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花明楼炭子冲的悲喜剧

作者:张步真

字体: 【


  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乡炭子冲,是前任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出生地。从上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笔者曾数次去炭子冲参观。每次去,都能听到关于炭子冲的故事。那当中,既有历史车轮的行进所造成的悲喜剧,也有人性在自我博斗之中善良与险恶的彰显……
  
  一
  
  这里是望城、湘潭、宁乡3县交界的一个丘陵区。南方的丘陵多是小山峦分隔而成许多小山沟,小山沟地势都比较平坦,当地叫冲。炭子冲就是这样一处狭长的约1公里的小山冲。
  炭子冲东西两侧的山坡上,长着密密匝匝的松杉、楠竹和各种灌木。春夏枝繁叶茂,绿荫遍地。进入秋冬,常有人进山来烧木炭,于是便有伐木的砰砰声,烧炭人的喧哗呼叫声,宁静的山村一番忙碌的景象,炭子冲的村名也由此而来。
  刘家在炭子冲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朝中叶。那时,刘家的始祖刘时显,因儿子刘宝在益阳做了知县,便从祖籍江西吉水县迁来益阳。刘宝卸任后,因羡慕湖南的锦山绣水和淳朴民风,就没有再回江西,全家在宁乡县城南芳储乡定居。又过了若干年,因人口逐渐增多,于是有一支人搬迁至炭子冲一带居住。刘家现在的宅院,就是刘少奇的曾祖父刘在洲打下的基础。
  刘在洲手头并不富裕,最初只盖了3间茅草屋。直到刘在洲的儿子、也就是刘少奇的祖父成年后,经过不懈的劳作,才逐渐有了些积蓄,扩大了一些田产,盖起了7间较为宽敞的新茅屋。后来刘少奇的伯父和父亲兄弟分家,只在连接茅屋的地方,再造了几间瓦屋。这形成了炭子冲刘家后来的格局。
  当新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时,从炭子冲走出去的刘少奇,成为党和国家的一位重要领导人,山村里沸腾起来。那是个崇拜英雄的年代,炭子冲遂为世人所瞩目,渐渐地有人来参观。又因为炭子冲与韶山冲毛泽东故居相隔不到20公里,倘若有车,半小时便可抵达,来韶山参观的人,必定要到炭子冲来。他们在这里领略秀丽的山村景色,追寻伟人的足迹,进而思索中国革命的历程。
  炭子冲的刘家南房住着刘少奇的本家子侄,北房原是刘少奇的伯父刘炳林的房产,后因刘炳林家庭遭变故,解放前卖给欧姓人家了。由于住在里面人多,又经常有外来参观的人,大家都觉得不方便。也许是参观者回去向有关部门提了意见,也许是有关部门觉得这个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应该重视,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县委曾向省委报告,拟在炭子冲建立“刘少奇同志旧居纪念馆”。省委表示同意,并向刘少奇报告此事。刘少奇复信马上到了,说:“我那个地方不建纪念馆,要花力气把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办好,毛泽东同志代表了我们党和国家……”
  不设纪念馆,参观的人照样来。客人来了,尽管对住户的日常生活有影响,大家仍然恪守热情待客的古训,泡茶敬烟,领着一间一间房子参观,不厌其烦地回答客人的种种询问。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县委就没再去请示,自作主张设立了“刘少奇同志旧居纪念馆”,同时配备了两名干部,负责接待工作。
  纪念馆的工作很快开展起来。首先将炭子冲的住户通通搬走,对房子进行了修缮,每间房子都做了布置,供人参观瞻仰。收集到的刘少奇的祖父和父母亲的照片,都放大悬挂在屋里,放上写有说明的小牌子,哪间房子是刘少奇父母的卧室,哪间房子是刘少奇本人的书房,还特别介绍他小时候学习是如何用功,如何热爱劳动,等等。
  
