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不能忘记的奥运英雄

作者:梁 勇

字体: 【


  
  2008年7月29日,按照有关部门的安排,笔者受命作为当地专家,到中央电视台的奥运频道参与奥运圣火石家庄传递盛况的直播节目,受到各地一些朋友的关注,或打来电话,或发短信给予点评。河北的一些网友,也在笔者的博客上留言,其中一位名叫李银生(网名法律顾问)的博友,这样写道:
  伊利克·亨利·里达尔,奥运英雄安葬在石家庄。在国外,他的声望很高,影响很大,很多电影、记录片和图书都宣传他的事迹和精神。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他是英国宣传奥运精神的核心和灵魂。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与我们石家庄有这样的渊源。但是,在奥运火炬石家庄传递的过程中,我没有看到和听到任何有关他的文字和声音,感到很遗憾,也很震惊!里达尔与石家庄,这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与石家庄的最早的缘分。
  这位热爱体育的律师的提示,使我深感惭愧。因为我对体育非常外行,以至于对这样一位与石家庄市关系密切的英国奥运冠军竟一无所知。于是我开始补课,认真查找关于这位奥运冠军的资料,关注这位反法西斯的国际主义战士。
  ——伊利克·亨利·里达尔(Eric Henry Liddell.),也译为埃里克·利迪尔,苏格兰人,英国杰出的田径运动员,基督教传教士,奥运会冠军,中文名字李爱锐。又名李达。
  ——埃里克·利迪尔于1902年1月16日出生在天津。其父母均为苏格兰人。
  他的父亲是在中国传教的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詹姆士·丹露帕·里达尔牧师。按照父亲的安排,里达尔在6岁时与其8岁的哥哥罗伯特回到英国,进入专收传教士儿子的寄宿学校伊尔撒姆学院,而父母和他的妹妹珍妮都回到中国继续传教。
  他在英国中学毕业后考入爱丁堡大学。其间,里达尔成为该大学橄榄球队的出色运动员,后加入了苏格兰的国家队。不久,英国体育界的一位著名教练发现了他,并引领其走上了田径之路。从此,在田径竞赛场上他一次又一次获得殊荣。
  1923年,在巴黎奥运会的前一年,里达尔在英格兰赢得了一次比赛的冠军。
  1924年里达尔参加在巴黎举办的第8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程赴法时,他才知道百米跑的预赛将在星期天举行。按照基督教的规定,星期天是安息日,不得工作。而里达尔从小受到父母的影响,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他考虑再三,最后决定遵守教义,不参加百米赛跑的比赛,而坚持做礼拜。
  里达尔的这一选择震惊了巴黎赛场,也在英国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在他的祖国,他被一些人指责为英国体育的“叛国者”。
  英国另一名选手林赛勋爵见状,甚为里达尔惋惜,于是主动把自己报名参加的400米赛的权利让给了里达尔,因为那场比赛不在安息日举行。里达尔于是改为练习400米跑。经过几周的苦练,在奥运会比赛中,他出人意料地以47秒6的成绩打破400米跑的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夺取该项目的金牌,还获得了200米跑的铜牌。而100米跑的金牌被另外一位英国运动员哈罗德·亚伯拉罕(犹太人)获得。
  里达尔的这段传奇故事,以及哈罗德·亚伯拉罕作为犹太运动员顶着反犹主义压力参赛的故事,1981年被拍成电影《烈火战车》(英文版,也译为《火的战车》)。该片夺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4项奥斯卡大奖。影片中里达尔上身直挺、嘴巴大张的奔跑姿势被认为是他获得奥运冠军的真实写照。而且《烈火战车》中的音乐是世界著名的经典体育音乐,被后来各国的运动会广泛播放。
  1925年8月,里达尔放弃了在英国优厚的条件和待遇,毅然回到他的出生地中国天津。在一所中学(今天津市第17中学)当了近20年的教师,他还管理一所周日学校,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1932年被正式按立为天津基督教区的牧师。于1934年在天津与加拿大传教士之女佛罗伦斯·米肯西(Florence Mackenzie)结婚,在中国生有两个女儿:特利西亚(Patricia)和席瑟儿(Heather),她们现在都居住在加拿大。
  
