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三面红旗”的提出与实施

作者:贺吉元

字体: 【


  
  公元1958年前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一个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胸怀“落后就要挨打”的忧患意识、“开除球籍”的危机感和“尽早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用“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豪迈气概,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接连干了几件震撼世界的大事: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及在它引领下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和在全国范围内大搞“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时,辽阔的祖国大地到处是“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大干快变,超英赶美”的壮观场面。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当时人们习惯地把它们称为“三面红旗”。
  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试图通过“三面红旗”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快马加鞭地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尽早挤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这个愿望和决心是好的,毋庸置疑的。但由于决策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实际施行中的巨大偏差,加之3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经济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各项建设难以为继,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三面红旗”已过去半个世纪了。回过头来看,都是一个盲目冒进的问题。总路线是在经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上的盲目冒进;大跃进是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盲目冒进;人民公社则是反映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方面的盲目冒进。50年,弹指一挥间。但对经历过那如火如荼岁月的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每每回忆起来,总有不少感慨和沉思。
  
  一
  
  总路线的全称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据史料记载,最早出现的是“多快好省”。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说,要拿个好办法,“可以使合作社办得又多又快又好”。不久,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要“又多又快又好”。12月6日,毛泽东在关于反右倾反保守的讲话中说,中国农民比英美工人还好,因此可以更多、更快、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稍后,毛泽东采纳李富春的建议,在多、快、好三个字后边加上了一个“省”字。12月14日,全国农具工作会议首次传达了中央“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建设方针。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的元旦社论中,提出“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自己的事业”,从而把“多快好省”的口号向全国公开发表了。
  到了1958年,《人民日报》在《乘风破浪》的新年社论里说,不仅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各项建设工作”,而且“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充分发挥革命的积极性创造性”。社论发表后,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月上旬,毛泽东在同历史学家周谷城谈起《人民日报》新年祝辞时,周谷城对毛泽东说,这篇社论的中心就是8个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毛泽东听后十分高兴,赞成周谷城归纳得好。后来在南宁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又多次提这8个字。1958年3月中央召开了成都会议。会上,毛泽东再一次提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时发出不少感慨,并与“多快好省”连在一起,称之为“总路线”。至此,一个完整概念的“总路线”形成了。在毛泽东看来,通过建国后七八年的实践,终于摸索出了一条加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子。
  后来,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中央将总路线提交大会讨论,得到与会者的一致拥护和大会的正式通过,并写进大会形成的决议中。
  
  在这次会上,毛泽东兴致勃勃,侃侃而谈,纵论总路线。为什么要提“鼓足干劲”?毛泽东说,一个人也好,一群人也好,我们一个党也好,全国人民也好,没有一点劲,或者劲不足,那不好办事。所以要鼓足干劲。又说,什么叫“力争上游”?比如,《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任务,原定12年完成,现在不要12年了,有些基本的项目,个别的省说3年可以,有些项目今年就可以完成。还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这两句是非要不可的。这个劲有个量的问题,现在用“鼓足”这两个字,恐怕比“鼓起”好。鼓起,早已鼓起来了,你还要起?问题是足不足?毛泽东继续说,“多快好省”是从哪里来的?就是因为群众里头出现了多快好省,工厂、农村、商店、机关、学校、军队里都出现了多快好省。人民要求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需要提及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虽然提出来了,但此时毛泽东对它究竟对不对,仍然将信将疑,并说过重大的路线、方针,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逐步完善,用实践进行检验。可惜的是,毛泽东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未能把他这个正确的思想贯彻好。此后不久,紧接着就发动了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
  
  伴随着总路线的实施,“大跃进”运动也随即兴起。而且,这一搞就是连续5年的跃进期。
  早在1957年9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就揭开了发动农业“大跃进”的序幕。这次全会通过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号召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向全国人民发出“大跃进”的信号。而这年冬至1958年春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又是农业大跃进的前奏。当时,全国投入水利建设的劳动力,10月份两三千万人,12月份8000万人,到1958年1月,投入劳力达到1亿人。跃进的气氛甚为高涨。
  在水利建设的高潮中,中央召开了南宁会议。毛泽东亲自提出以跃进的速度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确定的目标。领袖一声令下,各地迅速行动,12年太久,只争朝夕。南宁会议后,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委提出,5年或者稍多一点时间粮食生产达到纲要规定的指标。河南省委更是跃进得惊人,要求当年实现12年内规定的目标。就连因工业集中、历年靠吃外调粮的辽宁省也坐不住了,提出当年实现粮食、猪肉、蔬菜三自给。
  为了农业的大跃进,《人民日报》大造气氛,发表了《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的社论,使跃进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在农业大跃进里,一个致命的东西就是“放卫星”,搞浮夸。有的一夜之间就放出一个大卫星。放的卫星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离谱。水稻卫星最高的达到亩产130434斤,小麦卫星最高亩产8585斤。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多么的无知可笑,何等的自欺欺人!除了水稻、小麦外,玉米、高粱、蚕豆、红薯和蔬菜、水果也是一个接一个地“放卫星”。当时农业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那年代,中华大地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豪言壮语比比皆是。
  
  农业小兄弟跃进了,工业老大哥岂能落后(当时人们把工业说成老大哥)?农业逼工业,于是工业大跃进也迅速开展起来了。当时的工业大跃进是以全党全民大办钢铁为标志。
  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典,随后参加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毛泽东在64个党的会议上说,15年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因为我和波立特、高兰同志谈过两次话,我问过他们国家的情况,他们说,现在英国年产钢2000万吨,再过15年,可能爬到3000万吨。中国呢?再过15年,可能是4000万吨,岂不超过英国了吗?12月2日,刘少奇在一次会议上向全国公布了这一目标。
  后来,冶金部在和各省、市、自治区研究钢产量发展速度时,认为1959年可以达到1200万吨,1962年3000万吨,1967年7000万吨,1972年1.2亿吨。于是得出结论,5年或3年就可以赶超英国了,根本用不着15年这么长的时间。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