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卷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

  内容提要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全面叙述了世界古代中期的希腊、西亚、印度、中国等文化繁荣地区的文学发展风貌。其中包括古希腊的史诗、戏剧与哲理散文;《旧约》——希伯来文学的辉煌成就;古代印度文学的繁荣;中国古代的散文与诗歌。并对这一时期的西方、印度、中国三大地区的文学繁荣现象作了社会历史的探索与相互比较研究。
  一、概述
  人类社会从原始状态经过漫长的若干万年之后,在世界的北非、南欧、近东、南亚、东亚等人类文明早期发祥的地区,于公元前十余世纪之际,陆续" 迈进人类文明的门槛" ——进入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抗自然能力的加强,在精神领域中,人类已由图腾崇拜上升为对天神的敬仰。
  到了公元前十世纪的世界古代史中期,人类又开始对自身进行反省,其精神的潜力遂得以充分展开,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所讲,当时形成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参见刘家和《论古代的人类精神觉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 期),出现了人类古代的第一次精神觉醒与文学繁荣,为人类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1.古希腊的史诗、戏剧与哲理散文
  古希腊的文学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1.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 荷马时代"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 世纪),这一时期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2.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形成和繁荣时期(公元前8 世纪至公元前6 世纪),这一时期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3.希腊奴隶制国家的全盛时期(公元前6 世纪末至公元前4 世纪初),史称" 古典时期,这一时期,雅典成为全希腊的中心,雅典贵族民主制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繁荣,这一时期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的兴盛;4.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 世纪),这时期希腊已由鼎盛走向衰落,但文化的影响却日益扩大。这一时期在文学上出现了新喜剧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的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学的发源地。古希腊位于当今欧洲南部,包括今日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岛屿。古希腊航海业发达,同埃及等古代东方各国有着商业及文化上的联系。这些文明古国对古希腊文化并通过希腊对古罗马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古希腊、罗马文化发展后,又反过来给东方各国文化以影响。恩格斯说:" 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220 页)欧洲文学与世界文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了恩格斯的这一论断。
  2.希伯来文学的辉煌成就——《旧约》
  大约在公元前5 世纪至公元前1 世纪期间,希伯来的祭司们搜集整理了希伯来民族的多种古代典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诗歌等作品,加工编纂成犹太教的圣典——《旧约》。《旧约》包括公元前12世纪以来希伯来民族的各种经律、史书、神话、传说、诗歌、箴言等,是人类古代最珍贵的庞大文献之一。
  《旧约》又集中体现出希伯来人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它以形象的故事和感人的诗歌反映出希伯来民族的遭遇、苦闷与觉醒。《旧约》对现代民族和世界文学的重大影响主要是在它与基督教经书《新约》融合之后。公元前64年,罗马帝国庞培东征,希伯来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热切盼望" 救世主" 的降临。他们盼望在耶稣基督的拯救下,重新过上幸福而自由的日子。
  但是,基督教义中那些强调博爱、驯服、忍受的信条,很快为奴隶主执政者所利用。罗马帝国的当政者于是尊奉基督教为罗马国教,又将《旧约》与《新约》(成书于公元1 至2 世纪)合并,称为《新旧约全书》,即风行于世界的《圣经》。《圣经》融合了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教义,表现出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对上帝的盼望与幻想。它对西方的政治、意识、道德、伦理乃至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人类思想的发展也具有深广影响。
  3.古代印度文学的繁荣
  古代印度文学的繁荣既是古代人类觉醒的形象表现,又与印度的各种宗教特别是佛教的兴起密切相关,表现出宗教、哲学、诗学的高度融合。古代印度文学以瑰丽多彩、历史悠久而著称于世,一般分为: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和古典时期。这三个时期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12世纪,跨越了近3000年的漫长岁月,各个时期都有辉煌的文学成就。本书主要介绍相当于世界古代史中期的印度史诗时期的文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佛经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东方史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与西方的荷马史诗齐名,影响十分深远。佛经文学孕育了印度许多古老的神话和寓言,《本生经》则是佛教寓言故事的集大成者。
  4.中国古代的散文与诗歌
  正由于中国古代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次伟大的人类精神觉醒,所以,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与文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诗经》与《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开山之作,又是现实主义传统与浪漫主义传统的两个源头。《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优美的历史散文体现出进步的民本思想。《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哲理散文,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表现出丰富的人生哲理与安邦治国之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东方乃至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世界古代中期,全世界范围内——希腊、希伯来、印度、中国均经历了一次人类精神觉醒。中国世界史学家刘家和先生说:" 正是由于那一次的人类精神觉醒,才可能产生那一次的文化发展高潮。在那一次的文化发展高潮中,形成了印度、西方和中国三个各有特点的文化传统。它们对直到今天的世界文化都起了并起着巨大的作用。" 从古代人类精神觉醒的角度看古代文化与文学的繁荣,研究文学与社会和人生的密切关系,正是《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的中心任务。
  二、古代中期的欧洲文学
  1.希腊民族的兴衰与文学发展概况
  (1)考古发现与爱琴文化
  很古以来,人们一直把荷马史诗中有关特洛伊战争的描写看成虚构的民间故事。19世纪70年代,德国考古学家施利曼在小亚细亚发掘出特洛伊城遗址,随后,又在巴尔干半岛发掘出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的都城——迈锡尼的内宫。其中包括宫殿、庙宇遗址,一些辅助建筑和巨大的、有墙环绕的圆形庭院,以及墓葬中的大量珍宝、兵器、陶器、饰物、文字等。
  20世纪初,英国学者伊文斯又在克里特岛发掘出两座王宫和许多宝贵而美丽的遗物,正好与神话传说中的迷宫相对应。至此,人们才完全相信:在希腊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一个与荷马史诗所写内容相应的光辉的荷马时代。
  欧洲南部的爱琴海周围,即巴尔干半岛的东方和南方,小亚细亚的西边,气候温和,土地肥美,很适宜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施利曼开始以来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巴尔干半岛就已有人居住。制造石器和泥塑器皿的高度技巧表明,约在公元前3000年之初,过着氏族生活的部落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程度。约从公元前2500年开始,铜器逐渐取代石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公社制度逐步瓦解,奴隶制社会应运而生。从荷马史诗中可以看出,奴隶为贵族所有,男奴从事农业和放牧,女奴则从事纺线、编织等家务劳动。自由民包括贵族、农民和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市民,但政治、军事、法律、宗教大权却完全掌握在贵族手中。这一时期的希腊文化称为爱琴文化或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修记》正是爱琴文化的集中反映。这些丰富生动的神话传说和史诗巨著,不仅是研究古希腊史前史的宝贵资料,而且反映了很多人类童年时代的共有特性,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认识价值。
  (2)雅典的繁荣时代
  希腊民族由众多的城邦国家组成。这些城邦国家共有20多个,普通只有一座城及附近的土地。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斯巴达、科林斯、亚哥斯等。
  希腊民族的各城邦国家为了联络感情,于公元前776 年首次在奥林匹斯山上举行了祭神竞技大会,以后每4 年举行一次。这就是发展至今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由来。公元前7 世纪以后,贵族的民主政治逐渐兴起,诗人们不再歌颂以往的神或半神式的英雄,而歌唱国家的光荣或个人的心声,文学进入抒情诗时代。表达人民善恶愿望的伊索寓言也出现于这一时期。公元前5 世纪初,雅典在与波斯交战中上升为希腊各邦的领袖。战争之后出现了雅典最繁荣的伯里克利(公元前490 ——公元前429 年)执政时代。后来与斯巴达发生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到公元前404 年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其后,至公元前4 世纪初,北方的马其顿入侵希腊并成为希腊盟主,出现了亚历山大的东征,使希腊文化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从雅典成为希腊各邦领袖到亚历山大东征的二百年间,是希腊戏剧与文学的高度繁荣时期。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喜剧代表作家阿里斯托芬,以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3)希腊的东征及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366 年,希腊盟主马其顿国王腓力去世,由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公元前356 ——公元前323 年)继位。亚历山大从小就学于哲学家亚里斯多德,醉心于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即位后,平定内乱,率师东征。十余年间,攻占了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中亚细亚直至印度边境。公元前323 年夏天,事业鼎盛的亚历山大突然患疟疾病逝。死后希腊领土一分为三并先后为罗马王国所灭:希腊.马其顿王国于公元前146 年为罗马所并;叙利亚王国于公元前65年为罗马所并;埃及王国于公元前30年为罗马所并。其时,世界的东方正处于印度阿育王之后孔雀王朝的衰落时期与中国西汉时期。
  由亚历山大即位东征时代开始至希腊三大王国先后为罗马所并的二三百年中,希腊文化在希腊所征服的东方广大地域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尊重,历史上称之为" 希腊化时代".但希腊化时代的中心城市已不是希腊的雅典,而是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了。
  2.荷马时代的传说与两部荷马史诗
  (1)关于特洛伊战争的神话传说
  传说在希腊古代,海神的女儿忒提斯与希腊青年成婚时,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在宙斯带领下参加了这场婚礼。阿波罗手弹七弦琴,文艺女神纵情歌唱,时光女神和优雅女神翩翩起舞。一时热闹非凡。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争吵女神埃里斯因无人邀请而独自在神洞前徘徊。她不禁妒火中烧,便从遥远的赫斯佩里德斯取来一个金苹果写上" 赠给最美的女神" 几个字,然后悄悄放到婚宴上便飘然而去。参加婚宴的女神们一见金苹果就眼睛发亮,其中三位很美的女神——审斯的妻子赫拉、女战神雅典娜、爱与美之神阿佛罗狄忒——各不相让,都请宙斯裁决。宙斯让神使赫尔墨斯带她们到特洛伊找帕里斯裁决。帕里斯是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每位女神都劝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自己。赫拉许诺给他财富和权力,雅典娜许诺给他胜利和荣誉,而阿佛罗狄忒保证让他得到世上最美的女子的爱情,于是他把金苹果判给了阿佛罗狄忒。这样,便引来赫拉和雅典娜对帕里斯和全体特洛伊人的仇恨。当时全希腊公认的最美的女子是斯巴达王后海伦。阿佛罗狄忒为实现自己的诺言,庇佑帕里斯渡过茫茫大海到斯巴达作客,并引诱海伦离开丈夫、携带财宝随他回到特洛伊。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失去妻子之后,立即去迈锡尼与自己的哥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商议,决定邀请希腊各路英雄远征特洛伊。他们很快组建起十万大军,由阿伽门农任联军统帅,著名的英雄人物是阿基琉斯和他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希腊人乘坐1186条战船来到特洛伊附近,在海边安营扎寨,开始了持续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王是年过古稀的普里阿摩斯。他的长子、特洛伊人中间最强大、最勇敢的英雄赫克托尔替他指挥作战。众神有的支持希腊人,有的支持特洛伊人。战争进行到第十个年头,阿伽门农抢走了阿基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
  阿基琉斯愤怒而退出战斗,并向自己的母亲忒提斯祈祷,请她恳求宙斯惩罚希腊人,并拒绝阿伽门农的和解请求,拒不出战,从而导致希腊人的败北,甚至连其好友帕特罗克洛斯也被赫克托尔杀死在特洛伊城下。阿基琉斯由此始有悔悟,悲愤交加,重新参战,把特洛伊人打得大败,又在决斗中杀死赫克托尔。后来阿基琉斯也在战斗中阵亡。希腊人在危难之机靠奥德修斯的木马计——把精锐将士藏身于巨大的木马腹中,佯称是献给战神雅典娜的礼物,诱使特洛伊人拆除一段城墙把木马拖进特洛伊城,然后夜间里应外合,才取得对特洛伊战争的最后胜利。战争结束后,奥德修斯漂流海外,遇到种种艰难险阻,一直到十年之后才得以返回家乡。在这十年之中,曾有很多贵族断定奥德修斯早已客死他乡,纷纷向他的妻子佩涅洛佩求婚,从早到晚在她家中饮宴,宰食他家的牲畜。但她对丈夫忠贞不渝,并派儿子外出寻找父亲,结果终于团聚。荷马史诗《伊里亚恃》和《奥德修纪》分别反映了特洛伊战争和奥德修斯在战后的艰苦历程。
  (2)史诗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反映
  两部荷马史诗对希腊古代社会作了形象而生动的全面反映。我们从荷马史诗中,可以形象地看到古希腊的战争场面,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仪式及葬礼习俗,农业、手工业生产以及父系家长制下的妇女生活等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可以说,两部荷马史诗,正是古代希腊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a.反映出古代人类战斗场面。从《伊里亚特》第二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极其壮阔的古代人类的战争场面。
  书中描写,希腊的十万大军," 正从平原上滚滚而来,象是树林里的叶子,海滩上的沙子".特洛伊方面也不示弱,几十支人马,精选的枪手,严阵以待。接着,史诗描写了几场血战:一是在特洛伊城门口与希腊军船队之间的拉锯战:希腊将领力战群神,赫克托尔奋力抵抗;一是希腊英雄帕特罗克洛斯被赫克托尔杀死后,双方为了争夺尸体疯狂肉搏,千军万马,浴血苦斗,只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充分显示出原始时期的战争特点。这时众神也加入战斗,这又反映出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实为人类为壮大自身力量的奇想。战斗中,在互相掷矛之前,往往要先行辱骂,以增强对敌仇恨。这些描写都使读者如身历古代战场,目睹离奇图景。特别是阿基琉斯重新参战后,象破瓜切菜一样杀入特洛伊阵地,他和河神战斗,火烧斯卡漫得洛斯;他和赫克托尔搏斗,绕城三匝追逐,充分显示出原始社会异族之间相互斗争的剧烈和原始战争全凭体力拼搏的特征。
  b.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通过荷马史诗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古希腊实行的是军事民主制度。酋长由民主选举产生,他们是军事上和宗教上的领袖。虽然军事领袖权力很大,但重大事件还是取决于全体士兵大会。
  《伊里亚特》第1 卷中所写的阿基琉斯和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的冲突,就是发生在群众议事会议之上的。在会上,阿基琉斯责备阿伽门农在分配战利品时多得了财物。可见,在经济上,当时的军事首领已有了较多的私有财产。
  在第12卷中,吕喀亚酋长萨尔珀冬透露:酋长们经常是坐首席、吃头切肉,享有巨大的田产果园,这正反映出当时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在阿基琉斯盾牌上刻镂的酋长庄园中奴隶劳动的景象,特洛伊宫廷中赫克托尔的妻子带着女仆们纺纱织布的描写,都说明当时社会奴隶劳动制正在形成。
  《奥德修纪》中反映的奴隶制更为明显。奥德修斯的奴隶中已有牧牛奴、牧猪奴、耕种奴之分。诗中提到奥德修斯处死了许多女奴,因为她们和她的妻子的求婚者同谋。可见,当时奴隶的生杀之权已完全操纵在主人手中。至于战俘,显然更是奴隶的主要来源。这些记载均说明荷马时代希腊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
  c.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习俗。荷马史诗中还具体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习惯,例如宗教仪式和葬礼习俗。
  关于希腊远古的宗教生活,史诗中随处都有具体描写。例如,在《伊里亚特》第1 卷的群众大会上,阿基琉斯代表大家的意见,要主帅阿伽门农听从日神祭师之请释放他分得的女俘克律塞伊斯,以免日神降怒,继续放射瘟疫到希腊军中。阿伽门农虽然心里不高兴,但出于宗教信仰,不敢任性,只好命奥德修斯把日神祭师的女儿用船送回。在此,诗人细致地描写了他们对神敬献牺牲、细撒麦屑的仪式。
  在史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希腊古代的葬礼习俗和竞技生活。希腊人对葬礼十分重视,这与原始人尚不能区分物质与精神,因而把精神现象" 物化" 的意识倾向有关。《伊里亚特》中认为人的灵魂" 狄莫斯" 是与肉体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当赫克托尔被阿基琉斯杀死之后,他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到希腊营帐中去赎他儿子的尸体。为了这种尊重灵魂的习俗,希腊人停止攻城九天之久,让特洛伊人为赫克托尔举行葬礼。
  古希腊的葬礼办得十分隆重。象阿基琉斯为挚友帕克罗克洛斯举行过火葬仪式后,还举办了一个竞技大会。他私人拿出许多奖品来奖励竞技胜利者。
  这些习俗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意识信仰有关。
  d.反映出古希腊的生产技术水平。从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希腊社会的农业和畜牧业都处于比较进步的发展阶段。诗人常用农业劳动作比喻说明事理,也善于用动物的行动来比喻人的行动。诗中多次提到耕田使用牛犁,并用镰刀、鹤嘴锄等铁制农具,还提到深耕、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
  可见荷马时代,希腊农业已相当发达。
  当时的手工业已达到高度水平。工人们已能做非常细致的雕刻、陶器,已能纺纱、织布。《伊里亚特》第18卷中关于阿基琉斯盾牌的描写,虽然不无夸张,但也反映出当时手工艺的高度水平,不然是难以描状的。
  e.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妇女生活。当时社会已经发展到男权的父系家长制阶段,妇女已处在被压抑的地位。无论是在《伊里亚特》还是在《奥德修纪》中,我们都没有见到妇女参加任何公民会议。可见妇女是没有公民权的。书中一般描写他们住在家里做些家务劳动。赫克托尔的妻子安特洛玛刻,墨涅拉奥斯的妻子海伦、飞霞国公主萝西加亚也都要领着女奴一块作家务事。奥底修斯的妻子佩涅洛佩终日都在织布。至于被俘的妇女们则被分配给将领们作女奴、妾媵,受尽主人驱使。荷马时代希腊妇女的社会地位已远不如早期神话中那样自由了。当时显然实行了多妻制,男子可以将女奴、女俘收为妾媵,而妇女则要忠实于自己的丈夫。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奥德修纪》中体察到古代希腊人的航海生活与向自然作斗争的豪迈勇气;从飞霞国宫廷的竞技大会上体察到古代希腊民族爱好体育的风尚;从他们爱听吟诵诗人演唱特洛伊英雄故事中体察到他们的文娱生活与美好向往。别林斯基说,希腊人的文学," 是希腊人的意识的表现,从而也是他们全部生活——宗教的、国家的、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艺术的和家庭生活的表现。" (《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从他们最古的文学创作《伊里亚特》和《奥德修纪》来看,的确是这样。
  (3)荷马史诗的主要人物形象
  荷马史诗中写了希腊与特洛伊双方的许多英雄人物以及为双方助阵的众多天神,其中有好战的天神,忠厚的长者,意气用事的将领,献身国家的英雄,以及图谋私利的人物,从总的倾向看,诗人固然是倾向于希腊方面,但荷马史诗的一大优点却是不以成败论英雄,无论是对希腊方面,还是对特洛伊方面,凡是以集体利益为重、忠于国家民族的英雄都给予赞扬,反之,则予以批评。现就史诗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简要分析如下:a. 希腊英雄阿基琉斯。阿基琉斯是希腊军中的第一条好汉。荷马说:" 阿基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 史诗《伊里亚特》突出描写了这位英雄。
  阿基琉斯首先是一位主持正义的英雄。为了士兵们不受日神的瘟疫之箭伤害,他在公民大会上请求主帅阿伽门农送还日神祭师的女儿,这完全是为了集体。而阿伽门农却要以夺取阿基琉斯的女俘作为交换条件,这实际上是对阿基琉斯人格的侮辱。阿基琉斯正义凛然,不畏权势,厉声对阿伽门农斥责之后,愤而出走,表现出一位英雄的强烈的自尊。他在公民大会上对阿伽门农的正义申斥仍然历历在耳:
  你这个极端无耻的家伙!我们到这里来打特洛伊人完全是为了你,为了使你满意,为了维护墨涅拉奥斯和你的荣誉,狗东西!这些你一点都不放在心上,毫不理会。你竟威胁要亲自抢走阿凯亚人的子孙给我的奖赏,我为它花费过巨大的劳动!无论阿凯亚人攻战特洛伊人哪个繁华的城市,我都没得到跟你一样的奖赏。我现在就回佛提亚,因为乘坐翘船回家好得多,我不想让人看不起,留在这儿为你增加积累和财富!
  在阿伽门农受斥责后仍然执迷不悟的情况下,阿基琉斯愤然出走正是对尊严和正义的维护。
  其次,阿基琉斯又是一位富有人性的英雄。一方面,他固然英勇善战,正如诗中所说,他一愤怒,就要为世界惹祸招灾,把许多英雄豪杰的英灵送进地狱,而留下他们的尸体作为野狗和飞禽的食物;另一方面,他又通情达理,富有后世所讲的人道主义精神。当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带着赎金冒着生命危险到阿基琉斯营帐来赎自己儿的尸体时,一番动情的言论终于使阿基琉斯由吃惊到同情,甚至将心比心,眼中流出了泪来。于是他让侍从收下礼物,亲自动手宰羊请老人吃饭,招待老人安歇,并答应普里阿摩斯休战十一天以便为赫克托尔举哀的请求,在深夜派人护送普里阿摩斯离开希腊人的营地。
  第三,阿基琉斯又是一个有缺点的英雄。唯其如此,才更为真切动人。
  他斥责阿伽门农时,表现出其正义为公的勇气;但阿伽门农求他出战时他仍不理睬,便显出不顾大局的缺点。诗人在11卷中通过老酋长涅斯托尔的口说:"我真不懂,阿基琉斯为什么这样关心这儿那儿的事,却把全军受到的灾难只当没看见。" 阿基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也说阿基琉斯是一个难服侍的人,无缘无故都要找人家的错儿。可见诗人对这位英雄过于重视个人尊严的责备。从这里我们看出:在荷马时代,集体利益被放在社会的首要地位,与此相适应的就是:顾全大局和为集体利益英勇献身被认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b.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尔。赫克托尔是特洛伊老王的长子。史诗描写赫克托尔的勇武赶不上希腊英雄阿基琉斯,但他却比阿基琉斯富于集体主义精神。他富有正义感,对弟弟帕里斯诱拐斯巴达王后海伦引以为耻,对于由此给国家带来的灾难深感痛心。他有坚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民族英勇献身的精神。当战争已经不可避免的时候,他毅然代父出征,为民族、国家而战。
  他明知面临死亡,但仍要抛妻别子,向死亡之地走去。史诗这样描写他和妻子话别的情景:赫克托尔看了看他的儿子,不由得微笑起来。可是不说什么。安德洛玛刻挂着眼泪,走到他身边,和他握着手。
  " 赫克托尔," 她说道," 你是着了魔了。你这样的勇敢是要送你命的。
  你也不想一想你的小儿子和你的不幸的妻子,你马上就要叫她作寡妇了呢。……" " 所有这一切,亲爱的," 那头盔闪亮的伟大的赫克托尔说道," 原都是我所关心的。可是我如果也像一个懦夫那样藏躲起来,不肯去打仗,那我就永远没有面目再见特洛伊人和那些拖着长袍的特洛伊妇女了。而且这样的作法是我不情愿的。因为我一迳都像一个好军人那样训练自己,要身先士卒,去替我父亲和我自己赢得光荣。……亲爱的,我恳求你不要过分的难过。……
  命运这桩东西,凡是从娘胎里出来的人都不能逃避,无论是懦夫或是英雄。
  现在回家吧,去管你自己织布和纺纱的工作,叫女仆们也都去干她们的活儿。
  打仗是男人的事情,而且这一仗是特洛伊人人都得打的,尤其是我自己。"那显赫的赫克托尔一面说,一面捡起他那带着马鬃冠饰的头盔来;他的妻子也动身回家,一路洒着大颗的眼泪频频回顾。
  这一段动人肺腑的对话,充分表现出赫克托尔是一位一心想着集体的英雄好汉。他明知死亡在前,却勇敢地走向死亡。这正是他的英雄品格所在,也是他的历史悲剧命运所在。
  c.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奥德修斯是希腊军中的第一个具有智慧的人物。
  当年海神女儿忒提斯怕自己的儿子阿基琉斯逃不过夭折的命运,故意把他装扮成女孩,隐藏在斯库罗斯岛的王后吕科墨德斯的女儿们当中。正是奥德修斯化装成商人,来到王后宫中,把矛和盾放在女孩子们的屋里,让自己的同伴突然在窗外高声呐喊,佯装敌人进攻。果然由此引出阿基琉斯拿起矛和盾应战,由此带他出征。在希腊与特洛伊交战的关键时刻,又是奥德修斯巧用木马计里应外合,使希腊在这次战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奥德修斯时时帮助主帅阿伽门农鼓舞士气,防止松懈思想,解决疑难问题,确实是希腊军营中的一位有勇有谋的英雄。
  但奥德修斯的形象在《奥德修纪》中更为光彩。史诗《奥德修纪》主要描写了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后的十年遇险经历,充分表现出这位英雄人物的机智和勇敢。由于奥德修斯得罪了海神,海神使他在海上飘流十年,全靠他层出不穷的妙计才得以脱离种种危险。特别是他用烧红的木桩刺瞎独目巨人的眼睛和装成乞丐回家和儿子一同杀灭纂夺者们的计策尤为出色。史诗还描写了他和狂风巨涛作斗争的毅力、竞技场上的多才多艺、感情生活上的深情专一等等。表现出古希腊人与自然困难和在社会矛盾斗争中的智慧和毅力。
  d.希军统帅阿伽门农。在阿基琉斯眼中,希腊联军的统帅阿伽门农是一个刚愎拒谏、自私自利、不值得与之合作的酋长,其实,他还是一位英雄。
  他也曾身先士卒冲入特洛伊阵地作战。诗人比喻他像野火烧森林、猛狮赶群牛一般的勇猛。他开始确实骄傲拒谏、刚愎自用,但吃了败战以后,尚知改过,力求与阿基琉斯和解,说明他还有质朴的品格。阿伽门农的形象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化过程中一些领袖人物的真实状貌。
  e.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是荷马史诗中的一个祸源人物。诗人以不可抗拒的命运为本源,首先安排他接受了爱与美之神阿佛罗狄忒的许诺,把金苹果判给这位女神,从而引起赫拉和雅典娜的愤怒;接着又由阿佛罗狄忒庇佑,让他到斯巴达去引诱斯巴达王后海伦随自己回到特洛伊,从而引起长达10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帕里斯也背上了恶名。
  帕里斯这个人物形象在荷马史诗中无疑是遭受谴责的对象。诗人让他去体现当时社会所否定的自私、阴险、懦弱等人类的恶性。他为了自己的爱欲,把金苹果判给阿佛罗狄忒,并且在她的庇佑下得到了全希腊最美的女子海伦以及她的财宝;但是由于他的恶行惹起祸端,希腊全族兴师问罪、兵临城下时,他又躲避起来,不敢应战。由于赫克托尔的严词责备,他才与斯巴达王——海伦的丈夫在阵前决斗。他的力量远不如斯巴达王,终于被斯巴达王冲上来抓住了他的头盔带子,勒得他喘不过气来。这时,他靠了女神阿佛罗狄忒的帮助,才得在一阵迷雾中逃生。
  帕里斯虽然无力正面与人决斗,却善于暗箭伤人。在《伊里亚特》第11卷中,他暗伤了希腊英雄狄奥墨得斯。连盖世英雄阿基琉斯也是他暗中一箭射死的。帕里斯的存在,反映出当时人类社会矛盾斗争的复杂化趋势。
  荷马史诗中还写了希腊方面和特洛伊方面的众多英雄人物,如希腊方面的其他名将:阿尔戈斯王狄奥墨得斯、萨拉弥斯岛之王忒拉蒙的儿子埃阿斯、希腊最优秀的弓箭手忒拉蒙的私生子透克罗斯、皮罗斯王见多识广的老将涅斯托尔、克里特之王伊多墨纽斯等;特洛伊方面的英雄:年过古稀的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达尔达尼亚王埃涅阿斯、吕西亚人的首领萨尔佩冬和格劳科斯等。《奥德修纪》中的一些人物,如奥德修斯的夫人佩涅洛佩、儿子忒勒马科斯、女神卡吕普索、阿尔基诺奥的女儿瑙西卡、日神的女儿魔女基尔克以及忠心的牧猪奴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生动传神,这里不再一一叙述。
  (4)荷马史诗的艺术技巧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修纪》在艺术上有以下特色:a.结构巧妙、严谨。《伊里亚特》是以反映历经10年的特洛伊战争为内容的,但作者只重点写了五十一天的情况。其中除去日神降瘟疫、开公民大会、为死者举行葬礼以及诸神争论等非战争的内容,真正具体描写战争场面不过是从阿基琉斯拒绝参战到他再回到战场上杀死赫克托尔的几天而已,而其中的重点又是两位英雄肉搏撕杀的一幕,可见诗人集中概括事件的手腕非常高明。其结构图示如下:
  《伊里亚特》的主题是" 阿基琉斯的愤怒".史诗中的其它事件都与此有关。它既没有描写战争的开始,也没有写特洛伊的陷落,而是集中描写了特洛伊十年战争的最后51天中与主题有关的事件:
  第1 天——阿伽门农拒绝释放女俘;
  第10天——释放女俘和希腊将领的争吵;
  第21天——忒提斯恳求宙斯;
  第22天——战争的总画面;
  第25至27天——双方激战;
  第28天——希腊方面安葬帕特罗克洛斯;
  第51天——特洛伊方面安葬赫克托尔。
  而在这9 天中又有重点,其中第26天内所发生的事情就占8 卷,即全书的三分之一,而这一天距首尾的时间又恰好相等,都是25天。这样的结构很难说是偶然现象。
  《奥德修纪》写的是聪明机智的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历经十年风霜终于返回家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结构也很巧妙。前4 卷写奥德修斯在外时家中求婚者门庭若市的情况,以便与结束时铲除这批贵族食客相呼应;之后主要是回忆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的十年流浪经历和返家后与" 求婚者" 的斗争;
  第5-12卷写奥德修斯离开卡吕普索抵达斯刻里亚岛在菲埃基人那里逗留;
  第13-24 卷写奥德修斯返回伊塔克,设计向" 求婚者" 复仇。
  全诗的情节集中在主人公十年漂泊的最后四十天中。他先前所受的苦难则通过他在阿尔基诺奥斯宫中的追忆来表现。在这四十天中,第5 卷延续了26天,而第32天却占了五卷,第38天占三卷,第39天占四卷。由此可见到荷马史诗的统一布局。
  b.具有自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荷马时代,希腊人尚没有" 文学" 的概念,自然更没有系统的文艺理论,不知道什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但是,从《奥德修纪》中可以看出,史诗的作者认为,一个诗人,只有" 忠实地" 表现自己民族的遭遇,才会得到人们的承认。奥德修斯听了德摩多科斯的演唱以后对他说:"德摩多科斯,所有的人中我最尊重你;或是缪斯,或是阿波罗教会你歌唱,你忠实地依次唱出阿凯亚人的遭遇,他们的所做所历,他们所受的苦难,似乎你亲自在场,或是某人告诉你。" 正是这种自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引导诗人在神话传说中,不自觉地表现了活生生的人的自然感情和欲望,再现了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希腊各部落的习俗。
  《伊里亚特》真实地再现了荷马时代的作战情况。当时战争的结局不取决于普通战士的拼杀,而是取决于一些武艺高强的英雄人物的决斗。因此,个别英雄人物的功绩在史诗中占了非常突出的位置。交战时,双方首先互相问话,弄清双方情况。如第6 卷有一段描写说希腊英雄狄奥墨德斯和特洛伊人的盟友吕西亚人格劳科斯在战场上相遇,从对话中得知他们两家曾有过友好交往,便握手言欢,交换铠甲,分手而去。为使决斗顺利进行,有时双方还对天盟誓,向神献祭,相约停战。决斗开始后,先用标枪投刺对方;分不出胜负时,再用石块砸对方;倘若还不分胜负,就进入徒手搏斗。决斗的结局大多数情况以一方死亡而结束。那时,胜利者不仅要剥下死者的铠甲,而且要夺走他的尸体,以便从死者亲族那里收到大量赎金。因为古人认为死者不得安葬是巨大的不幸。荷马史诗不仅描写了这种战斗场面,而且描写了人在战死时的痛苦情形以及失败一方的悲惨遭遇:胜利者荡平一座座城池,把城中的男人全部杀光,把所有的女子掳去作奴隶。这正是古代社会战争的残酷现实景象。
