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胡耀邦与作家刘绍棠的深厚情

作者:杨建民

字体: 【


  刘绍棠是我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的文学创作,起步很早,13岁时便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2年高中一年级时,发表的小说《青枝绿叶》引起广泛关注,不仅被臧克家主编的《新华月报》文艺版转载,还得到著名作家、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叶圣陶先生的赏识,编入1953年高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这之后,刘绍棠成了团中央的重点培养对象。由此,便与当时主持团中央工作的胡耀邦有了密切联系?熏胡耀邦甚至亲自为刘绍棠设计了长期创作发展规划。在刘绍棠的人生多个重要关头,都得到了胡耀邦的指导和帮助。
  胡耀邦为刘绍棠设计五年计划
  1951年,刚满15岁的刘绍棠写出了他初露头角的小说《红花》。稿件寄到《中国青年报》后,受到该报编委兼文艺部主任、后来写出著名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柳青的特别赞赏。经与陈绪宗总编商定,这篇小说被特别安排在1952年元旦刊出,还破格以整版篇幅一次刊发,并加以编者按语大力推荐:“这篇稿子的作者,是一个十六岁的青年团员,虽然是一篇习作,但写得相当动人。希望作者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来。”这篇小说的发表,使刘绍棠引起了文艺界和广大读者注意,并获得团中央的着重培养。
  《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的机关报,刘绍棠的作品多交该报发表。《中国青年报》特别聘请了作家康濯对刘绍棠予以指点,如刘绍棠早期代表作《青枝绿叶》,就是由康濯对初稿进行指导完成的。此外,团中央还请沙汀、周立波、严文井等前辈作家为刘绍棠看稿,还举行讲习会,让刘绍棠与更多作家及青年作者见面,使他在创作初期便走上一条良好而健康的发展道路。
  1952年,刘绍棠由团中央安排到河北深县(今深州市)农村深入生活。8月到9月中旬,刘绍棠先后在段家佐村和贾各庄村住了一个月。贾各庄的房东贾大伯,爱惜一头大青骡子,天下雨时,他把衣裳脱下罩在骡子身上。这情景使刘绍棠印象深刻,回学校后,便以此素材一口气写出了他的另一短篇小说代表作《大青骡子》。
  后来,《红花》、《青枝绿叶》、《大青骡子》、《摆渡》这几篇在团中央直接关心下产生的作品,编成了刘绍棠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1953年6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当时刘绍棠才17岁。同年,刘绍棠还入了党,真可谓少年得意。
  在刘绍棠创作这几篇小说的时期,胡耀邦曾多次与刘绍棠谈话,内容包括创作、做人和为文…….刘绍棠也视胡耀邦为可尊敬、可信赖的师长。在拿到《青枝绿叶》样书后,除将第一本交给自己所在党支部作为献礼外,第二本样书便呈赠给胡耀邦。胡耀邦很喜欢这本小说,从头到尾看过一遍,并对其中《摆渡》一篇颇为欣赏,还十分内行地指出其不足:“为了体现党的领导,便写了个党支部书记讲一些大道理,是公式化概念化的败笔。”
  刘绍棠入党后,胡耀邦把他找来,交谈了许久,并为他的创作发展设计了一个“五年计划”,即:第一年到团区委工作,地点在东北地区;第二、三年到团县委工作(因为这一步较重要,故多须一年),地点一是西北地区,一是西南地区;第四、五年到团省委工作,一年在中南地区,一年在华东地区。经过这一整个阶段后,再返回团中央从事专业创作。因刘绍棠是京郊人,对华北一带生活熟悉,这个计划便没有安排华北地区。
  胡耀邦的这个“五年计划”,对一个作家可以说是十分必要的。有意思的是,这个“五年计划”里,没有给上大学留下时间。据刘绍棠后来回忆:“他(胡耀邦)不赞成我上大学……”上大学对于一个已有相当根基,又正处在创作旺盛期的作家,并非十分合适。这一点从后来刘绍棠考入北京大学,不久又主动从北大退学的经历来看,的确是值得人们体味的。
