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粟裕指挥豫东战役大捷

作者:何立波

字体: 【


  
  粟裕是我军一员著名战将,为革命立下大功。豫东战役(包括开封战役和睢杞战役),是我军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运动战战役,也是戎马一生的粟裕将军指挥过的相当重要的一次战役。粟裕后来称它为其一生中所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豫东战役中解放的开封,也是人民解放军在关内解放的第一座省城。豫东战役共歼敌9.4万人,这场紧张激烈的“中原会战”,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以后规模更大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之前的一次实战演习。
  
  豫东战役直接源于粟裕斗胆直陈,改变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跃进东南的战略部署
  
  经过半年的战略进攻作战,到1948年初,解放战争的整个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中国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的重大变化。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被彻底粉碎,在中原战场的全面防御体系被打破,战争主要地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
  为迫使国民党改变中原的战略部署,调动和分散国民党在中原的优势兵力,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于1948年1月底2月初,决定组织以陈毅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的东南野战军,继刘邓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区之后,遂行第二个战略跃进。由粟裕任东南野战军副司令员和副政治委员并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叶飞任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金明任第二副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率第1、第4、第6纵队经充分休整后,先行渡江南进,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边区,以吸引中原国民党军80多个旅中的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同时,毛泽东还打算在1949年初以华东野战军第3、第8、第10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第2兵团,继续渡江南进。
  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率华东野战军1兵团第1、第4、第6纵队,于1948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转移到黄河以北濮阳地区进行整训,为执行渡江南进的战略任务做准备。
  为贯彻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朱德总司令亲临濮阳进行慰问并作战前动员。濮阳整训,是华东野战军组建以来进行时间最长的一次思想、政治、作风和军事上的整训。粟裕一面督促各部队加紧完成南渡长江的各项准备,一面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军的战略进攻问题,形成了对尔后战争进程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战略构想。
  粟裕深入研究了中原战场的敌我情况,尤其是1948年春中原战局的发展情况,审慎地权衡挺进江南这一战略行动的利弊得失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粟裕认为,中央军委决定以3个主力纵队南渡长江,直插敌军的深远后方,实行“第二次战略跃进”,固然是一着大胆有力的妙棋,但在执行中还存在着很大困难和不利条件,主要是最终目的和手段之间的矛盾不易统一。因为调动中原的敌人是不容易的,我军的力量分散了,而敌军在中原地区将处于明显的优势,因此不如把南下的3个纵队暂留中原,协同刘邓、陈谢及陈(士榘)唐(亮)等部,下决心集中力量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打几个大仗,更多地歼灭敌人,这样在战略全局上更为有利。
  而我渡江部队长途转战,有许多不利条件,而且估计蒋介石不会将中原地区重装备的主力兵团,如第五军、第十八军等部调往江南,因此对减轻中原地区我军的压力,效果不会太明显。粟裕认为,如果将这支部队长距离转战的伤亡代价,直接付出于中原战场,则可能消灭中原敌军的几个整编师,通过若干次这样的歼灭战,就一定能改变该地区敌我力量的对比,改变整个形势。
  那些日子,处于深思中的粟裕常常工作到深夜。当张震去汇报、请示工作时,就看见他手拿中央军委的电报,默默沉思,有时则站在地图前比来划去,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有时还突然发问,征询张震的意见。
  1948年4月18日,粟裕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反复思考,深入分析了中原地区敌我双方的态势,筹算了3个纵队渡江南进的利弊得失,向中央军委发电。与苏中七战七捷前夕给中央军委的建议所不同的是,这次在粟裕的建议中出现了“斗胆直陈”的用词。
  粟裕建议华东野战军第1、第4、第6三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中原我军主力,背靠晋冀鲁豫和山东解放区,在中原的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并对敌近后方及深远后方分别派队进击。粟裕在申明南渡准备“决不松懈”的同时,提出:“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以吸引第五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次歼灭战。”
  中央军委接到粟裕这个建议报告后非常重视,毛泽东亲拟电文,要粟裕与陈毅共同北上,去中央“商量行动问题”。
  
  4月28日,陈毅、粟裕一起赶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毛泽东亲自迎出门来,这在毛泽东的交往经历中是很少见的。中央书记处的成员毛、刘、周、朱、任都出席会议,当面听取粟裕的意见。同时,还请了陈毅、薄一波、李先念等同志一起参加研究。
  粟裕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思考结果和根据,并补充了许多电报上没有的情况,对敌我双方的各种数字、特点、态势,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
  粟裕讲完后,毛泽东等又就有关事宜提出了一些问题,粟裕一一作了圆满的回答。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当即进行研究,完全同意了粟裕的方案,作出了华野3个纵队暂缓渡江,准备歼击敌第五军的重大决定。这为日后豫东战役的胜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中共中央还立即把这个战略思考通知到了各个战区。毛泽东和党中央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的工作作风,使粟裕深受教育和感动。他也从中感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对自己的高度信任,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次是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只有以更大的胜利才能报答中央和领袖们的殷切期望。
  豫东战役的胜利及此后中原战场以至全国战场的形势发展,证明粟裕所提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又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直陈己见、承担风险,难能可贵。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已决定以刘邓大军、陈谢集团组成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为进一步统一和加强中原地区党政军的领导,中央调陈毅、邓子恢到中原局工作,任中原局第二、第三书记,并分别兼任中原野战军、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和副政治委员。陈毅在华野的职务由粟裕代理,此后华野的工作就由粟裕主持。
  在阜平期间,毛泽东当面对粟裕说:“陈毅同志因工作需要,要到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去工作,华东野战军的军政领导工作由你来搞。”在粟裕挽留陈毅的请求下,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陈毅同志仍兼华东的职务,但是那边工作很需要他,现在必须马上去。他在华东的工作就由你代理吧。”陈毅在中原工作期间,华野一切行动,粟裕都—一向陈毅请承报告,充分表明了对陈毅的尊重。
  
  粟裕先寻歼国民党邱清泉整编第五军,因形势变化而改攻开封
  
  从“斗胆直陈”的建议被中央采纳后,粟裕总觉得自己是向军委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以战场上的胜利回答中央领导的殷切期望,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
  在作战地图前,粟裕把目光投向中原北部的三角地区——鲁西南。上一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前,曾在这里发起鲁西南战役,此时粟裕把选择预定战场的目光也瞄向了这里。此时,国民党整编第五军这条“大鱼”,就随其兵团逗留在这个地区的定陶、城武(今成武)一带。这时,国民党方面除保安队外,在中原战场有白崇禧、顾祝同分别指挥的正规军25个整编师57个旅,担任重要点线守备的有13个整编师30个旅。其意图是控制陇海路东段、津浦路和平汉路南段的交通线,以郑州、信阳、开封、商丘、蚌埠和徐州等城市为据点,寻人民解放军主力兵团决战,同时监视和堵击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渡黄河南下。在中原战场,国共双方军队犬牙交错,都在窥测方向,调整部署,寻找战机。
  

[2] [3] [4] [5]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