  《奥德修记》主要表现的是日常和平生活。各种饮宴场面,农、牧业劳动场面,家庭生活场面等,都是古代现实生活的反映。别林斯基在关于普希金的第五篇论文中评价荷马史诗说:" 阅读荷马的时候,您会看到艺术理想的可能的完备,然而它不会吸引住您的全部注意力;使您感到惊奇的不仅仅是它,最使您惊讶并使您感兴趣的是荷马的诗中泛溢出来的古希腊的世界观和这古希腊世界本身。"别林斯基的这段话正好说明了荷马诗史具有自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c.有描写场面的高度技巧。荷马史诗中《伊里亚特》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奥德修记》中对当时宫廷生活场面的描写都非常出色。例如《奥德修记》第7 卷写奥德修斯见到腓尼基人王宫的建筑和果园时这样写道:奥德修斯向阿基诺的华丽宫邸走去,到达青铜门阈,站在外面,惊叹不已,因为英雄阿吉诺的高大宫殿内耀着光芒,有如太阳和月亮一样。从门口到宫内有好多重铜墙,上面盖着琉璃瓦,黄金的大门紧护着精筑的宫室,在青铜门阈两旁立着银铸的门柱,上面的门楣也是银镶的,门环由黄金制成,两旁还有金银浇铸的狗;那是赫费斯特的巧艺所作,用来看守高贵的阿吉诺的宫殿;这两只狗千古常存,长生不老。在殿内两边靠墙是一排坐椅,上面铺着女工精织的轻软毡子,从门口直到堂奥。腓尼基的王侯们就坐在那里吃饭喝酒;他们都有无穷无尽的财产。那里还有黄金铸成的幼童,站在精雕的台基上,手里举着熊熊火炬,为宫中饮宴的人照明黑夜。宫里还有五十个女奴,有些在石碾旁边操作,磨着黄色的粟子,有些坐着纺纱搓线,就象高高白杨树的叶子萧萧不停,柔滑的橄榄油从精细的布匹上滴下。
  ——《奥德修记》第82页,杨宪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描写场面形象逼真、井然有序。从这里我们可以生动地感受到古希腊腓尼基人的物质文明高度及社会生活状貌。
  d.具有浓厚的浪漫幻想色彩。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虽然产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但其源头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因为它的本质是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而这正是荷马史诗所具有的一种特色。诗人对遥远的过去表现出强烈的赞许和崇敬,将它描写成一个幸福的时代。诗人在叙述中对人物和故事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和有意的夸张,并且和神话结合在一起,似乎人间的故事就是天堂故事的延续,从而充满了浪漫幻想色彩,引人遐想入胜。
  荷马史诗的浪漫幻想色彩还表现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神话故事合成了史诗的情节。一件件事情似乎都是按照神的意志甚至是在神的直接参与下发生的。在《伊里亚特》中,交战双方的命运取决于宙斯的决断;宙斯还允许众神参加了最后一次战斗,希腊人的庇护神打败了特洛伊人的庇护神,使希腊人的胜利有了保障。在《奥德修纪》中,神的两次会议决定了奥德修斯最后能回到久别的故乡和亲人团聚,但是要经过种种磨难。这些磨难,包括智胜独眼巨人,与魔女基尔克周旋以及与" 求婚者" 们的格斗等都具有神话色彩。
  神话,反映了古代人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人们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虽然不是对现实的科学反映,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却具有" 永久的艺术魅力" (马克思语)——因为它反映出人类永远不会再显的童年时代,反映出原始人类对天神的敬畏以及力图战胜天神与自然的强烈愿望。荷马史诗的神话故事虽然有天神主宰命运的色彩,但也反映出英雄人物战天斗地的神奇力量,具有积极意义。
  e.具有民间文学特征。荷马史诗是在文字不流行的时候形成的口头说唱文学,开始只能由行吟诗人为听众朗诵。为了便于艺人记忆,便于听众把握内容,史诗常用套语描写类似的事物,有时甚至是整段的重复。同时,许多重复词句的出现,也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好象交响乐中一再出现的旋律,可以增强朗诵的美感。例如,诗人要表示新的一天开始,几乎总是说" 当初生的有红脂的曙光刚刚出显的时候;" 《伊里亚特》第9 卷122-157 行叙述阿伽门农为与阿基琉斯和解所允诺的条件在264-299 行又通过作为使节的奥德修斯的口几乎一字不差的重复一遍;关于宴会的描写也常常一字不改的整段使用;神、英雄或某一事物所特有的修饰语,如" 捷足的" (阿基琉斯)、" 战士的统帅" (阿伽门农)、" 诡计多端的" (奥德修斯)、" 伟大的" (赫克托尔)等也常被反复使用。这些都显示出荷马史诗的民间文学特色。
  (5)荷马史诗的成就与影响
  《伊里亚特》共24卷,15693 行。《奥德修纪》(又译为《奥德赛》)
  也是24卷,12110 行。它们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巨著,相传是古希腊的行吟诗人荷马所作,因此又统称荷马史诗。
  荷马是否真有其人,是很多人争论的问题。据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说,荷马生活于公元前850 年左右,他当时是一位贫苦流浪的歌者。至于出生地就不大可考,大约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一带。实际上,荷马史诗是由长期流传于民间的英雄故事汇合编纂而成,诗人荷马总其大成罢了。从《奥德修纪》第8 卷关于盲歌手德摩多科斯的生动描写来看,其中约略含有作者荷马的影像。
  荷马史诗是希腊古代历史社会生活的全面反映。《伊里亚特》的前几卷还描写有氏族社会的情况,而以后的各卷却常常描写到奴隶的事情,所以可以说:荷马史诗大概产生于希腊氏族社会转变到奴隶社会的阶段,具体时间大概是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 世纪。它是希腊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在希腊古代,荷马史诗被看成智慧的宝库。所有的城邦都把它当作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生们学习背诵史诗的某些篇章,不少人甚至能背诵全文。从公元前5世纪起,四年一次的泛雅典娜节的隆重的庆祝大会上,都有朗诵荷马史诗的节目。荷马被尊崇为希腊民族诗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当时人们非常崇拜荷马,认为" 荷马教育了希腊".古代罗马的西塞罗(公元前106 年至公元前43年)、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8年至公元前55年)等著名作家,都是荷马的崇拜者。维吉尔(公元前70年至公元前19年)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明显受荷马史诗的影响,史诗的主人公就是《伊里亚特》中的英雄,史诗的情节则是从特洛伊焚毁开始。
  意大利的伟大诗人但丁(1265-1323)称荷马为" 诗人之王".从文艺复兴开始,荷马史诗对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等欧洲国家的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荷马与但丁、莎士比亚(1564-1616)、歌德(1749-1832)一起,被西方文艺评论界推崇为世界四大诗人。歌德、席勒(1759-1805)、普希金(1799-1837)、别林斯基(1818-1848)等文坛巨匠都熟知荷马,并且对他十分尊敬。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给予荷马史诗极高的评价。恩格斯曾引用荷马史诗来说明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即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生产水平、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希腊氏族社会的状况,他把荷马史诗看成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遗产。马克思称《伊里亚特》是" 一切时代最宏伟的英雄史诗" ,肯定荷马史诗至今" 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73 页,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附:以古希腊特洛伊战争及其传说为题材所写的诗歌,除《伊里亚特》和《奥德修纪》外,还有:《塞浦路斯之歌》——叙述大地母亲请求众神解除她过重的人口负担,佩琉斯和忒提斯的婚礼,帕里斯的公断,特洛伊战争的开始,直到阿基琉斯发怒的所有事件;《埃塞俄比亚英雄》——叙述赫克托尔死后直到阿基琉斯中帕里斯暗箭身亡的一系列事件,埃塞俄比亚英雄门农增援特洛伊建立的功绩及战死的经过,是这部史诗的重要片断;《小伊里亚特》——写阿基琉斯的葬礼及奥德修斯与埃阿斯为得到他的盔甲发生的争执;《伊利翁之毁灭》——写帕里斯的结局,木马计,拉奥孔的惨死和特洛伊的陷落;《返乡》——是一系列叙事诗的总称,其中之一叙述了阿伽门农返乡,被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杀害的故事;《忒勒戈诺斯纪》——题材是奥德修斯返乡后,无意中被魔女基尔克为他所生的儿子忒勒戈诺斯杀死的故事。上述史诗中,较早的产生于公元前8 世纪,较晚的则不早于公元前6 世纪。这些史诗虽然曾被古代作家引用,某些学者还留下了它们的摘要,它们都没有完好地保存下来,关于它们的内容我们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参见《荷马和〈荷马史诗〉》第11页)
  3.古代希腊的其他诗人
  古代希腊除了伟大诗人荷马之外,还有许多原始叙事诗作家,哀歌和短长格诗人以及萨福、阿尔凯欧斯、阿那克瑞翁等抒情诗作家。他们使古希腊诗坛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局面。
  (1)原始叙事诗诗人
  传统的原始叙事诗是民间诗人的集体创作。象凯南索斯那样的游吟诗人,会把自己吟诵的荷马史诗任意窜改,却丝毫不想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创作出版。俄诺马克里图斯把自己精心创造的神学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俄耳甫斯,也毫无争名之意。这种文学财产归公共所有的情况,在原始叙事诗方面,比歌曲方面持续更久;但是到了公元前五、六世纪,荷马、赫西俄德、俄耳甫斯把自己在诗坛上的位置让给了当时能独立创作的诗人。
  a.农民诗人赫西俄德。正如诗人荷马写出了战争原始叙事诗和传奇原始叙事诗一样,被誉为古希腊农民诗人的赫西俄德也写出了许多教谕原始叙事诗。
  相传,赫西俄德是与荷马同时并且齐名的希腊诗人,生长于希腊本土的比阿细亚。传说他小时候在赫里康山放羊,诗神缪斯欢迎他说:" 田野农夫,丢脸的诨名,/只图吃饱肚皮,别的什么都不懂!/我们懂得怎样把许多虚妄的事说得象真的一样,/可是我们要知道在说真话的时候怎样把它说出口。" 在缪斯的启示下,他成了一位真正的诗人。
  赫西俄德的作品以叙述日常生活和伦理道德为主,存有《神谱》、《农作与时日》(《厄尔伽》)和《赫拉克勒斯的护身盾》三部作品。长诗《神谱》原想连贯地叙述诸神的世系和斗争,但这一目的显然没有达到。《神谱》中有首管理月、地、冥世的女神赫卡忒的圣歌,真挚动人;从《神谱》中的暴行、残害描写中可以看出野蛮宗教的面貌,具有认识价值;《神谱》的结尾列出不少女神,她们与凡人结合,生出了一些跟神一样的儿女,诗人说:" 美好的缪斯们,歌唱凡世的妇女吧!" 这些歌在古代曾以各种名称提到过,如《妇女花名册》、《妇女欲》、《巾帼英雄名册》等,反映出母系时代的风范。
  《农作与时日》(《厄尔伽》)是一部反映农事和教谕的长诗,共有800 来行。开篇对珀耳塞斯进行道德说教,中间描写农事活动,最后附录一个月份内的凶吉日子。诗无韵律,可见是一位劳动者劳动之余所作。其道德说教中时而有一些真知灼见。如:
  陶工痛恨陶工,/木匠痛恨木匠,/是的,乞丐妒忌乞丐,/行吟诗人嫉妒行吟诗人。
  辛勤劳动并不可耻,/懒惰才是可耻。/帮助你的邻居,/他也会帮助你的。
  /远亲不如近邻。
  乐善好施是美德;/杀人越货是罪孽,也是自取灭亡之途。
  重赏不如得贤妻。《厄尔伽》写农事部分富有生活气息:气候恶劣,寒风凛冽,/有足以剥掉牛皮之势;/朔风从塞雷斯疾驰而来,/黄尘蔽天,大地和草木都被遮没;/狂风袭击森林,橡树松树全被拔地而起;/所有的林木都发出了哀号的声音,/荒野中群兽抖擞不已,夹起了尾巴。/它们的毛皮虽厚,但也抵挡不住刺骨寒风,/寒风侵入了公牛的兽皮,侵入了山羊的浓密的羊毛,/可侵入不了那位温文的小姑娘,/她正跟她的妈妈端坐在茅屋里。
  《赫拉克勒斯的护身盾》写的是远离祖国和家乡的阿尔克墨涅所生的赫拉克勒斯怎样杀死库克诺斯的故事。
  b.神秘主义诗人俄耳甫斯。希腊民族在自己的国境内每一个山路转角的地方都修建神庙。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处处拘泥于宗教仪式。希腊波斯战争期间,公元前480 年,德摩比利一役战斗正酣之时,适逢奥林匹克大庆节,希腊盟国均热烈庆祝节日,仅派少数军队到德摩比利参战,结果斯巴达王李奥倪达斯和三百名勇士全军覆没。希腊民族就是这样一个敬神的民族。当然,他们的敬神之中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希腊古代的许多宗教诗都是俄耳甫斯和他的亲属缪萨阿斯所作,犹如英雄史诗是荷马所作,教谕诗是赫西俄得所作一样。宗教诗与世俗诗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虔诚的宗教信仰,因而带有神秘主义色彩,而世俗诗中有时虽也渗透一些神话故事,但这只不过是表示人们的一种理想愿望而已。
  俄耳甫斯的圣歌洋溢着欢乐情调,但具有神秘的色彩。请看他的第一首圣歌:我祈求赫卡特——道路的女神、十字路的、黑暗的、上天、大地和海洋的女神;/我还诉求下界的黄衣女神珀赛亚——在幽灵出没的冥府中自得其乐的女神,热爱幽静并掌握世界钥匙的皇后……/请你们满怀着欢乐的心情来临,/并接受我们一片真情的顶礼膜拜。
  赫卡忒被称为十字路的女神,夜和下界的女神,也是幽灵和魔法的女神。
  她的图象系一个三头六臂的神像。请设想一下,以虔诚的心情,在一个三头六臂的神像面前,吟唱着诚惶诚恐的诗歌,该是一个多么神秘的氛围!
  古希腊俄耳甫斯的宗教诗大约类似于古代印度的吠陀圣歌和中国古代楚辞中的用于祭祀神鬼的《九歌》。英国著名希腊史学家默雷在谈到俄耳甫斯的神秘宗教仪式时说:" 他是个酒神;他是个林神;但是最重要的是,他是狂喜精神的化身,他是一种超然理智之外的冲击力,这一力量能使人升华,给人以力量和幸福,并使不朽的灵魂摆脱肉体的羁绊。这种精神,以一种更温和、更清明、更艺术的形式,融汇在截然不同的阿波罗精神中。" (《古希腊文学史》第65页)也许这就是古希腊宗教诗精神意义之所在。
  c.哲理原始叙事诗人。古希腊哲理原始叙事诗的兴起,是克塞诺芬尼进行精神叛逆的结果。他是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得(公元前611-公元前546 年)的弟子,公元前546 年因波斯人入侵而被逐,旋以游唱为生。他从教师那里知道自己吟诵的什么" 神" 与" 上帝" 都是荒诞无稽之谈。而写出了自己的" 真正的诗"——《论自然》。
  《论自然》是一部伟大的哲理诗,也是一部有关《创建科罗丰》的史诗。
  另外,他还写了两千首涉及他本人和流放者的悲歌《埃利亚居地》。从他的《讽刺诗》中可以看出他面对" 群起而攻之" 的反对派势力如何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克塞诺芬尼在史诗传统的森严壁垒中,宣扬自由思想的哲学体系,大胆讲出人人心中所感受到的东西,这一事实使他在希腊生活和希腊文学中成为一个权威人物。自古希腊以来,他几乎是唯一仅存的敢于公开批评宗教的思想家。
  之后,克塞诺芬尼的门人帕墨尼得斯也写了一部《论自然》,上卷纵论追求真理之道,下卷畅谈陷入谬误之路。全诗以神话作背景,叙述诗人怎样轻骑直入太阳之神的女儿那里,她们带领他穿过两道" 日" 与" 夜" 的石门,踏进了智慧圣所。诗写得相当精彩,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不由不使人想起了中国屈原的《天问》。
  (2)哀歌和短长格诗人
  近代学者把英雄史诗和诗剧以外的希腊古代诗歌统称为" 抒情诗" ,事实上是不够确切的。这其间还有一个哀歌和短长格诗人兴盛的时代,但与英雄史诗相比,哀歌和短长格从总体上看,也属于抒情诗的范畴。
  荷马以后的二百年间,史诗随着君主政治的消亡而逐渐衰落。在希腊民主政治兴起的公元前7 世纪以后,诗人们不再热衷于歌颂以往的神或半神的英雄,而转向歌颂国家的光荣和个人的心声,充满人间的喜怒哀乐之情,打动着人们的心弦。诗歌的主人公也由天堂步入人间,成为爱国者、工匠、牧人、爱人、享乐者等属于人民大众的阶层。哀歌和长短格是当时诗歌的两种形式。
  哀歌也称" 悲歌" ,其含义并非哀伤或悲哀,而多为悲壮之情,常为战歌宴歌。古希腊的哀歌诗人,主要有:卡里努斯、提泰乌斯、弥涅墨斯、梭伦和忒俄格尼斯。
  最古老的哀歌诗人卡里努斯(公元前730 年——公元前678 年)生于埃弗以斯。他参加过抵抗异族入侵的战争,善于写悲壮的战歌:你还要沉睡到何时.你何时才会愤起./你何时才会恐惧近邻对你的责备./呸!同志们,你在幻想你自己会得到和平,/同时刀枪已蹂躏了我们的整个国境!/羞耻!握紧你的盾牌!遮好你的胸膛!/向着敌人前进,高举你的投枪!/别想到后退,别表现懦弱,/死时也投出最后一枪,打出最后一着!
  /阿,为我们的一切而战,是高尚而光荣,/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爱人!………
  比卡里努力稍后的哀哥诗人是亚斐那的提泰乌斯(约公元前660 年- 公元前640 年)。相传,他曾受雅典派遣到斯巴达去,以战歌鼓舞士兵作战而取得战争的胜利。他的诗歌广为传颂,从古斯巴达节日里对他表示传统的敬意这一事实来看,他仿佛成了以多里安战争为题材的哀歌的化身。他的诗两行排列不齐,称为" 跛子诗体" ,但很有鼓舞力量。例如:
  祖国的声音召唤勇敢的人,
  去建立光荣的战斗功勋;
  懦弱者或奴隶必受咒诅,
  因为他们怕死,逃避战争。
  弥涅墨斯是公元前七世纪后期的哀歌诗人,以长诗《南诺》闻名于世。
  这部以其情人名字命名的诗集,主要是写爱情的追忆。他的战歌残篇,比卡里努斯和提泰乌斯内容更为丰富。他的诗还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如:
  太阳之神骑着骏马驰骋终日,
  从不停歇片刻;
  黎明女神一朝展现光芒四射的玫瑰红彩,
  太阳就从海面上升起,
  直往苍空的高路阔步前进;
  夜晚,他横渡由火神的金翼巨掌
  铺成的奇异的贝壳穴似的海床,探出了脑袋,半睡似醒地随波飘荡,从晚霞夕照的火红的海滩,
  来到车水马龙的埃塞俄比岸边,
  生气勃勃,伫候寥落的晨星。
  梭伦(约公元前638 年- 公元前559 年)古希腊政治改革家和诗人。传为古希腊" 七贤人" 之一。公元前594 年任执政官,实行改革,废除农民债务并禁止债务奴役,按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创立管理国家的新机构" 四百人会议" ,打击了氏族贵族势力。他曾对极为富有的利地亚国王克里萨斯讲过:一个人若能克尽职守,受到同辈人的爱戴,寿终正寝,死得其所,就算是最幸福的人了。后来,这位国王成了波斯国王塞鲁士大帝的阶下囚,当塞鲁士行将用积薪准备把他烧死时,这位国王想起了梭伦的忠告,三呼其名,并说:" 未死之前,没有人可称得幸福!" 从而感动了波斯大帝,幸免于难。
  梭伦年轻时曾写过爱情诗,后来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写成诗歌,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现存作品以哀歌为主,作为历史文献来看,饶有兴味,表现出政治家的色彩。梭伦的美德使他成为希腊历史上的一位优秀人物,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忒俄格尼斯也是一位出色的哀歌诗人。他的格言诗用简明扼要的文字陈述实用的哲理,希腊人称之为" 明智而富有启示的箴言" ,罗马人则称为" 哲理格言".如:
  " 正义最光明正大,
  健康最美好,
  如愿以偿最令人心满意足。"
  " 谁都瞒不过自己的敌人,
  真正的爱最易令人情不自禁。"
  格言诗运动以古希腊" 七贤人" 之名见称。公元前四世纪的演说家罗朋编了一部《七贤人文集》。
  短长格是一种最接近普通语言的韵律,它在诗歌领域中提供了以诗歌对话的形式,并不断地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诗人可以漫步街头,从每一块石头中解悟生机和诗意,把它用流行的短长格三音步诗表达出来,显得比散文更得心应手。短长格在文学创作上一经出现,就带有一种讽刺的意味,所以也称" 讽刺诗".塞蒙尼得斯、阿克罗科斯、希蓬那克斯是古希腊的三位短长格古典派诗人。
  塞蒙尼德斯是一位哀歌与长短格诗人。他的哀歌作品均已散失,但在别人的诗集里,存有他的反讽《战车歌》的讽刺诗。《战车歌》常写希腊农村妇女往往可以在节日里任意跟男朋友开玩笑。而在塞蒙尼德看来,善良的妇女犹如蜜蜂;妩媚动人而又放荡成性的妇女则如雌马。猪一般的妇女列为较高一级的妇人——虽然她们好吃懒做。
  阿喀罗科斯(公元前728-公元前660 年)是一位抒情诗人兼讽刺诗人。
  他说过:" 我是战神的忠仆,又熟悉缪斯的美妙才能。" 他年青时因家境贫穷离开家乡帕罗斯岛跑到北方萨索斯去,想在那儿发展。但在有一回与土著交战时弃甲落荒而逃,后来成为笑柄。他曾在家乡与一位有名望的绅士之女订婚,后来绅士父女背约,他愤而写讽刺诗加以痛斥。据说,绅士父女因此而自缢身亡。之后,他又离开家乡到处流浪,当兵打仗直到战死。
  希蓬那克斯生于埃弗苏斯,传说中把他说成是个跛足的乞丐," 跛行短长格" 诗的创始人。这是一种变形的三音步诗句,往往出人意料地在最后的脚韵里用长长格或短长格。其效果犹如中国的" 三句半".他的讽刺诗尖酸刻薄,有如棒石击人。有一首讽刺妇女的诗写道:
  一个妇女给男子两天快乐的日子:
  一天是和她结婚的日子,
  另一天是给她送葬的日子。
  (3)抒情诗的两大派别
  古希腊抒情诗分独唱派与合唱派两大派别。独唱派即依阿利亚派,以勒斯博斯岛为中心;合唱派即多利亚派,以斯巴达为中心。公元前7 世纪时,依阿利亚的勒斯博斯岛人塔潘达把从前的四弦琴改为新型的七弦琴,作为诗歌的伴奏乐器。这时,真正的对琴而歌的独唱抒情诗才出现。过后,塔潘达受多利亚的斯巴达所招请,于是这种奏琴伴唱诗传到斯巴达,流遍希腊各邦。
  再过后,克里特岛的合唱舞蹈队又输入斯巴达,和塔潘达所传授的奏琴伴唱诗相结合,便成为合唱抒情诗。
  a.依阿利亚派的著名诗人。依阿利亚派——即独唱派的著名诗人有三位:阿尔凯欧斯、萨福、阿那克瑞翁。
  阿尔凯欧斯(公元前611-公元前580 年)公元前7 世纪的希腊诗人。
  英国希腊史学家吉尔伯特.默雷说:" 阿尔凯欧斯的每一行诗都有其诱人之处,以他自己名字为名的诗节,简直是在韵律上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他行文流畅,自然优雅,音调和谐,似乎跟阿喀罗科斯一样,均发自内心深处,但热情满怀则有过之。他是伊奥利斯的贵族,为人慷慨豪放,爱纵情饮酒,坦率、热情,虽然必要时他可以应命赴战,但似乎他从来没有奉命写过什么东西。" (见《古希腊文学史》第95-96 页)他一生参加过多次战争,反对暴君,赞扬自由,晚年放逐异国流浪而死。其名诗《国家的构成》写道:
  什么是国家的构成.
  不是高耸的城楼,不是坚实的土墩,
  不是厚厚的城墙,不是围了壕沟的城门,不是拥有大小塔楼的美城……
  是人,是有高尚头脑的人,
  ……
  人们知道他们自己的责任,也知道他们的权利,知道了又敢于承认,他们挣脱锁链,打倒暴君,也防止远远射来的暗箭伤人。
  萨福(公元前630-公元前572 年),古希腊富有成就的女诗人。她与阿尔凯欧斯是同时代人。这位诗人对萨福颇有好感,写诗称她为" 无瑕的、笑脸香甜的、戴紫罗兰花环的""勒斯博斯的夜莺".全希腊把她和荷马并列,称荷马为" 诗人" ,称她为" 女诗人" ,又称她为" 第十文艺女神" 或" 希腊女神们的花".萨福的身世人们知道甚少。据说她父亲是小亚细亚的一位富裕酒商,母亲早死。她曾和人结婚,生有一个女孩。萨福有三个兄弟,老大据说为追逐一个女人跑到埃及,花了很多钱,萨福写了一些诗劝他。萨福有过很多恋爱故事,写了许多情真意切的爱情诗歌,同时也引出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她曾为豪家奴,后赎身为埃及名妓,有次在尼罗河洗澡时,一只鹰攫走了她的绣鞋带到埃及法老面前,埃及法老因鞋索人,惊喜之余立她为皇后。又说她爱上了勒斯博斯岛的青年船夫法昂。法昂因吃了爱神所赐之药青春永驻。萨福单恋法昂直追至南意大利投海自杀。至今在爱奥尼亚海的留卡狄亚岛南端悬岩还有被水手们称作" 女人角" 的遗迹。希腊的伟大政治家、诗人梭伦一次听到侄子朗诵萨福的诗,他竟大受感动,说道:" 熟读之后可以死而无憾!" 萨福的爱情诗简洁优美、热情光彩,文字和谐,音调铿锵,可称古今独步:
  现在,你快来,把我解放,
  免于苦闷忧伤;要彻底满足
  我心中的愿望;啊,你自己
  要作我的朋友,为我帮忙!
  ▲  ▲  ▲
  象不朽的神们一样,
  那个幸福的青年,
  他愉快地坐在你的身边,
  永远听着你柔和地讲话,
  永远望着你甜蜜的笑脸。
  阿那克瑞翁(公元前563-公元前478 年),是一位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活到85岁的希腊宫廷诗人。在亚历山大时代,他留下了五卷诗——哀歌、讽刺诗、短长格诗和歌曲等,现在我们见到的,只有一首讽刺诗的残篇和其它若干写给扈从巴提路斯的饮酒歌和爱情歌。这些歌曲十分通俗,因此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出现了摹仿他的诗作,象《阿那克瑞翁蒂埃》就形成于公元前3 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的历史时期之内。
  阿那克瑞翁诗中的节奏、措词和思想清新流畅,在希腊作家中独具一格,不同凡响。一个儿童也能理解他的诗,并且把诗随口吟唱,抑扬动听。但那些摹仿诗人的诗歌,可说是比阿那克瑞翁更阿那克瑞翁化。吉尔伯特.默雷说:" 跟这些摹拟作品相比之下,阿那克瑞翁的真作,题材和韵律丰富多采,气势磅礴,甚至具有(纪元前)六世纪那种庄严肃穆超然物外的意境。如果没有那些层出不穷的摹拟作品,把他定为一个欢乐多情的八十老翁的典型人物,我们对于他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也许可以更高一层楼。" (《古希腊文学史》第98-99 页)
  总之,三位个人吟唱的抒情诗人,特点各不相同:阿尔凯欧斯的诗歌内容涉及冒险事业及热爱祖国的生活方面;萨福的诗歌则以炽热的火焰表达丰富的内心活动和蕴藉的热情;阿那克瑞翁的诗歌又焕发着心灵与肉体的朴质享乐情趣,是一些轻松活泼的短歌。但他们无论在艺术成就或宗教意义与哲理深度上,均未达到合唱颂歌的高度。
  b.多利亚派的著名诗人。多利亚派——即合唱派的著名诗人有五位:阿尔克曼、斯特西科鲁斯、西蒙尼得斯、品达、巴基里得斯。
  阿尔克曼(公元前671-公元前631 年)生于小亚细亚的吕底亚,本为奴隶,被带到斯巴达来。后因写了不少优秀诗歌而获自由。阿尔克曼生性正直,讲话坦率,他把合唱队作为抒发自己情思的工具,他所写的爱情诗篇中洋溢着个人情调,以清新、活泼的方言写侍,毫无文饰。他的诗韵律简朴、清雅,19世纪英国诗人丁尼逊所写的《纪念哈拉姆》一诗,完全摹仿他的残篇,足见他的诗俊逸清新:" 我再也没有自然美妙的歌喉倾吐爱慕的心声;我宁愿,我宁愿变成一只珊丽儿鸟优游自在,和翠鸟——春天海紫色的海鸥——一起,飞翔在浪花上!" 阿尔克曼写了很多优胜颂歌、结婚赞歌、恋爱诗。他的功绩在于把以往宗教仪式用的合唱歌曲通俗化,他被誉为合唱抒情诗的创始人。
  斯特西科鲁斯(公元前632 ——公元前560 年)原名提夏斯,相传是赫西俄德的儿子。他生于西西里岛的希麦拉。他最初写竖琴合唱歌,被称为" 合唱歌咏队的制定者".他用一篇古老的寓言故事向人民提出了警告,号召他们起来反对暴君统治。他的诗明白易懂,到处传诵。斯特西科鲁斯在希腊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一是把史诗英雄故事输入西方;二是首创了抒情中庄严的叙述体;三是象改作海伦故事那样,复活了绝大部分典范的传说故事,被人们誉为" 抒情诗的荷马".他又被人称为" 在他竖琴上具有原始叙事诗的遗风".斯特西科鲁斯的时期,合唱抒情诗已臻于完成,形成了祝歌、酒神颂歌、少女合唱歌、优胜颂歌等各种形式,并且由他完成了包括左转章、右转章和尾章的三段合唱歌规矩,从而打开了以后西蒙尼得斯和吕达等伟大诗人的道路。
  西蒙尼得斯(公元前556-公元前467 年)生于伊奥尼亚的支阿斯,是多利亚合唱派的著名诗人。北游后定居雅典在僭主希巴库斯的保护下写诗。
  晚年移居西西利岛上的叙古拉,成为国王希隆的座上宾,死后极备哀荣。
  西蒙尼得斯一生顺利,得过56次诗赛奖,诗体种类繁多——如酒神颂、阿波罗颂歌、挽歌等——其中最受人称道的是:处女诗、行列合唱歌、赞歌、颂歌、讽刺诗。他的诗可称之为" 完美".晚年他和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和合唱诗人品达在希隆宫廷共享盛名。
  西蒙尼得斯的诗歌集中地反映了希腊的精神实质——克己自制,清明在躬,意气如神。在纯洁美丽,坦率无邪、平易简明的诗句中叙述着永恒的事情。因此,希腊人对于英勇为国捐躯者的记载,大多求助于他:
  在特莫披里战死的人,
  他们高贵而死,目的尊荣,
  在祭坛之下,没有一个坟,
  前来的人不带悲伤和怜悯,
  只带歌颂与回忆之情。
  伟大庄严的供奉,
  铁锈不能污损,
  时间也只能让它永存。
  ——《希腊人战死在特莫披里》
  诗人就这样为勇敢的爱国者筑起心灵上的光辉圣殿。
  品达(公元前522-公元前442 年)生于比阿细亚的首府底比斯,后到雅典专攻合唱队,表现出超人的天才。当波希战争发生时,他的故园站在波斯一边,而他却仍然留在雅典为希腊歌唱,一跃而成希腊知名诗人。他的诗充满爱国热忱,称颂雅典为" 希腊的柱石".底比斯很不喜欢他,课以他千元罚金,雅典政府慨然为其代付。
  品达一生写过各种合唱抒情诗,现留45首完整的优胜颂歌。这些颂歌用了三段合唱歌的规律,一面歌颂选手英雄,一面结合古代神话,很重视庄严、神圣、勇敢。他的诗既保留了合唱抒情诗传统,又开拓了雅典诗剧道路。
  巴基里得斯(公元前507-公元前430 年)是西蒙尼得斯的外甥,与西蒙尼得斯和品达同在希隆宫中任职,其诗平易俊美,与品达齐名。作品早已流失,于1896年才在埃及古墓中发现纸草三版上有他的诗二十章,才又闻名于世。其中有一首赞美奥林匹斯竞技会上良马的颂歌,当属优胜颂歌篇章。
  此外,还有一些警句和小诗,如:
  试金石考验黄金的真纯,
  真理考验人们价值和聪明。
  4.伊索和《伊索寓言》
  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其特点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带有幽默的讽刺与劝戒性质。古代希腊的寓言,就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后来对世界的影响而言,堪称古代寓言中的珍品。
  (1)伊索和《伊索寓言》
  在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阿喀琉斯曾用" 狮子与人之间没有信得过的盟约,狼和羊也没有共同的愿望" 来比喻他与赫克托克之间的关系。到公元前8 世纪与7 世纪之交,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在他的《农作与时日》也引用了《鹞子和夜莺》的故事。故事讲:鹞子抓住一只夜莺直飞云端,夜莺在鹞子的爪子中间哀叫,鹞子却对它说:" 傻爪,叫喊什么.你为强者掌握,带你到哪儿是哪儿,虽然你会唱歌,将你撕食或放生全凭我的心愿。谁妄想和强者抗争,谁就是白痴,胜利无望,还将遭受羞辱加苦难。" 赫西俄德用鹞子和夜莺来比喻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关系,揭露了贵族的专横和残暴,控诉了平民的悲惨遭遇。这是古希腊最早的一则寓言。
  伊索是生活于公元前6 世纪前半期的古希腊寓言家(公元前620-公元前550年)。传说他曾是萨摩岛的雅德蒙家的奴隶,由于他的才智获得主人的赏识而获得自由。伊索作为自由民,游历了当时的希腊各地,在撒狄得到了吕底亚国王的器重和信任,曾帮助他处理过一些政务。后来,伊索作为国王的特使去德尔斐,被控亵渎神灵,为当地居民杀害。
  伊索整理、创作、编辑寓言故事说理,在当时就很有影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曾在其作品中提到不懂伊索寓言便被人视为" 孤陋寡闻" 和" 无知" 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记述,苏格拉底在狱中曾把散文体的伊索寓言改写为诗。在雅典,从公元前5 世纪开始," 伊索寓言" 便成为教育儿童的素材。
  在学校里,低年级学生从伊索寓言中学习民间的智慧,高年级学生则利用它们进行修辞训练。公元前1 世纪罗马著名教育家昆提利安以希腊学校教育为根据,提出自己的教学计划。依照这个计划,儿童入学后首先接触的就是伊索寓言,然后才是荷马和维吉尔(罗马诗人,代表作是《埃涅阿斯纪》)的史诗。
  公元前4 世纪与3 世纪之交,雅典的哲学家得墨特里俄斯收集了近200 个寓言,编辑了《伊索故事集成》。这是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最早的希腊寓言集,但是已经失传。公元1 世纪初,菲德鲁斯用拉丁韵文写了五卷寓言;公元2 世纪,巴勃利乌斯留下了一个古希腊语的寓言诗集,统称" 伊索寓言".公元四世纪或五世纪,出现了阿维阿努斯的寓言集和无名氏的寓言集《罗穆路斯》,在中世纪广泛流传。14世纪初叶,拜占庭的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了约150 个寓言,使伊索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成为《伊索寓言》刊印本的主要材料来源。1546年,罗伯特.史蒂芬的《伊索寓言》增加了巴黎皇家图书馆抄本材料;1610年瑞士学者耐弗莱特刊印的《伊索寓言》又有梵蒂冈图书馆未曾发表的136 个寓言、阿弗托尼乌斯的40个寓言和巴勃利乌斯的43个寓言。此后的出版物在此基础上时有增减。
  上述情况告诉我们,现在流行的《伊索寓言》中,有一些寓言,如《鹰和屎壳郎》等很可能是伊索本人的作品或伊索生活时代的创作,但就整个集子而言,它则是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的创作。
  伊索寓言于1625年(明朝天启五年)初次介绍到中国,取名《况义》,收寓言22则,进入20世纪以来,出版过多种规模、文字各种不相同的译本。
  比较通行的有陈洪文等根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出版的《伊索寓言汇编》译成的《伊索寓言》(人民出版社,1981年,北京)收寓言330 个,剔除了一些不合适的故事。
  (2)《伊索寓言》的思想内容
  《伊索寓言》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反映出下层社会劳动者的愤恨不平、认识观点和生活经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含。
  a.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渴望。劳动人民有勤劳善良的品质,他们厌恶游手好闲、贪婪成性和欺压他人。因此,在伊索寓言中,许多故事憎爱分明地表达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扬善惩恶的强烈愿望。
  《农夫和他的孩子们》热情宣传劳动创造财产的道理。故事说:
  农夫临终时,想让他的孩子们懂得怎样种地,就把他们叫到跟前,说道:"孩子们,葡萄园里有地方埋藏着财宝。" 农夫死后,孩子们用犁头和鹤嘴锄把土地都翻了一遍。他们没找到财宝,可是葡萄却给他们带来的几倍的收成。
  这故事是说,勤劳就是人们的财宝。
  《蚂蚁和蝉》则讽刺了劳动人民不喜欢的游手好闲作风:
  冬天,蚂蚁翻晒受潮的粮食,一只饥饿的蝉向他乞讨。蚂蚁对蝉说:" 你为什么不在夏天储存点粮食呢." 蝉回答说:" 那时我在唱悦耳的歌曲,没有功夫。" 蚂蚁笑着说:" 如果夏天吹箫,冬天就去跳舞吧!" 这个故事是说,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
  一个" 笑着说" ,生动地表现出蚂蚁对蝉游手好闲的生活态度的讽刺。
  如果说,《狼和小羊》是对" 狼" 的专横残暴、制造种种借口坑害弱者的揭露,从而表现出对贵族统治压迫的憎恨,那么《鹰和屎壳郎》、《野驴和狼》则热情歌颂了弱者的智慧,表现出弱者战胜强者的强烈愿望。
