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鲜为人知的西北联合大学

作者:谷雪艳

字体: 【


  
  西北联大师生的生活条件也极为艰苦。学生多数来自华北、东北、华中等沦陷区,主要靠微薄的贷金和公费来维持极低的学习生活。为了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1938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公立专科以上学校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11条,规定:专科以上学校家在战区,费用来源断绝,经确切证明必须接济者,可向政府申请贷金。贷金分全额、半额两种。全额依据当地生活费用及实际需要决定。学生毕业后,再将服务所得缴还学校,其偿还期不能超过战事终了3年以后。当时,教育部规定贷金数额为“全额每月八元或十元”。1938年上半年,西北联大千余名学生中,享受公费待遇者仅54人(平大26人,师大17人,北洋工学院11人),约占全校学生比例4%,可见公费比例是极低的,绝大多数学生是靠贷金维持学习生活,艰难完成学业的。
  西北联大的规模比西南联大还要大,但西南联大是学者治校,而西北联大则有许多国民党的“党混子”,勾心斗角十分严重。例如,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许寿裳在七七事变后赴西安,入汉中,对教学工作始终孜孜不倦。正如他的学生所说,在那外侮与内争并列的年代,“许师是一座进步自由的灯塔,使在暗夜海上的船舶有所归往,不致汩没于风涛。”但由于他坚持宣传鲁迅思想,积极参加救亡座谈会,因此深受排挤。本来,西北联大已任命其兼任法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陈立夫却密令“主法商院长须超然而接近中央者”,遂指定亲信担任。翻译家曹靖华,曾在西北联大教俄语,但掌握教育部的国民党人认为他不可靠,就把他给解雇了。国民党的这种以党治校的恶劣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西北联大的健康发展。
  
  西北联合大学的解散
  
  由于当时正值抗战最艰难的时期,西北联大师生“位卑未敢忘忧国”,曾积极参加社会各界抗日群众大会,举行抗日形势报告会、专题座谈会,宣传全民抗战的重要性,反对“亡国论”等妥协投降倾向。特别是自193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国民党政府对日寇侵华逐渐采取消极抵抗政策,引起广大爱国师生的强烈不满和抗议,西北联大学潮迭起。面对抗日救亡的正义呼声,国民党政府竟以国防委员会的名义,宣布解散西北联合大学。
  1938年7月,教育部指令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为西北工学院;农学院则被强令迁往陕西武功,与当地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改组成立西北农学院。随之,西北联合大学改称国立西北大学,共有4个院:文理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不久,师范学院和医学院又相继独立,称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文理、法商两个学院组成西北大学。1940年,西北师范学院决定迁往兰州(搬迁过程长达4年),成为现今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1946年,西北大学迁往西安。西北工学院则在抗战胜利后迁至咸阳,即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这样一来,在西北联大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等5个独立的、由教育部直接领导的国立院校,并由此奠定了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和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抗战胜利后,原平津地区的部分师生东返,重建了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但北平大学并未复校。
  西北联大的形成和发展虽然短暂,但是它与远在昆明的西南联大遥相呼应,为举步维艰的中国高等教育保存了珍贵的火种,对西北地区文教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 齐玉东
  

[1]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