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晋察冀抗日根据回忆片段

作者:陈正祥

字体: 【


  
  我叫陈正祥,原籍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永胜村,出生于1928年12月5日,1945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在内蒙古集宁市政协副主席岗位离休。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家乡度过的,那时正是侵华日军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掠的日子,是我八路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岁月,是抗日根据地军民团结抵御外侮的年代。我的家乡是当时晋察冀边区二分区所在地,现将我亲历、亲见、亲闻的一些事实记述如下,以使后人永记共产党、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业绩与精神。
  
  灾难中盼来了八路军
  
  1937年,我的家乡遇到了大旱,庄稼基本绝收。在夏秋之交,我们一群孩子到山上采野果,总是听到远处传来“轰隆隆、轰隆隆”的声音,像是雷声,又像是炮声。过了几天,见到了逃难的人,都说:“日本鬼子打进来了!”“中央军不顶用,日本鬼子正往南打哩!”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
  9月间,日军相继占领了保定,占领了完县,占领了平汉铁路。
  我的家乡是一个只有60多户人家、居住又很分散的小山村,往日虽然很穷,但生活有序,很平静。日本鬼子打来了,搅乱了这里的一切;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人们活了今天,不知明天,哪里还有心思干活呢!乡亲们吃了饭就聚集在北墙根晒太阳,抽烟,拉闲话。“日本鬼子打进来了,杀人放火,这可怎么活!”“中央军打不了日本,就知道祸害老百姓,这叫什么中央军!”大家唉声叹气,净是一些犯愁的话,最后归结到一句上:“愁死也没有用,活一天算一天,走到哪算哪……”
  人们正犯着愁肠,一个刚走亲戚回来的人插话说:“听说红军过来了,从西边过来的,就看这一下吧!”有了这句话,人们好像看到点儿希望,有了盼头。
  不几天,红军果然来了。距我们村二里远的司仓村住满了军队,穿着灰色军装,当兵的扛着大枪,有的挎着盒子枪,有的腰间皮带上挂着一个小撸子。村民悄声议论,带撸子的比挎盒子的官大。还有些人,穿着便衣,扛着刃枪(南方人称作梭标)。人们看了,不免有些疑问:就凭着这些武器,能打过日本鬼子?
  当时,军队都住民房;房子少的人家,腾出一间来住一个班;房子多的,腾出两三间来住两三个班。房屋更多的大宅院,有的住了连部、营部;还有的住了司令部,门口有站岗的。军队人数越来越多,周围村庄都住满了,就连我们这个小山庄也住上了军队。他们进了院,有的拿起扫帚扫院子,有的担起水桶去担水,也有打扫住房的;见了上岁数的妇女叫大娘,见了上岁数的男人叫大爷,见了中年男女叫大哥大嫂,对年纪比他们小的呼为小弟弟、小妹妹。待人亲切,纪律严明。
  在我们家乡那一带,流传着句谚语:“好铁不捻钉,好男不当兵。”对照过去,这话不无道理。闭塞的小山庄,见兵不多,但听说不少。旧军阀那些兵,特别是逃兵,打人、抢掠是常事。面前这些兵,与这句谚语可就无缘了。他们原先叫红军,现在叫八路军,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人民子弟兵,是抗日的军队。
  
  在这些军队到来之前,在峰泉村、下邑村曾组织起来两支队伍,参加者都是附近十里八乡的青壮年。组织起来之后,粮和枪就地筹集,给富户送一张纸条,写明数量和期限,限期送到。粮食如期送到了,枪却送来不多。在我们家乡一带,有一些富户,为防匪自卫,雇了一些看家护院的人,买了一些枪。他们不主动交,就上门要。收缴了一些快枪(就是步枪),数量不多。队伍人多枪少,只有少数人背着快枪;其余的人,有的扛着打猎的火枪,有的背上插着大片刀,还有空着手的。还没有发军装,仍然穿着原来的衣服,穿长袍的,穿短袄裤的,戴瓜壳帽的,戴毡帽头的,什么都有。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当地爱国人士组织起来的,红军过来后,派去干部组织训练这两支队伍,不久编入了八路军正规部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杀敌,有不少人壮烈牺牲,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活跃的儿童团
  