  b.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认识。《伊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反映出下层人民积生活之经验对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认识。
  《狼和狗》讲的是:狼看见一只肥胖的狗戴着脖套,问他:" 是谁把你拴住,喂得这么好." 狗回答说:" 猎人。" 狼听后说道:" 但愿狼不要受这样的罪,因为对我来说,挨饿比戴沉重的脖套更好受。"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在奴隶社会中,广大的奴隶处在枷锁压迫剥削之下的惨酷现实,他们过着非人的生活,从事沉重的劳动。所以作者借狼的口讲出了" 挨饿比戴沉重的脖套更好受" 的深刻人生哲理。至于《农夫和蛇》的故事,则说明生活已经使奴隶和劳动群众认识到:" 恶人" 的本性不会改变,不应该怜惜恶人,而应该将他们消灭。
  《伊索寓言》中的一些故事则体现出唯物论的认识和朴素的辨证法思想。《骆驼》说人们初次见到骆驼,对这样的庞然大物感到恐惧和震惊,纷纷逃走。过了一些日子,人们发现骆驼性情温和,便敢于接近它了。不久以后,人们又认识到这种动物一点脾气也没有,就瞧不起它,给它套上辔头,叫孩子们牵着走。这故事是说,接近事物可以消除对事物的恐惧,认识事物总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驮盐的驴》写有头驴驮盐过河,跌倒在水里,由于盐溶于水,站起后轻松了很多;后来他驮海绵过河,也想轻松一下,便照此办理,结果海绵吸饱了水,累得他站不起来,便淹死了。这则故事说明经验主义害死人的道理。类似的故事还有《两只青蛙》说明不可轻率从事;《蚊子和狮子》说明" 强" 与"弱" 依据客观条件而定,可以相互转化等,都是人们对生活深刻认识的结晶。
  C.反映了人们的丰富生活经验。《伊索寓言》中,大量的篇幅是人生经验之谈。例如《狮子和海豚》说明应选择能共患难的人作盟友;《野山羊和牧人》告诫人们不可结交喜新厌旧的人;《狐狸和伐木人》说明对人要听其言、观其行;《狐狸和豹》告诉我们:智慧胜于外表;《乌龟和兔子》告诫人们不可恃才傲物;《老鼠和黄鼠狼》教人防止虚荣;《野猪和狐狸》指出,应该防患于未然等都是古希腊人日常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当然,《伊索寓言》的倾向并不是单一的,也有一些消极的思想,如宣扬剥削、压迫有理,宣扬天命和迷信、人力无法改变等,都是应该扬弃的糟粕。
  (3)《伊索寓言》的艺术特色
  《伊索寓言》用特殊的文学形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色。
  a.利用物性特征虚构故事说理。《伊索寓言》中常用动物或植物的拟人化手法虚构故事说理。说理时,充分利用物性的特点,从而使语言精炼,主题突出。如《乌龟和兔子》这样写道:乌龟和兔子争论谁跑得快。他们约定了比赛的时间和地点,就出发了。
  兔子自恃天生腿快,对比赛毫不在意,竟躺在路边睡觉去了。乌龟知道自己走得慢,一直往前,毫不停歇。这样,乌龟从睡着的兔子身边爬过去,夺得了胜利的奖品。
  兔子跑得快,乌龟爬得慢这是这两种动物的天性,利用这两种天性再赋予骄傲自满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就很生动讲清了" 奋发图强往往胜过恃才自满" 的道理。
  寓言中的寓意固然与物性有关,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故事还需具体分析。例如,《大鸦和狐狸》中的狐狸是一个狡诈、贪婪的谄媚者的形象,《狐狸和豹》中的狐狸则是心灵美的体现者;《狐狸和猴子》中的狐狸又是个洞察猴子虚伪面目的智者形象,而在《狐狸与葡萄》中的狐狸又变成一个自我解嘲的形象:狐狸饥饿,看见架上挂着一串串的葡萄,想摘,又摘不到。临走时,自言自语地说:" 这是酸的".同样,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未成熟。
  b.善于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主题。《伊索寓言》常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主题。
  如《乌龟和兔子》中,用乌龟的慢与兔子的快,乌龟的孜孜不倦和兔子的恃才傲物作强烈对比,使寓言的主题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农夫和蛇》通过农夫的善良与蛇的邪恶对比,农夫开始对蛇的怜悯和后来对蛇的憎恶的对比,来表现主题,记下了这条用生命换来的教训:" 我怜惜恶人,应该受到这个恶报!" 《大鸦和狐狸》则写出了大鸦的愚蠢与狐狸的机智:大鸦抢到一块肉,落在大树上。狐狸看见了,想得到那块肉,便站在树下,夸大鸦高大、漂亮,说他最适于作鸟类的王,要是他能发出声音,那就毫无疑问了。大鸦想表明他能发出声音,便放开肉,大叫起来。狐狸跑上去,抢到那块肉,说道:" 喂,大鸦,假如你有头脑,你作鸟类的王就没有问题了。" c.具有出人意外而在情理之中的构思。寓言借物寓意,构思需要巧妙。
  只有出人意料,才能引人入胜;而只有在情理之中,又才能令人信服。《伊索寓言》中的精品常具有这种构思上的特色。比如弱者战胜强者实属不易,但《蚊子和狮子》却能让蚊子利用狮子的弱点,战胜强大的狮子,专盯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气得狮子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可是,正当蚊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时,不小心撞到蜘蛛网上丢了小命。这样一波三折的巧妙构思,深刻地说明了一些人纵然打败过大人物,有时也会死在小人物手里——骄兵必败的道理。
  《鹰和屎壳郎》是一则篇幅较长的寓言。它先写鹰追兔子,屎壳郎代兔子求饶,鹰不理采,竟当着屎壳郎的面把兔子吃掉了。这下激起了屎壳郎的报仇之心:只要鹰下一枚蛋,屎壳郎就飞上去,把卵推出来打碎。鹰没有办法只好求到宙斯。宙斯便让鹰把蛋下到他的衣兜里。看来屎壳郎似乎无计可施了。然而作者写道:" 屎壳郎见了,就滚了一个粪蛋,飞到宙斯跟前,把它扔到他的衣兜里。宙斯想把粪蛋抖掉,就站了起来,无意间把鹰卵也抖掉了。据说从此以后,凡是屎壳郎出现的时节,鹰是不孵化小鹰的。" 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从而深刻的告诫人们:" 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因为谁也不是懦弱到连自己受了侮辱也不能报复的。" (4)《伊索寓言》在文学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伊索寓言》对后世的文学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使用了《伊索寓言》的故事。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菜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寓言作家的作品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寓言的情节取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如" 龟兔赛跑" 、" 狼和小羊" 、" 狮子和蚊子" 等,也几乎家喻户晓。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政治家、革命家也常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说理。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曾引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说明" 中国人民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 的道理。
  由此可见,《伊索寓言》作为古希腊的一份珍贵文学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的广阔领域。因此,学习这一份丰富的希腊文学遗产是非常有意义的。
  5.古希腊的戏剧作家
  (1)古希腊戏剧的形成与形式
  古希腊的神话、史诗、抒情诗,都分散产生于希腊各城邦国家,而古希腊的诗剧则集中产生于雅典。这是因为希波战争之后,雅典成了希腊盟主和文化中心,对内实现了民主,对外形成了民族自豪感,出现了历史上所称的伯里克里繁荣时代。
  a.古希腊戏剧的形成过程。在古希腊的社会繁荣时期,每年春天,正当葡萄酿成美酒而葡萄藤长出新芽田野里开出花朵的时候,雅典人就要举行盛大的节日来纪念酒神狄俄尼索斯。因为是他唤醒了大自然,带来了春天和快乐。四月的大酒神节更是热闹非凡。人们口尝新酒。唱着酒神颂歌,围着祭台跳舞,每个演员们穿着羊皮做的装束,扮成羊或马的形象,头戴花冠,口挂胡须,随着指挥唱出各种" 山羊之歌".早在公元前6 世纪时,雅典已有戏剧表演。不过当时的戏剧还是在街上或广场上或高地上演出,内容仍是合唱、跳舞、诗歌朗诵,题材大多与酒神狄俄尼索斯有关。这种演出多半在纪念节日或宗教仪式中举行,化装演员们被称为" 萨提儿".演出时,萨提儿列队在演出场地左右转动,当" 山羊" 行列停留下来时,便由合唱队产生的队长来指挥唱歌,由队长讲述酒神的故事,合唱团便和以赞美的歌声。起初只有一个演员登场,后来由合唱团产生一位演员和他对话,以致发展到三个以上的演员。演员之间的对话也逐渐增加,合唱逐渐降到了次要地位。古希腊戏剧于是逐渐形成。
  古希腊戏剧由合唱诗发展而成,内容由歌颂酒神逐渐发展到赞美英雄和反映人间生活,合唱虽降到次要地位,但演员们的言辞仍多用诗句歌唱,故称为诗剧。
  b.古希腊戏剧的形式特点。古希腊的" 四联剧" 由三部悲剧与一部萨提儿剧组成。亚里斯多德说:" 悲剧出自酒神颂歌,喜剧出于阳物崇拜的演出。" 英国古希腊史学家吉尔伯特.默雷说:" 从历史的观点看,它们出自不同的根源。悲剧产生于艺术的和专业的合唱队歌唱;喜剧则是从村夫俗子在葡萄和谷物收割节日的化装游乐中诞生的".(见《古希腊文学史》222 页)" 演员" 一词的希腊文是"Hypocrit ês"(许波克里忒),即" 答话人".两组合唱队一组向左舞,一组向右舞,每组的领唱者则为" 答话人".诗人在剧中则扮演英雄人物,传说中的国王或神灵。旧时完整的歌舞队有50名演员和一名诗人。这就是悲剧的全部成员,即:诗人1 名,答话人2 名(歌舞队领队),歌舞演员48名。在" 四联剧" 中,歌舞演员每次出场12名。据发现的一块古碑文记载,喜剧只在大酒神节才出现,形式较为活泼。演员在舞台的列队游行促进了喜剧的发展,因为这时可以" 自由谈话".与严肃的悲剧相反,喜剧则以即兴的打诨插科以娱乐观众。目的则都是为了净化人们的心灵。如果说悲剧是以美的毁灭激起人们的哀怜和震惊从而使人们的是非分明,心灵净化,那么喜剧则以幽默活泼的形式使人们的狂迷情绪得以渲泄,也能够使人们心情平静,心灵净化。它们是殊途同归,本为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古希腊的诗剧作家主要有以下四人: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和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2)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2 年——公元前456 年),出生于一个世袭贵族家。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公元前490 年,他应征入伍,参加马拉松战役。在这些年代里,悲剧和伟大理想已在人们心里形成。埃斯库罗斯后来陆续写出了一些悲剧并多次获奖而成为雅典的文坛泰斗。公元前468 年,他为年轻的戏剧家索福克勒斯所攻击。他死后,雅典著名财政家吕枯耳戈斯在公元前330 前建立石砌剧场时,在里面树立了他的铜像。
  埃斯库罗斯是一位爱国者兼剧作家。相传他的墓志铭不提自己的文学成就,而只写了这样四句话:
  雅典人优弗立翁的儿子埃斯库罗斯,
  成了格拉麦田的泥土,在坟里休息。
  马拉松的森林可以说出他的武功,
  长发的波斯人也知道这些战绩。
  埃斯库罗斯一生写了九十部戏剧(一说七十余部),但流传至今的只有三部曲《奥勒斯特》、《波斯人》、《七个反对底比斯》、《哀求者》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其中以《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最为有名。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持火的普罗米修斯》、第三部《被释的普罗米修斯》都已失传。此剧写普罗米修斯是人的最好朋友,宙斯本想毁灭人类。但这位天神却把火送到人间、教人类劳动、给人类智慧,因此人才从动物中分离出来。宙斯得知此事后,非常气愤,便把天神普罗米修斯锁在黑海边高加索山岩上,让饿鹰每天去啄食他的肝脏,使他永受痛苦。众神劝他与宙斯妥协,他不屈从,并且预言将来伊奥的子孙要推翻宙斯的王位。他对宙斯派来的传达之神说道:
  好似你要掀起一阵波涛,
  但你要苦我,也重徒劳。
  别以为,凭宙斯的恐怖
  就可以软化我的头脑,
  像妇人举看朝天的手掌
  向我的仇人苦苦哀告,
  以求解除我的脚镣手铐。
  根本办不到。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反抗暴君的英雄形象,他具有民主精神和宁死不屈的英雄品格,从而充满了现实意义。
  《奥勒斯特》也译为《俄瑞斯忒斯》,包括《阿伽门农》、《奠酒人》和《复仇女神》三部悲剧,分别描写了阿伽门农之死,儿子为父亲报仇以及众女神复仇最后由雅典法庭作出裁决的故事。在追究儿子杀死有罪母亲是否正确的法庭辨论中,双方势均力敌:六票对六票。这时首席裁判官雅典娜作出裁决:儿子无罪,从而宣告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法制精神对血族复仇观念的胜利。
  埃斯库罗斯首创三联剧的悲剧形式,使登场演员由一个增为两个,缩减了剧中的合唱,把韵文对白变为悲剧的主要成份,从而使古希腊悲剧渐趋完善,被誉为古希腊的" 悲剧之父".(3)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
  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496 年——公元前406 年)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生于雅典附近的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他15岁时,正值希腊在撒拉米战胜了波斯人。他作为儿童合唱队的指挥演奏了凯旋之歌。
  后来成为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的友人。20余岁开始写悲剧,公元前468 年参加全希腊悲剧竞赛,超过前辈作家埃斯库罗斯而获头奖。以后六十年中一帆风顺。写了100 多个剧本,但完整流传下来的只有《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隆努斯》、《安提戈尼》、《厄勒克特拉》、《特拉客斯的女人们》、《斐罗克忒提斯》和《埃阿斯》七个剧本。其中《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亚里士多德称它为" 十全十美的悲剧".忒拜王伊俄斯从神谕中得知:其子长大后将杀父娶母,因此对儿子出生后便用铁丝穿过其脚踵捆绑起来,取名" 俄狄浦斯"(双脚肿胀的人),让仆人抛于荒山野外。仆人出于怜悯之心,将孩子送与牧人,牧人又带他到科林斯,正好科林斯王无子,便收为养子。俄狄浦斯于是在科林斯王宫长大并听到自己将" 杀父娶母" 的神谕,他不愿遭此厄运,便离开科林斯王宫,向忒拜国走去。这时他自认为科林斯国王及王后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所以才出外逃避。路途中,在一个三岔路口同一车上老人发生争执,误将老人杀死- -此人正是微服出访的忒拜王,他的父亲伊俄斯——无意中犯了" 杀父" 之罪。
  再说忒拜国内有一个狮身人首的怪物斯芬克斯,拦路叫人猜迷:" 上午用四足,中午用二足,下午用三足走路的,是什么动物." 许多人因猜它不中而被怪物吃掉。俄狄浦斯则正确地解释  为" 人" 从而使斯芬克斯羞愧坠岩而死。于是忒拜国民众拥戴他为国王,并娶前王后为妻——无意中又娶了自己的母亲。
  悲剧开始时,已是俄狄浦斯登上王位的十六年之后了。这位新王虽然受到万民爱戴,可是天不祐民,国内瘟疫流行,一片荒凉。并且有神谕指示:必须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局面才会改变。俄狄浦斯千方百计追查凶手,结果事实证明杀害前王的凶手正是他自己,而且他又作下" 杀父娶母" 的事情,这使他非常痛苦。母亲因此自尽,他也刺瞎自己的双眼,自我放逐行乞,以赎罪孽。
  《俄狄浦斯王》以曲折的剧情和惊人的笔触表现出" 命运主宰人生" 的主题,显示出作者的宿命论观点。但是,诗人的同情完全在人生一边。作者把俄狄浦斯写成一个正直、善良、聪明、为民、一心想逃脱命运主宰的英雄,结果却仍然逃不脱命运的摆布,这就增强了悲剧的氛围。这正表现出当时雅典自由民对尖锐的社会矛盾一面相信自己的力量一面又感到惶惑的矛盾心理。
  《俄狄浦斯在科隆努斯》写俄狄浦斯失明以后的遭遇;《安提戈尼》写俄狄浦斯的女儿替为国而死的的两位哥哥收尸的故事,最后她被判为死刑,是一位悲剧英雄;《特拉客斯的女人们》写德安尼拉听说丈夫在外爱上另一个女人,便听信马怪的话,把一件染有马怪的衬衫寄给丈夫去穿,以便重续前好,结果丈夫全身中毒,不堪痛苦自焚而死,遂酿成悲剧;《斐罗克忒提斯》写这位希腊英雄身存宝弓为国尽力的故事;《埃阿斯》写这位希腊英雄失态自杀的悲剧。总之,索福克勒斯总是在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中寻找素材而演绎出许多悲剧故事。他多写理想化的英雄人物与命运作斗争。但终究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作品反映了雅典奴隶民主政权极盛而衰时期的社会面貌。
  索福克勒斯的戏剧创作结构严谨,情节曲折。他取消了传统的" 三联剧" 形式,改为三出独立的悲剧,把演员增加到三个人,并添设布景,改进音乐,使希腊悲剧有了进一步的革新与发展。
  (4)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
  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 年——公元前406 年)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他也是名门贵族出身,18岁时便写出第一个剧本,可是直到39岁时才第一次获得悲剧奖。他为人沉默安静,不喜活动,爱好绘画、哲学,一味读书写作,终生不任公职,被称为" 舞台哲学家" 和" 诗人中的贤人".公元前408 年应马其顿王的邀请进入培拉宫廷,不久便逝世在那里。
  欧里庇得斯不满于雅典政治,怀疑神的存在。相传他一生写过90余本悲剧,但只有4 次获奖。现存他的悲剧19种,其中以《美狄亚》、《希波吕托斯》、《特洛伊妇女》、《伊斐琴尼亚在奥里斯》、《伊斐琴尼亚在陶里斯》等剧闻名。
  《美狄亚》写一个希腊妇女由爱而恨、勇敢复仇的悲剧故事。希腊王子雅森乘船到科尔基斯去盗取金羊毛,科尔基斯公主美狄亚与王子相爱并用魔术帮他如愿以偿。美狄亚并因此与家庭决裂,随王子回到希腊结婚生子。但不想后来亚森又看上了科林斯王的女儿,便抛弃美狄亚而和科林斯公主结婚。剧本从雅森和科林斯公主结婚开始写起。当时美狄亚集受辱、愤怒、爱怜于一身,心如刀绞,终于升华为复仇的火焰。科林斯王勒令美狄亚带上自己的孩子马上离开王宫。美狄亚心中复仇之计完成,便请科林斯王暂缓一天光阴,马上表面上转怒为喜,并派两位儿子送去华贵的衣服作为他们的新婚贺礼。但是这是她从祖先太阳神的火宫中拿来的一件毒衣,公主一穿便化为灰烬,她的父亲前去救她也被烧死。然后,美狄亚又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并责备雅森背情弃义,随后化为复仇之鬼,乘龙车从屋顶飞上了天空。
  剧中写美狄亚对儿子诀别的言辞十分感人:
  呵,可爱的手,可爱的嘴,可爱的眼睛。
  王家的风度,勇敢的面孔,清秀光明。
  唯愿你们幸福,但不在此地此城!
  你们在此地究何所有,你们的父亲偷人,
  神呵,两颊上红光满面,抚摸也很柔嫩,
  呵,小孩子的幼稚温馨。怎么,我岂瞎了不成.
  我寻找这些可爱的地方总看不清。
  罪恶的翅膀,加速了我的伤心,
  是呵,我知道我正要干出什么罪行,
  但是,愤怒的呼号高过一切的心声,
  愤怒总使人干出最悲惨的事情。
  美狄亚的" 犯罪" 行为实际上是对妇女地位的低下和命运的悲惨的抗争,表现出她的追求幸福、美好和不容罪恶、丑陋的坚强果断性格。她的行为是令人震惊而同情的。
  《希波吕托斯》写的是一个家庭伦理误解悲剧故事:继母因爱上了前子不成功而自杀,父亲却怀疑儿子,造成儿子坠马而死的悲剧。《特洛伊妇女》写特洛伊城被希腊军队攻破之后,那些高贵妇女们的不同命运。《伊斐琴尼亚在奥里斯》和《伊斐琴尼亚在陶里斯》均是写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的女儿伊斐琴尼亚的故事。前者写她在父亲远征特洛伊时被作为牺牲祭神而被女神阿尔蒂米斯所救;后者续写她在陶里斯作了阿尔蒂米斯神殿的持斋女,若干年后,其弟为报父仇杀了母亲因要赎罪奉阿波罗之命前来盗取天降之女神像的故事。十八世纪奥地利大音乐家格鲁克曾将这两个故事编为歌剧在巴黎上演。德国诗人歌德也曾把《伊斐琴尼亚在陶里斯》写成诗和散文。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含有喜剧因素,语言接近口语,尤擅长描写人物心理,对后代剧作家有很大影响。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虽同为戏剧作家顶峰,但情况略有不同,埃斯库罗斯崇拜神灵,遵守传统,其人物伟大崇高,显得神圣;索福克勒斯怀疑神灵,调和传统,其人物优美均称,富于理想;而欧里庇得斯则否定神灵,批判传统,其人物具有个性,更显出人间情怀。由此可见古希腊悲剧作家的历史演进过程。
  (5)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8 年——公元前385 年)古希腊早期喜剧代表作家。古希腊喜剧与悲剧几乎同时产生,但是在阿里斯托芬之前的100 余年间,没有留下什么喜剧作品;在阿里斯托芬之后的中喜剧时期,出现了喜剧作家安提芬尼斯,据说写了三百余个喜剧,但是也没有留传下来。所以,只有阿里斯托芬才是古希腊喜剧作家的" 中流砥柱".阿里斯托芬是一位出身于下层的喜剧作家,少年时代便当剧作家的助手,实地学习舞台装置,举凡悲剧、喜剧、抒情诗,他都学习。公元前427 年,年轻的阿里斯托芬参加竞赛,并获得二等奖,从此,他一直从事喜剧创作活动,名声遍及全希腊、西西里乃至远及波斯。波斯王远征希腊时,曾说过:" 阿里斯托芬所支持的一方就会胜利。" 可见其名声之大。相传他写过44部喜剧,现存《阿卡奈人》、《骑士》、《和平》、《蛙》、《财神》等十一部。
  《阿卡奈人》于公元前425 年勒奈阿酒神节上演,这是一出仅存的最古老的喜剧。这个剧通过农民狄凯奥波利斯单独与敌人媾和从而过着幸福生活的荒诞故事,表达了人们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
  《骑士》写一位名叫德谟斯的执拗老人,落入奴隶的掌握之中,轮番受人控制——揭露了社会中的说谎、伪誓、偷窃、欺骗,对当时的政治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在喜剧竞赛中荣获了头奖。
  《和平》写主人公把一只粪甲虫喂得很肥——这是一种巨大的野生物,在意大利和希腊的沙土地带,经常可以见到它们在滚球——结果他搭乘粪甲虫飞上了天,搞得仆从和女儿们万分烦恼。
  《蛙》是一部以喜剧形式所表现的文艺批评,创作于三大悲剧作家相继离世的时期。故事写埃斯库罗斯与欧里庇得斯都已去世,索福克勒斯现已垂危,阿伽同已退隐去马斯顿。戏剧的守护神狄俄倪索斯决心到冥界去,把欧里庇得斯召回阳界。他乔装打扮,在阴曹见欧里庇得斯和埃斯库罗斯对名誉地位问题进行热烈的争论。后来又有索福克勒斯不愿回到阳界等情节。总之,这个剧本在观众或读者的笑声中讲述了阿里斯托芬的一些文艺观点,其中对真实与理想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埃斯库罗斯  ……我有意摹仿荷马,创造了一些帕特洛克罗斯和凶猛如狮的透克洛斯的各种英雄事迹,鼓励公民一听见号声就学他们的榜样。可是,我当着宙斯说,我从没有创造妓女——一些淮德拉(《希波吕托斯》中的女主人公,爱上了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儿子)、斯忒涅玻亚(爱上了丈夫的客人);也没有人能指出某一个谈情说爱的女人是我创造出来的。
  欧里庇得斯  难道我描写的淮德拉故事不是真事吗.
  埃斯库罗斯  不错,是真事,但是一个诗人应该把这种不道德的事隐瞒起来,而不应该拿出来上演。教训孩子的是教师,而教训成人的则是诗人,因此我们必须说有益的话。
  欧里庇得斯  你满口吕卡柏托斯山,帕耳那索斯高崖,这也算你教训我们的有益的话吗.其实你应该说人说的话才对。
  埃斯库罗斯  但是,你这可怜的傻瓜,伟大的思想和感情要用同样伟大的词句来表达。那些半神采用更有力的言辞也是很自然的,既然他们穿的衣服也比我们冠冕堂皇。《财神》是现存的阿里斯托芬所写的最后一个剧本,与其它作品截然不同。剧中没有人物批评,没有歌队" 对驳场" ——从形式上看已经向中期喜剧过渡——而是一部富于幻想的社会风俗喜剧。象《鸟》一样,从主题思想看,《财神》表现出作者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洞察。如果说,《鸟》通过林间飞鸟在空中建立一个" 云中鹁鸪国" 来表现美好的空想理想的话,那么,《财神》则是对金钱与财富的评价与批判。《财神》的剧情是:克瑞密罗斯治好了财神的眼睛,因而使所有的穷人都得到了财富,过着舒适的生活。但是,人人都富有了,谁还去劳动呢.谁去创造财富呢.因为在当今的社会里,有钱人都是恶棍,一个人一旦成了富人," 便绝无限制地干出坏事情来了。" 诗人在剧中还表达出穷人的品德高于富人的思想。这一思想只有站在自由民立场上的阿里斯托芬才能提出。
  阿里斯托芬从维护因战争而破产的自耕农的利益出发,反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及主战的激进民主派;抨击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衰退时期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运用夸张手法,讽刺当时权贵。恩格斯称他是" 有强烈倾向的诗人".所作喜剧形式自由,语言锋利,对后世喜剧作家影响很大。
  6.古希腊的散文创作
  古代希腊文学,大都以诗歌的形式来加以表现,这就是荷马史诗与古希腊诗剧。散文则用于历史、演讲和哲学等学术论述方面。然而,从文学角度看,那些优美的历史著作、演讲词和哲学论文,也同样可以看成古希腊的文学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1)历史散文方面的成就
  古希腊历史散文作家主要有希罗多德、修席底得斯和色诺芬。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远征记》。
  希罗多德(公元前484 年- 公元前425 年)生于小亚细亚,但后来学会了伊奥尼亚方言。他父母都有社会地位,壮年遍游地中海周围各国及美索不达米亚,各处考察历史、地理状貌及当地风俗习惯。37岁时定居雅典,动笔写《历史》,颇得雅典人好评。这时他和伟大的悲剧作家比较亲密。公元前443 年,他随伯里克利的移民团到意大利,在那里继续写作。
  希罗多德被称为" 历史之父" ,他留下九卷《历史》,写吕底亚的兴亡,波斯的兴起,希波战争的经过以及希腊的胜利。他的历史著作文体明白、亲切,富有诗意。在叙述历史事件中,时有轻松活泼的小故事:据说,薛西斯放弃了雅典,来到斯特里蒙的岸边的艾翁城。从此他不再陆行,把军权交给希达涅斯,叫他带兵到赫勒斯旁,而他自己乘一只腓尼基船回亚细亚。他上船之后,海上起了暴风;由于跟随薛西斯的波斯人很多,船的局势非常危险。国王非常恐慌,高声问水手,人们是否安全。
  回答是:" 决不安全,除非去掉一些群众".于是薛西斯高声叫道:" 波斯人,现在让我看,你们谁是爱国王的;我的安全看来依靠你们。" 他刚一说完,波斯人便先向他鞠躬,然后跳下海去。船轻了,薛西斯安全登陆亚细亚。他刚一上岸,他用金冠赏赐水手,因为他救了国王的命;但是,因为水手使很多波斯人丧了命,所以水手被斩首。
  这则《薛西斯和水手》的故事体现出希罗多德的历史散文风格。希罗多德所论述的时代,是一个英雄人物和哲人先知层出不穷的时代,在写作箴言和具有机智敏捷的答辩才能方面,他们都有惊人的本领,而他以景仰和谦逊的热情,深入洞悉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希罗多德的历史著作内容丰富,涉及广泛,保存了许多历史传说,评论者多把他与荷马相提并论,把他的著作" 确定不移地" 列于欧洲散文文学的源头。
  修席底得斯(公元前471 ——公元前400 年)古希腊历史学家。他生于亚狄加的一个村庄,受过良好教育,并懂军事学。少年时代听到朗诵希罗多德的《历史》,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而发奋要写历史。公元前430 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兴起,他参军并写战地报告文学,后因贻误军机,被判流放。后来他退隐到色雷斯,住了二十年,专心写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修席底得斯写历史态度公正,文体简洁大方,甚至到了崇高的地步。例如,描写公元前430 年伯罗奔尼撒战争时,一方面描写斯巴达人在城外劫掠,另一方面又描写雅典城内大疫流行的情况。作者说:" 灾难的本质就是如此,它重压着雅典人;死亡在城内逞威,劫掠在城外进行。在悲痛中他们永记不忘的,当然就特别是这一诗句了,据老人们说这句诗老早就被人唱着了:- -"多利亚战争来,死亡就离不开".色诺芬(公元前435 ——公元前355 年)古希腊史学家。生于雅典,出自名门,后为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公元前401 年他随同一万名斯巴达和希腊的志愿军,到小亚细亚去帮助波斯王弟小居鲁士向巴比伦进军,以图推翻王兄——当时的波斯王亚塔薛西斯。在巴比伦附近兄弟两军大战,弟弟被哥哥亲手杀死,弟军遂败。色诺芬所属的一万名希腊军,军心混乱,色诺芬便出来鼓励士兵及下级军官,并被推举为领导,带领部队经过千难万险而回到希腊。之后,他被雅典放逐。斯巴达收容他住在艾里斯。他在那里过着平静的生活,努力写他的史书,直到八十高龄辞世。
  色诺芬有两部重要历史著作。一部为《希腊史》,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作;一部是《远征记》,写他从征波斯并领导希腊兵返国的经过,行文明快,有声有色,多年来作为希腊文的初级选本。请看他《远征记》中对希腊军队的鼓励之辞:还有,我们的身体比他们更能忍受寒冷和劳苦;由于神仙们的帮助,我们有更坚决的意志;同时,神们和以往一样赐我们胜利,敌人就比我们更容易受伤和死亡。很可能,你们当中还有旁的人怀有同样的想法,那么,天哪,就别等旁的人来鼓励我们去做高尚的事业,让我们自己首先去激励旁的人发扬他们的勇气。你们要努力做勇敢的队长,比现在的领导者更能负责领导。
  至于我,如果你们愿意带头行动,我愿意追随你们;如果你们指派我做领导者,我不会因我年轻而推辞,我会认为自己足够成熟,可以保护自己而不致受伤。
  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和至交,色诺芬写了《回忆苏格拉底》,表现出这位史学家的杰出才能。《回忆苏格拉底》以生动的文笔记述了古希腊重要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96 ——公元前399 年)实际生活中的大量言论和行动,尤其是苏格拉底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宗教观,从而为我们研究苏格拉底的思想提供了大量素材。此外,色诺芬还有《会饮篇》、《经济学》、《居鲁士的教育》等著作。
  (2)演讲与论辩散文
  在雅典的黄金时代,民主政治很盛,演讲与论辩便成为重要的政治斗争工具,正如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一样。一份来历不明的传统名单上列出十位雅典雄辩家,他们是:安提丰、安多喀得斯、莱什阿斯、伊索克拉特、伊萨乌斯、莱科勾、埃斯喀涅斯、许珀里得斯、狄摩西尼、得那枯斯。
  这份名单虽然很武断,却决定了第一世纪以来为教育目的必读的演说家,而且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安提丰的生平人们知道得不多。他一生为公元前411 年革命准备作了不少工作,并为革命献身。他为革命进行辩护的演说被修西的底斯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说。他还用四部曲训练贵族子弟练习演说论辩术。
  安多喀特斯出自雅典名门,是一位坚强、有胆量的人,因遭受迫害,满腹怨恨。公元前415 年,因参与砍倒赫墨斯石柱像的活动,依据" 凡犯有渎神罪而认罪的" 人,不许留在圣地及公共场所,而被迫流放。后来他在外经商并在公元前403 年大赦令颁布后对公共事业慷慨解囊,从而免予起诉问罪。后又起风波。他有《论神秘派的宗教仪式》和《论和平》等自辩和论政的演说。
  莱什阿斯是一位希腊民主派的雄辩家。公元前404 年三十僭主开始掠夺富有的外国侨民,莱什阿斯兄弟被捕,兄弟遇难,而他逃亡。一时潦倒不堪。
  一年后,三十僭主被推翻,民主派竟通过一道大赦命。当时,莱什阿斯的若干主要演说,试图使大赦令无效。他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僭主整体坚如铁石一块,难逃其咎。
  在古代,莱什阿斯最受人赞赏的是,他有能力深入洞悉各个不同的诉讼委托人的特性,并使他的演说词听起来很" 自然" ,不是出资买来的代笔之词。莱什阿斯是一位专业讼师,一生有400 余篇演说词,其中233 篇被认为是真迹。现在存有34篇,象《反对厄拉托塞尼斯》提出僭主是一个整体,《反对阿戈拉图斯》对大赦令提出异议,以及《反粮商》等,都是他演讲中的名篇。
  伊索克拉特(公元前436 ——公元前338 年)希腊古代著名的雄辩家。
  在他接近一个世纪的生活中,正经历了希腊史上最最多事之秋,——从伯里克理到亚历山大这一段时期。他是一位富有的制笛商的儿子,曾受业于普罗塔哥拉、普若第库拉和苏格拉底。公元前400 年,他回到雅典,做一个职业的演说辞作家和修辞术教师。早期自称是" 玩偶制作" ,晚年则" 高尚雕刻".后来他开设学馆,教授学生——政治家提摩忒俄斯、勒俄达马斯、悲剧诗人忒俄得喀忒斯、历史学家厄福儒斯和忒俄波姆浦斯,雄辩家伊萨马斯、莱科勾、埃斯喀涅斯、许珀里德斯等都是他的学生。
  伊索克拉特在《反对诡辩家》残篇和后来的《关于财产交换的演说》中,费了很大力气为自己解释,前者构成他思想体系的一种纲要,后者为他自己的生活和职业作了详尽的辩护。他认为:哲学是一门陶冶心智的学问,可以增强品性,培养" 一般正确判断" 能力,并能促进高度发展人类最伟大的力量——语言。理想的哲学家应该是对各项科目知识的广博涉猎者。他在《部西里斯颂赞》中肯定了苏格拉底学者们,而在《海伦颂赞》中则辛辣地谈论到所有哲学家。其中论及美与贞操的章节(55-58)几乎是用柏拉图式的谈话体写成,意味深长而娓娓动人。《庆会词》是公元前380 年为庆祝第一百次全希腊奥林匹克竞技大会所作的演说词,是一篇文体庄严的杰作。该文明晰地回顾了希腊近代史及当时的形势,盛赞雅典的存在,呼吁同情希腊的人重振海上联盟的旗鼓,表现出这位政论家的无上权力。这篇演说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可以说是一篇有倾向的泛希腊宣言。两年后,他自己的喀俄斯岛首先响应,随后七十座城邦相继加入雅典同盟,伊索克拉特接受了两年委任,随同提摩忒俄斯将军在各个岛屿和沿海城市订立同盟条件。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中国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身挂六国相印,张仪相秦的故事。
  狄摩西尼(公元前384 ——公元前322 年)古希腊最伟大的演说家。狄摩西尼和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同年生死,但他们二人的政治立场却正好相反。
  亚里斯多德是马其顿王腓力的宾客,是亚历山大的老师;狄摩西尼却是腓力和亚历山大的敌对方面。
  狄摩西尼生于亚狄加,从小口吃。为了学演讲,曾到海边对着波涛练嗓子,把小石子放在口中来纠正发音,登高山以增加肺量,对镜子练习姿势,这样勤修苦练。终于成为举世公认的古今第一大演说家。他的演讲辞简洁流畅,说理明白,谴责力强,气势猛烈,犹如排山倒海。请看他的两段演讲辞:雅典的公民们,非正义、不公正、欺诈和背信弃义绝对不可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些行为只能取胜于一时,或得逞于瞬间,它们极可能在梦幻中花朵怒放,但是时间久了,它们原形毕露,憔悴枯萎,正如一座房屋和一艘船只,它们的底部必需十分牢固;一项政策的基础和根据也必需真实可靠;而马其顿外交上的胜利,并不是在这种基础上取得的。
  ——《奥林提阿克斯》2.10雅典的公民们,当你们肩负着为全国人民的自由和安全而战的重任时,你们不可能做错,决不会错,就是我们的祖先,首先在马拉松与米达作战的祖先,布拉达的步兵,萨拉迈斯和阿忒弥西亚的水兵,以及所有为国捐躯的英勇的战士们,城邦以荣誉埋葬在国家公墓里的,不止是那些成功者或胜利者,也把埃斯喀涅斯一视同仁地安葬在那里!
