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首倡恢复高考第一人——查全性

作者:余 玮

字体: 【


  
  查全性,安徽省泾县人,著名电化学家,有“建议恢复高考第一人”之称。1925年4月出生于江苏南京,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任武汉大学化学系主任,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科协常委,《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物理化学学报》编委,英国《应用电化学杂志》、美国《化学研究纪事》顾问、编委;出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组、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组专家。现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30年前,是他让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一锤定音:今年就恢复高考!于是,受尽摧残的中国教育最早送走了寒冬,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30年来,他看到中国教育“一考定终身”的缺憾,于是疾呼: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高考制度和录取结果,如果高校能实行“宽进严出”的招生办法则更好。
  30年前的高考制度恢复,让多少代中国子弟受益;30年来,人们由衷敬佩邓小平拨乱反正的魄力,也不会忘记一位敢于说真话的知识分子——这就是武汉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查全性,正是他当年第一个当面向邓小平同志建议恢复高考制度的。
  
  当面向邓小平谏言“恢复高考”
  
  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等要职。刚一复出,邓小平就自告奋勇主管科技和教育。7月29日,邓小平指示教育部召开一次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他说,要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才华的教学人员参加座谈会,而且这些人与“四人帮”没有牵连。
  7月底,武汉大学校领导蒋蒲和崔建瑞通知化学系52岁的副教授查全性,说上面安排他到北京开会。他“当时既不知道开会的内容,也不知道有哪些人参会,会议日期有多长。‘文革’发生后没机会上讲台,一直在实验室搞科研,事先对会议内容心中无数,所以没做准备”。
  8月1日傍晚,查全性坐飞机来到了北京。武汉大学化学系原教师刘道玉此时被借调到教育部工作,他专门到机场来接查全性。此前,刘道玉已经被任命为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参加了这次会议的筹备工作。日后,查生性才清楚刘西尧(时任教育部长)和刘道玉跟自己是校友,知道他敢讲真话,于是安排他参加了这次会议。
  到北京后,与会者被安排住在北京饭店的老楼,查全性与吉林大学唐敖庆教授同住一室。“之后我才知道,此次的会议名叫‘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具体安排这次座谈会的人是方毅。他说是邓小平同志让他来组织这个会议的,主要是来听听大家对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意见”。这时,查全性发现出席会议的有吴文俊、邹承鲁、王大珩、周培源、苏步青、童第周、于光远等著名科学家以及科学院和教育部的负责人。
  8月4日早晨,在习习清风中,神采奕奕的邓小平迈着稳健的步伐来到人民大会堂,亲自主持召开了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从这天起,共开了5天。前两天,所有与会学者一直表现得非常拘谨,只敢谈一些不涉及敏感的小问题,而且还都是纯粹的专业话题。因为当时文革刚过去,知识分子大都心有余悸。由于参会的大都是非常著名的学者,所以头两天查全性基本没有发言,只是听他们说。
  8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党委负责人忧虑地说,现在清华的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还得补习中学课程。邓小平插话道:那就干脆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还叫什么大学?
  这席话令查全性感同身受,他在笔记本上原本写了一个大纲。这时,查全性受到会议的气氛影响,激动地站起来,面对邓小平慷慨陈词:“招生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的第一关,它的作用,就像工厂原材料的检验一样,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当前新生的质量没有保证,部分原因是因为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高,而主要矛盾还是招生制度。不是没有合格的人才可以招收,而是现行制度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如果我们改进了招生制度,每年从600多万高中毕业生和大量的知识青年、青年工人中招收20多万合格的学生是完全可能的。现行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没人才,一些热爱科学、有前途的青年选不上来,一些不想读书、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却占据了招生名额。”
  “查教授,你说,你继续说下去。”坐在沙发上的邓小平深深地抽了一口烟,探出半个身子,示意查全性往下说,“你们都注意他的意见,这个建议很重要哩!”与会人士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因为他们知道,大家早已想说想做却又不敢打破束缚的一件大事情,就要发生了。
  
  查全性越说越激动,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埋没人才;卡了工农兵子弟;助长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今年招生还没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今后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查全性发言时情绪激动,全场鸦雀无声,与会者全神贯注。
  查全性提提神,继续他刚才的慷慨演讲。这时人们发现邓小平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查全性建议:“大学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改成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露试题。考试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考语文和数学,其次是物理,化学和外文则可以暂时要求低一点。从语文和数学的成绩,可以看出学生文化程度和抽象思维能力。另外,要真正做到广大青年有机会报考和自愿选择专业。应届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没有上过高中但实际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的人都可以报考。”
  查全性一言既出,举座惊讶。因为就在这次座谈会召开前夕,当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议已经开过,招生办法依然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十六字方针。有关招生的文件也在座谈会开始的当天送到邓小平手中。也就是说,1977年按照老办法招生几乎已成定局。
  没想到,邓小平听完后,向查全性点点头,然后环视四座问:“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意见?”吴文俊、王大珩等科学家表示赞同查全性的意见。查全性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人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补充着他的发言,心情也越来越激动。
  随后,邓小平问了一下当时的教育部长刘西尧,今年改恐怕已经来不及了吧?查全性赶紧插话说,还来得及,今年的招生宁可晚两个月,不然又招20多万不合格的,浪费可就大了。
  邓小平又问刘西尧,还来不来得及?刘西尧说,还来得及。邓小平略一沉吟,一锤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消息传得很快。第二天,新华社驻会记者找到查全性,开玩笑说:“查老师,知不知道你昨天扔了个重磅炸弹?”
  是年8月7日,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汇编的第9期《科教工作座谈会简报》,共4页,纸张已发黄,约1200字,上面记载着查全性那次改变上千万人命运的一次发言。
  
  “几句真话”让教育的春天回归
  
  在查全性看来,自己当时提出恢复高考制度,“并不是因为我特别有创见,只是我有机会说几句真话。而我敢于说,主要是觉得说了可能会解决问题”。说这话时,他的语气显得很平谈。
  “在参会前,我和大部分大学老师一样,对于大学招生现状是不满的。倒不是说大家对工农兵上大学有意见,只是普遍觉得,政府让工农兵上大学的初衷虽不坏,但是由于入学没有考试,学生的文化程度就没有办法控制。有的学生各个方面还强,有的又差得很。由于没有一个分类、分级,同一班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从1972年开始,武汉大学也招了几届学员。那时候,大学生中有程度好一点儿的,也有程度差一点儿的。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口号叫做“不让一个阶级兄弟掉队”,所以一切教学都得“就低不就高”———所有的教学工作都是按照文化水平最差的学生来进行的。“这样一来教学水平根本没有办法保证,而且你没有办法控制,你不知道他什么会,什么不会。有些学生甚至连小学的东西都不会,你要让他不掉队,大家都得等他,大学就变成中学、小学了。”对这些情况,许多高校教师与查全性一样都很了解,也十分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2] [3]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