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二战岂儿戏,焉能“乱弹琴”?

作者:戴问天

字体: 【


  这时德军新兵师也早已比不上战争初期的同类部队。一方面,希特勒已经把征兵年龄上延到六十岁,下移到十六岁,新兵可以说是老的老,少的少,惟独缺少青壮年。而且,训练时间短,只有六至八周。1982年圣诞节我是在哈茨山里一个德国朋友家度过的,那位朋友便曾经是一个“娃娃兵”。他说自己当年很倒霉,因为是被法军俘虏的,那时法军很穷,俘虏营生活很差,要是做美军的俘虏就好了,生活比在德国军营还好。在德国,第一批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名叫“可口可乐”的软饮料的人,便是被美军俘虏的德国兵。应该承认,当年美军对被俘虏的德军确实很讲人道,甚至可以说很优待,但这就与它后来在朝鲜、越南、阿富汗以及伊拉克对待战俘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这些部队的军官许多竟是伤残者,装假肢的人并不罕见。就连预备部队参谋长、1944年7月20日刺杀希特勒的“主犯”斯陶芬贝格,也是在战争中受了重伤的人,他左眼完全失明,右手被炸掉,左手也失去两个手指。听起来也许有一点像是说笑话,这时西线德军的第七十师竟然是由患胃病、需要特殊饮食的人组成的;还有一个营,完全由患耳疾的人组成。从治疗或者安排生活角度看那自然比较方便,但打起仗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有一段防线由于地形复杂,被认为不大可能被盟军选为主要攻击点,派驻的竟是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第三十机动旅。——不过这些部队后来在与盟军作战时仍然打得十分顽强。
  到1943年底,“元首”派了已是败军之将的隆美尔前来参与西线指挥。三年前进攻法国的时候,他还只是隆德施泰特手下一个坦克师长。1944年初隆德施泰特的部队被分成两个集团军,分别由隆美尔和布拉斯科维茨指挥;隆美尔指挥的B集团军负责从荷兰到布列塔尼半岛以南卢瓦河地区,布拉斯科维茨指挥的G集团军负责比斯开湾和法国南面的地中海地区。后来盟军登陆全部都在隆美尔的防区内。
  尽管苏联一再催促西方盟国开辟第二战场,美英两国也早在1942年就曾答应过年内开辟第二战场,后来推到1943年,但他们还是以种种理由拖到1944年6月才在诺曼底登陆。这时苏联红军早已转入大反攻,并且在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及其他几个战役中消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别忘了,希特勒把他一半装甲部队投入了库尔斯克战役,战败后他的装甲力量就再也没有恢复过来。这时斯大林已经不再提西方盟国开辟第二战场的事,因为即使他们继续按兵不动,苏联红军也能完成彻底消灭法西斯的任务。尽管直到今天西方不少人仍然坚持说当年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有充足的理由,但是齐默尔曼等德国将领早就承认:“如果1943年在西线任何地方发生大规模进攻,德国确实没有足够的部队应付。”
  从这些历史事实人们不难看出,1944年美军所“克”的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然而,就连这样的德军,美军“克”得也相当吃力,并不像林先生说的那么威风,一路“穷追猛打”到德奥边界。登陆以后半年盟军才打到德国西部边界,而且1944年12月德军还在比利时南部阿登地区反扑过一次,打得美英军队十分狼狈,其中美军有两万多人被围困后投降。丘吉尔为此打电报向斯大林求援,要求苏联红军在东线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以减轻西线盟军的压力。斯大林当即命令红军一百五十个师于1945年1月23日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迫使希特勒从阿登地区撤走包括党卫军第六装甲集团军在内的很大一部分兵力,前往东线支援。由四个装甲师和五个步兵师组成的党卫军第六装甲集团军,是阿登地区德军(总兵力九个装甲师,十四个步兵师)的绝对主力,把它调走以后,如果巴顿将军还不能尽显“英雄本色”,好莱坞电影大师们还能拍出《巴顿将军》那样为他树碑立传的电影吗?