  ——《论花冠》208 从中可以看出狄摩西尼演讲词的气势和犀利。关于" 花冠" 的争论是在腓力南侵希腊期间。当时狄摩西尼用演讲来鼓励雅典人起来抵抗,后来雅典人虽然吃了败仗,但对狄摩西尼仍很尊重,仍提议赠给他花冠。另一演说家埃斯喀涅斯则极力反对。二人用演讲斗争了六年,以狄摩西尼的胜利告终。
  埃斯喀涅斯到罗得斯设立演讲学校收徒讲学。他的演说辞也很精美,当他把自己的演讲词读给学生时,学生惊异他为什么会失败:可是当他再把狄摩西尼的演讲辞读出时,学生们都狂欢了。这时埃斯喀涅斯也情不自禁地说:" 如果你们听到那家伙亲自讲出来,你们还怎么办." 可见狄摩西尼演讲的魅力。
  马其顿终于征服了雅典。狄摩西尼被迫流亡,最后复国无望,服毒自杀。
  后来雅典人为他树立铜像以纪念他的忠诚。上面刻有这样的两行诗:倘君强壮似聪明,
  希腊难降马其顿。
  (3)古希腊的著名哲学著作
  古希腊的哲人们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不满足于神学对宙宇开辟的解释,而细心寻求" 万物之始" 的学说。其中有阿那克西曼得(公元前611 .-公元前547 年)的" 无极" 说——一切名定的物质都是从无限的无定名的分质组成;埃利亚学派的" 个别" 与" 整体" 的统一说;赫拉克利特(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 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的" 物无常住" 说;阿那克萨哥拉的" 种子" ——类似现代的化学原素——说,等等,都是从科学的角度对世界的生成进行认真的研究。到公元前5 世纪的雅典时期,希腊的天文学、数学、历史、医学和动物学等已开始扎扎实实地进行研究,这又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文化条件。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有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德诺克利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其中以苏格拉底影响最大,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最为著名。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 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残篇中,第一次出现了" 艺术摹仿自然" 的提法。他认为" 对立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最美的和谐乃由不同的东西组成,[一切皆从斗争中产生]。" 自然不是借助相同的东西,而是借助对立的东西形成最初的和谐。例如色彩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不同的音响形成一致的曲调,文法混合元音和辅音构成完整的艺术等。他对世界的辩证理解,对艺术与和谐的认识,给予古希腊美学思想的发展以很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 ——公元前390 年)古希腊哲学家,对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美学观点有很大影响。他没有留下著作,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回忆录》是研究苏格拉底的重要文献。
  传说,苏格拉底出身于一个石匠的家庭,但是有很高的德行。他劝导年轻人要热爱德行,谨慎为人,不要犯罪,要运用理智而不要使用暴力。苏格拉底是人民的朋友,他热爱人类。有人向他求教,他从不拒绝,总是以其丰富的学识毫不吝惜地向所有人施教,从来没有向人索要过报酬。他衣衫褴褛,吃苦耐劳,把精神专注在事业之上,喜欢有价值的朋友,共同探讨真理。因此,苏格拉底成为当时影响巨大的青年导师。雅典统治者诬陷苏格拉底亵渎神灵,判他以死罪,他临危不惧,慷慨陈辞道:投票判我死刑的人们,再过几天,你们盼望的好事就要到来了。我的生命旅程已近尾声。可是我死后要不了多久,人们就要诅咒你们杀害了苏格拉底。你们也许会说我申辩无力不能免却死罪;但我实际缺少的不是辞令,而是厚颜无耻、哭哭啼啼。我从前在危难中不肯卑躬屈膝,我现在也不愿失节苟活。无论在战场上还是法庭上,任何人都不能不择手段贪生怕死。现在我被你们判处死刑,行将离世;但事实却已判定你们造孽,你们不公正。你们将会受到惩罚,甚残酷远甚于你们判处我死刑。你们以为杀死我就能禁止人们指责你们的过失,这是绝对办不到的。
  ——柏拉图:《申辩篇.苏格拉底的绝命辞》苏格拉底留给后人一个极其光辉的哲学家的形象。
  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 年)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
  在哲学上,发扬了其师琉喀浦斯的原子学说——认为万物由不可再分割的原子构成。他是" 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著作涉及哲学,数学、修辞及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在艺术的起源问题上,他主张唯物主义的模仿说,认为不研究就不能获得艺术,但也非常重视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在他的著作残篇中,有一些至理名言。如" 言辞是行动的影子。""有些人,对我们这有死的自然之身的解体毫无所知,但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恶行,就一辈子虚构着关于死后的来世生活的荒唐神话,而受着烦恼和恐惧的折磨。"
  与德谟克利特同派的还有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公元前341 - 公元前270 年)他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反对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理论,否认神是" 第一推动力" 的观点,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实在。他还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流射说——流射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感觉——认为感觉本身无所谓错误,错误只在于对感觉的解释和判断。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提出了原始的" 社会契约说".在伦理观上,主张人生的目的在于避免痛苦,使身心安宁,怡然自得。著作多亡佚,存有致友人书信三篇及若干片断。
  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出身于雅典贵族,早年从师哲学家苏格拉底求学,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所以,在其著作中常以苏格拉底作为自己观点的代言人。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权以破坏宗教和毒害青年的罪状处死后,柏拉图曾游历埃及等地。回雅典后,他创办学园,授徒讲学,并撰写哲学对话录,直到逝世为止。
  柏拉图的对话录对希腊文学有很大的贡献。它的特点是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解决疑难,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层层深入,使读者不但看到思辩的结果,还看到思想发展的过程。下面是《理想国》中史拉西马柯与苏格拉底的对话:
  (史拉西马柯几次想要插话,均为他人劝阻,此时见辩论稍停,他勃然而起,大声咆哮。)
  史 苏格拉底,你是多么愚顽不化。你若想要知道什么是正义,就应该回答别人的问题,而不要只以驳斥他人的回答为能事。
  苏 我们的讨论虽有失误,但非故意为之。正义比黄金更宝贵,我们怎敢不尽力探讨。只是力量微薄,不能获得。你富有才识,无所不知,望你不吝金玉,使我们茅塞顿开。
  史 好吧,我来告诉你,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政体有专制、民主、贵族之分,政府是每个城邦的统治力量。政府依据自己的利益亦即强者的利益制定法律,守法就是正义,违法就是不正义。总之,到处都存在着目标的正义的原则,即强者的利益的原则。
  苏 你把正义说成是强者的利益,但是统治者也会犯错误,会给人民带来损害。那么服从统治者的损害是否也是正义呢.
  史 你的议论简直是一种诬陷。名副其实的统治者决不会犯错误,臣民也必须服从他的指挥。
  苏 各种技艺都有自身利益,这就是使自身完善。医生治病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疾病是否治愈。同理,统治者在实行统治时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被支配者,即弱者的利益。所以统治者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前提。
  ……
  柏拉图的对话录总共有四十多篇,内容涉及政治、伦理、文艺、教育以及当时争论的一些哲学问题。《理想国》体现了他的政治纲领;《斐德若》讨论了修辞学和辩证法;《会饮》谈到了审美教育;《法律》涉及到理想国的社会组织等。这些对话中的主要发言人都是苏格拉底,论敌则大半是诡辩派的哲学家。
  柏拉图生活在雅典贵族失势、民主派当权的时代,他提倡贵族政治,反对民主制度。在哲学上,他继承苏格拉底,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
  他把" 理式" 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第一性的真理,认为感官接触的世界只是" 理式" 世界的摹本或幻影。由此推论到爱情,则应是从人世间美的形体窥见了美的本体以后所引起的" 理式" 的爱慕,而不应被利害关系和情欲所迷惑。这就是后世所说的" 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柏拉图从唯心主义的理想模式出发,攻击诗人反映现实只是" 模仿的模仿" 、" 影子的影子" 、" 和真理隔着两层".认为表达情感和欲念破坏了宗教信仰,起了伤风败俗的作用。文艺应该以理想为模式为社会政治服务。
  他认为创作需有灵感,但这种灵感只是对神的理解与体验。因为" 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做诗或代神说话。" 他曾用一首《谢神歌》为例说道:"神好象用这个实例来告诉我们,让我们不用怀疑,这类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 (《伊安篇》)后来,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由普洛丁努斯发展为新柏拉图主义。这种新柏拉图主义同基督教神学结合在一起,在哲学和美学方面对欧洲统治了一千多年。柏拉图和新柏拉图思想在后来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浪漫主义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 年- 公元前322 年)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他生在马其顿,父亲是御医。他21岁时赴雅典师从柏拉图学哲学。柏拉图死后,他回到马其顿,当了亚历山大的教师,到亚历山大即位东侵,他又回到雅典开办一所学校授徒讲学,撰写哲学和科学著作。他被但丁称为" 所有有知识的人中的大师".亚里斯多德将科学分为三大部分:一、理论的科学,包括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二、实践的科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三、创造的科学,即诗学。他认为" 分析学" 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亚里斯多德不仅是形式逻辑的奠基人,而且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被恩格斯称为" 古代世界的黑格尔".其主要著作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在文艺理论方面,亚里斯多德利用他特有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对希腊文艺作了理论性的总结。首先,在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方面,他认为:" 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写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的事。" (《诗学》第九章)这就推翻了柏拉图认为艺术只是" 影子的影子" 的论点。他认为悲剧" 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模仿;用的是由各种雕饰来提高的语言,不同的雕饰用在不同的部分;方式是通过动作而不通过叙述;引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他还指出悲剧的时间不应无限制的延续。这些观点后来被古典主义者引申为悲剧的三一律。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为西方的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两千多年来一直有深远的影响。
  7." 希腊化" 时期的文学概况
  公元前4 世纪下半叶,马其顿征服了整个希腊。亚历山大逝世(公元前323年)后,庞大的帝国分化为几个王国,各自实行中央集权制,此后二百多年间,希腊各城邦相对独立,时而掀起反马其顿的斗争。公元前146 年,希腊为罗马所灭。
  自公元前4 世纪末至公元前2 世纪中叶,希腊文化在东方广泛传播,并和东方文化互相交流,这一时期被称为" 希腊化" 时期。这时的文化中心已由雅典移至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当时的科学、艺术、哲学相当发达,学术界注重书籍整理,建成了规模空前的大图书馆和博物馆。但古希腊文学至此已近尾声,文学脱离政治和群众,讲究词藻,有学究气味和伤感情调。比较有成就的是新喜剧、拟剧、田园诗和史诗。
  新喜剧是希腊化时期的产物。当时剧场已不再是群众性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而成为富人的娱乐场所。新喜剧往往通过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表现贵族青年男女要求自由独立的愿望,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格雅致,而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其人物有食客、兵士、艺妓和家奴等,其中常常把奴隶写得聪明机智。新喜剧氏于讽刺,剧中没有天神出现,也没有合唱队,一般分五部分,中间穿插歌舞。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是米南德。
  米南德(约公元前342-公元前292 年)出身贵族,写过一百多部喜剧,得过八次戏剧奖,只传下《恨世者》和一些残篇。《恨世者》和残篇《评判》等剧的主题都在劝善规过,提倡宽大仁慈,以调和社会矛盾。剧本注意人物性格描写,结构紧凑,语言通俗而富有个性。后来通过罗马剧作家的改编,对后世欧洲喜剧尤其是风俗喜剧,发生了影响。
  拟剧起源于巫师祭神时的歌唱表演,这是一种短剧,在街头演出。常写日常生活,讽刺风俗习惯,风格粗俗。它对中古意大利和其它国家的民间喜剧有影响。
  公元前3 世纪的田园诗人忒俄克里托斯(约公元前310-前245 年)写了不少描写西西里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的诗,诗句优美,清新可爱,对后世欧洲带有贵族倾向的诗歌有很大影响。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几部史诗,其中比较著名的是阿波罗尼俄斯(约公元前295-公元前215 年)的《阿耳戈号航海记》,描写希腊王子在美狄亚的帮助下取得金羊毛的故事。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情调,对美狄亚的恋爱心理作了生动的描述。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它首先在罗马文学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在中古的西欧,它遭到摈弃和埋没,只是在拜占廷文化中保存了一部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它又重新被发现。希腊文学中以人为本的现世精神被后世资产阶级发展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文艺复兴之后,它受到不同时代的欧洲作家的重视。近代又由于欧洲文化的传播,具有了世界意义。古希腊文学是全人类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和影响深远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三、希伯来民族的文学经典——《圣经.旧约》
  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圣经.旧约》是古希伯来民族的文献汇编,它集中了古希伯来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文学成就。《旧约》作为希伯来民族的文学总汇,与希腊、印度、中国的古代文学并列,而成为辉煌的世界古代四大文学宝库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产生着深广的影响。
  1.希伯来民族的兴衰
  (1)希伯来民族的出现及发展
  现在的巴勒斯坦古时称迦南,它是地中海东岸一带的狭长沿海平原,东临约旦河谷地及死海洼地,南接西奈半岛。迦南境内风光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沟通埃及和两河流域的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经商和战略意义。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这里定居的迦南人已经脱离游牧生活而经营农业。迦南人在周围的埃及、亚述、波斯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的影响下,创造了丰富的" 迦南文化".原在阿拉伯半岛西南部过游牧生活的希伯来人约于此时迁到幼发拉底河下游居住,后来逐渐向北迁移。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侵入了号称" 到处流着奶和蜜" 的迦南地区。当时的迦南人把从幼发拉底河那边过来的人称作" 希伯来人" ——从河那边过来的人。以后外来人与当地人同居相处,形成了希伯来民族。
  希伯来民族形成以后,由于饥荒,又迁居到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去放牧。
  到公元前13世纪时,希伯来人因不堪受埃及法老的压迫,在摩西的率领下逃出了埃及,再次进入迦南。此后200 年间,经历了长期战乱,特别是与从地中海与爱琴海诸岛入侵的非利士人的斗争,更为激烈,并由此出现了一些英雄人物。这就是希伯来民族的产生及其建国以前的漫长历史发展时期。
  (2)希伯来统一王国的形成
  公元前11世纪左右,希伯来人在同非利士人的战争中,乘埃及国力中衰之机,先后在迦南地区的南北建立起两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位于死海以西山区南部的叫犹太部落;位于巴勒斯坦北部地区的叫以色列部落。公元前1030年,以色列部落的扫罗(公元前1030- 公元前1010年)被推为第一任国王,统辖以色列和犹太两个部落,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联合王国。后来,扫罗在与非利士人的战斗中伏剑身死。犹太部落的大卫乘机登上王位(公元前1010- 公元前970 年),迁都耶路撒冷,与四周的部落不断进行战争,并把非利士人赶出了以色列和犹太地区境外。大卫是希伯来的统一者和奠基者,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有远见的外交家。大卫重视商业贸易,控制和拓展了从腓尼基到埃及的通商大道,促进了本国和周围各国的经济繁荣。从此,犹太人开始有了关于经商贸易的传统。
  大卫的儿子所罗门也是一位出色的执政者、外交家、建设者和商人。他于公元前970 年至公元前930 年在位。他执政期间,是希伯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所罗门把耶路撒冷建造成一座名城,其所建神殿成为犹太教唯一的中心和象征。
  (3)希伯来民族的历史结局
  所罗门逝世以后,以色列人另立自己的宗教中心。加上埃及的从中挑拨,这个由大卫和所罗门建立起来的统一王国终于在公元前922 年重新分裂为南北对峙的两个国家——犹太王国和以色列王国。公元前722 年,亚述帝国攻灭了北部的以色列王国,两万七千余人被迫迁至美索不达米亚,以色列王国的历史宣告结束。公元前586 年,新巴比伦帝国焚毁耶路撒冷,灭了犹太王国,并劫走五万多犹太人到巴比伦为奴,其中包括国王、王公贵族、能工巧匠、男女歌手等,造成了古代东方历史上著名的" 巴比伦之囚" 事件。公元前538 年,波斯帝国打败新巴比伦王国,为了进攻埃及的方便,把囚禁在新巴比伦的犹太人放回巴勒斯坦,让其重建都城耶路撒冷。其后几百年间,希伯来人又多次遭到波斯、马其顿以及罗马等外族的侵入,大批希伯来人流落到地中海周围以及欧洲内地。公元70年,重建都城耶路撒冷和神殿又被毁坏,希伯来民族的历史到此基本结束。
  2.犹太教的创建及其经典
  希伯来人当初从幼发拉底河而来,所以在许多神话和传说中都和巴比伦的传说类似。迦南人也是泛神信仰。最初,希伯来民族同东方各民族一样,都是崇拜山川木石的民族。后来有了祖宗崇拜,但也不是一神信仰。摩西教希伯来人信耶和华,但不否认别的民族有他们自己的神。但到后来,尤其是犹太人做了" 巴比伦之囚" 之后,他们把满腔希望寄托在耶和华身上,认定只有耶和华才是唯一的真神,其他各民族的神统统被否定了。后来,犹太人陆续受到波斯、希腊、罗马的统治,他们也失去祖国散居世界各地。但是,他们心目中一直认为他们是雅赫维(即基督教所称的耶和华)的" 特选子民" ,由摩西传下来教义、教规,进而形成了作为犹太民族团结纽带的犹太教。犹太教的教义全部包括在《圣经.旧约》之中,有《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录》三部分内容。
  《律法书》又称作《法典》、《经书》、《立法》、《摩西五经》,一共有五卷——《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传说是创国英雄摩西受命于天而写成的,于公元前444 年正式定为犹太教的经书。其内容是犹太教所订的教规与经典,故而被称为" 经" 或" 律" ,成书时间最早。
  《先知书》的希伯来原文的含义是讲说者或告知者,所告知的内容并不一定都涉及到未来。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先知书。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第二部分——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小天知书》。其中心内容是记载希伯来民族的历史并由此阐述犹太教教义,评论各种社会问题,劝告人们敬神守法,预言凶吉祸福,记述自然与社会的奇闻异事等。约成书于公元前8 世纪到公元前3 世纪之间,正是希伯来民族多灾多难的时代。
  《圣录》又称《文苑》、《诗文集》、《杂著》,包括诗作《诗篇》、《雅歌》、《箴言》、《传道书》、《耶利米哀歌》,小说《路得记》、《以斯帖记》、《但以理书》,诗剧《约伯记》等9 卷,是《旧约》中成书最晚的部分,约在公元前400 年至公元前150 年之间,其进入经书的时间有的可能在公元之后。诗文集是《旧约》中文学作品的主要部分,在希伯来文学之中成就最高,是古代世界文学的珍品。
  3.《旧约》的文学内涵
  《旧约》作为希伯来文学的总汇,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1)《旧约》中的远古神话传说
  《旧约》中汇集了优美的远古神话传说,有关天地起源、人类创造、伊甸乐园、洪水方舟等优美奇妙的动人故事。
  a.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创世纪》中说,最初,上帝创造了天和地。
  那时,大地一片汪洋,空虚混沌,非常黑暗。上帝第一天创造光明,分出光、暗,从此白昼为光,黑夜为暗。第二天造出苍穹,云雨与空气。第三天分出陆地、海水,并让地上长出青草、蔬菜、果树。第四天为白昼造了太阳,为黑夜造了月亮,并定出节气、日月和年岁,同时还造了星辰。第五天造出海中鱼类,水中生物,空中飞鸟。第六天造出地上的昆虫、牲畜、野兽等,然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体相貌用地上的尘土创造了人类,并要人类管理海中的鱼,空中的鸟以及地上各种生物。上帝创造出天地万物之后,便在第七天休息。于是这一天便被圣化为万世的节日,这就是每周一个礼拜天的由来。
  这个神话与中国古代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和女娲用黄土造人的神话颇有相通之处。都反映出原始人类对开天辟地的幼稚幻想,同时也反映出原始人类要探索宇宙生成奥秘的意识活动成果。尽管这种意识活动并不科学,却含有积极意义。神话说,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要人类去管理世界万物,这正曲折地表现出人类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创造了神并有一种朦胧的征服自然的豪迈思想。
  b.关于伊甸乐园的神话。上帝亚卫用土造了世上第一个男人,取名亚当。
  接着,在东方富饶的平原上造了一个伊甸园,让亚当在那里照管、耕作。园子里有条大河,滋润着园中的植物。大河在它流出园子的地方分成四条大川:一条是比逊河,那里有成色最好的金子,有芬芳的松香与红色的玛瑙。一条是基训河,环绕着古实那地方。一条是底格里斯河,向亚述东边流去,一条是幼发拉底河。乐园里有许多果树,中央长着智慧树和生命树。上帝亚卫允许亚当随意吃各种果树上结出的香甜可口的果子,只是禁止吃能分别善恶的智慧树上的果子。
  上帝亚卫看到亚当独居,便把各种飞禽走兽引入乐园,引到亚当身边。
  不过亚当仍然没有人作伴,感到非常孤独。上帝亚卫趁亚当睡熟的时候,取了他的肋骨和肉造了世上第一个女人,取名夏娃。开始时,他俩都赤身裸体,不觉羞耻。后来,由于蛇道出了智慧果的真情,夏娃又觉得智慧树及智慧果长得非常可爱,便偷尝了一个果子,并劝亚当也尝一个。他俩偷吃过智慧果子以后,顿时心里明亮起来,产生了智慧与羞耻之心,便用无花果的树叶编织起来盖着裸体遮羞。上帝亚卫为此大发雷霆,惩罚蛇永远用肚子在地面上爬行,终生吃土,并且与人结下不解之怨。上帝诅咒夏娃,让她增加怀孕的痛苦,并且恋慕丈夫,受丈夫管辖。上帝又诅咒亚当终身劳苦,必得汗流满面才能糊口,直到终生。上帝用兽皮做衣裳给他们穿,又担心他们再偷吃生命树上的果子而长生不老,便把他们逐出伊甸乐园,并安排一位长翅膀的手持喷焰宝剑的天使把守伊甸乐园的大门。
  这则神话反映出原始人类生存方式的一些进化。伊甸园实际是人间生活环境的理想化反映,上帝关于夏娃、亚当的诅咒,正是人间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的曲折反映。人类羞耻心的产生正是与智慧的发展同步前进的,这是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因而应该肯定。
  c.关于洪水方舟的神话。亚当活到930 岁时去世,亚当和夏娃的后代逐渐繁衍遍及世界大地,并且因有原罪烙印而充满怨恨和恶念,相互无休止的争夺撕杀。大地到处充满罪恶与暴行。上帝由此后悔不该创造人类,便决定连续下降40天暴雨,以洪水毁灭人类及世界万物。然而,上帝又舍不得将自己亲手创造的物种全部毁灭,并希望听话的新一代人和新一代动物能够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便为安分守己的挪亚一家通风报信,叫这位已经600 岁的挪亚事先造好一条方舟,到洪水来临时,可以免受灾难。
  于是挪亚动手制造了一条长300 肘、宽50肘、高30肘的方舟,方舟的缝隙中都涂满防水的松脂。然后携带妻子、儿子、儿媳及各种雌雄成双的动物躲进方舟。这时大雨滂沱,下了40昼夜,大地一片汪洋,洪水过150 天之后才退,方舟以外的生物全都毁灭了,只有挪亚的方舟漂在水面上安然无恙。
  上帝惦记着挪亚的方舟,于是停雨起风,可是水退得很慢。约过了10个月之后,挪亚打开方舟的窗子,先后放出乌鸦和鸽子试探外部情况,没有落脚地点,又飞了回来,又过了7 天,挪亚又放出一只鸽子出去试探,傍晚,鸽子衔着一片新的橄榄叶子回来,表明大地上的某些地方已露出了干地。再过7 天,挪亚再放出鸽子,鸽子因地上水已退尽,便没有再返回方舟。一年之后,大地恢复了原貌,挪亚和他的家人带着各种动物走出方舟开始了新的生活。
  挪亚感谢上帝之恩,设坛献祭。从此,上帝再不惩罚人类,并在天上挂出七色彩虹,作为与地上一切生灵立约的标志。从此人和动物才得以繁衍下来。
  考古成果证明,关于远古洪水的传说并非古人的臆造,而是洪荒时代特大自然灾害在原始初民心灵上的回声。挪亚方舟的神话真实地反映出洪荒时代水灾对人们的严重危害,流露出希伯米人战胜洪水灾害的强烈愿望。这位挪亚(也译作" 诺亚")应该说是远古人类中的一位英雄,他制造方舟,放鸽试飞的举动表现出当时人类的聪明智慧。而鸽子发现陆地后所衔回的橄榄枝也成为和平幸福的象征。
  (2)《旧约》中的几篇故事性作品
  《旧约》中的几篇故事性作品主要反映了希伯来民族历史上几位英雄人的业绩,他们在创建犹太和以色列统一王国的过程中为民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人们把他们当神看待。这些英雄人物包括亚伯拉罕、雅各、约瑟、摩西、大卫、所罗门以及参孙等。《出埃及记》,《撒母耳记》、《士师记》就是其中的名篇。
  a.《出埃及记》。《出埃及记》记载:以色列人在雅各的带领下来到埃及后,繁衍茂盛,引起了埃及人的恐惧。于是,埃及人派督工管辖他们,加重负担苦害他们,并且对接生婆说:" 看他们临盆的时候,若是男孩,就把他杀了;若是女孩,就留她存活。" 有一对以色列人夫妇生了一个儿子,见他长得俊美,就藏了三个月。后来不能再藏了,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苇中。法老的女儿来到河边洗澡,发现了箱中的孩子,很可怜这个希伯来小孩,便收养了他。一直在河边看动静的小孩的姐姐又提议为孩子找一个希伯来保姆——其实正是小孩的母亲。这样,孩子和他的母亲便在善良的埃及公主身边生存了下来。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希伯来人的英雄人物摩西。
  后来摩西长大,看见一个埃及人打希伯来人的一个兄弟,他左右观看,见没有人,就把埃及人打死了,藏在沙土里。第二天他出去见两个希伯来人争斗,就对那欺负人的说:" 你为什么打你同族的人呢." 那人说:" 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呢.难道你要杀我象杀那埃及人么." 摩西由此知道杀人的事情泄露。便逃往米甸居住。以后又因作善事娶妻生子,得到魔法,成为上帝  的代言人。
  《圣经》上说,上帝赋予摩西三种法力:使他能将手杖变成蛇,能传染或治好麻疯病,能将河水变成血。并且能将这些法术在埃及人面前灵验。这样,他便有了号召同胞的威望和与埃及作斗争的力量。埃及人不甘心失去希伯来人这些做工的奴隶,便极力惩罚他们。摩西决定借助法力制造十大天灾与埃及法老斗争——使尼罗河水变红,牲畜死于瘟疫,人身长满脓疮,天降冰雹,地生蝗虫,长夜漫漫,杀死埃及人的长子及头生牲畜等。埃及法老慑于上帝和摩西的威力,只好同意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走埃及。于是,在埃及受尽奴役之苦的以色人,在摩西的组织率领下逃出埃及,经过了40年之久的辗转跋涉,经过了上帝亚卫的严酷考验,终于回到" 到处流着奶和蜜" 的故乡迦南,重新建立自己的家业。上帝亚卫在西奈山巅召见摩西,与以色列子民立约:信奉耶和华为唯一的神;不雕刻、跪拜和信奉任何偶像;不妄称上帝之名;第七天为圣安息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好淫;不可偷盗;不做假见证;不贪恋财色。这就是著名的" 摩西十诫".后来它成了希伯来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犹太教的最高律法。摩西自然成为上帝亚卫的全能代表。
  这篇历史故事,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与神奇色彩,在宗教的纱幕中透露出现实精神,反映出希伯来民族的艰苦斗争历史。摩西的英雄形象表现出希伯来民族不甘心被压迫,被奴役的反抗斗争精神和充满幻想的必胜信念。
  b.《撒母耳记》。《撒母耳记》以以色列祭祀撒母耳为线索,记述了希伯来人的两位英雄人物:扫罗和大卫。扫罗是一位嫉贤妒能的英雄,而大卫则是一位勇力超群,一心为民的盖世英雄。其中第十七章记述,耶西的儿子大卫,小时候是个牧童。一日,为三位当兵的兄长到军营送饭,听说扫罗的军队对非利士人作战失利,他便向扫罗请缨上阵,说自己在放羊时,常常遇到豺狼虎豹,曾用拳头击毙袭击羊群的熊和狮子,扫罗便答应了。当时披坚执锐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亚在阵前叫骂40日,无人敢敌。哥利亚根本看不起大卫,挥刀直取大卫首级。大卫机智地用弹弓发石子打中哥利亚的脑门,哥利亚一头栽倒在地上,大卫趁机飞跑上前,从哥利亚的手中夺过钢刀来,杀死了哥利亚,使得非利士人群龙无首,落荒而逃。他以此成为希伯来民族的英雄而受到扫罗王的嫉妒。第十八章这样写道:大卫打死了那非利士人,同众人回来的时候,妇女们从以色列各城里出来,欢欢喜喜,打鼓击磬,歌唱跳舞,迎接扫罗王。众妇女舞蹈唱和说:" 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 扫罗甚发怒,不喜悦这话,就说:" 将万万归大卫,千千归我,只剩下王位没有给他了。" 从这日起,扫罗就怒视大卫。
  次日,从上帝那里来的恶魔,大大降在扫罗身上。他就在家中胡言乱语。大卫照常弹琴。扫罗手里拿着枪,扫罗把枪一抡,心里说:" 我要将大卫刺透,钉在墙上!" 大卫躲避他两次。扫罗惧怕大卫,因为耶和华离开自己与大卫同在。所以扫罗使大卫离开自己,立他为千夫长,他就领兵出入。大卫做事无不精明,耶和华也与他同在。……以色列和犹太众人都爱大卫。
  后来,大卫出任以色列和犹太统一王国的第二任国王,为希伯来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卫的故事在欧美广为流传,许多人愿借" 大卫" 这个词来用作自己的名字。
  c.《士师记》。《士师记》写了希伯来民族古代一些英雄人物,其中参孙的故事尤其感人。
  参孙是上帝亚卫赐恩给玛挪亚的妻子所生的男孩。作为对赐子的回报,天使要求参孙父母保证参孙出生以后,不得饮洒,不得理发。参孙小时候就力大无穷,有勇有谋。长大后成为以色列的英雄人物。有一次他遇见一头猛狮对他吼叫,他便如同撕裂羊羔似的撕碎了那只猛狮。参孙同非利士人打仗时,曾用一根驴颊骨作武器杀死一千敌人。以色列人感谢他的战功,让他当了士师——掌管刑狱、诉讼的官员。不过参孙有个痴情的弱点,易受钟情女人的摆布。非利士人想害死参孙,便想从这里下手。后来,非利士人用金钱收买了参孙的情妇大利拉。大利拉是非利士人,她先后四次哄骗参孙讲出力大无穷的秘密,参孙前三次都没有暴露,第四次大利拉便使劲娇嗔、撒泼,百般纠缠,参孙终于吐露了真情。原来他的力量来源于头上的七条发绺。于是,非利士人趁参孙睡着时,剪掉他的七绺头发,使他违背了上帝亚卫的戒约,因而丧失力量。非利士人抓住参孙,挖掉了他的双目,关进暗牢推磨,当驴作马。后来,参孙的头发又渐渐长起来。一天,非利士人聚在大衮神庙举行大祭。当他们唱得半醉之时,把参孙从暗牢提到庙内,让他弹琴助兴解闷,使这位落难英雄受到极大污辱。
  大衮神殿是一座高大的建筑,巨柱托顶,十分雄伟。当时庙里聚着三千多人在观看参孙受辱。参孙心中激起复仇的怒火,默默地祈求上帝亚卫赐给他力量,然后叫把他从暗牢里领出来的童子帮他到神庙的大柱跟前,参孙一手抱住一根大柱,使尽平生的力气往怀里拉,两根庙柱顿时折断,庙宇顷刻倒塌,压死了所有在场的非利士人,自己也与他们同归于尽。
  这个故事歌颂了参孙超凡入神的力量和可歌可泣的业绩,表现了希伯来人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可贵品格。参孙是一位有缺点的悲剧英雄,正是他的缺点导致了悲剧的产生,同时也正是他的悲剧完成了他的英雄壮举。参孙为力大无穷的巨人形象在欧洲长期流传。英国诗歌之父乔叟在他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吸取了这个情节,后来,英国作家弥尔顿又以这个故事为题材创作了悲剧《力士参孙》。
  《旧约》中许多故事性的作品,从宗教意义上来看,是对宗教信念与诫律的故事性演绎,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是古代希伯来民族对于自己民族历史英雄的神化与讴歌。这些故事交织着神话想象,民间传说与历史的真实情况,作品往往以夸张和幻想的艺术手法,脱俗超凡的情节表现出主人公的神奇力量和人们的理想愿望,从而产生出艺术魅力。
  (3)《旧约》中的诗歌与箴言
  《旧约》中的诗歌,从内容看,有劳动歌谣、英雄战歌、颂神诗、爱情诗、哀歌等;从形式分有抒情诗和哲理诗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抒情诗——包括《诗篇》和《耶利米哀歌》。并附带讲讲《雅歌》。
  《诗篇》是《旧约》中最大的抒情诗集,分为5 卷,共收诗150 首。《诗篇》中的诗多数可以合乐歌唱,往往注有" 交与伶长" 、" 用丝弦乐器" 、" 用吹乐器" 等字样。很可能是耶路撒冷教堂中使用的乐歌。也有些诗歌注有" 调用麻哈拉" 、" 调用百合花" 、" 调用第八" 、" 调用远方无声鸽" 、" 调用休要毁坏" 等字样,这种写作方法很象中国古代的填词。
  a.关于" 大卫的诗".《诗篇》中有许多诗注明为大卫所作,因而《诗篇》又称" 大卫的诗".大卫是希伯来民族一位十分突出的领袖人物。这位牧童出身的英雄,生存于公元前11世纪,他的作品比希腊荷马的作品还早。
  但是《诗篇》并不全是大卫所作。因此,所谓" 大卫的诗" 其实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大卫所写的诗,二是献给大卫的诗。例如第四篇小字说明:" 大卫的诗,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 其内容是:显我为义的上帝阿,/我呼吁的时候,/求你应允我。/我在困苦中,/你曾使我宽广。/现在求你怜恤我,/听我的祷告:/你们这上流人哪,/你们将我的尊荣变为羞辱,/要到几时呢!/你们喜爱虚假,/要到几时呢!/你们要知道/耶和华已经分别虔诚人归他自己。/我求告耶和华,/他必听我。/你们应当畏惧,/不可犯罪。/在床上的时候,/要心里思想,/并要肃静。
  《诗篇》第四十七篇小字注明:可拉后裔的诗,交与伶长。" 诗句是:万民哪,/你们都要拍掌,/要用夸胜的声音向上帝呼喊。/因为耶和华至高者是可畏的,/他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他叫万民服在我们以下,/又叫列邦服在我们脚下。/他为我们选择产业,/就是他所爱之雅各的荣耀。/上帝上升,/有喊声相送;/耶和华上升,/有角声相送。/你们要向上帝歌颂,/歌颂!