  求助胡耀邦,退学北大
  刘绍棠在创作道路上能够有突出成绩,和他能够舍弃一些在别人看来应当珍视的机会有关。而他的这些舍弃,许多都得到胡耀邦的直接援手。
  刘绍棠在高中阶段,有过一次极难得的留学苏联的机会。50年代初期,国家为了加快发展,快出人才,向苏联派出了许多留学生。当时全国大学生还很少,因而也放宽到高中生中的优秀分子。
  刘绍棠当时已经入了党,这自然是“政治可靠”的;此外,又出版了一部小说集,更是“优秀”,他当时所在的北京通州潞河中学,便直接推荐其留学。
  但是,国家当时培养的人才主要是自然应用科学方面的,刘绍棠得到的名额,是到苏联列宁格勒学习化工专业。这叫他大大恼火起来。刘绍棠当时的学习成绩整体虽然很好,可由于倾心创作,自然较为偏于文科。初中、高中开设的化学课,他的成绩并不理想,初中时他还能得到“良”,到了高中却只能得个“中”。况且此时他文学创作势头正盛,倘一下子去苏联专门学化工,那大约会学习、创作两头不讨好。于是刘绍棠主动放弃了。学校和有关部门不同意,刘绍棠急得没办法,他想起为他设计“五年计划”的胡耀邦,赶紧写了一封信,委托一位同班好友带去交给胡耀邦,请其帮助。不久,胡耀邦通过团中央向通州学校及有关部门去函,明确表示准备将刘绍棠培养为专业作家,这才免了刘绍棠的“留学”之“怕”。
  胡耀邦为刘绍棠设计的“五年计划”,后来并没有实施下去。就在刘绍棠高中毕业的1954年,国家为了加快发展,最大限度地招收大学生。当年高中毕业生只有5万多,国家的招生计划却是11万。为完成任务,党中央下达文件,所有应届高中毕业生必须全部报考大学,任何方面不能截留。虽然胡耀邦是团中央第一书记,可党中央的决定不能违背,刘绍棠只能暂时放弃“五年计划”,先行报考大学。
  1954年刘绍棠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学同学时谈的未婚妻考入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这时的刘绍棠已经颇有文名,人却很年青,大约是怕他把持不住自己,胡耀邦便找刘绍棠谈话,让他赶紧结婚。从这里可以看出胡耀邦对刘绍棠关心的无微不至。
  进入北大之后,刘绍棠按部就班地学习包括“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文艺学”等课程。教授这些课的虽然都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如楚辞研究专家游国恩、语言学家魏建功、文艺理论家杨晦等,可是刘绍棠并不能忘情创作。北京大学图书馆环境很好,刘绍棠常常到此来大写其小说,图书馆成了他的创作室。后来被认为是刘绍棠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的《运河的桨声》,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这样的一心两用,毕竟让刘绍棠不十分舒心尽意,加之中文系所开课程,多是对旧有知识的梳理,对文艺理论的探究,这些,对一个实践创作者而言,有时并不能获取直接的助益,并且还须为此付出大量时间。刘绍棠渐渐不喜欢一些课程,可又难于摆脱。于是,他想到了退学。
  退学,在当年谈何容易?选刘绍棠深知此事有很大困难,便索性直接向胡耀邦请求,希望能将他调出来,先到团中央过渡一下,以后再按原先制定的“五年计划”逐步进行。
  刘绍棠的退学请求,在北京大学引起很大反响。中文系主任杨晦先生坚决不同意他退学,两次把刘绍棠叫到家里劝说并批评,还发了脾气。这事后来闹到高教部,当时的高教部长是马叙伦,副部长是周建人和刘子载。他们刚开始也都不同意,最后由于胡耀邦予以协调,花了很大力气,才得到刘子载副部长的签字,允许刘绍堂离开北京大学,转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后改名讲习所)学习3年。高教部工作做通后,北京大学对刘绍棠非常破例:在教务处开出的退学证明书上,写上了保留他回北京大学复学的权利的字样,据说这是没有先例的。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