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供思考用的资料[杜勒斯〕

 



  盖世太保,帝国军事情报局①,以及维希②的反间谍机关都知道,在1942年夏夭动荡不安的日子里将要有一位神秘的美国人乘飞机排过法国国境。于是法国的反间谍机关、盖世太保和卡纳里斯海军上将的谍报机关一起出动寻捕这个美国人。

  在各个火车站上以及各机场装有玻璃门窗的大楼里到处都是秘密侦探,他们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每个有点像美国人的乘客。

  但是他们未能抓到这个人。他几次巧妙地在一些饭店餐厅里脱身,又突然出现在飞机上。此人聪明机智,深谋远虑,稳重而勇敢,他斗胜了德国保安部门和维希的反间谍机关,于1942年底神奇地来到了中立国瑞士。

  这个人个头很高。夹鼻眼镜亮晶晶的镜片后面的两只眼晴观察着周围的一切,眼神是那么宽厚善良,同时又十分严酷。他嘴里总是叼着一支英国式的直杆烟斗,平时寡言少语,面带微笑,和别人谈话时总是细心地听完对方的话,开起玩笑来颇有风趣,而且一旦说错话或做错事,便立即坦率承认,他这种友善的作风深受众人的佩服。

  ◆ ①帝国军事情报局(又译为“谍报局”):希特勒德国的情报组织。局长就是本文中的卡纳里斯海军上将。——译者注。

  ◆ ②维希:法国城市名。纳粹军队占领下法国维希政权的所在地。此处借指当时的法国。——译者注。

  倘若希姆莱、卡纳里斯和贝当①的情报机关知道此人是谁,恐怕他们一定会付出十倍的努力,想办法就在法国把他弄到手(1942年年底德军已经占领法国,以维希为首都的“主权国”法兰西已经不复存在)。原来这个美国人就是杜诺万将军派往伯尔尼的美国战略情报局②人员艾伦·杜勒斯。

  ◆ ①贝当(1856—1951),德国纳 军队占领时期法国维希政桥的首脑。——译者注。

  ◆ ②美国战略情报局是美国在战时的一个政治情报机关.——原注。

  在瑞士开始传说他是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

  杜勒斯在报纸上发表一篇辟谣声明。这篇声明十分奇特,神秘。杜勒斯很清楚,这种双料的广告式宣传,对他是很有利的。果然未出所料,在他到达伯尔尼的头几个月里,来自不同国家的各种人物便接履而至:有银行家,运动员,外交官,新闻记者,还有皇室亲王,演员明星,也就是说,都是些世界各国谍报机关可以网罗来充当自己间谍的人,而且是最重要的间谍人物。

  在伯尔尼市发展战略情报局分局之前,杜勒斯非常仔细地研究了手下人员的专案材料。

  “在这个蓝卷宗里,”联邦调查局一个负责检查、整理这些人员专案材料的官员向杜勒斯解释说,“是那些在轴心国和中立国家有亲属和密友的人。这个卷宗里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本人出生在德国和欧洲,另一种是他们的父母是德国人。这份材料里是与您手下人员有信件来往的人的姓名……而在这些材料里……”

  杜勒斯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打断了这位官员的话:“这些对我要做的事有什么相干呢?”

  “请原谅……”

  “我感兴趣的是下面这些内容:与我共事的人中谁是德美协会的积极分子,而谁又不是。某某是不是共产党员?他或她是否在搞同性恋?家庭状况如何?婚姻关系是否牢固?丈夫是否因妻子患歇斯底里病而染上了酒瘀,很想毁掉这个争吵不和的家庭?至于说在德国或者在意大利有没有亲友,那我本人的一位远亲还在上个世纪就在德国定居了。”

  遗憾的是在《WHO IS WHO》这本名人录中涉及此人过去的情况太少了。德国反间谍机构早些时候就应当了解他的经历,然而他们知道得太迟了。

  ◆ ①是一本名人录,每年出版一册。——译者注。

  后来,希姆莱下属部门终于把一名特务安插到杜勒斯的家中,在他那里工作的一位可爱而勤恳的厨娘就是德国中央保安局第六处的特工人员。此后,施伦堡、希姆莱、盖世太保的缪勒以及后来卡尔登勃鲁纳都从这个特务那里了解到很多重要而又有趣的事情,了解到很多常常是不引人注目的由一些生活琐事所组成的活生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

  比如,这个特务曾经报告,杜勒斯经常放在案头、看来也是他最喜欢读的书是《孙子兵法》。这位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家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间谍活动的基本原理。他讲的是公元前四百年时在中国就已经使用的一些间谍活动的基本手段①。

