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民国要员与庐山别墅

作者:贺 伟

字体: 【


  事实上,570号别墅真正的主人是曾仲鸣。曾仲鸣留学法国时获里昂大学文学博士,1932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他和行政院长汪精卫有些特殊关系,又对汪十分崇拜,铁心跟随。汪精卫1935年因遇刺受伤而辞职出国治疗,他也跟着辞职,陪汪精卫一道出国。曾仲鸣1938年底追随汪精卫一起由重庆叛逃到越南河内,戴笠派人刺杀,行刺的当天晚上,机警的曾仲鸣提出与汪精卫换房间,果然用性命为主子效了最后一回忠。汪精卫在临终前的寂寞凄凉中,思及曾仲鸣,亦潸然泪下。
  曾仲鸣1932年8月购买的这栋别墅,为美国人布拉德鲁1907年建造。它一层石构,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别墅的隔潮层极高,将主层高高托起,如同二层一样。隔潮层墙体为乱石砌筑,而主层墙体则为打磨精致的块石码成,一粗一细搭配,显出同面墙体的变化。它的主立面为“L”形,大门设在两面墙壁的交会处,有敞透式门厅。因隔潮层高,有一个“J”形台阶伸至大门,弯曲的台阶大大增强了主立面的魅力。窗子为方形,屋顶由一个大四坡水和一个小四坡水构成。
  这栋别墅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位置极佳。它一面背岭,三面目无障碍:向西、向南望去,如琴湖、锦绣峰一带美景尽收眼底;再往远处看,一泓清泉般的长江,明镜般的湖泊,逶迤连绵的群山,历历在目。看晚霞,观云海,不须劳累,倚窗尽揽。
  曾仲鸣买下这栋别墅后,汪精卫的身影极为频繁地在这里出现,常常晚上也不归宿,以致时间长了,附近的人误认为这是汪精卫的别墅,真正的主人倒像是随从和客人。汪精卫常来此楼并不是喜欢观赏风景,吟诗作赋;也不是因为和曾仲鸣颇为投机,饮酒聊天,主要原因是和一个女人有关。
  汪精卫青年时期跟随孙中山鼓吹革命,名气很大,香港的方声洞是汪精卫的特别知交,来往密切。1911年4月27日,方声洞在广州起义中英勇献身,葬于黄花岗。汪精卫和方声洞的妻子曾醒、曾醒的弟弟曾仲鸣及方声洞的大妹方君瑛、二妹方君碧(曾仲鸣之妻)继续密切来往。汪精卫特别与方君瑛感情甚笃,相互爱慕。但方君瑛受到汪精卫之妻陈璧君的极度嫉恨,在陈璧君的百般辱骂下竟含恨悬梁。汪精卫对陈璧君痛恨不已,关系极僵,后在孙中山和曾醒的劝说下,才稍有好转,但汪精卫此后外出绝少与陈璧君同行。
  1931年夏季的一天,汪精卫去看望曾醒时,看到一个与方君瑛极为相似的女子,大为惊异。经介绍才知是曾仲鸣一个部下的太太,名叫施旦,留过学,极有文学造诣。汪精卫顿时将对方君瑛的思念移驻施旦身上,自此两人经常秘密约会。陈璧君不久知道了此事,鉴于汪精卫在方君瑛一事上的震怒,尤其是近几年来因斗不过蒋介石而产生的极度郁闷,陈璧君便没有计较此事。以后汪精卫每次上庐山,曾仲鸣夫妇也将曾醒和施旦一起带上山。汪精卫自然就经常进出曾仲鸣别墅,有时晚上便在曾府留宿。施旦的确给了政治上不如意、家庭又不睦的汪精卫以极大的抚慰。
  方声洞因名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而流芳千古,他的至交汪精卫、内弟兼妹夫曾仲鸣也都是才华洋溢、豪气冲天的一代俊杰,却一步步走错而遗臭万年。世事如棋,真是难以预料。
  
  端的是“山僻皇帝远”
  