  1937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伊利克·里达尔作为一名牧师,从天津辗转到贫困的河北农村衡水市枣强县肖张镇(伦敦教会在河北省的两个传教站之一)工作,帮助在那里病倒的哥哥罗伯特救助贫民。里达尔的哥哥罗伯特是一名传教医生。当时战乱,灾荒造成物资的极度匮乏,病人很多。里达尔帮助哥哥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在农村教育贫民的孩子。
  1941年5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形势严峻,河北农村的局势十分险恶。当妻子第三次怀孕之后,里达尔让她带着两个女儿回加拿大避难。在抗日战争中,里达尔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多次帮助抗日军民,1943年里达尔被日本军队抓获,和芝罘(烟台)学校的宗教人士一起被关押在山东潍坊的乐道院集中营。虽然,囚禁生活非常苦闷,但里达尔并没有屈服,他坚持公道、伸张正义、 幽默乐观,被推选为营区康乐小组的主席。他还编写了一本化学小册子,为集中营的孩子们补习功课,带他们进行体育活动,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爱锐叔叔”。
  他还将那双系着至高荣誉的参加奥运会的运动鞋,送给一个同被关押集中营的普通中国少年。他看重一位赤着脚的具有民族气节的“囚徒”,远超过金牌的荣耀,他以爱,让生命超越了荣誉。
  本来,集中营中的里达尔是有机会与妻女团聚的,因为日本提出用集中营关押的侨民与英美等国交换战俘,英国政府将里达尔这位奥运英雄列入了第一批交换名单中。但里达尔却把逃出苦海的机会让给了别人,他选择了留在集中营,他坚信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可是,1945年2月21日夜,由于被迫过度劳动和营养不良,里达尔这位奥运冠军和国际主义体育教育家,与他在加拿大出生的第三个女儿玛琳(Maureen)未曾见上一面,即因患脑瘤而病逝于日军集中营内。年仅43岁。
  美国作家大卫·麦卡斯兰(David McCasland)编著有《直奔金牌——埃里克·利迪尔传记》,中文本由苏心美翻译,2008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副标题是“第八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烈火战车》主角、埃里克·利迪尔传记”。
  麦卡斯兰在传记中写道:
  1945年2月21日,距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只有175天,一群穿着单薄的孩子走过集中营的外院。忽然,他们看到了埃里克·利迪尔,他正在那些光秃的树下慢慢地走动,表情异样。而此刻,埃里克·利迪尔没有像往常那样笑容满面地跟他们打招呼——他的头疼得很厉害,不得不躺回房间,他开始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利迪尔最终还是闭上了双眼。当时没有人知道他内心隐藏着深深的痛苦,更不知道他大脑里已生有无法治愈的肿瘤……他没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日军求救。
  
  病魔就这样夺去了利迪尔的生命,那一年,正值他43岁的盛年,就像他刚刚跑完一次比赛,在冲到最后的终点时,还未及向观众们致意,就訇然倾倒下身躯。集中营的全体侨民为他组织了隆重的葬礼。现在在山东省潍坊市第二中学操场的一隅,长眠着埃里克·利迪尔。
  …………
  正如在《火的战车》中的那个镜头,埃里克·利迪尔一身运动员打扮奔跑在沙滩上,身后跟着许多人,就像一组梦境般的慢动作,我们可以看到他,看到许多人,即使在苦难中,也坚持着奔跑的身影,他们的毅然决然、他们洒在大海中的血和泪铸造了奥运精神。
  1990年,苏格兰出生的、居住在香港的土木工程师丘嘉先生,倡导并建立了伊利克·李爱锐基金会。1993年,基金会训练营在中国天津师范学院举行。基金会成员和部分优秀运动员来天津访问和培训,还分别在天津大学和滨江道上的基督教堂作过关于里达尔的生平演讲。
  

[2]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