  二
  
  1961年4月中旬,刘少奇在湖南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由于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和强迫命令所造成的”左倾“错误,使得国库空虚,老百姓一贫如洗,饥荒在广大农村蔓延。为了了解真实的社会情况,刘少奇轻车简从,一连在乡下蹲了44天。期间,刘少奇决定回炭子冲住几天,深入了深入了解农村情况。
  他是5月2日深夜11时,从长沙回到炭子冲的。他选择在临近半夜的时候悄悄回老家,是因为他不希望大肆张扬。乡间有这样的习俗,在外面闯世界的角色荣归故里,乡亲们的迎接格外隆重,敲锣打鼓,扶老携幼,出村好几里去迎接。他少小离家老大归,在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党和人民把他推到了国家主席的位置上,假如乡亲们也要那样迎接他,他会感到很难堪。在炭子冲世代为邻的乡亲们面前,任何了不起的功绩和显赫的头衔都是黯然失色的,唯有乡情乡谊重千斤!
  当晚,他住在炭子冲自家老屋里,发现这里已经成了一个纪念馆,他为此而坐立不安了。
  通过20多天的调查研究,他发现情况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因为饥饿,到处都有害浮肿病的人,有许多人因此而死亡。另一件使人揪心的事,就是在“大跃进”期间,湖南拆了数十万间房屋。
  当时是怎样提出“拆房”并成为一场运动,现在已无从查考。但湘中农村有一句民谚:要得田里多打谷,除非拆破屋。农家的房舍绝大部分是土砖砌的,年深日久,土砖含有一定磷和钾,这正是禾苗所需要的。据有经验的老农介绍,施过陈砖土的禾苗,杆儿粗,叶儿绿,颗粒饱满,多打谷子是无疑的。但是陈砖土并不经常有,或是拆旧房建新房,或者是换掉一堵出现了裂缝的墙。所谓陈砖土下田,纯粹是废物利用罢了。而在1958年,一声令下,老百姓祖祖辈辈藉以休养生息的房子,一下就拆了。
  刘少奇将他在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狮子湾生产队调查的情况,写信告诉湖南省书记张平化:“该队100多口人,原有住房65间,大跃进时拆掉30间,占原有房屋的百分之四十六点二。其中任杏生等四户,土改时分的房子,被拆得一干二净,片瓦不留……而从宁乡县了解的情况,这里同样也拆了许多房子,陈砖下田,瓦被打烂,木料由生产队搬到食堂做了柴火。老百姓的住房破烂不堪,有的几代人挤在一间屋里,有的甚至连个栖身的地方都没有……”
  第二天,省委和县委的同志来炭子冲看他。刘少奇说:“我早说过的,我这里不搞纪念馆,怎么又搞起来了呢?现在我再重申一遍,要集中力量把韶山毛泽东同志的纪念馆搞好,我这里不设纪念馆!”
  省委负责同志说:“群众有要求……”
  刘少奇说:“也可能有少数人提出这样的建议,但现在农村不少人没有住房。今天上午,我去看望了一些老乡亲,有的连睡觉、做饭的地方都没有。搞纪念馆徒有虚名,我们怎么好意思去搞这个呀!赶快把纪念馆撤了,把房子腾出来,让给那些没房住的社员住!”
  省委和县委的同志都感到很为难。不设纪念馆,还会有人来参观。刘少奇说:“可以有一项规定,不让外国人来。没有人领路,外国人是来不了的。至于中国人,如果阻止不住,那就让他们来,在房前屋后看看,愿意看的就看,不愿意看的就拉倒!”
  县委的同志笑了,说:“这不符合乡间待客的规矩!”
  刘少奇想了想说:“人家大老远跑来,那就准备一点茶水,找个老太太看着就行。不过,喝水也要给钱。有点收入,老太太会愿意干。参观的人来了,先问他们要不要喝茶水。要就烧,不要就不烧,这样就不至于浪费柴火!”
  刘少奇考虑得很周到,态度又很坚决,省委和县委只得同意撤销纪念馆。队里缺房户很多,谁搬谁不搬,也很费琢磨。少奇说:“这个很好办。北屋是欧家的房产,完璧归赵,把房子还给人家。至于南头的房子归谁住,由大队开个会研究一下,让给那些最困难的社员居住。但有一条,我的本家亲属都不要搬进来。屋里的桌子、板凳、床铺……都分给社员。大跃进不是损坏了社员的家具吗?这些东西就算退赔给社员。此外,屋里还有一些木楼板,撬下来给没有门窗的人家做门片!”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