  /向我们的王歌颂,/歌颂!……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诗篇》的不同作者对象。
  b.《诗篇》的思想内容。《旧约.诗篇》的基本主题是赞颂上帝亚卫,歌颂上帝亚卫拯救希伯来人的功德,惩恶扬善的圣明公正,祈求得到上帝亚卫的训诫,赦宥、蔽护、保佑。也有些诗作在赞美上帝的同时,表达了对贫弱病残者的同情,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希望。例如第一百四十六篇这样写道:你们要赞美耶和华。/我的心哪,/你要赞美耶和华!/……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他守诚实,/直到永远。/他为受屈的伸冤,/赐食物与饥饿的。/耶和华释放被囚的。/耶和华开了瞎子的眼睛。/耶和华扶起被压下的人。/耶和华喜爱义人。/耶和华保护寄居的,/扶持孤儿和寡妇,/却使恶人的道路弯曲。/耶和华要作王,/直到永远。/锡安哪,/你们的神要作王,/直到万代!/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有的诗句包含着对为人处世的启示和训诫。如" 一个义人所有的虽少,强过许多恶人的富余。""人在尊贵中而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类一样。" " 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 也有的诗表现出民众的苦难命运。如第一百三十七首诗表现了希伯来人被囚禁在巴比伦的凄凉悲伤情景,抒发了他们怀念故国的深情和强烈的复国愿望。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说:" 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 /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们右手忘记技巧。/我若忘记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喜乐的,/情愿我们舌头贴于上膛。/耶路撒冷遭难的日子,/以东人说:" 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 /耶和华啊,/求你记念这仇,/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报复你象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拿你的婴孩摔在盘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
  可谓遭遇惨痛,对敌人恨到咬牙切齿。
  总之,《诗篇》是《旧约》中文学性很高的作品,是抒情诗的代表之一。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马丁.路德根据《诗篇》第四十六首改编而成的著名颂歌,被誉为"16 世纪的马赛曲".《耶利米哀歌》传说为希伯来历史上最著名的先知耶利米所作。耶利米是祭司后裔,生于犹太王西底加当政的时代,活动于公元前626 至公元前585 年间,亲眼目睹耶路撒冷被焚,亲身经历了祖国的沦亡遭遇。他热情善感,忧国忧民,自认为是上帝所选之民,固而终身不娶,沉痛宣道,被后世誉为" 流泪的先知".他一生多次遭受宫廷奸党诬陷,身受迫害,但他终生不悔,满怀悲伤和愤怒,和着血泪和痛苦写下了《耶利米哀歌》。
  《耶利米哀歌》共5 章,构成一幅抒情组诗。第1 章哀叹耶路撒冷陷落敌手之后的败落景象,悲惨境遇,祈求上帝给巴比伦应有的报应。第2 章描写耶路撒冷遭受空前浩劫后的悲伤、凄苦,谴责侵略者的罪行。第3 章先知自我叹息,祈求上帝解求他那受难的同胞。第4 章通过耶路撒冷的今昔对比,抒发亡国的悲愤和仇恨,指出这全是由于执政者铸成的大错。第5 章写先知诗人祈求上帝安抚同胞和复兴故国的深情。
  《耶利米哀歌》既有深切哀怨,又有切齿痛恨:既有深痛自咎,又有复兴祈求,感情炽烈,感人肺腑。哀歌采用了" 贯顶体" (同顶排比)增强气势;还创造了" 气纳体" (类似中国的" 骚体" ,句中加" 兮" 字缓气)充分抒情,使得诗歌一唱一叹,异常动人:耶和华阿,/求你记念我们所遭遇的事,/观看我们所受的凌辱。/我们的产业/归于外邦人;/我们的房屋,/归于外路人。/我们是无父的孤儿;/我们的母亲,/好像寡妇。/我们出钱才得水喝,/我们的柴是人卖给我们的。/迫赶我们的,到了我们的颈项上,/我们疲乏不得歇息。/我们投降埃及人和亚述人,/为要得粮吃饱。/我们列祖犯罪、而今不在了,/我们担当他们的罪孽。
  /奴仆辖制我们,/无人救我们脱离他们的手/因为旷野的刀剑,/我们冒着险才得粮食;/因为饥饿燥热,/我们的皮肤就黑如炉。/敌人在锡安玷污妇人,在犹太的城邑玷污处女。/他们吊起首领的手,/也不尊敬老人的面。/少年人抗磨石,/孩童背木柴,/都绊跌了。/老年人在城门口断绝,/少年人不再作乐。/我们的心中的快乐止息,/跳舞变为悲哀。/冠冕从我们的头上落下,/我们犯罪了,我们有祸了。/这些事我们心里发昏,/我们的眼睛昏花。/锡安山荒凉,/野狗行在其上!
  耶和华阿!/你存到永远!/你的宝座,存到万代!/你为何永远忘记我们/为何许久离弃我们./耶和华阿!/求你使我们向你回转,/我们便得回转。/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象古时一样。/你竟全然弃绝我们,/向我们大发烈怒。
  ——《耶利为米哀歌》第五章《耶利米哀歌》无疑是希伯来诗歌的一个高峰,被后人誉为民族的绝唱,列入世界古典文学珍品之林。
  在谈到希伯来文学的抒情诗的时候,还要讲一讲《旧约》中的《雅歌》。
  两千多年来,一直认为《雅歌》属于抒情诗,中国多数学者承袭这种传统观点。现在国内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抒情性很浓的叙事诗。
  《雅歌》开头第一句说:" 所罗门的歌,是歌中的雅歌。" 其实,《雅歌》是后期希伯来文作品,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 世纪。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传统观点认为:《雅歌》的诗意是假托世俗的爱情,象征神人之爱,因此才被收入《圣经》。正如中国《诗经》中的《关睢》是" 歌颂周文王后妃太妣的美德" 一样。但也有人认为《雅歌》不是宗教诗,而是真正表现了希伯来古代名王所罗门的爱情。在这种观点下,一种认为是所罗门与埃及法老之女的恋爱,因为法老的女儿作为妃子而一身黑色皮肤,得不到耶路撒冷人的尊重,所以才作诗美化她;一种认为所罗门在山中遇上美貌绝伦的牧羊女,便装着牧童,向她歌唱、求爱,终于使牧羊女堕入爱河;或说,所罗门凭王权强行娶了牧羊女,但她在宫中不忘旧情;所罗门不忍伤害她,终于还她自由,让她返回到牧羊情郎的怀抱之中。第三种看法则认为《雅歌》本来就是一部民间情歌,既不是神人之爱,也不是君王之爱。国外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普鲁士驻大马士革领事维茨斯但。当时他寓居与巴勒斯坦相毗连的叙利亚。叙利亚的农民在结婚后第1 周举行婚礼节,新郎新娘特意装扮成国王和王后的样子,而村上的人们围着他们载歌载舞。1873年时,维茨斯坦仔细地观察了叙利亚农民的婚礼场面,发现叙利亚人在结婚庆典中所唱的歌曲与《雅歌》非常相似。这可以作为《雅歌》是民歌的佐证。
  中国学者也有这种看法。朱韵彬先生曾对君王恋爱说进行了批评(见1985年第二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圣经.雅歌)诗新说》(兼议对《雅歌》的几种评论)。朱先生认为:《雅歌》一共8 章23节,其中20节全部是写牧羊女与其情郎的相见、相爱、误会、结合等等,只有3 节描写君王婚恋,也是为了烘托气氛。比如:第1 节以所罗门王朝众多女子众星拱月爱慕君王的艺术氛围来烘托男女主人公(牧羊女与牧羊情郎)爱情的热烈;第7 节采用插叙描写展现出旷野间的王家婚礼场景来反衬牧羊女与牧羊情郎的相爱;第18节以王子王女的爱恋与民间青年男女们相爱对比,都是为了突出民间青年的爱情主题。所以说,《雅歌》的基本情节是" 写一对男女青年在山野林间,在田园牧场,在竹林茅舍中相见、相爱、相许、相从的过程。" 《雅歌》可能是民间情歌的加工与汇集,而成为一部有情节线索可寻的情调浓郁的对唱叙事诗,也有人把它看成有头有尾的诗剧。其表现男女之间热恋中的狂热和激动,朴实而优雅:
  (女)我是沙仑的玫瑰花,是谷中的百合花。(男)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象百合花在荆棘内。(女)我的良人在男子中,如同苹果树在树林中。我欢欢喜喜坐在他的荫下,尝他果子的滋味觉得甘甜。他带我入筵宴所,以爱为旗在我以上。求你们给我葡萄干增补我力,给我苹果畅快我心,因我思爱成病。他的左手在我头下,他的右手将我抱住。(男)耶路撒冷的众女子阿,我指着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嘱咐你们:不要惊动,不要叫醒我亲爱的,等她自己情愿。(女)听阿,是我良人的声音;看哪,他蹿山越岭而来。我的良人好象羚羊,或象小鹿……
  ——《雅歌》第2 章《雅歌》中有许多诗成功地运用比喻等艺术手法抒发情感,使纯真的爱情和质朴的大自然交融在一起,充满生活气息。如第4 章以男主人公的口气描述女性之美:
  我的佳偶,你甚美丽!你甚美丽!你的眼在帕子内好象鸽子眼。你的头发如同山羊群卧在基列山旁。你的牙齿如新剪毛的一群母羊,洗净上来,个个都有双生,没有一只丧掉子的。你的唇好象一条朱红线,你的嘴也秀美。
  你的两太阳在帕子内如同一块石榴。你的颈项好象大卫建造收藏军器的高台,其上悬挂一千盾牌,都是勇士的藤牌。你的两乳好象百合花中吃草的一对小鹿,就是母鹿双生的。……我妹子,我新妇,你夺了我的心;你用眼一看,用你项上的一条金链,夺了我的心。我妹子,我新妇,你的爱情何其美!
  你的爱情比酒更美,你的膏油的香气胜过一切的香品!我新妇,你的嘴唇滴蜜;你的舌下有蜜有奶。你衣服的香气如黎巴嫩的香气。我妹子,我新妇,乃是关锁的国,禁闭的井,封闭的泉源。
  这些比喻与描写显然与希伯来人的生活习俗有关。从中可以看出这支古代游牧民族在一定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下所产生的心理定势。
  《雅歌》在表达男女情爱时,大胆直率,不受任何宗教训诫的约束。如第3章写女主人公的强烈爱情心理:
  我夜间躺卧在床上,寻找我心所爱的;我寻找他,却寻不见。我说:我要起来,游行城中,在街市上,在宽阔处,寻找我心所爱的。我寻找他,却寻不见。城中巡逻看守的人遇见我,我问他们:" 你们看见我心所爱的没有." 我刚离开他们,就遇见我心所爱的。我拉住他,不容他走,领他入我母家,到怀我者的内室。
  然后是男声的和唱:" 耶路撒冷的众女子阿,我指着羚羊,或田野的母鹿,嘱咐你们,不要惊动,不要叫醒我所亲爱的,等她自己情愿。" 接着就描写旷野上所罗门王的盛大的迎亲场面作为铺垫。在第8 章中,对纯洁坚贞的爱情予以高度赞扬:" 求你将我放在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所发的电光,是火焰的电光,是耶和华的烈焰!爱情,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来换爱情,就全被藐视。" 其热烈程度如《诗经》中的《野有死麇》,其专一程度又如《诗经》中的《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非我思存。编衣綦巾,聊乐我员。" 《雅歌》用酬答的形式抒写爱情。用白描的手法直抒情怀。用生动的比喻传情达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千百年来,诗人、画家、音乐家都把《雅歌》当作无底的艺术甘泉。
  第二部分:哲理诗——包括《箴言》、《传道书》和《约伯记》等内容。
  a.《箴言》
  《箴言》是《旧约》中的哲理诗集,相传为所罗门所作,因此又称《所罗门箴言》。第一章开篇就说:以色列王大卫儿子所罗门的箴言。要使人晓得智慧和训诲,分辨通达的言语;使人处事,领受智慧、仁义、公平、正直的训诲;使愚人灵明、使少年人有知识和谋略,使智慧人听见、增长学问,使聪明人得着智谋;使人明白箴言和譬喻,懂得智慧人的言词和谜语。
  由此可见,《箴言》确是希伯来民族的" 智慧文学".它被誉为哲理诗的" 集中之集" ,是希伯来民间关于宗教,伦理、生活、处事等方面的格言、警句、谚语、寓言的汇集,肯定受了民间口头创作的陶冶,并非所罗门所作。
  《箴言》共31章,在信仰上帝的说教中,时时显露出一些至理名言。如:
  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你那里若有现成的,不可对邻舍说:" 去吧,明天再来,我必给你。" 你的邻舍,既在你附近安居,你不可设计害他。人未曾加害与你,不可无故与他相争。不可嫉妒强暴的人,也不可选择他所行的路。因为怪僻人为耶和华所憎恶,正直人为他所亲密。
  ——《箴言》第三章
  诡诈的天平,为耶和华所憎恶;公平的砝码,为他所喜悦。骄傲来,羞耻也来;谦逊人却有慧。正直人的纯正,必引导自己;奸诈人的怪僻,必毁灭自己。
  ——《箴言》第十一章
  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智慧人的舌,善发知识;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温良的舌,是生命树;怪谬的嘴,使人心碎。
  ——《箴言》第十五章
  将事隐秘,乃上帝的荣耀;将事察清,乃君王的荣耀。天之高,地之厚,君王之心也测不透。除去银子的渣滓,就有银子出来;银匠能以作器皿。除去王面前的恶人,国位就靠公义坚立。不要在王面前妄自尊大,不要在大人的位上站立,宁可有人说请你上来,强如在你觐见的王子面前叫你退下。
  ——《箴言》第二十五章
  义人增多,民就喜乐;恶人索权,民就叹息。爱慕智慧的,使父亲喜乐;与妓女结交的,却浪费钱财。
  ——《箴言》第二十九章
  《箴言》约成书于公元前300 年。它是久经磨炼的希伯来人提炼出来的至理名言。它动用凝炼的语言、比喻和对照的手法, 总结人生的真谛,制定社会道德的规范,教诲立身处世的道理,富有深刻的启示意味和审美价值。
  b.《传道书》
  《传道书》是一部人生哲理诗篇,他认为万事皆为虚空:喜乐福祉皆虚空,房舍田园亦虚空,不如珍惜日光下的当时,全书12章,其中不乏有益的人生哲理。如:贪爱银子的,不因得银子知足;贪爱丰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这也是虚空。货物增添,吃的人也增添;物主得什么益处呢.不过眼看而已。劳碌的人,不拘吃多吃少,睡得香甜;富足的人丰满,却不容他睡觉。
  我见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祸患,就是财主积存资财,反害自己;因遭遇祸患,这些资财就消灭。那人若生了儿子,手里也一无所有。他怎样从母胎赤身而来,也必照样赤身而去,他所劳碌得来的,手中分毫不能带去。……
  我所见为善为美的,就是人在上帝赐给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劳碌得来的好处,因为这是他的分,上帝赐人资财丰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劳碌中喜乐;这乃是上帝的恩赐。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因为上帝应他的心使他喜乐。
  ——《传道书》第五章
  与一切活人相连的,那人还有指望;因为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
  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赏赐,他们的名无人记念,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早都消灭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分了。
  ——《传道书》第九章
  《传道书》与《约伯记》并称为希伯来" 智慧文学的双璧,并为世界文学中的优秀哲理诗章。
  c.《约伯记》
  《约伯记》共42章,从形式上看是哲理诗,其实是一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的诗剧。全诗用对话体写成,一共2 千4 百行。故事内容是:阿拉伯马斯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名叫约伯,他为人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
  他和妻子生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拥有许多奴仆,上万的牛、羊、驴和骆驼,家里十分富有,日子过得美满。一天,上帝会见众天使时,遇见天上巡检撒旦,上帝向撒旦称赞约伯是个真正的义人。撒旦不信,并与上帝打赌,说:约伯只不过是因上帝对他好而来报恩而已。于是,撒旦在一日之内就使约伯家破人亡,倾家荡产。牲口被人劫走,羊儿被火烧死,儿女全被压死在废墟里。而约伯却撕乱了自己的衣裳,将脑袋剃得光光的,伏在地上拜上帝说:" 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去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 上帝责备撒旦,撒旦又使约伯从头到脚长满脓疮。约伯却仍然对上帝充满虔诚。妻子叫他痛骂上帝,朋友责怪他获罪于神,但他问心无愧,受苦无怨,并不怀疑上帝的圣明。最后,剧中有位青年指出:受苦受难有时恰是上帝对人的严酷考验,以增强他们行善的信心。
  这时上帝在风雨中降临在约伯面前,使他恢复原状。约伯又活了140 岁,他的生活比以前更加幸福美满。
  这部诗剧所探讨的是好人为什么受苦这个社会问题。但最终仍然没有答案。诗剧只是说明:只要敬畏上帝,信守正义,最后终会得到好的结果。旨在坚信善有善报的人生哲理。《约伯记》是《旧约》中一部杰出作品,它把辩证的哲理、浓郁的诗意、戏剧性的描写交融在一起。这部诗剧大约是公元前5 世纪下半叶的作品,对德国文学巨匠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浮士德》的开端" 天上序幕" 便借鉴了上帝与撒旦打赌的手法,采用上帝与魔鬼非斯特打赌的作法,用以确立整部诗剧的主题思想。不过,与古希腊戏剧比较,《约伯记》还只是戏剧的雏型。
  (4)《旧约》中的小说作品
  《旧约》中的小说包括《路得记》、《以斯帖记》、《但以理书》等。
  a.《路得记》
  《路得记》共4 章,它记叙古犹太国的一个寡妇按古老习俗内嫁得福的故事。
  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太伯利恒有个男子名叫以利米勒,为了逃避饥荒,带着妻子拿俄米和两个儿子来到约旦河对岸的摩押这个地方定居。后来还在当地为两个儿子娶了媳妇。但是,命运多舛,10年以后,以利米勒与他的两个儿子都不幸死去,留下三个寡妇。拿俄米决定返回故乡,便叫两个媳妇回娘家另行改嫁。两个儿媳都不愿意。拿俄米说:" 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要跟我去呢.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 大儿媳只好与婆婆亲嘴而别。小儿媳路得却说:" 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 婆婆不再劝她,于是婆媳俩相依为命回到了家乡。
  她们回到家乡伯利恒后,已故的以利米勒的亲戚波阿斯看到路得如此关照婆婆,因而特别关照路得。按照古老的法规,波阿斯可以娶亲近的没有子女的寡妇为妻。为了使路得过上幸福的生活,拿俄米让路得改嫁给波阿斯,组成美满的新家庭。于是,波阿斯便成了路得的丈夫和以利米勒遗产的合法健承人。新夫妇奉拿俄米为养母,尽心赡养。伯利恒的长老们也支持这一异族联姻。后来,波阿斯和路得生了男孩,取名俄备得。俄备得就是以色列王大卫的祖父,博得了永恒的光荣。
  这篇小说反映出氏族宗法社会时代寡妇内嫁制古风。它通过异族男女结成良缘,异族婆媳相依为命这样一个故事,赞扬了人们之间的患难相处,歌颂了民族和睦精神。故事有头有尾,人物形象逼真,语言简炼流畅,尤其是拿俄米和路得的对话生动感人,是人类优美情操的体现。作品大约形成于公元前400 年左右,有人认为它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小说。德国诗人歌德称它为古代流传下来的最可爱的田园诗。
  b.《以斯贴记》
  《以斯帖记》共10章,是一篇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历史小说。它以波斯大帝国统治时期为背景,小说的主人公是犹太美女,波斯王后以斯帖。当时波斯国土广大,民族众多,国内情况复杂。犹太美女以斯贴以其仙姿玉态被立为王后。她的养父末底改自然也深得信任,作了国王寝宫的守门人,但遭到另外两个守门人的嫉妒。另外两个守门人有次想谋害国王,末底改得知这一情况后,便通过以斯帖及时向国王报告,除掉了这两个对头,末底改的地位因而越来越高。
  宰相哈曼权势显赫,满朝臣仆都要向他低首下拜,只有末底改不拜他。
  哈曼便想出一条诡计,趁人们按惯例择定当年" 掣普珥" (吉月吉日)之机,奏请国王处决全国各省所有的犹太人,理由是他们不遵守国王命令,保持自己的宗教仪式和法规戒律。国王准奏,下了灭绝犹太人的谕旨。哈曼便做了五丈高的绞架要把末底改绞死。
  以斯帖知情后,非常焦急。她终于想出妙计,盛妆去见国王。国王出于对她的宠爱,答应满足她的一切要求,甚至分去半个波斯王国。可是以斯帖只要国王带哈曼同赴她所备的筵席。在筵席上,国王又问以斯帖要什么,并且表示满足她的一切要求。这时以斯帖才说,她要自己的命和本族人的命。
  因为哈曼要杀死全国所有的犹太人,而自己就是犹太人。国王一听此话,怒不可遏,离开筵席,走到御花园去。
  哈曼料定国王必然加罪于他,就伏在以斯帖前乞求饶命。国王从御花园回到席上,见哈曼伏在以斯帖所倚的塌上,说他竟敢调戏王后,当时就命令把他绞死在他为末底改预备的绞架上面。于是,那个迫害犹太人的谕旨被撒销了。以斯帖更得国王的宠爱,末底改提任了宰相。除此之外,国王还允许全国的犹太人将他们的一切仇敌诛戮杀灭。
  这一复仇事件是由于哈曼掣普珥择吉日之机设计谋害犹太人所引起的,所以犹太人称这个遇救的日子为普珥节,以后每年庆祝,诵读《以斯帖记》至今仍是普珥节仪式的主要项目。
  这篇小说旨在鼓励当时处在外族压迫下的希伯来人忠于民族,忠于祖国的机智与情怀。《以斯帖记》作于公元前2 世纪末叶,成书年代比《路得记》晚两百多年,因而在艺术上更为成熟。整篇小说情节围绕着女主人公展开,故事曲折动人,情节结构巧妙,穿插了必要的细节描写与心理刻画。它是《旧约》文学中的一篇著名作品。
  c.《但以理书》
  《但以理书》属于启示文学,成书于公元前164 年,共12章。它追溯400 年前" 巴比伦之囚" 的生活年代犹太人所受的遭遇和灾难,隐喻当时叙利亚塞琉古王朝残酷统治下希伯来民族的苦难,借此来鼓励希伯来民族对叙利亚塞琉古王朝统治的反抗。小说的前6 章写但以理等4 个希伯米贵胄被虏到巴比伦后,学习并且精通了巴比伦的历史,占星术和圆梦术等学问。但以理是一个非常聪明能干的犹太人,他曾多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平息了巴比伦王的怒气,并使他皈依犹太神。后6 章写但以理所见的幻象以及预言等等。
  其中说到天空刮过一阵狂风,四头怪兽在碧绿的海水中出没,象征巴比伦、米提亚、波斯、希腊等四个帝国定会象海市蜃楼一样消逝,预言外族统治必然没落,一个能解除犹太人种种苦难的救世主即将降临。小说高度赞扬了民族志士但以理的献身精神。
  《旧约》的其它篇章也都有文学色彩。
  4.《旧约》文学的成就与影响
  《旧约》文学是通过犹太教的三棱镜折射光彩反映现实的文学宝库。它以绚丽的光彩反映出古希伯来人的宗教、文化、经济、政治以及社会风习等方面的情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希伯来民族虔诚的宗教信仰,多灾多难的生活经历和坚毅不拔的顽强斗争精神,是古希伯来民族的百科全书,对后人了解和研究古希伯来民族的社会文化历史极有价值。就文学角度来看,也具有极高的成就和难以估量的极为深广的影响。
  (1)《旧约》文学的辉煌成就
  《旧约》作为一部古代文学汇集,反映出古代希伯来民族的整体文学成就。其中包括:神话:故事、诗歌、箴言、小说、诗剧等多种文学形式,其内容则包括了希伯来民族的宗教,文化、经济、政治以及社会风习等广阔的方面特别是希伯来民族的历史苦难。
  《旧约》文学形成于古希伯来民族的悲剧时代,真实地透露了古希伯来人的喜悦欢乐、愤怒仇恨、凄苦悲惨、哀怨忧虑、嗟悔自咎、祈求希望等思想感情。因此,《旧约》中的文学作品便有了悲壮的故事,悲剧的人物,深沉的感情,深刻的哲理。《旧约》文学多是民间创作或无名氏之作,保留着口头文学的古朴,自然、清新、简炼、形象、生动的艺术风格。这些民间创作在整理和编纂的过程中,经过文人学士的加工修改,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成为后世作家、诗人学习的典范,成为欧洲文学的一个源头。
  《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其成就远远超出文学之上。其教义通过文学形象所宣扬的公义精神,利他主义,道德观念,都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特别是其教义所宣传的无出世意识,无来世观念,无灵魂不死的思想,更利于人们珍惜现实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这一部希伯来民族在苦难时期形成的民族文化的经典,既是希伯来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更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
  (2)《旧约》文学的巨大影响
  《旧约》成为基督教《圣经》的组成部分之后,被译成希腊文和拉丁文,通过《圣经》对欧美的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
  a.哺育西方文化成长之乳
  西方文化之源来自" 二希" 文化。所谓" 二希" 是指希腊与希伯来文化。
  希腊文化经过罗马帝国的影响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源头;希伯来文化经过基督教中古文化传统,成为西方文化的另一个源头。" 二希" 文化对西方各个年轻国家文化的成长来说,就象是哺育婴儿的一对乳房。欧洲这个婴儿正是靠吸吮这对乳房的乳汁由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以《旧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圣经》在中古欧洲新兴的民族的开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不只是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经典,而且还是当时人们必须遵循的法律和道德规范。近代英国的史学家格林说,英国是在《圣经》的哺育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国家。美国文化是英国文化的迁移。西欧各年轻国家也往往从《圣经》开始,使本国的思想、语言、文学走上规范化的道路。譬如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了《圣经》,从而统一了德国的思想与文化。
  b.西方文学艺术的摇篮
  《旧约》是西方文学艺术的摇篮。欧洲中古代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构思、结构、典型、意象都来源于《旧约》。在中古的欧洲,《圣经》尤其是《旧经》的神话传说,成为梦幻故事、奇迹故事、神秘剧、奇迹剧、教堂的壮美的建筑,五光十色的壁画,琳琅满目的浮雕等最常用最主要的题材。
  自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的许多文学、绘画、雕塑、音乐等文艺作品,都以《圣经》特别是《旧约》中的故事内容为题材。如意大利画家乔托的壁画《犹大之吻》、《逃亡埃及》,马萨乔的壁画《失乐园》,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最后的审判》,雕塑《摩西》、《大卫》,拉斐尔的壁画《圣母的婚礼》、《西斯廷圣母》、《所罗门的仲裁》,提香的绘画《基督与伪君子》、《玛丽亚升天》,丢勒的油画《四使徒》、《亚当和夏娃》以及《大卫青铜裸体塑像》,伦勃朗的名画《扫罗与大卫》、《雅各为约瑟的儿子祝福》、《西达薛西、哈曼和以斯帖》等美术作品,又如海顿的《创世纪》,贝多芬的《庄严的弥撒曲》等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情节内容都来源于圣经故事。直至今天,许多艺术作品仍带着浓厚的圣经色彩,或是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圣经》特别是《旧约》又是西方近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源头。由于宗教的影响,西方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浓厚的圣经色彩。他们或承袭《圣经》的思想,或追求《圣经》的意象,或模仿《圣经》的构思,或吸取《圣经》的技巧,或描写《圣经》的人物,或采用《圣经》的故事。如意大利作家但丁把《圣经》的神话材料用于自己的著作,写出了名著《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是反宗教著称,但也运用了《圣经》中的故事和人物;乔叟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多次采用了《圣经》的材料。据美国学者樊戴克统计,莎士比亚的每一部剧本平均引用《圣经》多达14次。班扬的寓言小说《天堂之路》直接或间接引用《圣经》语言达280 处之多。英国诗人拜伦运用《圣经》中该隐杀弟的故事,另铸新意写了诗剧《该隐》。他还运用《圣经》材料写了悲剧《天上和人间》以及其它名诗。雪莱醉心于《圣经》文学,夏洛蒂、勃朗特、哈代、普希金、托尔斯泰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都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圣经》对于现代各流派的影响同样很大。如:象征派戏剧代表作家比利时梅特林克写了剧本《耶稣与淫妇》,俄国象征派诗人布络克的长诗《十二个》,英国戏剧家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的名作《押沙龙,押沙龙》等等,都成功地运用了《圣经》的材料。
  总之,从中古以来,《圣经》成了文学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与素材源泉。《圣经》特别是《旧约》可以无愧地称为西方乃至世界文学艺术的摇篮。
  c.成为世界性的成语典故
  作为基督教经书的《圣经》,特别是其中的《旧约》,不仅是西方社会的精神支柱,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各民族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融合,已成为世界人民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其中一些故事所形成的成语典故已经通行于世界。例如:
  " 禁果" 指被禁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 原罪" 成了人类要赎罪的由来。
  " 十诫" 成了神圣的律法与诫令代称。
  " 大卫" 喻指勇敢的男英雄。
  " 该隐" 意指骨肉相残。
  " 参孙" 比喻力大无穷的人。
  " 约伯" 喻指极有忍耐力的人。
  " 雅歌" 指无上的杰作。
  " 洗礼" 指经受锻炼或考验。
  " 基石" 形容牢固的基础或关键部分。
  " 福音" 意为好消息。
  " 撒旦" 是魔鬼的别称。
  " 和平鸽" 是和平友好的象征。
  " 哥利亚" 喻指徒有勇士外表的人。
  " 大利亚" 用指不忠诚的女人。
  " 十字架" 成为苦难的象征。
  " 替罪羊" 用指替人承担罪责而受过。
  " 和事佬" 意指为调解纠纷而和稀泥的人。
  " 绊脚石" 是障碍的同义词。
  " 伊甸乐园" 是福地、天堂的意思。
  挪亚方舟" 是灾难时代的救星或危境中的避难所。
  " 无花果叶" 原是遮盖裸体人像的装饰物,后转义为遮羞布的含义。
  " 亚伯拉罕" 是长寿者的代名词。
  " 三位一体" 原指上帝只有一个,包括圣父、圣子、圣灵(或称圣神)三个" 位格" ,后泛指三个人或三种物的密切结合。
  " 泥足巨人" 比喻外强中干。
  " 千年王国" 代指理想世界,黄金时代。
  " 示巴女王" 用来代指美女。
  " 巴比伦塔" 形容空想计划。
  " 流着奶与蜜" 形容富饶美丽的地方。
  " 埃及的黑暗" 喻指一团漆黑或暗无天日。
  " 耶利米哀歌" 指凄苦哀怨的歌曲。
  " 迷途的羔羊" 适用于迷路的走正道者。
  " 犹大的接吻" 形容以友善与爱戴为掩饰的叛卖行为。
  " 旷野里的呼声" 用以表示得不到响应的呼唤或者号召。
  " 所罗门的智慧" 形容对事物聪明无误的判断。
  " 旧皮袋里装新酒" 比喻旧形式与新内容的不协调。
  " 房子造在沙土上" 比喻根基不牢等等。
  这些成语典故已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如果说,过去不懂《圣经》,难以了解西方文化,那么,随着世界各民族的融汇与交流,今日,不了解《圣经》,便很难理解整个世界的特别是欧美各国的哲学、伦理、法律、政治、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文化艺术和精神领域了。
  《旧约》是希伯来民族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一块瑰宝。
  四、古代印度文学
  1.古印度的社会文化概况
  " 印度" 之名源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梵文为Sindhu,最早见于波斯铭文。希腊学家希罗多德和中国史学家司马迁,在其著作中都有关于印度历史的记载。在中国汉代史籍中,把印度译为" 天竺" 或" 身毒" 等。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始改译为印度。
  (1)印度的地理位置及所含范围
  印度次大陆位于亚洲的南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像一个天然屏障把它同亚洲大陆隔开,在地理上形成一个单独的区域。横亘大陆中部的温德亚山脉把印度分为两半。北半部主要是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南半部像一个三角形半岛伸入印度洋中,东为孟加拉湾,西为阿拉伯海。北半部的两河冲积平原,为古代两大阶段城市生活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在这里先后孕育出印度河文明与恒河文明。这是古代印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印度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变的主要舞台。南半部半岛,有德干高原纵贯其上,那里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山地起伏,多沼泽草原。高原两侧的沿海地区,气候良好,适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商业发展。
  古代印度泛指印度次大陆的广阔地域,是这一地区各个部落或国家的统称。因此,古代印度史实际上包括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锡金和不丹等印度次大陆所有国家的古代历史。
  (2)古印度的社会发展概况
  据史迹发现证明,早在公元前两三千年以前,印度河已进入青铜文明时期,其居民为达罗维荼人。大约在公元前18世纪左右,从北方侵入了雅利安民族,他们到印度之后,留下了关于他们活动的文字记录,这就是《吠陀》和解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和早期《奥义书》。这个时代一直延续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史称" 吠陀时代".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时,可能还是游牧民族,征服印度北部后,逐渐建立起奴隶社会制度。他们把人分成四个阶级,即四种姓。第一等是僧侣,名叫婆罗门,掌管宗教事务;第二等是贵族,名叫刹帝利,掌管行政事务;第三等是平民,名叫吠舍,从事工农业劳动;第四等是奴隶,名叫首陀罗,没有人身自由。体现这种阶级制度的思想体系,便是婆罗门教。
  吠陀后期,文化东移,从印度河流域逐渐转移到恒河流域。同时形成了一些各不相属的奴隶制国家,号称" 十六大国" ,其中最有名的是摩揭陀国和临儿国。这些国家互相攻伐,没有统一领主,史称" 列国时代" ,下限到公元前 4 世纪左右。列国时代的最大国家摩揭陀,曾有悉苏那伽王朝和难陀王朝。前一王朝有瓶沙王征服鸯伽国,乌达耶兴建华子城的壮举;后一王朝却正逢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6 年东征到印度河流域来,遭遇大难。
  后由大臣月护(孔雀,旃陀罗笈多)驱走了希腊亚历山大所留下的马其顿总督,统一了印度北部,建立起孔雀王朝(公元前321 ——公元前184 年)。
  到宾头沙罗时,又收入阿富汗和俾路支,合并德干。再到阿育王时,征服羯■伽国,宏扬佛教,并传佛教入中国、日本、缅甸、暹罗、南洋,并与缅甸、叙利亚、埃及通商,而成为古代印度疆域最大的时代。
  (3)佛教的兴起与印度古代文化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的列国时代。
  在古印度的奴隶制时代,存在着为奴隶主阶段服务的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多神教,崇拜全知全能的梵天(婆罗门)大神,相信天堂和轮回,且有烦冗的礼拜仪式,是为婆罗门等级服务的宗教。随着列国纷争,刹帝利等级的日益强大,他们便不满于婆罗门等级的特权,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大商人的上层吠陀阶层也希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样,以反对婆罗门教为旗帜的佛教与耆那教便应运而生。
  佛教创始人乔答摩.悉达多(公元前557 ——公元前477 年)是印度释伽族迦比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相传他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其梵天创世说教,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初无所获,经过六年苦行,在佛陀伽耶菩提树下" 成道" ,觉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开始传教,为信徒说苦、集、灭、道"四谛" 及正见等" 八正道" ,佛经称为" 初转法轮".其后45年间,在中印度各地游行教化,广得信徒,都尊他为佛陀——觉悟者。
  本民族的人尊称他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宣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教的等级观念,所以在下层民众中很快得到信仰,后经阿育王宏扬,传遍亚洲各地,终于成为世界性宗教。
  古代印度文学的发展,与其历史发展与宗教演变相适应,可分为吠陀时期与史诗时期。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5 世纪,产生了著名的《吠陀本集》与解释《吠陀本集》的《梵书》——《森林书》与《奥义书》。
  史诗时期约在公元前4 世纪到公元前3 世纪左右,相当于列国后期到统一时代,产生了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影响广泛的佛教文学。
  2.古印度的《吠陀》文学
  《吠陀》是印度最古的文学遗产,是印度人在世界文学史上" 说出的第一句话" ,也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1)" 吠陀" 的含义及总体内容
  " 吠陀" 一词原为" 知识" 和" 学问" 的意思,后来,经过婆罗门的解释,逐渐被人们认为是宗教的" 圣典" ,是神示的" 圣智" 或" 圣经".《吠陀》是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学,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500 年之间,共有四部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和《耶柔吠陀》。
  《梨俱吠陀》是赞美诗集,在四部之中最为古老,最为重要; 《娑摩吠陀》是音节旋律集;《耶柔吠陀》是祷告仪式集;《阿闼婆吠陀》是咒语集。
  这些带有宗教色彩不同体裁的歌谣,反映出古代印度的神话传说、劳动生活、婚姻爱情、风俗习惯以及部族战争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具有很高的史学与美学价值。
  (2)《梨俱吠陀》
  《梨俱吠陀》是《吠陀》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赞颂诗1017首,另外附加11首,共为1028首,约1 万余节,4 万余行。据其中所遇见的地名判断,它最后形成于旁遮普和恒河上游一带。
  a.《梨俱吠陀》中的颂神诗
  《梨俱吠陀》中,歌颂因陀罗神的诗歌大约250 首以上,约占诗篇总数的四分之一;其次是歌颂火神阿耆尼的,有200 首以上,约占诗篇总数的五分之一;再次是歌颂酒神苏摩(一种植物,可榨苏摩酒)的,有120 首左右,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强。
  因陀罗是《梨俱吠陀》中着力歌颂的英雄神灵。最初阶段,印度次大陆的原始居民把因陀罗表现为火的创造者、雷雨之神、生产能手和劳动英雄。
  到征伐战争阶段,人们又把他歌颂为军事征战中的英雄。最后,因陀罗上升到众神之上,不管是" 天神" ,还是" 地祇" ,都得向他致敬。这表明:当时正处于多神崇拜向少神崇拜的转化过程之中。最初作为自然神的因陀罗也开始向社会神方面转化。这种变化,正是阶级的出现和国家产生这一社会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
