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朴素之美:像芦苇那样

作者:宋晓杰

字体: 【


  我居住在辽东湾畔一个不大的城市,我没试过点击“盘锦”的辞条时可能会出现什么,但了然于胸的是这样的词汇:稻田、石油、河蟹、苇荡、丹顶鹤、红海滩、湿地……我在这个城市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如果没有什么变故的话,还将在这里度过青壮年和老年。我爱这个城市,不仅爱它敢作敢当、粗枝大叶北方男子汉般的性格,还爱它不矫不饰、妩媚婉约的纯美风情。
  即使是这样一个不大的城市,我活动的范围也只是有限的几公里——那几公里,足以满足我物质生活必需的所有了。而我每天穿梭其中,没人知道我心里还有一个多么宏大的世界——像海洋般的芦苇那样。在辽阔的土地上,朴素而清醒地活着。
  我不想说,我是“会思想的芦苇”,但我确实喜爱芦苇的朴素——朴素的外表和朴素的内蕴。当春天来临,那些尖翘的芽苞冲破坚冰,摇起欢呼的旗帜,是多么令人欣喜!一不留神,它们就会瞬间燎原——青春、浓郁而饱满,鲜亮得令人眼睛发热,不容你不动了忆念和铭想的许多念头。淡紫的芦花油光光的,至下而上,顺着花穗生长的方向轻轻梳理——不仅仅是眼睛,手也是有福的——滑滑的,软软的,宛若丝绸。芦苇有着疏朗、清秀的意韵,它删繁就简、坚劲修约,有足够的能力荡涤浊气,有足够的能力医疗“伤痛”。恰恰,这也正是我所喜爱的,也许,它暗合了我的性情。
  若干年前,我曾亲眼见过轰轰烈烈的收割场面。在冰封雪冻的无边旷野,尺把长的大扇刀刷刷刷地左右开弓,“白发苍苍”的大片芦苇应声倒地……没法说出那种苍凉和悲壮!也许,这样的归途让我对它的美更多了一份深重的敬仰和尊重,对自己的出处与去向有了更明了的体察和颖悟。默默里,它引领着我、教诲着我、影响着我,使我心悦诚服,心甘情愿。
  歌德说:“要懂得诗人,就得去诗人的国度。”可以说,这是一滴水与大海、一棵草与草原的关系问题。
  最让我自豪的,是带着朋友在家乡的土地上奔驰的时候,我们边看边聊,说物产、说民风、说诗歌、说文字,当我们在小小的沼泽、在逝水之湄见到芦苇的身影,我就会情不自禁兴奋地指指点点。有一次,一个诗友同样动情地说,她终于明白我作品里的宽阔、坦荡和向上的气蕴、热忱从何而来——那就是因为这片壮美的地域和芦苇!但是,如果让我在所有夸赞我作品的评论中选一句最动听的语言的话,那么,我宁愿选择水土与人的关系那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深深地知道,一个人体,只有依赖于“在场”的壮阔的生存背景,他(她)的存在才是鲜活的,才有价值可言。唯有如此,我们才会像安泰一样吸纳、集结力量,才会像植物一样沐浴雨露、阳光。……
  我常常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的,爱不只是一种能力和行为,它还是一种品质和操行。 “诗意地栖居”。浸润在这四溢的芳菲和流荡的清香之中,还有什么烦忧不能忘却与消解?与一片土地遭逢是一种前缘,是一种宿命,那么,在大地上行走或居留,做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不会很难?
  我们偎依着你的涛声入梦/芜杂的日子里/我们呵呼着你的名字取暖/麦菽营养了我们的体魄/芦荡啊 你覆盖了我们精神的家园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