  黄龙寺是庐山著名景点,当游人和香客走进金碧辉煌的寺庙时,不会注意到旁边不远的一栋破败房子。然而,这栋确实不起眼的别墅,上个世纪的30年代,竟是堂堂的中国“最大”的官——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官邸,正式的称号是“国府行馆”,别号为“鹿野山房”。
  林森自1931年底至1943年遇车祸去世,共当了12年国民政府主席,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出国享受最高的元首待遇。但他的庐山别墅却在离牯岭山城中心极远的偏僻山中,可算是“山僻皇帝远“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林森虽当着国府主席,但中国真正说话算数的“皇帝”是蒋介石委员长,林森的鹿野山房与蒋介石的官邸“美庐”相距几十里,又都是崎岖的山路,从这点来说,林森又是远离中国真正的“皇帝”了。
  其实,林森原有一栋别墅,在牯岭中心闹区的日照峰。此别墅位置极好,朝北可放眼远眺长江两岸的如画风光,极富盛名的“小天池瀑布云”可尽收眼底;朝西可尽揽长冲河绿树婆娑、幢幢别墅时隐时现的绮丽美景。拎根文明棍,不用几分钟,便下得坡来,朝右可融入熙熙攘攘的闹市,朝左可几步到达蒋介石的官邸,体察民情、商讨国事,都极为便利。可他似乎不喜欢这栋别墅,没多久便把它出让了,转而又在黄龙寺旁建了一栋新别墅,借用黄龙寺所悬的一匾:鹿野禅林,这栋别墅也就叫做“鹿野山房”。
  称鹿野山房为“别墅”,应该说是比较高雅、带点恭维的称呼了。它实在是太朴素、太民居化了,说它是一栋“房舍”也许更恰当一些。
  鹿野山房为石木结构,二层。一层为粗大的石块砌筑,四墙均为侧角;二层主立面和背面均为红色雨淋板。所有窗子和大门都是长方形,窗楣、窗棂、窗底都未加任何修饰。一楼大门处凹进一块,形成一个敞开式外廊,外廊的上层为雨淋板隔成的内廊。如果说这栋别墅还多少有点什么特色的话,那就是它还有些威势:所在的位置本来较高,防潮层又很高,用力地撑起整栋别墅,大门下筑等腰梯形台阶,两边都可上下,中间平台又伸出一截石阶到达大门。人在路上仰视别墅,感到它还是有些威风凛凛。林森很喜欢这栋别墅,入住后再未搬动。
  蒋介石一生好与人斗,多少比他资历深、权势大、兵将广的政客、军阀一一败在他的手下,而林森却在国家“最高元首”的宝座上稳稳当当地坐了12年,如果不是74岁时因车祸去世,应该还能再坐一段时间。这不能不说是林森深谙中国的为官之道,不管是有权有势的官,还是无权无势的“官”,他都做得得心应手,仅从他在庐山改换别墅,也可窥出一些端倪。堂堂的国府主席,放着权力中心的闹市不住,却偏要跑来与看破红尘、四大皆空的和尚为邻,你说怪吗?却很有一些人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有心“晋谒”国府主席的,自然不会怕吃点辛苦;没有此心的,也可省去多少主席近在咫尺却不去晋谒的为难和尴尬,彼此都省了很多事。一些应该参加却最好不参加的会,一些应该见却最好不见的人,都可以“路途遥远不便”而堂而皇之地婉拒。蒋介石倒是每年都要来鹿野山房,恭敬地问候国家最高元首的身体和起居饮食,恳切地询问有什么困难和需求。林主席每次也都是面含微笑,感谢比他小20岁的委员长的关怀,同时叮嘱委员长注意休息,切不可过于操劳。两人每次都是愉快地见面,愉快地分别。
  林森在庐山究竟过问了多少政事,老百姓不知道;但为庐山做了几件扎扎实实的好事,倒一直在老百姓口中流传,有的还被载入《庐山志》,其中的修路筑桥至今惠及黎民百姓。林森曾出钱,请人在庐山黄龙至牯岭的回龙路的溪涧上架起一座石桥,取名“交芦桥”,使来往行人免除了踩着涧石、一摇三晃过溪的苦楚。第二年山洪将桥冲垮,黄龙寺的住持青松又将桥修复。林森特为修复的石桥作了一序,刻于桥边的巨石上,序文为:“由芦林至牯岭,唯此路较平。但路间横流,往来多阻。丙寅夏,余在山养病,乃乞石于刘子成禺,建桥以利交通。桥成,林群之夏名为交芦桥。去秋洪水暴发,桥圮。兹经黄龙寺住持青松重修,行人称便焉。民国十七年夏闽侯林森志。”现桥与石刻俱在。林森还在由莲花洞上山的小路中途,建了一座“半山亭”,供轿夫歇脚、避雨;将原不太合理的登山路做了改造,由半山亭直接沿山腰筑新路而上,既比老路要缩短很长一段路程,也可回避徒步跨越溪涧的不便。这条新路设计合理,一直沿用至今。
  

[1]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