  b.《梨俱吠陀》中的其他内容
  《梨俱吠陀》作为印度早期的诗歌,除了崇敬神灵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反映出古代印度人的劳动、爱情、民情、风俗等方面的丰富社会内容。特别是那些反映男女互相爱慕,抒发悲欢离合的爱情歌谣,清新纯洁,生动感人,表现出健康的恋爱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如《耶摩与耶弥对唱》:我愿意争取朋友,达到仁爱之情。/惟愿渡过空间广海而来的哲人,/忆念着世界和未来的年代,/有一个儿子,作为他的父亲的子孙。
  是呵,不朽的诸神热望你将此事完成,/你是现存人间的唯一后生。/那么,让你的灵魂结合着我的灵魂,/你就是可爱的丈夫和我结婚。
  我耶弥得到了耶摩的爱情,/我就可在同一张床上和你共寝。/我是要服从丈夫的妻子,/让我们和车轮一样迅速相亲。
  褚神的天使在我们周围巡行,/他们并未休息,也未闭上眼睛。/你这多情者别来找我,快去寻找别人,/像车轮一样迅速和他相亲。
  我不愿把我的手臂来拥抱你的全身,/和自己的姐妹接近,人们说是罪行。/别来找我,你去和别人欢度青春;/美人呵,你的弟兄不向你要求这种事情。
  耶弥,你去拥抱旁人,/让旁人也拥抱你,像绕树的藤。/去争取他的心,也让他取得你的痴情,/他和你可以作成幸福和联姻。
  (3)" 吠陀" 中的咒语与《梵书》
  在《吠陀》中,还有些咒语诗歌。有的用于医疗疾病,有的用于战胜猛兽,有的用于祈求长寿、幸福、健康,也有的用于祈求家庭和睦、旅行安全、战争胜利和村庄生活平安等等,这些咒语是万物有灵观念在当时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洋溢着当时社会的生活气息,具有相当的认识价值。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些咒语诗歌,既表现了人们对自然威力的无知和畏惧,又显示了人们战胜自然的意志和愿望。
  婆罗门解释和传授《吠陀本集》的著作,称为吠陀文献,其中最早出现的是《梵书》。在各派《梵书》之后,是各派的《森林书》。在《森林书》之后,又附有《奥义书》。这些吠陀文献,多用散文的形式解释《吠陀》经文的含义及敬神仪式,其中也包括一些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它们是印度最古的散文作品。如《奥义书》关于" 心中自我" 这样写道:一切是婆罗门。凡人认可观世界为始、为终、为生息于婆罗门中者。
  人是有意志的众生。在这世他的意志是什么,在来世他也是什么。所以让他有这意志和信仰:
  懂道理的人,他的身体是灵魂,他的形式是光明,他的思想是真理,他的本质象太空,无所不在而眼看不见,一切工作,一切愿望,一切香甜的气味都从他而来;他拥抱一切,他从不言语,他从不受惊,他是心中自我,他比米粒还小,比麦粒还小,比芥种还小,比草芦子或草芦子核还小。他也是心中自我,比地还大,比天还大,比星空还大,比一切世界还大。
  3.两大史诗与往世书
  继《吠陀》文学之后,在古代印度文学发展史上,又出现了著名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两部史诗,最初是由印度各地民族用各地语言写成的,后来渐渐聚拢、译成梵文而成为两大长诗的形式。所以,作为整体来说,两部史诗中都有很多离题很远的插曲。因此,也可看成是印度古代的两部诗集,其中包含着很多人民口头艺术创作的因素。
  (1)《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是古代印度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也是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传说是毗耶娑(广博仙人)所作。它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文学成就。
  a.《摩诃婆罗多》的基本内容
  《摩诃婆罗多》一译《玛哈帕腊达》,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意译为" 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 ,共18篇,附录1 篇,有10万余颂(一颂两行,一行16个音),是世界文学中最长的史诗。公元前10世纪初,主要故事形成;公元前6 至5 世纪,开始加工;公元最初几世纪趋于定型,加上作者毗耶娑的名字。
  《摩诃婆罗多》主要写婆罗多族后裔之间的斗争。其基本情节是:奇武王有二子:长子名持国,次子名般度。持国天生失明,因此由般度为王。般度去森林修行,不久死去,由持国执政。持国有百子,称俱卢族,长子名叫难敌;般度有五子,称般度族,长子名叫坚战。国王持国让两族的孩子跟随一位教师学习武艺。般度族的子弟学得好,引起俱卢族的嫉妒。难敌一再设法谋害般度族。般度族逃到般遮罗国,五兄弟合娶国王的女儿黑公主为妻。
  国王持国知道后,派人接回,并分一半国土给他们。可是,难敌不满,于是就密谋用掷骰子的办法骗取般度族的五兄弟的财富。般度族的长子坚战掷输,五兄弟和妻子沦为难敌的奴隶。国王持国担心大家族的毁灭,又恢复了他们的自由,把财宝和国家再次还给般度族。不久,难敌又引诱坚战赌博,商定:失败者要被流放12年,第13年还得在隐姓埋名中度过。这次坚战又输了,四处流浪,生活艰难。13年后,般度家族要求归还他们应得的那一半国土,但难敌背信弃义,拒绝归还。于是,两大家族进行了18天的鏖战。大战结束时,双方几乎完全覆灭。俱卢族只剩下3 人,般度族只有7 人幸免于难。坚战即位后,又把王位传给后人。般度族入山修道。坚战的兄弟和黑公主相继在路上死去,只剩下他自己,被因陀罗接走,先入地狱,同亲人相会;后来,五兄弟和黑公主都升入天堂。
  b.《摩诃婆罗多》的思想意义
  婆罗多两家族的争战,反映出古印度奴隶社会初期的社会历史状貌。虽然这次家族纷争卷进了古代印度北方的几乎所有部落,但是各个部落仍然是独立的、分散的,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强大的统一体。史诗中的所谓" 王" 实际上只不过是部落酋长或者是开始独占财富、掌握权力的家族奴隶主。在王位的继承问题上,国王尚不能一个人决定,还得召开会议,征得群众的同意;在战争期间,军事总指挥是经选举产生的。在开战前,敌对双方战士,聚集在一起誓宣:尊重作战规则;每天傍晚休战时,敌对双方可以像朋友一样混杂在一起谈话。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军事民主制时代的特征。
  史诗的作者广博仙人把同情倾注于般度家族一边,歌颂了般度五兄弟的英雄形象,批判了俱卢族的主人难敌。
  般度家族的长兄坚战是一位坚持善行、维护正法和毫无私心的忍性英雄。他总是宣扬:" 容忍是最高美德".容忍使他宽恕了难敌的暗害和谋杀。
  他明知道" 赌博能引起刹帝利的冲突" ,但出于容忍还是参加赌博而输掉了一切财富和兄弟与妻子。他不追随邪恶,不跟朋友争吵,不贪图别人的财产,不受贪欲的支配和不留恋世间的无常之物。坚战的这些品质,正是古老氏族道德遗风的反映。后来他变得狂暴、虚伪、爱财,也恰恰反映出由原始社会酋长向奴隶社会奴隶主方面发展变化的历史现实。坚战的二弟怖军是一位心地纯洁、力大无穷的英雄,他见义勇为,为民除害,是人民理想中的英雄。
  坚战的三弟阿周那,武艺高强,箭法出众,是一位百战百胜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正义面的代表。
  黑天是般度族的幕后统帅,却把自己的军队交给难敌,帮助俱卢族作战。
  他的行为违背了武士的美德,反映出私有观念正在一些领袖人物身上滋长。
  难敌是国王持国一百个儿子中的长兄。他是一个狡猾奸诈、贪婪成性、野心勃勃的政治野心家。为了夺取王位,他想出种种诡计,谋害般度家族的五兄弟;他贪婪成性,利令智昏,一意孤行,竟不顾正法的约束,声言" 连针尖大的地方也不给般度族".他是古代印度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奴隶主形象。他的言行,生动地表明:" 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最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毁坏了古老的没有阶级的氏族制度,把它引向崩溃。" 由此可见,《摩诃婆罗多》深刻地表现了古代印度人民的愿望:反对卑劣的占有欲望,追求家族内部的和睦,提倡兄弟之间的友爱,争取繁荣幸福的美好生活和渴望国家和平统一,施行仁政的政治理想。当然,其中也有宗教迷信观念和宿命论思想,为其历史与宗教局限。
  c.长诗中的其它内容
  《摩诃婆罗多》在叙述婆罗多后裔矛盾斗争的同时,还嵌进了其它一些内容,它们也同样是印度古代文学与文化的珍宝。
  长诗第三篇《那罗和陀摩衍蒂》描写一对恋人的悲欢离合故事。那罗是一位国王,陀摩衍蒂是另一国的公主,彼此年青貌美,相互知名爱慕,但无由通情见面。一天,那罗捉到一只天鹅,天鹅答应为那罗去传情达意,并且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陀摩衍蒂听了这只鸟的传语,/心情十分激荡;她的灵魂/早已飞到那罗的身旁,但她却坐在家里呆望,/憔悴悲伤,用叹息来打发时光,/眼睛向上,心事重重,面色仓皇。/以致于,不久之后,她四肢无力,/被爱情困伤,失眠躺在床上,/集会也无雅兴,宴会也不欢畅。/昼夜都不安宁,叹气常常,/叹息又久又长,直到她的侍女们/看见她音容暗淡,大变了样,/已不如以前的芬芳。于是向父王述说,/陀摩衍蒂已爱上了那罗国王。
  经过诸神帮助,那罗终于悄悄进入陀摩衍蒂的住所,那罗表明神的意志,向陀摩衍蒂求爱。诗篇从陀摩衍蒂感受到的角度生动地描写了他相爱的深情:她低着头,听着诸神的姓名,/于是高雅地微笑,向他发出言论:——/" 呵,大王!请向我发誓,定要真诚,/我就会想方设法,用我的全身/和我所有的一切来报偿你的恩情;/因为我和我的所有都是你的,全属你一人。/国王,请你应允。天鹅唱出了/你那高雅的姓名,这姓名点燃了我的热情;/可爱的国王呵,为了你,只是为了你,/各国的国王已到此光临。英俊的国王呵,/如果你真地拒绝了我贡献的热烈爱情,/那么,只有毒药、烈火、洪水、打结的绳,/才是医治我的悲哀的药水可饮。
  诗中用神奇的手段赞扬了忠贞专一的纯洁爱情,语言优美,极有艺术感染力。如描写陀摩衍蒂与国王失散后在森林中的遭遇,便是一例:
  猎人看见她的优美,只有很少的衣服/遮着半身,还有平润丰美的腰肢,/还有乳房丰盈,完美无缺的形体,/面孔香甜而有青春,头发光如明月,/黑黑的眼睛,被长卷的眼睫毛扫射纵横;/听着她温柔的叹息和甜蜜的言语,/猎人起了火热的欲情;他敢于/向王后求婚,开头用低声的细语,/过后用热爱的奔腾向她逼近;/王后立刻看出了他的打算/和他的卑劣心情,而她是如此纯真,/如此贞洁,如此忠诚,象一只燃烧着的火炬/燃着愤怒的轻视之火,对着这个猎人,/她的真纯的灵魂燃烧着他,/这坏人心怀狡猾,却意志无能,/眼望着她,她虽然衰弱/却贵不可侵,高尚地谴责恶行,/是一盏红光烈焰的贞洁的明灯。/她虽然如此荒凉,如此孤零,/被丈夫所弃,国家也被人侵吞,/然而她仍像骄傲的公主大发雷霆,/抛开一切哀求的言辞,用愤怒/咒诅那人,她说:" 我心中总是纯贞/对尼夏达的国王真有深情,/愿你这卑劣的野兽追寻者/倒在地下,死得石硬" !/她刚说完,/猎人就断了气,倒在地下,死得石硬,/像一根树干被雷电摧毁,突然下倾。后来,他们经过种种曲折磨难,终于幸福团聚,恢复了王位。
  《摩诃婆罗多》中还有一些富有哲理的梵歌,如《薄伽梵歌》中《善人与恶人》的一节论述内容:
  无畏精神、生活圣洁、坚定瑜伽智慧、施舍、自制、牺牲、研诵经文、严肃、正直、不伤生、真理、不怒、礼让、和平、不欺、怜悯众生、不贪、温和、谦逊、不移、活跃、原谅、坚忍纯洁、勿嫉勿骄,这些是生而具有圣灵的人的品质。
  虚伪、骄傲自满、愤怒和粗暴以及无知,这些是生而且有恶灵人的品质。
  " 梵歌" 文辞典雅,思想高洁,是印度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2)《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的两大史诗之一,传为弃恶从善的圣人蚁垤(瓦尔米基)所作。书名的含义是" 罗摩的游行" 或" 罗摩传".全书以罗摩和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描写了古代印度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
  a.关于史诗的作者
  传说《罗摩衍那》作者蚁垤,本名叫瓦尔米基,本是一个弃儿,以抢劫偷盗为生。一次,他抢劫路过的七仙人。七仙人问他,他的妻儿是否愿意与他分担抢劫的罪恶。他不能回答,回家询问妻儿。妻儿表示不愿与他分担。
  他由此觉悟,回到七仙人那里,拜倒在他们脚下。七仙人教给他吠陀知识,还叫他坐在一棵树下,不断念诵" 摩罗" (" 罗摩" 的倒念法)。他静坐不动,天长地久,白蚁在他身上筑窝,形成蚁垤。后来,七仙人回到那里,拔开蚁垤。从此,他就得名" 蚁垤。" 有一天,蚁垤在森林里看见一对麻鹬悄悄交欢,忽然一个猎人射中了公麻鹬。公麻鹬坠地翻滚,满身鲜血,母麻鹬凄惨悲鸣。蚁垤心生怜悯,安慰母麻鹬,谴责猎人:" 你永远不会,尼沙陀!(猎人)/享盛名获得善果;/一双麻鹬耽乐交欢,/你竟杀死其中一个。" 他用等量的音节和四个音步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悲痛。由此竟产生了一种诗体。这个脱口而出的诗体,梵文读音" 输迦" (忧伤),他就用一个相近的词" 输洛迦" (偈)命名。不久创造之神大梵天来访,要蚁垤就用" 输洛迦" 诗体把罗摩故事编成一部伟大诗篇。蚁垤于是澄心静虑,开始创作,终于写成《罗摩衍那》——关于罗摩的传说。
  b.《罗摩衍那》的内容
  阿踰陀城十车王有3 个王后,生了4 个儿子——罗摩、婆罗多、罗什曼那和设睹卢祗那。罗摩长大后,帮助众友仙人降魔,并随众友仙人到密提罗国参加大祭。密提罗国王遮那竭有个女儿,名叫悉多。遮那竭允言:谁能拉开他家祖传的神弓,便能娶悉多为妻。罗摩拉开并拉断了神弓,因而赢得了悉多。以上为《童年篇》。
  十车王年迈体衰,决定立罗摩为太子。小王后吉迦伊却利用国王从前许诺给她的两个恩惠,要挟国王,一要流放罗摩14年,二要立她自己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十车王悲痛欲绝,罗摩也为了父亲不失信而甘愿流放,悉多为了夫妻之情,罗什曼那为了兄弟之谊,一同随罗摩流放。不久,十车王抑郁而死,婆罗多被母亲从舅家召回举行父葬和继承王位。他得知真相后,大骂母亲不义,亲自去找罗摩回京,罗摩不回,他只好带回罗摩的一双鞋子,供在国王宝座上摄政。以上是《阿踰陀篇》。
  罗摩、悉多和罗什曼那在森林中到处漫游,过着艰辛的生活。10年后,他们来到又一座森林。楞伽城十首魔王罗波那的妹妹向罗摩和罗什曼那求爱未遂,想要一口吞吃悉多,被罗什曼那割掉鼻子和耳朵。为了报仇,她怂恿哥哥劫掠悉多。于是罗波那派遣一个罗刹化为金鹿引诱罗摩追赶,终于捉获悉多。罗摩兄弟从无头怪那里得知应找猴王帮助。以上是《森林篇》。
  罗摩和罗什曼那终于找到流亡的猴王须羯哩婆。他们帮助猴王收复了失国。猴王也召集全国的猴子帮助他们寻找悉多,但隔着大海,无法渡过。以上是《猴国篇》。
  神猴哈奴曼神通广大,变幻无穷。他摇身变成巨猴,纵身一跳,越过波涛汹涌的大海。到了楞伽岛,他又变成一只猫,钻进罗波那宫殿,在后花园找到了悉多,并亲眼看见魔王威逼利诱悉多,而悉多宁死不从。哈奴曼把罗摩的信物戒指交给悉多,悉多也将信物宝石托哈奴曼带回。这是《美妙篇》。
  在工巧大神的儿子那罗帮助下,罗摩、罗什曼那和猴军架桥渡海,与十首魔王展开一场大战。罗摩兄弟受伤,哈奴曼用仙草治愈他们。最后,罗摩杀死魔王,救出悉多,但罗摩怀疑他失贞,悉多伤心落泪,愿投火自明。火神从熊熊烈火中托出悉多,证明了她的贞操。这时14年期满,罗摩一行乘飞车回国。婆罗多欣然让位,罗摩登基。此为《战斗篇》。
  阿踰陀在罗摩治理下,出现太平盛世。忽有密报告诉国王罗摩:民间流传悉多曾在魔王宫中居住,算不得贞女。为了不违民意,罗摩忍痛派罗什曼那把已有身孕的悉多丢弃在恒河岸边。悉多得到蚁垤仙人的救护,住在净修林里,生下一对双生子。罗摩举行马祭时,蚁垤让这两个孩子当场唱这部由他编写的长诗——《罗摩衍那》。罗摩明白了就里,但仍不收留悉多,说无法取信于民。悉多便向大地母亲求证,大地果然裂开,收容了这位无瑕的贞女。后来,罗摩将王国交给自己的双生子分治,而与弟弟一起抛弃凡体,升入天国。此为《后篇》。
  c.《罗摩衍那》的思想意义
  《罗摩衍那》是一部宣扬古代印度的封建伦理理想的作品。在这部长诗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化的人物:罗摩为了恪守孝道而自愿流放,为了维护王族的尊严和人间的正义而消灭邪恶的魔王罗波那,为了取信于民而遗弃爱妻悉多,可谓理想的儿子和君王;罗什曼那和婆罗多恪守悌道,是理想的弟弟;悉多恪守妇道,是理想的妻子。他们之间的关系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类似中国古代的"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长幼有序".罗摩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悉多成了封建贞节观念的牺牲品。这也客观上反映出封建伦理的不合理性。史诗中描写的罗摩与十首魔王之间的斗争,也反映出新的封建主与落后的奴隶主之间的矛盾斗争。
  据季羡林先生研究,《罗摩衍那》的成书要比《摩诃婆罗多》晚一些时间,那时正是印度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随着封建制日益取得优势,罗摩的形象也日益神化。这在作品本身己有反映。在一篇认为属于原始部分的中间内容中,罗摩基本上是一个人间英雄形象,而在晚出的开头与结尾部分中,罗摩则成了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从此,罗摩成了印度教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d.《罗摩衍那》的艺术色彩
  《罗摩衍那》的故事情节比较集中紧凑,虽然也插入不少神话传说,但不象《摩诃婆罗多》那样枝蔓庞杂。主要人物性格丰满,随着矛盾的展开而变化发展。长诗注重风景描写,而且做到情景交融。例如罗摩为寻找悉多,来到般波池。这里春光明媚,种种可爱的景色更激起他对悉多的痛苦思念:
  各种各样的鸟欢乐发狂,/好象把我的爱火点旺,让我想起黑皮肤的情人,/那面如满月的荷眼女郎。/看哪!在错杂的山峰上,/公鹿和母鹿呆在一起;/我却是被迫同悉多呀,/那位鹿眼女郎分离。
  ——《罗摩衍那》(4.1.45-46)(季羡林译)
  《罗摩衍那》的文体风格明白晓畅,但已开始出现讲究辞藻和精心雕镂的倾向。因此,《罗摩衍那》成了古典梵语诗歌最直接的先导。印度传统习惯上称《罗摩衍那》为最初的诗,称传说中的作者蚁垤为" 最初的诗人". e. 《罗摩衍那》的巨大影响
  《罗摩衍那》诞生后,与《摩诃婆罗多》一样,在印度各地广为流传。
  许多古典梵语戏剧和叙事诗都从中取材。其中著中名的有跋娑的《雕像》和《灌顶》、薄婆菩提的《大雄传》和《后罗摩传》、迦梨陀娑的《罗怙世系》和鸠摩罗陀娑的《悉多被掳记》等。印度中世纪方言文学兴起后,各地都有《罗摩衍那》的方言译本或改写本,其中特别著名的是北印度印地语诗人杜勒西达斯改写的《罗摩功行湖》和南印度泰米尔语诗人甘班改写的《罗摩下凡》。
  《罗摩衍那》或罗摩的故事很早就传到亚洲各国,尤其是南亚、东南亚和中国。在中国古代汉译佛经中,曾多次提到《罗摩延书》或《罗摩衍拏书》,即《罗摩衍那》。而《杂宝藏经》中的《十奢王缘》和《六度集经》第5 卷第46个故事,都是《罗摩衍那》的主要故事情节。中国傣族地区流传的史诗《兰嘎西贺》和《兰嘎双贺》都是《罗摩衍那》的改写本。藏族有《罗摩衍那颂赞》,蒙古文献中有《罗摩衍那》的故事梗概,在新疆还发现古和阗语和焉耆语的《罗摩衍那》故事。至于中国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不少学者认为其多似神猴哈奴曼。这样看来,二者之间似乎有了" 血缘。" 由此可见,《罗摩衍那》对印度以外影响深远广大。
  (3)往世书
  往世书是梵语文学中以往世书命名的一批神话传说作品的总称。它与两大史诗同时产生和发展,但成书年代较晚,约在7 世纪至12世纪之间。
  a.往世书概述
  印度现存往世书数量很多,统称18部大往世书和18部小往世书。18部大往世书是:《梵天往世书》      《莲花往世书》
  《毗湿奴往世书》    《湿婆往世书》
  《薄伽梵往世书》    《那罗陀往世书》
  《摩根德耶往世书》  《火神往世书》
  《未来往世书》      《梵转往世书》
  《林伽往世书》      《野猪往世书》
  《室建陀往世书》    《侏儒往世书》
  《龟往世书》       《鱼往世书》
  《大鹏往世书》      《梵卵往世书》
  小往世书实际上不止18部,说法也各不一。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毗湿奴法上往世书》、《广法往世书》和《迦尔基往世书》等。
  往世书在文体上也采用两大史诗的" 输洛迦" 诗体。仅18部大往世书的诗节总数己超过40万颂,相当于两大史诗总和的3 倍多,由此可见古代印度神话传说之丰富。
  b.往世书的内容
  古印度的往世书同史诗一样,均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不同之处在于:往世书以神话传说为主体(这些内容在世界古代前期文学史中详细论述),而史诗以历史英雄活动的人物为主体。现存往世书主要有以下五部分内容:
  ①世界的创造
  ②世界毁灭后的再创造
  ③天神和仙人的谱系
  ④各个摩奴时期
  ⑤帝王谱系
  以上总称" 五相".但由于往世书的成书年代较晚,已经搀杂进大量的后世成分。现存的大多数往世书包含丰富的法论材料——诸如宗教责任、人生阶段、布施、祭祖仪式等。有些往世书还包含许多艺术和科学论述,诸如语法、戏剧学、音乐、医学、天文、建筑、手工艺、政治和军事等。这些内容将在相关时代与相关书籍中论述。
  4.佛教文学
  佛教文学是印度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印度古代文化和宗教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亚洲及世界各地都有很大影响,值得认真研究。
  (1)佛教的诞生与佛经的集结
  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化的历史阶段。相传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不满于婆罗门的社会等级压迫,困惑于人世的各种苦恼,29岁出家修道,35岁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成为佛陀——觉者。尊称为" 释迦牟尼" ——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所创建的佛教的要义是:以无常和缘起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佛教提倡人要信仰自己的力量,承认众生皆具佛性,任何人只要持戒修炼,皆可成佛。因此很快得到流行。
  公元前三世纪倾,由于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在印度国内外得到广泛流传。
  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用婆罗门教经典使用的梵语宣教,而主张用佛教徒各自的方言俗语宣教。在佛陀逝世后的早期佛教阶段,佛教徒曾举行过三次结集。第一次结集于佛陀逝世后不久(既公元前5 世纪)在王舍城举行,目的是汇编佛陀在世时关于佛教教义和戒律的言论。第二次结集是公元前4 世纪在毗舍离举行的。在这次结集中,佛教徒在戒律上出现分歧,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第三次结集是公元前3 世纪在华氏城举行。这次结集受到阿育王赞助,主持人属于上座部。这次结集用摩揭陀语整理了佛经的经、律、论" 三藏" ,并传承至今。
  阿育王派人把佛教传往国外。斯里兰卡保存下来的巴利语三藏卷帖浩繁。律藏包括《经分别》、《犍度》、《附录》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僧团的规则和比丘、比丘尼的日常生活戒律;经藏包括《长尼迦耶》、《中尼迦耶》、《杂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和《小尼迦耶》五部分,主要内容是佛陀及其弟子宣讲的佛教教义;论藏包括7 部经论——《法集论》、《分别论》、《事论》、《人施设论》、《界论》、《双论》和《发趣论》,主要内容是论证和阐述佛教的教义。
  (2)佛教经文的文学色彩
  为了吸引广大民众信仰佛教,佛教经文常常采用通俗的寓言故事或生动的比喻阐发教义,文体也不拘一格,有散文体,论文体与韵散杂揉体。这样,就使不少佛经文具有了文学成分,带上了文学色彩。在巴利语三藏中,经藏《小尼迦耶》包含的文学成份最为丰富。它共有15部经,其中的《法句经》、《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和《佛本生故事》是巴利语佛教文学的代表作。
  a.佛经中的格言诗集——《法句经》
  《法句经》是一部格言诗集,共有423 首,分成26品。其中大多散见于其它佛经,可见它是一部格言诗选编。这些格言诗是佛教徒探索人生的思想结晶,也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形象表达。如:《自我品》强调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首先把握住自己,然后教导他人:" 教导他人做什么,/自己也应做什么,/只有服己才服人,/最难控制是自我。(12.3)《尘世品》教诲人不要执著世俗生活:"似见水面泡沫,/似见海市蜃楼,/谁视尘世如此,/死神不来找他。(13.4)《幸福品》教诲人摆脱怨憎和贪欲,追求宁静和涅槃:" 健康是最好的收益,/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赖是最亲的亲人,/涅槃是最高的幸福。(15.8)此外,还有《心品》教诲人要守护和调伏自己的心,以智慧战胜欲望的诱惑。《愚者品》和《智者品》描述愚者和智者的种种表现和特征。《罪恶品》劝人弃恶从善等。
  《法句经》诗律简易,语言晓畅,比喻生动,警句迭出。因而深受广大佛教徒喜爱,盛传不衰。除了巴利语文本外,《句法经》还有犍陀罗俗语文本,梵语文本,混合梵语文本和汉译本。支谦在《法句经》译序中说:" 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及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 可见其深入浅出的特色。b.僧、尼创作的诗歌僧、尼创作的诗歌包括在下述两部诗集之中:
  《上座僧伽他》是和尚所作的诗集;《上座尼伽他》是尼姑所作的诗集。
  " 上座" 是对高僧的称号," 迦他" 是偈颂的音译。和尚称比丘,尼姑称比丘尼。因此,这两部诗集也可以说是印度佛教中具有修养的比丘和比丘尼的诗歌创作。
  《上座僧伽他》共有107 首,1200多颂,侧重表现比丘修行生活的精神体验。如高僧摩诃迦旃延那的一首诗这样写道:
  眼见一切,耳闻一切。
  智者不必摒弃见闻。
  他大智若盲,大聪若聋,
  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唯有与善事相遇,
  才是他思想的栖处。
  有些诗还注意描写自然环境,以烘托比丘追求涅槃的修行生活或禅思之乐。如高僧萨波迦在阿阇迦罗尼河畔岩穴中修行,他看到仙鹤腾空飞起,寻找避身之所,岩穴后面的占婆果树妆点两岸,心中非常喜欢,从而表现出禅静的乐趣。
  《上座尼伽他》共有73首,500 多颂,侧重表现比丘尼个人的生活经历。
  从中可以看出,在皈依佛教的妇女中,不少是丧子的母亲、寡妇、弃妇和妓女。例如,在一首关于比丘尼伊希陀悉的诗中,描写了她三次嫁夫、三次被无辜抛弃的悲惨遭遇(第400-447 颂)。在另一首诗中,妓女安波巴利将自己年轻时的美貌与现时的老态丑相作了描写与对比,借以说明佛教苦谛中的老苦(第252-270颂)。在一首关于比丘尼苏芭的诗中,描写她在经过一座芒果林时,有一男子拦道向她求爱,她义正词严地回答说她已摒弃一切世俗欲望,遵行八正道,以清静为乐。男子赞美她的眼睛长得美丽,她则说这不过是安放在窟窿里的小圆球,里面有眼泪,还有眼屎。说完便抠出自己的眼睛递给这个男子,以致使男子邪念顿消,向她乞求宽恕。由此体现出她信仰的坚定(366-399 颂)
  c.《佛本生故事》
  《佛本生故事》又译《本生经》,是一部庞大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但现存的巴利文《佛本生故事》己非原典,而是一部注释本,是约在公元五世纪由一名斯里兰卡和尚依据目前已经失传的古僧伽罗文本《佛本生义记》写成的巴利文《佛本生义释》。但其中的偈颂始终保持着原始形式。
  《佛本生故事》实际上是一部古代印度民间寓言故事集,只是依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赋予了宗教的色彩。
  《佛本生故事》共有547 个故事。每个故事都由5 个部分组成:
  ①今生故事——说明佛陀讲述前生故事的地点和缘由;
  ②前生故事——讲述佛陀的前生故事;
  ③偈颂——既有总结性质、也有描述性质的诗句,常常含有佛教哲理;
  ④注释——解释偈颂中的词句含义;
  ⑤对应——将前生故事中的角色与今生故事中的人物对应起来。
  例如第30则《摩尼克猪本生》先是今生故事,叙述一个比丘受到一个少女引诱。佛陀在祗国问这个比丘有否此事。比丘承认有此事。于是佛陀告诉他说:"她是你的祸根。甚至在你前生,你就成了她结婚筵席上的佳肴。" 接着,佛陀讲述前生故事,说是在从前梵授王统治波罗奈的时候,菩萨转生为一条牛,名叫大红。它有个弟弟,名叫小红。主人家的女儿即将结婚,因而养了一头猪。名叫摩尼克。一天,小红对大红说:" 这家的重活全由我们干,而主人只给我们吃点稻草麦秸,反倒给这头猪吃牛奶粥。" 大红安慰弟弟说:" 你不要羡慕这头猪,它吃的是断头食。因为主人要给女儿办喜事,才这样喂它,是为了将来用它的肉呀!" 不久庆贺婚礼的客人来到,主人便杀猪做菜招待他们。这就是摩尼克的前生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一首偈颂:" 勿羡摩尼克,它吃断头食。嚼吃粗草料,此乃长命食。" 然后在下面有一连串的词义解释。最后是人物对应,由佛陀指出前生中的摩尼克猪是现在这个受诱惑的比丘,主人的女儿是现在这个少女,小红是佛陀的堂弟阿难,大红即佛陀本人。《佛本生故事》就是这样把佛教教义附托于民间故事上来加以宣传的,往往可以收到生动说理的效果。
  《佛本生故事》采用韵、散杂揉的文体,语言通俗,风格质朴,形象幽默。其中不乏揭露统治阶级荒淫残暴、反对种姓制度、颂扬人民智慧和美德的优秀故事。如第358 则《小法护本生》揭露暴君灭绝人性:波罗奈国王摩诃波阿波看见王后抚爱刚生下7 个月的小王子,心生妒意,便下令刽子手从王后怀里夺下小王子,不顾王后的一再哀求,先砍下小王子的双手和双脚,再砍下小王子的脑袋,最后把小王子扔到室中,挑在宝剑上旋转成碎片。可谓灭绝人性。第357 则《鹌鹑本生》说明弱小者只要联合一致,动用智慧就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当然,《佛本生故事》中也有不可避免的因果报应,忍辱勿争等消极思想。
  这类佛本生故事至今仍在亚洲一些信奉佛教的国家广为流传。在中国古代汉译佛经中,有关佛本生的经籍达十几部之多,如《六度集经》、《生经》和《菩萨本生鬘论》等。它们则主要译自梵语。近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佛经中的民间故事》,就是取材于上述佛经典籍。如源于《六度集经》卷六《鹿王本生》写鹿王带领鹿群嬉耍中误入皇家苑林,危急时,鹿王作垫物,让鹿群跳墙逃命,而自己身负重伤甘愿牺牲。这举动使国王大为感动,马上发布命令:" 从现在起,全国一律禁食鹿肉!" 看到鹿群救护鹿王的情景,又叹道:" 君王对百姓慈爱关怀,百性才会对君爱戴、拥护。鹿王实在是个仁义之君啊!" 从此爱民勤政,成为受百姓尊敬、爱戴的君王。
  (3)梵语佛教经典中的文学故事
  原始佛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又进一步分化,形成18部派。公元前1 世纪左右,起源于大众部中心区域的大乘佛教逐渐兴盛起来。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则相对为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视佛陀释迦牟尼为教主,实行苦修,追求个人解脱,以获得阿罗汉果位和达到涅槃的最高目标;大乘佛教极力神化释迦牟尼,宣称人人皆能成佛,三世十方皆有佛存在,修行者应发菩提心,成为菩萨,通过实行六波罗蜜多(" 六度")获得佛性,并以普度众生为最高目标,因而得到更大的发展。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佛教徒渐渐违背佛陀的原始教导,普遍采用梵语或混合梵语作为佛典文本,在卷帙浩繁的汉译和藏译佛经中保存了大量在印度本土已经失传的这种梵语或混合梵语佛典。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主要是佛陀传记类佛经和譬喻类佛经。
  a.传记类佛经作品
  现存较早的佛陀传记作品是《大事》,它是由小乘的大众部出世派用混合梵语写成的,文体散韵杂糅。《大事》提供的佛陀生平分三部分:一。佛陀前生在燃灯佛及其他过去佛时代的生活;二。佛陀从兜率天转生为释迦族王子,后来出家修道,降伏摩罗,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三。佛陀初转法轮,建立僧团。每部分都杂有许多本生故事,比喻故事及一些纯粹的说教,内容驳杂。在《大事》提供的佛陀生平和传说中,有不少与巴利语佛典一致的古老成分,也有许多神化佛陀的晚出成分。因此,这是一部染有大乘色彩的小乘佛陀传记。
  《神通游戏》是一部大乘佛陀传记。它采用韵散杂糅文体,散文部分使用梵语,韵文部分使用混合梵语。全书分27品,叙述佛陀下凡投胎、诞生、上学、惑于生老病死而出家,访师求道,修炼苦行,降服摩罗、最后得道成佛,并应大梵天请求弘扬佛法。
  书中佛陀的生平事迹充满神话传奇色彩,类似婆罗门教往世书神话中大神下凡故事。例如,佛陀从兜率天转生下凡时,众天神为他在母腹中建造一座宝石宫殿;他安坐其中,身上的光芒透过母体,照射数里方圆,凡有病人前来,经他母亲一按额头,即能康复。他诞生时,地下迸出莲花,空中展现华盖,众天神为他沐浴;他坐在莲花上,眼观四方,三千大千世界尽收眼底。
  然后他向东西南北和上下各走7 步,宣告自己的神圣使命。他年满学龄时,众天神陪同他去上学,众天女为他散花;而他全知全能,无师自通,在檀香木简上书写了包括汉文和匈奴文在内的64种文字,询问老师教授哪一种.诸如此类的描写表明:佛陀的形象已从原始佛教时代的人间导师演变为超人间、超自然的大神,而且在印度万神之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神通游戏》有藏译本,也有两种大体相当的汉译文,一本是西晋竺法护泽的《普曜经》一本是唐地婆诃罗译的《方广大庄严经》。
  b.譬喻类佛经
  譬喻类佛经是梵语佛教通俗故事文学作品,大都讲述佛陀及其弟子或其他人物的前生故事,宣扬轮回转生和因果报应思想,具有劝人为善的积极意义。较重要的有《百譬喻经》、《天譬喻经》和《本生蔓》等作品。
  《百譬喻经》是一部较古老的譬喻经,属于小乘佛典。全书分10品,每品围绕一个主题讲述10个故事。第1 品和第3 品讲述婆罗门、王子、商人、园丁和船夫各种人物崇拜佛陀的事迹,佛陀预言他们将来能够成为佛陀或辟支佛;第2 品和第4 品是佛本生故事。例如第34则讲述佛陀前生曾为尸毘王,彻底施舍于众生,不仅把全部财产施舍于人,而且割开自身皮肤让飞虫吸吮鲜血。天国的帝释天(即因陀罗)化成秃鹰来考验他,他竟欢迎秃鹰刁他的身体,之后,天帝释又化成婆罗门乞求双目,他也欣然允诺。这时,天帝释才恢复原形,断言尸毘王将会达到正等觉。第5 品讲述各种人物由于前生的恶业如不肯施舍、或得罪善人等,而转生为饿鬼。第6 品讲述各种人物或动物由于前生的善业而再升天国。第7 品讲述释迦族成员获得阿罗汉果位。第8 品讲述一些妇女获得阿罗汉果位。第9 品讲述一些品行高尚的人获得阿罗汉果位。第10品讲述一些人犯过恶业,受过恶报,后又通过善业获得阿罗汉果位。《百譬喻经》有藏译本,也有大体相当的汉译本即吴支谦所译的《撰集百缘经》。
  《天譬喻经》也是一部较古老的譬喻经。全书有32则故事。其中以第26至29则关于阿育王的一组譬喻和《虎耳譬喻》故事最为著名。《虎耳譬喻》讲述佛陀在舍卫城时,一次阿难乞食回来,感到口渴,向一位旃陀罗(低级种姓)少女讨水喝。少女说:" 我是旃陀罗女子。" 阿难回答说:" 我没有问你的种姓,只求你给点水喝。" 少女给阿难水喝,并且爱上了他。事后,她对母亲说,若不与阿难结为夫妻,定会死去。少女的母亲是位有法力的巫婆。她用法力把阿难召来,要他与自己的女儿结合。在这紧急关头,阿难向佛陀祈求。佛陀用反咒语把阿难召回寺院。此后,少女仍不死心,天天尾随阿难。阿难再次求助佛陀。最后,在佛陀的教诲下,少女皈依佛门,削发为尼。然而,城里居民由此惶惑不安,波斯匿王向佛陀提出异议。于是佛陀当着许多婆罗门、刹帝利和城市居民的面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前生故事:从前有个旃陀罗部落首领,想为儿子虎耳娶一个婆罗门的女儿,遭到那个婆罗门的拒绝。于是,他向那个婆罗门指出,种姓之间并不存在各种动植物之间那样的自然差别,而且依据轮回转生的原则也不应该存在什么种姓,因为每个人都是按自己的业再生的。那个婆罗门终于被他说服,同意了这门亲事。佛陀说:这个前生故事中的婆罗门女儿就是现在这个旃陀罗少女,而虎耳是阿难。
  旃陀罗首领就是他本人。这个故事由佛陀显身说法,具有明显的批判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积极意义。阿育王的一组譬喻《献尘譬喻》、《毗多输譬喻》、《鸠那罗譬喻》和《阿育王譬喻》则比较完整的提供了阿育王的生平传说。
  《本生蔓》是一部用古梵语" 大诗" 文体撰写的譬喻经,作者圣勇。全书共有34则佛本生故事,主题是宣传" 波罗蜜" ——即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途径达到佛性。例如,第1 则《母虎本生》讲述佛陀前生曾是一个虔诚的修行者,住在森林里。一天,他看见山下一头饥饿的母虎企图吞食自己的乳虎,便纵身跳下悬崖供母虎充饥,以拯求乳虎。再如第6 则《兔子本生》讲述佛陀生前曾转生为一只兔子,自愿投身火中,以自己的身躯布施一个婆罗门。其实这个婆罗门就是帝释天的化身,前来考验兔子的戒行。帝释天为了向全世界表彰兔子的功德,把兔子的形象永远印在月亮上。
  《本生蔓》中的绝大多数故事都已见于已往的佛典,圣勇的贡献在于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使它们成为佛典中为数不多的优美文学作品之一。
  在汉译佛经中,有一部署名为圣勇等人作的《菩萨本生鬟论》(宋绍德等译),但内容与梵文本《本生蔓》差异极大。
  c.马鸣及其作品
  马鸣是印度古代成就最高的佛教文学家。一般认为他是一二世纪的人。
  汉译佛经《马鸣菩萨传》和《付法藏因缘传》中记载有马鸣的传说:他本是中天竺人,信仰婆罗门教,后在辩论中败于胁尊者而皈依佛教。从此,他在中天竺" 弘通佛法,四辈敬服。" 以后被北天竺月氏王索去," 广宣佛法,利导众生。" 他讲法" 高明胜达," 连马匹也" 垂泪听法,无念食想".这样," 以马解其音故,遂号为马鸣菩萨".马鸣留传于世的文学作品有两部叙事诗《佛所行赞》和《美难陀传》以及三部戏剧残本。
  《佛所行赞》叙述佛陀释迦牟尼从诞生直至涅槃的生平传说。据藏译本和北凉昙无谶的汉译本,全诗共有28品。梵文原本残存前14品,其主要内容是:佛陀降生为释迦族王子,从小享有荣华富贵,后来娶妻生子。他三次出宫游览,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心想:世人为何不摆脱生者病死的痛苦.
  他的父亲净饭王为了防止他厌世出家,安排成群美女诱惑他耽于感官享乐。
  而他深感人生无常,毫无动心。一天夜里,他目睹这些美女各种丑陋的睡相,毅然离开王宫,出家寻求解脱之道。此后,他在森林里访师求道,又在尼连禅河畔修炼严酷的苦行,都不能获得解脱之道。最后,他盘坐在一棵菩提树下潜心修道。摩罗派遣魔军进行骚扰,他无所畏惧,坚如磐石。他降伏摩罗后,继续专心禅思,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佛。后14品(据昙无谶的汉译本)
  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佛陀在彼罗奈初转法轮,以后在各地弘扬佛法,度化弟子,直至进入涅槃。
  《佛所行赞》诗句优美,具有故事情节:
  王使诸大臣,贵族名子弟,年少胜姿颜,聪慧执礼仪。尽夜同游止,以取太子心。如是未几时,启王复出游。服乘骏足马,众宝具庄严。与诸贵族子,围绕俱出城。譬如四种华,日照悉开敷,太子耀神景,羽从悉蒙光。出城游园林,修路广且平。树木华果茂,心乐遂忘归。路旁见耕人,垦壤杀诸虫,其心生悲恻,痛踰刺贯心。又见彼农夫,勤劳形苦悴,篷发而流汗,尘土坌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太子性慈悲,极生怜悯心。慨然兴长叹,降身委地坐,观察此众苦,思维出灭法。呜呼诸世间,愚痴莫能觉。安慰诸人众,各今随处坐。自荫阊浮树,端坐正思维。观察诸生死,起灭无常变。心定安不动,五欲廓云消。有常亦有观,入初无漏禅。
  ——《佛所行赞》出城品第五
  《美难陀传》共有18品,叙述佛陀释迦牟尼度化异母兄弟难陀的故事。
  佛陀劝戒难陀,出家修行,以成正果,但难陀忘不了爱妻,心中充满苦恼。
  佛陀的高足弟子阿难便向难陀说明爱情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甚至天堂的欢乐也是暂时的。难陀终于觉悟,成为阿罗汉。
  马鸣的3 部戏剧出自中国新疆吐鲁番,均为残卷。其中一卷末尾标明金眼之子马鸣著《舍利弗》。这是一部九幕剧,讲述婆罗门的青年舍利弗和目犍连皈依佛教的故事。残存部分的内容是:舍利弗与丑角交谈,舍利弗尊佛陀为师,而丑角认为婆罗门不应该接受刹帝利的教诲,舍利弗驳斥道,哪怕低级种姓提供的药,也照样治病。目犍连见舍利弗喜形于色,问明原因后,与舍利弗一同皈依佛教,佛陀预言他俩会成为自己的大弟子。另两部戏剧残缺过甚,剧情无法判定。其中的一部是宗教寓意剧,剧中人物是抽象的概念" 菩提" (智慧)、" 称" (名誉)、" 持" (坚定)以及佛陀本人。另一部剧中人物有主角、妓女、王子、丑角、女仆、歹徒以及舍利弗和目犍连。
  这3 部戏剧残卷具有古典梵语戏剧的大部分艺术特征:有喜剧性的丑角;有地位的角色说梵语,女仆、丑角和其他人物说俗语,台词韵散杂糅;有" 上场" 、" 退场" 等舞台指示,剧终有祝福诗。这说明古典梵语戏剧早在一二世纪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5.耆那教文学
  耆那教是公元前五六世纪在印度与佛教同时兴起的宗教。创始人筏驮摩那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同时代人。他出生在吠舍离的一个刹帝利王族家庭,30岁出家修炼苦行,42岁成道。此后在摩揭陀、拘萨罗等地传教,72岁逝世。
