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4期

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激情荡漾的诗歌岁月

作者:唐 力

字体: 【


  2008年11月15日,由诗刊社举办的“诗刊社第24届湖南岳阳·青春诗会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诗歌研讨会”,在风景秀丽的湖南岳阳的南湖宾馆召开,会议分别由《诗刊》副主编李小雨,《诗刊》下半月刊主任林莽主持。会议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任张胜友致开幕词,岳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新启代表岳阳市讲话,对诗人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青年诗人黄金明代表参加第24届“青春诗会”的青年诗人发言,岳阳市副市长隋国庆,岳阳市宣传部副部长、诗人杨孟芳,中国作家协会信息处处长胡殷红,《诗刊》编审周所同,编辑蓝野、唐力、史岚,媒体记者武翩翩、舒晋瑜以及岳阳方面的诗人叶菊如、曹利华等10余人出席了会议。下面为会议纪要。
  
  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诗歌历程。创建了良好的诗歌生态叶延滨(《诗刊》主编):
  
  文学艺术上最先呼应改革开放潮流的应该说就是诗歌。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沉寂多年的诗人像艾青、牛汉、绿原、曾卓等一大批带有现实主义冲击力量的诗人重返诗坛,他们和巴金提出的说真话是一个潮流,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恢复了直面现实、抒发真情的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而今,中国诗歌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培育,形成了丰富的诗歌生态。这是非常良好的诗歌生态。
  这三十年间,“第一届青春诗会”,是当时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诗坛前辈艾青、臧克家、田间、贺敬之、李瑛、蔡其矫等到会授课。严辰、邹荻帆、柯岩、邵燕祥亲自辅导,为与会的青年诗人修改作品。这次诗会的成果在《诗刊》1980年10月号以“青春诗会专号”发表。轰动诗坛,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坛揭开了青春篇章。
  “青春诗会”的重要意义在于,主流文学刊物以大度的胸怀,接纳、引导、培养青年诗人的创作。出现新诗潮的时候,作为当时的《诗刊》是非常宽容和开放的。一些年轻诗人,舒婷、顾城、江河,还有来自底层的知青,包括我自己,一群被关注、被争论的青年诗人与中国最知名的专家学者们走到一起,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这展示了当时中国文坛的开放和包容。“青春诗会”是改革开放最典型的案例,这是前所未有的,《诗刊》用具体而生动的办刊方式体现了改革开放。
  三十年前,我的起点是“青春诗会”,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三十年后,大家赶上了这个青春的“加油站”,我们应该感谢这个开放的时代。杨匡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博导):
  改革开放三十年对我们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非常伟大的时代,民族重新站立起来,民生走向美好,诗歌也走向很好的生态,这是当代文学史一个辉煌阶段。
  诗歌在国民精神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这三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期,诗歌也发生了嬗变,诗歌三十年的变化主要是美学的变化。这体现为:一、从神的诗歌、颂神的诗歌转变为人的诗歌。二、诗歌从政治工具解放出来,变成了心灵的真诚的歌唱。三、从权力话语统率一切,变为真正的众声喧哗。四、从两两对立到鼓励对话、鼓励交流、鼓励融洽、鼓励衔接,从而形成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四路纵队,并驾齐驱。
  在这个过程中,《诗刊》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诗刊》建立了两个品牌,一个是“青春诗会”,一个是“春天送你一首诗”。在诗歌界,已成为一种标识。这是《诗刊》作出的重要贡献。
  诗歌经过三十年的洗礼、经验和教训,仍需要进一步改善环境。改善艺术,进一步的努力。在当前文学传媒化、炒作化的环境下,对诗歌要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温暖。我们应当收拾岁月的阵阵风寒,呵护诗歌的涓涓春暖,让“青春”与诗同行。如何去温暖我们的诗歌?我认为,要以持经达变去维系诗心;要以反求诸已去拓展诗思;要以边缘站立去昂奋诗情;要以和而不同去探寻诗境。张同吾(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
  一个时代的诗歌画卷,就是一个民族心灵史的缩影。当我们深情地回忆,改革开放三十年岁月的时候,同样会深情地回顾中国诗歌三十年岁月,总结其艺术经验,旨在探寻其对于建构和谐文化与和谐世界的重要意义。
  一、历史前进与诗歌回归。我国诗人们在经历了长久的思想禁锢、万马齐喑和心灵扭曲之后,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崭新时代。这个崭新的时代也赋予诗人们一种机缘和权利,用自己真实的目光去瞩望世界观察生活,去表现真歌哭、真性灵。新时期诗史上第一道明媚的阳光和第一道亮丽的风景,是诗人回归和诗的回归。那些被囚禁、被放逐、被排斥的诗人们,纷纷从炼狱中走出,从荒漠中走出,艾青、牛汉、绿原、曾卓、公木、公刘、张志民、邵燕祥、孙静轩、唐祈、唐浞、郑敏、陈敬容、袁可嘉、流沙河等,大批成就卓著的诗人,重新恢复了艺术生命,创作出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篇。
  二、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改革开放是时代的宏阔主题,也是时代的精神命脉,这不仅使社会生活产生了急剧的变革,而且也催动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历史观念、审美意识乃至行为方式都发生递嬗,开拓了诗人的文化视野和心灵空间。
  三、人类意识和人性光芒。新时期以来,诗歌更强化意识营造,其深层意义在于它所包容的精神本质是人道主义的张扬、历史感的深化和文化递嬗,其中也包含着人格模式的重塑。
  我们鲜明地感觉到,随着历史前进和文化流变,越来越多的诗人已经厌弃刻板地描绘生活和空泛地赞美生活,而在意象营造中融入文化内涵,创造出真实与梦幻相融合的美学天地。
  四、多元互补的创造格局。诗歌是流动的美学,它的审美特征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便逐步形成一种崭新的诗歌创作格局:这便是审美的多样性与审美特征发展的趋向性相并存。
  五、感奋与期待。由于竞争意识和物化趋势的强化,人们对诗的热忱在进入九十年之后有所减弱。但是,诗是生命的光芒,也是青春的花朵,它永远不会泯灭、不会凋零。2008年的汶川诗歌、奥运诗歌,是我国诗人们以前所未有的巨大感奋,创作出生命的挽歌和赞歌,是人间最悲壮的安魂曲和最雄浑的欢乐颂。我们已经充分感觉到这对于21世纪的诗歌创作将会有深层的启示性和引导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诗歌的道路无限宽广,中国的诗歌永葆青春!何向阳(中国作协创研部创作研究处处长):
  思想解放运动与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是互动的,一种观点认为,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时期诗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整体来说,新时期诗歌并不是被动发展的,它同样对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力。这个观点支撑下。探讨近三十年的诗歌发展脉络,其对以后诗潮影响的起始点还可以前推十年。比如,1.“潜写”阶段。诗人敢于发出个人的、个性的声音,表达了诗人于一个时代里想往建立的诗与心灵的真实关系。2.“四五”诗潮。试图重建诗与现实的真实关系,一个时代真实的声音、真理的声音借助诗歌并以诗歌为载体,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序幕。3.“反思”诗潮。以一批归来的老诗人为代表,一方面致力于历史反思中确立和重建诗与历史的真实关系,一方面也呈现了思想解放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激情并带来的他们人生中的创作高峰。4.“朦胧”诗潮。一批新诗人,注重自我价值、心灵世界的展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部编版语文 免费提供大量在线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