求即对理想的追求,却是大体相同的。这种有序状态或理想社会的具体表现,在儒家就是《礼记》所勾画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1]
  对中西文化都有广泛涉猎的孙中山,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天下为公”的理想更是情有独钟。他在1924年关于“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讲中,提出了“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并具体说: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又“言必称尧舜”,就是因为尧舜不是家天下……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他在那个时代,已经知道君主不必一定是要的,已经知道君主一定是不能长久的。[2]
  按照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解释,“天下为公”的“公”字即是“共”的意思。“天下为公”亦即天下是全天下人共有的天下。到了孙中山那里,“天下为公”蕴含的内容更深邃,更宽广。它不但吸收了儒家思想的精华,而且融入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者的平等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以及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想。按孙中山的设想,他为之奋斗的未来社会,做国家主人的是全体人民,管理国家大事的是全体人民,享受平等幸福生活的是全体人民,真正以人民为主,没有贫富悬殊和少数富人压迫多数穷人的不合理情况,全体人民“生活上幸福平等”;“民有”、“民治”、“民享”完全实现,真正做到古人所说的“公天下”。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的演讲中满怀信心地对世人说,他理想中的未来社会,有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而没有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带来的种种弊端以及阶级对抗和社会动荡。在欧美,这些社会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难以解决的;而在中国,由于未雨绸缪,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3],这些社会问题是不会发生的。
  孙中山描绘的改造和建设未来中国的蓝图,尽管有许多不切实际的空想成分,但是,却客观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不仅善于认识自己已有百年历史的半殖民地的被奴役地位,不仅善于梦想自由和平等,而且更善于同压迫者作斗争。孙中山对未来社会是“天下为公”的阐述,当时确实使很多人怦然心动,并成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而孙中山本人,更是身体力行,首先对“天下为公”进行了实践。
  
  二、孙中山提出以“三民主义”实现“天下为公”
  
  如何实现“天下为公”呢?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4]他认为只要将三民主义“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就可以实现。
  所谓实行民族主义,即要把反对帝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革命的主要任务来完成。他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提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5]。孙中山针对“屡牺牲我民族之权利”的不平等条约,坚决表示要“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6]。
  所谓实行民权主义,即实行政治革命。他说:“大凡有团体有组织的众人,就叫做民”;“权就是力量,就是威势”,“有行使命令的力量,有制服群众的力量,就叫做权”;“把民同权和拢起来说,民权就是民的政治力量”[7]。孙中山主张直接民权制,即国民拥有选举、复决、创制、罢官这四大权力;同时,要把“权”与“能”、“政权”与“治权”分开。[8]为保证民权的有效实施,孙中山在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立法、执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增加了考选权和纠察权,形成“五权宪法”。孙中山提出的新“两权”,试图以立法为保证,以德、才为标准,让人民控制政府官员的进出任免,其中充满着“主权归民”的良好愿望。
  
  所谓实行民生主义,即实行社会革命。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的原则有二:“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9]孙中山后来又将“平均地权”归纳为“耕者有其田”,这就具有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的性质。“节制资本”是为了限制具有“独占的性质”的私人企业,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10]。这样,便可由国家掌控经济命脉,以国家之力发展经济,造福全社会。
  由上可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是一个以“民”为本的系统纲领。它旨在引导中华各族人民挣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枷锁,进至于具有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在当时凝聚中华各族人民方面所发挥的精神的感召力,是难以估量的。
  
  三、孙中山以实际行动践行“天下为公”
  
  孙中山致力于革命四十余年,不仅以他的言论对“天下为公”的社会进行了描绘,更以他本人的行动去实践了“天下为公”的道德风范。孙中山一生在这方面的事例是颇多的,这里仅以他担任临时大总统的90天为例。
  辛亥革命后,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上任伊始,即颁布了不少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政策,如建元改历、限期剪发、劝禁缠足、禁止刑讯、保障人权、禁止人口买卖、保护华侨、严禁鸦片、禁止赌博、改变称呼、废止跪拜、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等等。[11]这些政策与实施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比较起来,的确是社会发展和进步方面的飞跃,也可以说是“天下为公”的社会模式的雏形。
  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期间,还以自己良好的品质和作风,为下属与国民做出了“天下为公”的榜样,以此证明了他日夜萦怀的是国家的统一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丝毫没有考虑个人的权势和享受。他担任临时大总统后,仍然廉洁奉公,生活极为俭朴,不讲排场。临时大总统府设在旧两江总督衙门,他却在西部一座平房内办公,在一座简陋的小楼房内居住。他身上穿的是一件极粗陋的呢子大衣。由于临时政府财政困难,所以上自大总统,下至一般职员,都未规定支付薪金。他们除食宿由政府供给外,每人只是发给了由临时政府财政发行的军用券30元。这实际上是一种供给制的生活。政府成员如此廉洁,首先就在于孙中山的以身作则。
  孙中山每天都要接见大批来访者,上至地方军政官员,下至人民群众。有一天,一位八十余岁的老人专程从扬州来南京,想瞻仰孙大总统的风采,在传达室被阻。孙中山闻知后,立即召见。护卫队长把老人扶进总统府,孙中山正拟行握手礼,但老人却掷杖跪下,要向孙中山行三拜九叩之礼。孙中山急将老人扶起,告诉他:“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服务的。”老人问:“总统若是离职后呢?”孙中山回答说:“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一样。”
  同盟会在南京开会时,孙中山准备到会讲话。因为他太朴实与平易近人了,根本没有总统的派头,加之又是便装步行去的,所以一到门前就被警卫拦住了。警卫对他说:“今天是孙大总统要来这里,别人不让进去。”孙中山说:“孙大总统不也是一个普通人吗?他只不过是老百姓的公仆。”说完话,他把名片拿出来。那个士兵方知此人就是孙大总统,急得不知所措。孙中山向他点点头,微笑着进去了。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在用人方面基本做到了“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坚持以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突出了一个“公”字。而他反对“任人唯亲”,更从流传很广的他反对胞兄孙眉谋取广东都督之职一事得到证明。至于他尔后让总统位于袁世凯一事,则充分彰显了“天下为公”的风范。其历史作用,论者已多,此不赘述。
  
  
  四、孙中山追求“天下为公”对当今的启示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天下为公”无疑是其中最绚丽者之一。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的孙中山,对“天下为公”这种传统美德的身体力行,不仅影响着与他同时代的中国人去为建立共和国而奋斗,而且对后世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其中的执政者,仍然需要弘扬“天下为公”的精神。“天下为公”是孕育民族魂的精髓,是缔造两个文明的基础,是塑造民族形象的支柱,是创造大同世界的前提。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天下为公”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而且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大力弘扬的崇高信念和伟大精神。中国要和谐富强,那种以天下为己任,与国与民同呼吸共命运,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义而忘利,一心为了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安康而不懈奋斗,无私奉献,心忧天下的“天下为公”的精神,正是我们不可须臾忘记、当时时践行的。
  
  注释:
  [1]《礼记·礼运》。
  [2][5][7][8][10]《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62页,第254页,第260页,第325-327页,第12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4]《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89页,第288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6][9]《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3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11]参阅《共和之梦——孙中山传》第140——14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南昌工程学院外文系教师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