  耆那教徒尊称他为" 大雄".约在公元前四世纪末,许多耆那教徒为饥荒所迫,移居印度西南部。留在摩揭陀国华氏城原地的教徒为了保存经典,举行第1 次结集,编定了12 "支".他们主张穿白衣,得名" 白衣派".而移居的耆那教徒主张恪守大雄古训,以天为衣(即裸体),得名" 天衣派".耆那教是与佛教同时兴起的旨在反对婆罗门等级制度的新宗教,它和佛教一样,都否认吠陀书有圣典之源的权威性,都否认印度种姓制度的宗教意义。耆那教同早期佛教一样。
  不承认神的存在。只要苦修,人人可得解脱。约在公元五六世纪,耆那教徒在伐腊毗举行第2 次结集。
  耆那教的经典统称" 阿笈摩" (又译" 阿含")或" 悉檀多" ,分成6 类。第1 类是12部" 支经" ,第2 类是12部" 次支经," 第3 类是10部" 杂经" ,第4 类是6 部" 惩戒经" ,第5 类是4 部" 根本经" ,第6 类是两部百科全书式的《吉祥经》和《问答经》。这些经典的主要内容是阐述耆那教的教义和戒律,与佛教三藏一样,包含有传说故事和箴言诗等文学成分。其传世作品有《多浪迦维》(描写一位尼姑今生与前生的爱情故事)、《婆苏提婆游记》(以黑天的父亲婆苏提婆游历各地为线索,大量采入民间故事)、《虔信甘露颂》(咒语性质的颂诗)、《问答宝蔓》、《嘉言宝蔓》《教诲诗集)、《妙语宝集》等。如讽刺贪婪之心:
  太阳变冷,月亮变热,云彩变硬,
  大海仅仅满足于小溪流水,
  狂风静止不动,烈焰黯然失色,
  贪婪之火也决不会减却光辉。
  耆那教还改造了婆罗门教的史诗、传说和故事为自己服务,在后期也写了一些戏剧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对印度梵语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五、古代中国文学
  世界古代中期正值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激剧变化的时代。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中国社会出现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与政治上的兼并统一,同时在诗歌散文方面也出现了《诗经》、《楚辞》、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等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奠基之作,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1.中国春秋战国文学概述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对新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曾经这样热情地赞扬:"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想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批有理想,有才华的人,顺应历史潮流,风起云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样,在资产阶级兴起的千年之前,当新兴的封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也出现过这种" 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 当时,西方的希腊文明、中东的希伯来文明、南亚的印度文明与东亚的春秋战国文明相辉映,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第一次觉醒。
  (1)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发展过渡的社会巨变时期。
  a.历史背景。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姬宜臼迫于内忧外患,从镐京迁都洛邑,从此,王室衰微," 礼" 崩" 乐" 坏。这对周王朝来说,自然有些悲哀;但对中国社会来讲,却是一种进步。从此,封建势力应运而生,诸侯之间霸主兴起。开阡陌,兴私田,奠定了他们的经济基础;" 挟天子以令诸侯" ,增添了他们的政治荣耀。春秋中叶,鲁国实行" 初税亩" ,标志着封建土地制度的诞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奴隶的逐步解放,作为诸侯家产的私田逐渐超过周天子赏赐的公田。整个社会终于由以国家土地公有制为特征的奴隶社会转化为以领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之际,韩、赵、魏三家分晋,中国社会又进一步由"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春秋争霸时期发展到周天子失去" 共主" 地位的战国争雄时期。一时,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争雄,驰骋于历史舞台:秦孝公据淆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固遗册,南兼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当是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纵离横,并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朋、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生动地概括了战国时期各国激烈斗争、人物风云集会的历史状貌。正是这种伟大的历史变革,成为文化与文学向前发展的基础。
  b.文化风貌。西周以前的统治思想是神权至上的观念。人们认为天或上帝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而王则是天或上帝的代表。奴隶社会的崩溃引起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士阶层的" 百家争鸣" 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老子讲天即" 自然" ;孔子讲" 爱人" ,讲" 泛爱众" ;稍后,子夏讲" 四海之内皆兄弟" ;战国时,墨子讲" 兼爱" ;许行讲" 并耕" ;孟子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讲"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直到荀子,讲"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提出" 治乱非天" 、" 人定胜天" 的命题,为法家奠定了" 以法制国" 的理论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正是这种思想变化在人事上和理论上的反映。
  春秋以前," 学在官府" ,文化为贵族所垄断;春秋以后,"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传.昭公十七年》),文化教育相对来说得到普及,从而为造就人才创造了条件。孔子" 有教无类" ,相传" 弟子三千" ,其中有子贡那样的富商,也有象颜渊、原宪、子路等家境贫寒的人。战国时代,各国王侯纷纷罗致人才," 尊贤礼士" ,让他们为自己出力,这就是所谓的" 养士".在这社会巨变的历史之中,各国诸侯卿相争相" 养士" ,特别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几位贵公子,门下食客多至二、三千人,甚至鸡鸣狗盗,引车卖浆之流,只要有一技之长,而且讲究信义,莫不以礼相待。这些士子,为主人献计献策,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尽现才华,演出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活剧。这些活剧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中都有生动的反映。文化教育的相对普及和" 士" 阶层的兴趣,又促进了思想文化以及文学的发展。
  从汲县古墓中发现的《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周逸书》中的有关内容推测,当时已有了土生土长的讲唱文学。《战国策》曾这样描写当时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盛况:
  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芋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
  从前的城市,不过是奴隶主的防御堡垒和贵族们的生活场所;这时的城市,则发展为全社会的政治、文化、交通、工贸、娱乐中心。象临淄这样的繁华都市,还有魏国的大梁、赵国的邯郸、秦国的咸阳等各国之都。这种百业汇集的城市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了社会物质条件。
  (2)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概况
  春秋战国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诗经》、《楚辞》、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无不成为后世文学的鼻祖与楷模,对后世文学及至传统文化产生了其极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以春秋战国的诗歌散文为代表的先秦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且对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虽然作为现代文学的概念——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当时尚未齐备;但其中的两种形式;诗歌与散文已经取得伟大成就,另外两种形式:小说与戏剧已经开始萌芽。
  《诗》或《诗三百》——后世尊称为《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 公元前6 世纪)
  大约500 年间的305 篇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生动而形象地看到当时社会的历史生活状貌,特别是当时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丰富多采的爱情生活。这部以四言为基本形式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详细情况已在世界古代(前期)文学史中详细讲述。
  《楚辞》是中国古代的另一部诗歌总集。它的特点是长于铺陈抒情,富于浪漫想象,诗句中多以" 兮" 字舒缓语气。楚国诗人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作家。《离骚》是楚辞的名篇。《九歌》是经屈原加工整理过的一组祭神歌曲,从闻一多的研究成果看,它又可看作是一部神人相恋的歌舞组剧;因此,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古代歌舞戏剧的雏型。从诗体形式看,《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建立了一种长于抒情与铺陈的诗歌新体裁,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形式的发展。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无论是历史散文还是哲理散文,从实质上讲均属于学术著作的范畴。但同时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文学作品,其中有些著述如《庄子》、《战国策》等,文学形象更为突出、生动。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有《左传》、《国语》、《国策》。《左传》以《春秋》为纲记叙历史,是一部以纪年为线索的历史、文学巨著,在叙事和描写战争方面最为突出。《国语》是春秋时代的国别史,多为质朴的语言。《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策士言论,多有生动文章。
  另有《晏子春秋》,虽成书较晚,但内容则为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晏婴从政的故事,类似后世小说。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已从远古三代时期古典棘涩、结屈聱牙的《尚书》" 诰" 、" 命" 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长于叙事和略有人物描写的散文风格,成为后世史学与文学的滥觞。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主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属于儒家的《荀子》以及法家的《韩非子》;杂家的《吕氏春秋》等。从文学角度看,《论语》雍容和顺,迂徐含蓄;《孟子》灵活善譬,气势充沛;《庄子》想象丰富,奇气袭人;《荀子》层次清晰,论断缜密;《韩非子》锋利峭刻,说理透辟。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哲理散文,对中国后世的散文发展乃至诗歌、辞赋、小说,戏剧的取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历史散文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主要有:《左传》、《国语》、《战国策》与《晏子春秋》等。
  (1)《春秋左氏传》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人左丘明以《春秋》为纲,扩充史料写成的一部中国古代的编年史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从书中的内容分析,则可能为战国时期一熟悉各国历史情况的文人所作。
  a.《左传》的思想内容。《左传》以《春秋》事略编次,用鲁君世袭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为序,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 年)写起,一直写到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 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叙事更至悼公14年(公元前454 年)为止,前后叙述了268 年的历史。其书广采当时文籍," 博采诸家,叙事尤备,能令百代之下,颇见本末".(陆淳语)。从性质看,《左传》是" 传" 《春秋》的编年体史书,但其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篇幅近20万字,远非《春秋》可比。从观点看,也不同于《春秋》的" 尊王" 正统思想,而表现出比较进步的历史观。
  西周末年以后,随着奴隶主统治地位的动摇," 天" 或" 上帝" 的绝对权威产生了动摇,代之而起的是" 天人相分" 的思想。《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夏五月,火星于傍晚出现后,随之起了大风,宋、卫、陈、郑几国都接连发生火灾。郑国大夫裨灶,主张以宝物祭神来禳除火灾,说如果不这样做,郑国还要再次发生火灾。而郑国的执政子产却以" 灶焉知天道" 为由不予理睬,结果,郑国也没有再发生火灾。这就用事实肯定了" 天人相分" 的进步观点。
  民本思想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潮。《左传》在君民关系上,比较重视"民" 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本思想。《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在混乱的诸侯中,陈怀公拿不定主意亲谁远谁。在吴、楚之间左右为难。纪逢滑则以民本思想为原则作出回答:"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楚虽无德,亦不艾杀其民;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而无见其德焉。天其或者正训楚也。祸之适吴,其何日之有." 陈侯果然听了他的话,亲楚疏吴。虽然由此而结下了吴陈之怨,但纪逢滑这种以民本思想衡量国运的观点无疑是进步的。
  《左传》以《春秋》为纲,借助丰富的史料,概括了春秋及战国初期的极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它从王政衰微、郑国初图霸业写起,写到楚国强凌江汉诸国,写到齐桓公的霸业,宋襄公争霸,晋文公争霸,秦穆公霸西戎,楚庄王的霸业,晋景公争霸服齐,晋厉公争霸胜楚,晋悼公复霸,晋楚弭兵,郑子产为政,晏婴相齐景公,孔子事迹,吴王阖闾入郢,吴王夫差北上争霸等广泛的政治、军事、文化内容。其中还涉及到军事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记载。作者写史,全以事实为据,把历史通过活生生的故事展现出来,从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如展喜犒师,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而且表现出柳下惠(展禽)这位贤人的正义与才华(见《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正是由于忠于史实,《左传》又体现出" 不隐恶" 的态度,往往如实地暴露统治者的暴行与丑行。如作者于宣公二年记载:"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膰,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宣公十年载:" 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饮酒与夏氏,公谓行父曰:' 征舒似女(汝)。" 对曰:' 亦似君'"这种君臣皆与夏姬通奸而又相互戏谑的情景,跃然纸上。而僖公三十三年,记载郑商人弦高犒赏秦师,暗中向国家通报信息,从而解救了郑国的一场兵难;定公四年记载,楚国申包胥哭秦庭,终于说服秦国出兵,拯救了祖国的危亡等,又表现出百姓臣民的爱国精神。
  b.《左传》的艺术成就。《左传》是一部史书,但具有文学价值。它善于对庞杂的历史资料加以精心剪裁和安排使之故事化,同时在故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从而使之具有了文学色彩。《左传》的许多重要篇章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故事首尾完整,层次分明;结构疏密有间,跌宕有致,格外引人入胜,尤其长于战争描写。
  《左传》全书所记大小军事行动有三四百起之多,其中如:145 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鞌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都记述得生动具体,首尾完整。
  《左传》写战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不仅把战争看成是刀光剑影的搏斗,而是将战争视为一种社会力量的较量。它写战争,一般是先从战前写起,首先描写战争双方的政治情况,人心的向背,对战争的准备,以及各种外交上的斗争,然后才写到战场上的交锋。而对战斗本身的描写,往往也着重写战术的成功或失败,使人深刻地感到战争的胜负绝非偶然。例如,对城濮之战的描写,直接写到战争的文字不到三分之一,而对晋、楚两国战前的外交纠纷,君臣情况,兵力、士气做了充分的描写,以致双方的胜负,早就在读者的料想之中。
  《左传》还善于在战争描写中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请看晋、齐鞌之战中的两个精彩场面: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诘朝请见。" 对曰:" 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 大国朝夕释憾于敝邑之地。' 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 齐侯曰:" 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入,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曰:" 欲勇者贾余馀勇。"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卸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 吾姑翦灭此而朝食。" 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未绝鼓音,曰:" 余病矣!" 张侯曰:" 自始合矢贯余手及时,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 缓曰;"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张侯曰:"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住。
  齐国君臣的骄傲轻敌,晋国指挥中心三位将领以国事为重的相互鼓舞与献身精神,都跃然纸上。
  《左传》还善于刻画人物性格,语言简练生动,富有哲理。
  c.《左传》对后世的影响。《左传》是我国时间最早而内容详备的编年史书,同时也是一部长于修辞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据徐仲舒先生的意见,《左传》成书之后,即在三晋流传。《汲冢书》有《师春》一卷,与《左传》记卜筮事无一字之异,这就是《左传》在魏国编写或首先在魏国流传的证明。《战国策》载虞卿之言:" 臣闻之《春秋》,' 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实与《左传》所引《书经》的" 居安思危" 相同,可见,虞卿所称的《春秋》即《左氏春秋》。虞卿为赵国上卿,证明《左传》流行于赵。《韩非子》著作中也有《左传》的内容。
  汉代以后,《左传》流传日广。河间献王刘德爱好搜集传播古代文化,还设立了《左氏春秋》博士,专门讲授《左传》,甚至出现了《左传》章句。
  《左传》与《春秋》合编,成为儒家的一部经典,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学派所谓的" 文" 其实是指" 文化" ,主要是历史经验,政治哲学,以及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一方面,《左传》正是《春秋》的绝好辅导材料。《左传》在史料和写作方法上,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不少取材于《左传》,而且《左传》对后世史学,散文乃至戏剧的创作与取材,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2)其他历史散文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除《左传》外,还有《国语》、《战国策》以及汲县古墓中发现的一些史书,如《穆天子传》等,秦汉间成书的《晏子春秋》一般也归到这一时期论述。
  a.《国语》。《国语》是一部记载西周末年至战国初期(约公元前967 - 公元前453 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历史事迹的书。司马迁说:"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报任少卿书》)其实作者当是战国初人,依托了左丘明的名义。这位作者无论是何人,其学识渊博,懂得" 天道" ,历史,音乐与文化知识,则是无疑的。
  《国语》虽然分别记载了周代八个封建国的历史,但除周记各朝代事迹较为系统之外,其余各国则多为历史片断。《鲁语》着重记载臧文仲,里革及敬姜等人的逸事,《齐语》只记录管仲相桓公时的政治外交措施,《郑语》记载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话,《楚语》着重记叙灵王、昭王二君,而《吴语》和《越语》则集中叙述了吴越争霸及勾践灭吴的故事。《国语》中《晋语》篇幅最长,几近全书的二分之一。《晋语》九卷之中,前四卷叙述晋献公父子们争夺权位的故事,可见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的悲剧和勾心斗角的艺术,几乎与后世小说类似。其中写骊姬以守为攻,抓住献公具有强烈的权力欲这一要害,一步步离间他与申生的亲子之情,终致申生屈死。对于以" 武与威" 临诸侯的献公来说,如果骊姬诬陷申生不才或道德缺陷,肯定骗不过献公。然而她却采用抬高申生的办法,使视权势为性命的献公产生了忌妒与恐惧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人物个性。
  《国语》中有的篇章表现出" 民为邦本" 的思想,如《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提出"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的观点,"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厉王不听劝告,终于被流放到" 彘".《国语》中还有一些表现人物高尚品德的历史故事。
  如《晋语.叔向贺贫》就是晋大夫叔向与晋卿韩宣子就贫富问题相互勉励的一段极富人生哲理的对话。叔向即羊舌肹,字叔向,食邑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他以历史故事为戒,对宣子说:"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国语》从史学和文学成就看,不如《左传》,但《国语》第一,长于记言;第二,有虚构的故事情节;虽然在语言上较为质朴,但从文学的发展角度来看,应该说比《左传》前进了一步。
  b.《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记录中国战国时期游说之士进行策咯活动的史书。全书共33篇,基本上依照《国语》体裁,以记言为主,按国别划分,有东周1 篇,秦策5 篇,齐策6 篇,楚策4 篇,赵策4 篇,魏策4 篇,韩策4 篇,燕策3 篇,宋与卫策1 篇,中山策1 篇。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作者不可考,有人怀疑出自蒯通之手。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一部分,请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27章,325 行,1100O 多字,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其中11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16章是佚书。这部书大约编成于秦汉之际,类似《战国策》的原始辑本,其中内容也许为司马迁、刘向所未见。
  它的发现,为《战国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战国策》思想庞杂,不是一派一家之言,主要反映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思想与观点。它不讲" 忠" ,而讲" 义" ;不讲" 信" ,而讲" 智" ,一切以" 成事" 为标准。所以,朝秦暮楚可以得到赞扬,背主求荣可以沾沾自喜。
  这种思想观点为儒家所不容,但在战国争雄的年代,却能为时代所接受。《战国策》正是一种新的观点对往来于诸侯国之间的策士们的活动,设身处地,作了生动的记载;对他们的奇谋异策,进行了公开的赞扬。当然,书中也记载和歌颂了古代某些有政治远见、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人物和他们的生动事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为孟尝君焚券买义,鲁仲连义不帝秦,荆轲刺秦王等。另外,有些篇章,虽然原意在歌颂某种人的机智,但内容上却具有更大的客观意义,如触龙说赵太后,不仅表现了触龙的机智,尤其表现出对后代溺爱必然导致衰亡的客观真理。苏秦的不同境遇中的人间际遇,客观上则表现出世态的炎凉。《苏秦以连横说秦》(《战国策.秦策》)的文字最能体现《战国策》一书的思想观点。文章以苏秦成就功名利禄为主线,采用夸张的手法,不以史实为重,而强调计策谋略的运用与人生功名利禄的追求,表现出战国时期士阶层的人生理想标准。苏秦失势与得志时家人对其截然相反的前倨后卑态度,也说明" 拜金主义" 的渊远流长。
  《战国策》作为一部史书来说,它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从文学角度来看,却故事曲折,结构完整,文笔生动,富于文彩,善用寓言和故事说理,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象《颜斶说齐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 斶亦曰:" 王前!" 宣王不说。左右曰:" 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 斶前' ,斶亦曰' 王前' ,可乎." 斶对曰:" 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 王者贵乎.士贵乎." 对曰:" 士贵耳,王者不贵!" 王曰:" 有说乎." 斶曰:" 有。昔者秦攻齐,令曰:' 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采樵者,死不赦!' 令曰:' 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由是观之,先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默然不说。
  ——《战国策.齐策》
  后来,颜斶又以三代史事、《易》传论述和老子之言讲述了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的道理,终于使宣王对颜斶尊重起来,而颜斶却拒绝了齐王愿为弟子之请与丰厚敬献而反璞归真。文章一波三折,针锋相对,引经据典,以理服人,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士子的非凡气质与高风亮节。
  《战国策》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 狐假虎威" 、" 南辕北辙" 、" 鹬蚌相争" 等名典均出自《战国策》。其语言清新流丽,描写细腻准确,论辩富有气势,无论叙述说理,均辞采绚丽,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c.《晏子春秋》及其他历史散文。《晏子春秋》旧题" 春秋齐晏婴撰".实则为后人依托并采缀晏婴言行而作。学者们推测,作者应该是在齐国政治上有过较高的地位,又可能见到官府档案和历史文献的齐国故臣,像曾向秦王进过谏的齐博士淳于越这样的人物。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大夫,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命使晋联姻,与晋大夫叔向议论齐政,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代。他一生节俭爱民,能言善谏,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其思想言论集中反映在《晏子春秋》一书中。
  《晏子春秋》有内、外篇共八卷,二百五十章。《汉书.艺文志》儒家列《晏子》八篇,是否指《晏子春秋》,可疑。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的《晏子》残简与今本有关章节相对照,内容大体一致。唐代柳宗元认为该书系齐国墨子之徒所作,因其志尚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非儒、明鬼等,多为墨家观点。究其实际,该书内容非儒并不非仁,明鬼并不迷信。当时,百家体系尚未形成,不必归于某家某派,而可视为中国古代的一位开明政治家为君、为民机智从政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中对盛君、谋事、君臣、威望、重民、爱民、赏罚、勤政、节俭、外交、宴乐、矜勇、社鼠、失国、政患、正邪、天道、梦兆、休咎、死生、毁誉、忠孝、隐荣、同和、善任、待人等问题以及孔夫子这个人物都有记述评论。从文字看,议论精辟,故事性强,可视为小说阅读。现举一则,以见一斑。
  景公问于晏子曰:" 治国何患." 晏子对曰:" 患夫社鼠。" 公曰:" 何谓也." 对曰:" 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
  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云:' 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有道术之士,欲干万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噬之,此亦国之猛狗也。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主安得无壅,国安得无患乎."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
  汲县古墓中的史书,也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的范畴,主要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和《汲冢周书》(《逸周书》)。
  《竹书纪年》现存辑佚本,共12篇,叙述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史事,至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 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穆天子传》是一部周穆王的传记,主要记载他周游各地的经历。周穆王名满,是西周的第五代君王,活动时间相当于公元前10世纪左右。《左氏春秋》记载:" 穆王欲肆其心,周行于天下,将皆使有车辙马迹焉。" 本书记载了周穆王率领" 七萃之士" 乘坐着车子,由赶车能手造父等驾驭着八匹骏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以观四荒的故事。其中与西王母相会的故事尤具浪漫神奇色彩。该书可能是战国时人追记下来的古人演唱史诗的提纲。
  《逸周书》也是后人记录的一部古代史书,现存59篇,其中不少夸张虚构。其中《太子晋解》写周太子晋和盲乐师旷的故事,小说故事浓厚,对话多四字一句,行文押韵,可看作后世赋体的先河。
  d.历史散文对后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叙事散文在历史著作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其渊源则在先秦。特别是秦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成熟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晏子春秋》等,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不仅大量地采用了《左传》、《战国策》的史料,而且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与语言风格。《左传》的作者常常通过" 君子" 或他人之口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这种手法也为后世史家所秉承。《战国策》的纵横家雄辩余风,直接影响到汉初贾谊,晁错等政论作家。而唐宋以来的著名古文作家,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等人无不师承先秦历史散文。《晏子春秋》直接启示了后世文言小说的作者,而《穆天子传》、《逸周书》则可视为中国后世说唱文学的滥觞。
  3.哲理散文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哲理散文是当时中国社会激剧演变中形成的百家争鸣的产物,大致可分三个时期论述。
  (1)初期哲理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初期的哲理散文包括《论语》、《墨子》等学术军事著作。
  a.《论语》。《论语》是一部反映孔子的思想与言行的语录体哲学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班固《仅书.艺文志》)柳宗元《〈论语〉辩》根据书中所记曾子将死之事推断,认为《论语》最终为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
  南宋学者朱熹把《论语》与《礼纪》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及《孟子》合在一起,称为" 四书" ,为中国封建时代士子必读的教科书,可见《论语》影响的巨大。
  《论语》主要反映孔子以仁政和礼仪治理社会的政治理想。他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论语.里仁》)又说:" 克已复礼为仁。" 其具体要求是:"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在这里,孔子把" 仁" 与" 礼" 看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和治国的总纲。在他看来,富与贵虽是人们的正常欲望,但是非" 仁" 不取;贫与贱虽是人们不愿承受的处境,但是没有正当的途径,也不轻易离开。这就为社会稳定奠定了道德伦理基础。
  从表面看来,这种要求限制似乎过于刻薄,但如果与孔子对" 仁" 的全面论述结合起来,便可见其中" 不立规矩,无以成方圆" 的道理。在孔子看来,民要以" 仁" 为纲守" 礼" ;君则要以" 仁" 为纲" 爱人".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虽然在过去的时代里,也有" 为富不仁" 、" 假仁假义" 的现象存在,但" 仁义" 作为一种由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道德规范,千百年来,却一直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论语》中的许多语录片断正是这种传统美德的形象记录。
  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生动形象。他"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生执着地追求理想。尽管运命多舛,但始终不灰心,不气馁,而从实际出发,孜孜以求。他多才多艺,为人正直," 敬鬼神而远之".他"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然,他也有缺点,例如鄙视农业劳动,但他也如实地讲自己在农业知识方面不如老农、老圃。
  总之,孔子是当时的一位伟人,而且远远超过了许多贤人。正如子贡所说:"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论语》虽为语录体哲学著作,但与西方的对话体哲学著作相较,更具形象性与生活气息。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章》实为一篇有人物、有情节的优美散文,向来为人们所传诵。《论语》中还有许多语录,简明深刻,包含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形成格言,流传于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法则),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子曰:" 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子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子曰:" 辞达而己矣。"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之,人皆见之;更之,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不必再举例子。总之,《论语》中的格言警句比比皆是,如夜空中的群星,光辉灿烂,千百年来,照耀着炎黄子孙的人生旅程,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b.《墨子》。《墨子》是一部记载墨家学派哲学观点和人物活动、言行的著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及其后学所作。《汉书.艺文志》记录为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其中" 十论" ,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代表了墨家学派的主要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这些文章是弟子们记录的创始人墨翟当年在" 百家争鸣" 中的讲学辞。由于墨家在墨子死后分为三派,他们对墨子的学说各有记录,后来合编成书,故以上十篇文字都分上、中、下三篇,而其内容大同小异。