  德国装甲部队在东线已经一再败在苏联红军手下,如果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它还“但有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的话,那在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以后就连“招架之功”也没有了。然而在1944年的美军面前,德国装甲部队仍然“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因为美军主力坦克只是一种诨名“谢尔曼将军”的中型坦克,那远不是德军“虎式”重型坦克的对手,甚至也不是德军“豹式”中型坦克的对手。面对德军装甲部队,美军“地面一道火墙”是“推”不过来的,它是靠了空中那道“火墙”才“克”住这只“瘦死的骆驼”。美军真正的“杀手锏”是狂轰滥炸(二战期间有一个专门名字,叫“carpet bombing”,即地毯式轰炸)。西线德军坦克大量是被美军飞机炸毁而不是被美军坦克击毁的。美军能够使用这一“杀手锏”,与它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关。而且二战以后还一直都在使用,在朝鲜战场、越南战场、科索沃战场乃至伊拉克战场,人们都可以看到美国空军狂轰滥炸的场面。当然其技术是更加先进了,从轰炸机发展到了巡航导弹。也许应该提醒人们注意的是,这一“杀手锏”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并不那么有效。例如,美国在地图上只是小小一块的越南投下的炸弹竟超过五百万吨,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它在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欧洲战场所投炸弹总量的三倍还多,而那并没能让越南人民屈服。
  林先生提出:“二战最理想进程是这样的……当1940年德军占领全欧洲时,美军就应该参战,单挑德军,而苏联可以腾出手来,单挑日军。”只要对二战进程中各方军力消长情况有一点起码的了解,就不难看出林先生这个说法是多么荒谬。当年美国人可没有林先生这么“勇敢”,不要说“单挑德军”了,就是配合一下苏联,分散一点它进攻苏联的兵力,美国(还有英国)也是不敢的。战争头一年是苏联最困难的时候,1942年5月莫洛托夫曾经飞到伦敦,接着又飞到华盛顿,要求美英两国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引走德军四十个师(那只占当时苏联战场德军一百八十多个师中的一小部分),但丘吉尔和罗斯福都强调困难而避免作明确答复。历史事实是他们把开辟第二战场从1942年推迟到1943年,然后又推迟到1944年6月。就这样,他们对付已经是“强弩之末”的德军仍然那么吃力。在德军气势正旺的二战初期让美军“单挑德军”,并且把它作为“二战最理想进程”,恐怕只有林先生才能想得出来,对于那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
  苏联红军1945年8月9日开始进攻日本“关东军”,15日日本政府就宣布无条件投降。连同在朝鲜半岛的部队在内的七十五万日军败得那么快,似乎难以想象。这时的苏军“克”起日军来,确实显得非常容易。但是,如果因此就认为应该像林先生提出的那样,让苏军在二战初期“单挑日军”,就又错了。
  从军事行动本身看,这时苏联红军除人数占优势(一百五十七万),是日军两倍还多以外,更重要的是武器装备上的优势。苏联动用的坦克和重炮,是日军完全无力抵抗的。根据美国国防部的资料,整个二战期间各主要交战国生产的坦克数量是(各种类型都包括在内):美国六万零九百七十三辆,苏联五万四千五百辆,英国二万三千二百零二辆,德国一万九千九百二十六辆,意大利四千六百辆,日本二千四百六十四辆。在这些国家里,只有德国和苏联生产了重型坦克。日本不但生产的坦克最少,而且装甲、火力都差得多。实际上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从来没有发生过在欧洲和北非那样的坦克战,日本的坦克只用于对付步兵。当苏联把它对德国也显示出优势的装甲部队和炮兵转而对付日本的时候,那优势自然就太明显了。
  但是,苏联红军在装甲部队和炮兵上的优势,并不是二战开始时就有的。根据战争期间随军采访的苏联《真理报》记者波列伏依写的战地报道可知,当苏联红军发起大反攻进入乌克兰、白俄罗斯西部边境的时候,草丛里仍然可以看到战争开始时扔在那里的大量坦克,它们都已锈成一堆废铁。红军士兵告诉他:“我们那些坦克可真不怎么样,别看跑得挺快,可是过于单薄,太不顶事,用枪弹就能打穿它们。”又指着被打坏的德国坦克让记者看,“个头大,车身又坚固,就是中口径炮弹也休想把它的装甲打穿”。但是,苏联很快就在这方面赶上来了,仅仅过了几个月,在德军向莫斯科前进的路上,已经遇到苏联第一批T—34坦克。德国人说那是1941年“最吓人的装甲车”,在有些地方它简直是直接冲进德军炮兵阵地,从大炮上压过去的。然而,T—34还只是中型坦克,后来苏联又生产出了更厉害的ИC-2重型坦克。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