  国民党完县县政府人员,早就跑得没影了。八路军来了之后,组建了抗日的完县县政府。最初住在西安阳村,后来迁到司仓村,再后又迁到贾各庄、南峪村。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完县县政府和中共完县委员会及其下属单位,就住在这里。
  村政权经过改造,成了抗日的民主村政府。
  群众也普遍地发动组织起来了,各村的抗日工作都很活跃。除了8岁以下的孩童之外,可以说全村没有闲人。8岁以上的儿童,在校是儿童团。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组为青年抗日救国先锋队,简称“青抗先”;女青年则为妇女自卫队。25岁到50岁的男子,组为抗日模范队;妇女组织为妇女抗日救国会。50岁以上的男子还有老头队。此外,还选拔青壮年中的身体好、出身于贫苦的农民,思想先进,比较精明者,分别组成游击小组和爆炸组。组织程度之高,之严密,不敢说绝后,确实是空前。各个组织在抗日的总目标下,都有自己的工作,也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军训是各个组织必修的课。每日要出早操,冬日农闲季节,青抗先和妇女自卫队要出早操,有时模范队也要出操,上学后儿童出操。“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等等口令声、歌声、喊杀声,此起彼伏,声震四野。每日里各项繁忙的抗日工作,展现出了生气勃勃的全民抗战景象。
  军政关系和睦融洽,鱼水情深;党政干部工作深入,认真细致,对群众体贴入微,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抗日民主政权扎根于群众之中,深得人民群众拥护。村政府由人民群众直接选举产生,开始时写选票,认字的人不多,推选代笔人写。这样,群众仍觉着不方便,便想出一个办法,在一个房子里放几个碗,一个候选人一个,选民逐一进屋投豆,谁碗里豆多谁当选。
  抗日根据地实行了“二五”减租,改善了人民生活;重视文化和教育,除普遍办起了小学教育外,各村都办起了识字班、夜校。闭塞的小山村活跃起来。
  儿童团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白天村口站岗,有一首歌唱道:“同志我问你,你上哪里去?通行证一定带呀带着哩,掏出来看看,掏出来看看,你才能过去……”就是儿童团站岗查路条的真实写照。这首歌最先出现于一个小歌剧中,后来边区的儿童几乎人人会唱。送信联络大部队也由儿童团担任。慰问军烈属、代耕等由成年人干,儿童团拾粪、割柴,送到军烈属家中,募捐一些米面给军烈属;最困难时期,我们儿童团上树采一些树叶,自己饿着肚子,舍不得吃,送到军烈属家。在斗争最残酷时,日军派汉奸潜入根据地往井里下毒,儿童团又增加了一个看井的任务。
  儿童团最擅长的是唱歌、演戏、搞宣传。每逢开大会,总少不了儿童团,在会场上表现得最活跃。各个组织的队伍进入会场,大会开始前,最先听到的是嘹亮的童音。歌声一落,紧接着又是响亮的童音:“妇救会,唱一个!唱一个,妇救会!”妇女的歌声刚完,又是一阵童音:“该谁唱,青抗先!青抗先,唱一个!”青抗先刚唱完,儿童团不容一点喘息时间,紧接着又拉起来:“好不好?”“好!”“妙不妙?”“妙!”“再来一个要不要?”“要!”直逼得青抗先再唱一个为止。在这方面的挑战,谁都避开儿童团,因为大家都知道,儿童团会唱的抗日歌曲最多,对抗起来,一定要败北。一般不拉模范队,因为模范队会唱的歌不多。棋逢对手的是青抗先和妇救会,往往分不出胜负。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