  儒家学派承认社会的尊、卑、贵、贱,从实际出发,主张以" 礼" 治天下,墨家学派则站在" 农与工肆" 的立场,总想把小生产者互爱互利的品德扩大到全社会,极力主张" 兼爱" 与" 非政".他说: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墨子》兼爱上
  然后,墨子又以此推论至盗贼行窃,诸侯攻伐,其原因均是" 不相爱".其结论是:"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家学派把天下一切怨恨祸乱的根源都归结为人们不相爱,因而提出" 兼相爱,交相利" 的主张,实际上,只是把小生产者互爱互利、赖以生存的品德理想化,想让全社会普遍接受,而他们并不知道统治者想兼并天下的" 大欲" 与贵族们想高居人上的本性,因而是行不通的。然而墨子的"兼爱" 、" 非攻" 主张表现出下层人民希图过安定生活,相爱生存的美好理想,因此,受到乱世百姓的欢迎,而成为一时的" 显学".墨子还从反对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出发,主张" 尚贤".他认为"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以此与儒家的等级观念争鸣: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 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因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罚,幸否有极,人之知力,不能为焉。" 群吏信之,则怠于公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吏不知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墨子》非儒下
  墨家学派这种强调吏治、务农,反对儒家安贫乐道的论述,正击中了儒家的要害。
  《墨子》中还提出了" 三表" 文学观。主张写文章要" 有本" 、" 有原" 、" 有用".所谓: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符合)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种观点是实际而可贵的。
  《墨子》的文章有理有据,自成体系,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不以华丽辞藻取胜,而以逻辑严密著称。如《非攻》上一文,其中心论点在于反对不义战争,文章开头却以偷人桃李、犬豕鸡豚以至牛马与杀人越货为喻,逐步得出"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的道理。而战争死人甚众,自然就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由此可见,《墨子》在论证问题时,首先从常人能认识到的事实和道理出发,然后进行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明及隐的推论。从文章形式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说服力。
  《墨子》中还总结了论辩艺术。所谓论辩就是要" 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因此要" 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在具体方法上,则有" 辟" 、" 侔" 、" 援" 、" 推"等论辩方法。" 辟" 就是打比方,用比喻论述事理;" 侔" 就是同命题相互印证;" 援" 就是引用别人所讲道理论证;" 推" 就是由事实或道理作出推论。《墨子》的这些逻辑观点和论辩艺术对中国后世的论辩散文有着特殊的影响。
  c.《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家。后避乱到吴国,被吴王阖闾任为将,率军攻破楚国,名显诸侯。
  《孙子兵法》是孙武总结前代和自身所经历的战争经验而写成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全书共十三篇,六千余字。广博精深,体系完整,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的关系,揭示了战争中的重要规律,包含着唯物辩证思想。他认为:" 兵者国家大事"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 道" ," 天" 、" 地" 、" 将" 、" 法".注重调查研究,认为只有" 知己知彼" ,才能" 百战不殆".并且指出战争中的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因素,只有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使矛盾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这些军事思想,至今仍是真理。
  从文学角度看,《孙子兵法》是一部逻辑严密的论文。如: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处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孙子兵法》地形篇
  论述是生动而辩证的。
  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孙子兵法》残简,并有《吴问》等佚文。
  《孙子兵法》在古代被称为" 兵经" ,有曹操等十一家注本。今人郭化若的《孙子今译》受到学者推崇。《孙子》一书目前有俄、日、英、法、德、捷多种外文译本,日本称之为" 东方兵学鼻祖".相传法国拿破仑在打仗时经常翻阅此书的法文译本,可见《孙子兵法》崇高地位与深远影响。
  (2)中期哲理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中期的哲理散文包括儒家学派的《孟子》和道家学派的《庄子》。
  a.《孟子》。《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所著的一部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史记.孟轲荀卿列传》记载孟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其言" 迂远而阔于事情".因为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 以攻伐为贤" ,而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所以不合时宜,他于是"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虽然不合时宜,不为列国诸侯所采纳,但其仁政思想与王道主张却包含着宝贵的哲理。
  孟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 性善" 论,其政治思想核心是" 仁政".他主张统治者应有" 恻隐之心" ,推恩爱民,"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主张" 省刑罚、薄税敛,制民之产" ,给人民一个"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梁惠王》上)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他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的观点,更为可贵。
  《孟子》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君子品格的修养。其中关于" 舍生取义" 和关于" 大丈夫" 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尤其深远: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在这里深刻地讲出了人生在世应该有崇高的人格和明确的世界观,为了人生的理想,可以舍生取义,而不可在邪恶面前屈服。正是在这种人生观的支配下,孟子本身就给人树立了一个大丈夫的光辉形象。他对待君王往往傲然不逊,"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有一次,公然对齐宣王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为腹心" ;"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表现出一个士子的刚正不阿态度。孟子还以天下为己任,认为"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吾何为不豫哉." (《公孙丑下》)为此,他常说自己要"养吾浩然之气" ,不断提高自己的品格修养。
  《孟子》中还有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首先,他认为教育的重要性与乐趣可以与做王侯相比:"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孟子》中还谈到一些教育与学习方法,如同类而举,专心致志等。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有鼓动性,具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第二,《孟子》中论战性的文字,往往既记述孟子本人的言论,也记叙对方的言论,既写论战的内容,也写论战的过程。这样往往将时代气氛、各派学说和各种人物的言谈风貌、论辩技巧,跃然于纸面,从而构成带有故事性的论辩散文。因此,《孟子》虽然还属于语录体范畴的散文作品,但与只讲观点的语录体散文《论语》比较起来,却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总体上看,《孟子》比《论语》更为生动、形象,更具文学色彩与艺术魅力。第三,《孟子》还善于用寓言故事说理。如用" 弈秋诲弈" 说明"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的道理;用" 揠苗助长" 说明养浩然之气不可急于求成的道理;用" 弃甲曳兵而走,五十步笑百步" 说明性质不变的道理等,都深入浅出,生动而富有感染力量。
  孟子的文章,以" 气" 为主,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锋芒毕露,正气凛然,一直为后人称道,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汉唐以后,中国著名的散文大家,如韩愈、柳宗元、苏氏父子等,无不推崇孟子,而其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也成为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中的散文典范。
  b.《庄子》。《庄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是《老子》,托名春秋时老聃所作,后世学者则认为此书形成于战国时期。
  《老子》亦称《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是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书中以" 道" 来说明宇宙万物演变生息的规律,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观点,认为" 道" 是" 天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 (《老子》五十一章),具有" 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老子》二十五章)的特征。《老子》一书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书中认为;美丑、善恶、真伪、是非、祸福、生死、荣辱、智愚、吉凶、兴废、进退、主客、巧拙、辩讷、难易、公私、怨德、贵贱、贫富、治乱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事物。
  这些哲学观点的论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道德、修身、审美、语言等众多的社会科学领域,也涉及到宇宙自然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老子》一书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从文学角度看,《老子》一书语言简炼,类似警言与诗句,含义深广,耐人寻味。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五十八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第七十三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第八十一章
  在政治观点上,《老子》一书主张" 无为而治" ,即为政者不要扰民,要顺其自然,认为"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而提出" 绝圣弃智" 、" 小国寡民" 的治国方案。这种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是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庄周(公元前360 .- 公元前280 .)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代。生于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当时属于宋国),曾为蒙地的漆园吏。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他所学" 其要本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可见庄周是一个颇有才华且志向坚定的人。
  庄子继承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 道" 是" 自本自根""无所不在" 的万物本源,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 神" 的主宰,世称" 老庄哲学".但他认为:"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这种泯灭物我、是非、大小、生死、贵贱差别,幻想"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主观精神境界,却成为一种安时处顺,逍遥自得的人生观,最终走向宗教宿命论。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后人以《逍遥游》至《应帝王》七篇为内篇;《骈拇》至《知北游》十五篇为外篇;《庚桑楚》至《天下》十一篇为杂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己所作,其余则为庄子门人及后学者所作。
  庄子主张以" 道" 治理天下: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 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 ——《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庄子》中含有深刻的辩证思想。他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其出发点固然可以商讨,但其思想的辩证观点却是显而易见的。《秋水》篇记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上的一段对话,更可见其思辩之精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 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终以精细的思辩驳倒了惠子的观点。不过庄子进而得出万物通灵的结论,则走向唯心。
  从文学角度看,庄子散文在诸子散文中成就最高。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浪漫主义的散文创作方法。如《庄子》内篇《逍遥游》旨在说明人生应当摆脱一切物累,获取绝对自由。全文用充分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逐层深入地去说明这一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云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样大的鱼,这样大的鸟,这样的奋飞状貌,在现实生活中是绝然不存在的。然而庄子却用这种形象思维描绘出这种生动形象来说理,从而表现出极" 大" 的概念。然后,他又以野马(指春日野外林泽中的雾气)、尘埃比喻世界的极小事物。并说明这些" 大" ," 小" 事物存在,都还" 有待" ,而庄子所追求的是" 无待" 的绝对自由。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李白说:庄子的文章"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大鹏赋》)
  就其世界观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角度而言,的确有这种特色。
  二、《庄子》一书," 寓言十九" ,常采用大量寓言故事说理。如《则阳》篇中用" 触蛮之争" 嘲笑诸侯之间的争战: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故事说世上诸侯之间的征战、厮杀、掠国、侵地,渺小得象蜗牛头上的两支触角争斗那样可悲可笑。其它如:庖丁解牛(《养生主》)喻养生之理要顺其自然;轮扁斫轮(《天道》)喻读书之法;佝偻承蜩(《达生》)喻专心致志之道;匠石运斤(《徐无鬼》)喻知音难遇之感,等等,都以形象的寓言故事阐明了极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总之,《庄子》是一部文学特色非常鲜明的哲学著作。作为一家之言,在思想上,尤其在艺术上,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著名文人,陶渊明、王维、李白、苏轼等,无不在思想和艺术上受到庄子的影响。
  (3)后期哲理散文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后期哲理散文包括《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
  a.《荀子》。《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属于儒家学派范畴的一部哲学著作。作者荀况(公元前313-公元前238 年)字卿,赵国人,曾任楚国兰陵令,是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荀子》32篇,其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教育、自然、文学诸多方面。在政治上,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在哲学上,宣传朴素的自然观。荀子主张" 法后王" ,主张以" 礼" 、" 法" 、" 术" 实行有效统治,这些思想为后来法家所吸收。
  荀子的散文逻辑周密,说理深透,善于运用类比方法反复说明问题。如《劝学篇》说明知识可以增长人的能力与智慧,就用了一连串生动的比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由于《荀子》散文句式整齐,行文流畅,便于诵读、记忆,不少已成为后世格言。如:"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散文的韵文倾向为后世韵文端倪。特别是他的五篇赋体作品成为后世赋体的一个源头。另有《成相篇》则被视为古代的通俗说唱文学。荀子的哲学思想对汉代的王充,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有过明显的影响。
  b.《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学派集大成的著作。作者韩非子(公元前280 .——公元前232 年)是荀卿的学生,出身贵族,为人口吃,但善写文章。其书传到秦国,秦王赢政十分欣赏,设法令其赴秦,不久因同学李斯的诬陷而入狱自杀。
  《韩非子》著作的核心内容是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在韩非之前,法家有几个不同的学派。李悝、商鞅主张以" 法" 治国,认为政治制度与法令信誉是治国工具;申不害则提出国君还要有" 术" ——驾驶群臣的方法;慎到又提出重" 势" 的原则——重视统治权力。韩非子吸收上述诸派所长主张君王治国应该法、术、势并用。所谓"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难势》),"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术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定法》)法家的这种治国思想,既不同于道家的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也不同于儒家的" 尊法先王" ,抱残守缺;而是"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的不断革新观点,这是很可贵的。革新与法制,是法家思想的精髓。
  《韩非子》55篇,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政论文,风格是锋芒毕露,语气肯定,表现出严峻,峭刻文风,而且篇幅较长。如《五囊》近七千字,《亡征》分析可亡之道四十七条之多,都论辩周详,内容宏富,结构复杂,是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另一类是记述历史故事和创作寓言进行说理,表现出作者的机智和历史知识的丰富。这类作品、文学意味较浓。如《南郭吹竽》、《郑人买履》、《买椟还珠》以及《守株待兔》,《有人鬻矛与盾者》等寓言故事均出于此书。
  在当时百家争鸣的时代,欲立一家之言,必须立、破兼备。《韩非子》具有这一特色,如在《五囊》中剖析百家的弊端,就很有力: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皆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取)、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 杀之。" ——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正反对比兼及故事说理,往往是《韩非子》行文的特征。
  c.《吕氏春秋》等。《吕氏春秋》一名《吕览》,是由战国后期秦相吕不韦令其门客编辑的一部杂家观点的著述。书成后,曾公布于咸阳市门,宣言" 有人能增损一字者予以千金。" 《吕氏春秋》全书26卷,由12纪、8 览、6 论组成,共160 篇20余万言。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也吸收了墨、法,形名,阴阳、兵、农各家学说。当时秦国势力强大,行将统一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的产物。
  《吕氏春秋》涉及范围很广,有政治、军事、教学、文艺、礼制、数术、养生、农桑、天文、历法各方面的问题。由于对各家学说采取调和,折衷的处理,观点比较驳杂,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从总体看,则是" 以道德为准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 (见高诱《吕氏春秋》序)。在文字上则首尾一贯,条理分明,语言简炼,富于形象,各篇往往以议论发端,然后摆事实、引比喻作为例证,最后回复到原来的立论。如《察今》,先立论:"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等论点,然后举荆人袭宋,楚人涉江等故事说理说明认识要同发展变化相一致的道理,非常清楚明白。
  具有文学色彩的还有《列子》一书。《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原书已亡佚。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所辑,共8 卷。《列子》倾向于道家,其中保存了一些优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反映出古代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歧路亡羊》、《杞人忧天》、《人有亡鈇者》,《齐人攫金》等章节,均各有自己的启发意义,表现出古代中国人民的思想智慧。
  4.楚辞
  楚辞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南方的一种抒情诗体。诗句中多含" 兮" 字以抒缓语气与抒发感情。这种歌曲最初用于祭祀,往往带有丰富的幻想,富于浪漫的情调。后来有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文人创作。主要作品有《九歌》、《离骚》以及宋玉的一些作品。
  (1)《九歌》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说:"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鼠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 a.《九歌》的思想内容。《九歌》之" 九" 概言其多,共有11篇作品,《东皇太一》写天神之尊,《云中君》写云神,《湘君》与《湘夫人》写湘水配偶神,《河伯》写河神,《山鬼》写山神,《大司命》写主寿命的神,《少司命》写主子嗣的神,《东君》写太阳神,《国殇》写人鬼,为悼念楚国阵亡的将士而作,最后《礼神》是送神曲。
  《九歌》中有一部分是人们对天神的热烈礼赞,如《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诸篇,类似《诗经》中礼赞神明的" 颂" 诗,但《九歌》中的颂诗主要是赞颂自然神,表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凝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美好愿望。
  《九歌》中更多的一些篇章则表现了敬神中的人间恋情,象《湘君》、《湘夫人》、《山鬼》、《小司命》等,这些神与神,神与人之间的爱恋情结,实际上是一些十分优美的爱情歌曲。象: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九歌.湘夫人》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九歌.山鬼》
  《国殇》是《九歌》中的祭鬼乐章。它以崇敬激越的情怀,生动地描写出战斗的壮烈场面和英雄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豪情。诗篇刚健质朴,雄浑悲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b.《九歌》的艺术成就。
  首先,《九歌》在艺术上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为把对自然的神化描写与对人生的幻想追求结合在一起,做到了似神似人,充满幻想。如写日神:"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以云为衣、霓为裳,耀武长空,显出威武潇洒的日神气概。写河伯:"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水扬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又是水神的性格,水神的风彩。写云神则是" 与日月兮齐光"."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可见其高处天际、广被原野,纵横飘动、变化莫测的样子。写山神也有其威仪与风韵。总之,似神而不荒诞,似人而不入俗,表现了人的生活与神的特征的完美结合,表现出美好的理想境界。
  其次,《九歌》还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描写,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如《湘夫人》开篇写湖畔清秋景色:"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与" 帝子降兮北清,目眇眇兮愁予" 的心境相吻合。" 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也是情景交融的名句。译文很难达其神韵。《山鬼》中写双目含情,笑面盈盈、体态窈窕,身穿薜荔女萝的女山神乘坐赤豹、文狸所驾的桂车来寻找爱情,结果终日未遇。这时雷鸣雨至,猿鸣断肠,"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悲凉境界。
  第三,《九歌》的语言,色彩艳丽,情味悠长,有些还含有哲理名言。
  如:
  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九歌.湘夫人》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九歌.少司命》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
  ——《九歌.少司命》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九歌.国殇》
  c.从《九歌》可看出戏剧萌芽。《九歌》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南方的祭神活动,可以说是诗歌、音乐、舞蹈、演唱的联合表演,已具备戏剧的雏型。
  闻一多对此深有研究,曾写出《九歌古舞剧悬解》(见《闻一多全集》第一卷《诗与神话》),对《九歌》的表演一一安排了人物、场次和出演说明。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歌舞戏剧艺术的萌芽。
  (2)《离骚》
  《离骚》是" 楚辞" 中最为宏伟的作品,为楚国大夫屈原所作。全诗共373句,2490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抒情诗篇。
  a.屈原的生平与作品。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 年),生于楚国的怀王、顷襄王时代。他是楚国王室的同宗,以封地为姓。当时中国七雄并峙,相互兼并," 横则帝秦,纵则楚王" 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向。屈原年轻时候即进入楚国宫廷,"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但后来受上官大夫等人排挤," 王怒而疏屈平".楚、秦战争之后,更把他流放到沅、湘一带。《楚辞.渔父》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他的许多悲愤的诗篇,都创作于流放时期。后来秦将白起攻下郢都,楚国灭亡在即,屈原便自投泪罗江殉国。
  屈原的作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四篇,此外又引录了《怀沙》的全文。班固的艺文志提到"屈原赋二十五篇" ,王逸认为是:《离骚》、《九歌》(共11篇)、《天问》、《九章》(共9 篇)、《远游》、《卜居》、《渔夫》共计25篇。不包括《招魂》在内。
  《九章》包括屈原不同时期创作出来的九篇作品:《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其中除《橘颂》大约是言志的早期作品外,其余均为流放时期的悲愤怀乡之作。《天问》是一首非常奇特的长诗,它用诗歌的形式一口气提出170 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宇宙的形成、天地的开辟、日月的运行等各类自然现象;也包括人类远古的神话传说,朝代兴亡的历史等古往今来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些问题极有科学价值。
  b.《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国诗篇。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叙身世、经历、品质、理想,以及自身的不幸遭遇。他认为自己是黄帝家族的苗裔,而且品质非凡,理想高远;然而看到楚国现实政治黑暗之后又深为忧虑。
  第二部分运用充分的想象继续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与失望。首先,他假设一个爱护他的女伴" 女媭" 对他忠告,劝他不要象鮌那样刚强固执,以致丧命。这使他深为失望。于是,他只好渡过沅水,湘江,到苍梧去找帝舜倾诉心曲。他对帝舜说,夏启,后羿、过浇、夏桀、殷纣的失败,都是由于享乐纵欲,残害忠良;而夏禹、成汤、文王、武王所以成功,则是因为他们举贤授能,遵循法度。他的陈述终于得到帝舜的同情,于是他又增强信心开始上天下地寻找自己的同志,但是没有结果。
  第三部分写他在天门不开、陈志无路、求女不成、知己难遇的情况下,曾经产生出去国远逝的幻想,然而正当他在天空云游自得的时候,事情突然发生了变化:
  陟陞皇之赫戏兮,
  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一种眷念故园的深厚感情突然攫住了他的心,远逝异国的幻想被爱国深情所取代。最后是长诗的尾声: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
  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司马迁说:屈原" 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贾生列传》)正是对《离骚》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
  c.《离骚》的艺术成就。《离骚》是屈原用生命和血泪写成的诗。这首才气纵横,感情起伏的长诗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救国无门的痛苦与忧伤。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第一,长诗表现出对进步政治理想的追求,表现出深厚的爱国感情,表现出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爱国者形象。
  以诗人自身为典型的抒情诗主人公的形象,以及其"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的献身爱国精神,将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第二,《离骚》成功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的特征是运用幻想的方法去表现精神与激情。它是现实在理想中的变形与升华,可以产生强烈的感染效果。《离骚》以新奇的比喻,夸饰的描写,表现出恶与丑的卑鄙与善与美的崇高,从而启示人们弃恶向善,净化心灵。在长诗的后一部分,更是完全采取幻想虚构的形式,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了生动的情节和美丽的画面。日神羲和、月神望舒,风伯飞廉,雷师丰隆,以至凤凰、飞龙都供他自由驱使,神话中的县圃、崦嵫、咸池、天津、不周,都是他瞬息可到的地方。他可以与神女恋爱,可以与天帝交谈,可以驾着鸾凰、凤鸟飞向天空,可以上天下地寻觅出路。这种浪漫主义的描写方法显然为他自由地抒情言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第三,《离骚》结构宏伟,长于抒情,成为后世抒情诗的楷模,何其芳称之为" 构成了一个美学中所说的那种崇高美的不朽的建筑物".《离骚》在诗句形式和语言风格上吸收了散文的铺陈形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容量,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鲁迅说,《离骚》"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说它与《诗经》相比," 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见《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编:屈原与宋玉)
  (3)楚辞的其他作家作品
  西汉司马迁说:"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屈原贾生列传》)
  楚辞的其他作家主要讲宋玉,其它主要作品则是《招魂》。
  a.《招魂》。关于《招魂》的作者与主旨,一向有不同看法。一说作者是屈原,其主旨是为楚王招魂,或为自己招魂;一说作者是宋玉,主旨是招屈原之魂。古代认为:人除自身以外,还有一个独立于肉体、可以自由活动的、看不见的灵魂存在,因此便形成招魂的风俗。这种民间风俗,不专施于死者,也施于生者。《招魂》开篇自序和篇末" 乱辞" 都用第一人称" 朕" 、" 吾" 等字,似象屈原自招其魂。诗中一再推崇楚国的富丽可爱,四方的恐怖险恶,也含有"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的情怀。
  《招魂》的结构方式开创了后世汉赋的格局。诗篇开始交代招魂的缘由,中间部分正式招魂,最后有" 乱辞" 作结束。中间部分的招魂词是全文的主体,它的写法是" 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 ,以极其殷切、深情的口吻,劝戒灵魂不要到天上,地下或四方去,认为还是楚国最美好,可以作为最后的归宿。
  接着,作者用铺陈的手法,极写楚国建筑之丽,衣食之美,歌舞之乐,认为这才是最值得留恋的地方。真是有声有色,形象生动,令人如适逢其会,身临其境。这种夸张铺叙的写法,确是开了汉赋的先河。
  b.宋玉及其作品。据王逸说,宋玉是屈原的弟子,但生平事迹甚少,其作品,《汉书.艺文志》载有" 赋十六篇" ,《隋书.经籍志》有《宋玉集》三卷。但公认可信的只有《九辩》一首长侍。
  《九辩》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宋玉是一个失职的贫士,受到朝廷群小的排挤,怀才不遇,以至流离在外,过着贫苦孤凄的生活。诗篇抒发了" 坎廪兮贫士失败而志不平" 的思想感情。其中对上层社会的是非颠倒也有痛切的揭露。
  《九辩》在抒情诗的艺术手法上有所开拓。它尤其长于以情景交融的手法烘托气氛,舒展情怀: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悢祝懭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一位失去职位的贫士,在万物凋零衰落的深秋之中,不得不漂泊到远方去谋生,孤苦零丁,举目无亲,只有鸟虫悲鸣!写景抒情何等深切!杜甫诗:"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咏怀古迹》)鲁迅认为宋玉的《九辩》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汉文学史纲要》)
  托名宋玉所作的《登徒子好色赋》文辞优美,充分表现出宋玉的高洁人格: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 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 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 王曰:" 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 玉曰:"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文选》卷十九
  汉时," 辞" 、" 赋" 通称。其实," 楚辞" 与" 汉赋" 是两种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文学体裁。就其联系而讲," 楚辞" 孕育了" 汉赋" ;就其区别而言," 楚辞" 是一种长于抒情和铺陈的诗体," 汉赋" 则为咏物说理的韵文。刘熙载说:" 楚辞按之而愈深,汉赋恢之而弥广。""楚辞尚神理,汉赋尚事实。" (《艺概》)春秋战国之后,汉赋便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