  艾伦·杜勒斯特别喜欢反复阅读作者论述在了解敌情中那几种最重要的间谍的段落。

  孙子提出了五种间谍:“死间”,“因间”,“内间”,“反间”,“生间”②

  杜勒斯把读书摘要写在一些卡片上,这些卡片也被施伦堡的人弄到了手。杜勒斯在一张卡片上写道:“生间”和“内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当地间谍”。

  “反间”是指我方抓获的敌方间谍,被我方收买后又派遣回去做我方间谍。

  艾伦·杜勒斯在“死间”这个术语下边用红铅笔划上横线。他很欣赏这位中国人的精辟议论。孙子所谓的“死间”指的是那些被利用来向敌人提供假情报的人。孙子所以称其为“死间”是因为当敌人发现这些人提供的情报是故意假造的,这样势必会把他杀死。

  孙子所说的“生间”,杜勒斯在自己的笔记中强调指出,在当今通常都称为“潜入间谍”。他们到敌国去,在那里搞间谍工作,然后再活着回来。

  孙子断言,一个真正的侦察员一定要同时具备这五种间谍手段。他说,拥有这五种间谍手段的侦察员就等于有了一张“神网”,像是一张用一条绳子连在一起的无数根细得看不见,但同时又十分结实的丝线结成的鱼网①。

  孙子的见解颇有意思,杜勒斯用卡片摘录了很多孙子的观点:关于反间谍,伪情报,心理战,间谍人员的安全术等等。

  孙子论述的间谍活动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传说的间谍活动的挑战。那时搞间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鬼神的旨意。而孙子却认为搞情报侦察工作决不能靠鬼神。在情报侦察工作中应当只依靠人,靠敌人和朋友②。

  ◆ ①孙子在《用间篇》中并没做这样的比方,原句是:“五间仅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这里“种纪”意思是“神妙莫测之敌。很可能“神纪”被错译为“神网”了。——译者注。

  ◆ ②孙子的原话是:“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意思是:“而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迷信鬼神和占卜等方法去取得…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译者注。

  盖世太保派遣的女特务还偷拍下了杜勒斯读的一本圣经,书页边上有这位美国情报专家写的密密麻麻的批语。在圣经中讲到约书亚派了两个人做探子到耶利哥城去窥探虚实的地方①,杜勒斯做了一个记号。这两个探子潜入耶利哥城,来到一个名叫喇合的妓女家里。在杜勒斯看来,这是被现在的职业特工人员称为秘密隐蔽点在历史记载中的第一个实例,他和朋友们也是经常这么说的。喇合让两个探子在她家里隐蔽,后来又设法救他们出城,所以当以色列人攻下耶利哥城之后,把居民统统杀光了,只有喇合和她的家人保住了性命。奖赏帮助侦察工作的人的传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 ①指圣经《旧约》中《约书亚记》第二章。——译者注。

  女特务还向中央机构报告,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是艾伦·杜勒斯喜欢读的一本书。他还经常翻阅《摩尔·弗兰德斯》和《大疫年日记》。这几本书是丹尼尔·笛福写的,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侦探。他不只曾经是一个规模颇大的谍报网的独立组织者,而且他还是英国情报机关的第一任领导人,不过这些情况是在他死去多年之后才为世人所知。

  杜勒斯曾企图在他著作的字里行间找到哪怕是含含糊糊提到过这位作家是不列颠帝国情报机关领导人的地方,但是他没能找到半点蛛丝马迹。

  施伦堡的女特务还报告说,艾伦·杜勒斯在闲暇时还仔细研究过十九世纪欧洲一些最大的特务组织的实践经验以及他们采用的特务方法。

  希姆莱的情报机构专用档案馆里还搜集了很多有关艾伦·杜勒斯的其他情报资料。但是第三帝国的领导人却始终未能整理出一份这位二十世纪中期深谋远虑的侦察专家的严整确切的传略。

  杜勒斯的经历并没有什么异常出色的地方。二十三岁取得艺术硕士证书之后,他先在印度和中国当传教士,1916年5月在维也纳第一次担任外交职务。在巴黎他曾在伍德罗·威尔逊率领的代表团里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他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在瑞士和奥地利工作,设法保住奥匈帝国的生存。1918年他首次策划了一项阴谋,倘若杜勒斯能把它进行到底的话,那将是一次极大的阴谋活动。但是共产党领导的德国十一月革命①阻挠了这次阴谋的实现。本来应当成为西方国家阻挠布尔什维克主义在欧洲传播的“防疫线”和“铁甲盾牌”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帝制彻底破产了。

  一年后,也就是1919年,杜勒斯被任命为美国驻德国大使馆一等秘书。他在威廉大街7号的大使馆工作时直接接触过一些以反对欧洲布尔什维克主义为己任的人物。正是在这里经他的介绍美国驻德临时代办德列塞尔结识了霍夫曼②将军,制定德国进攻莫斯科第一个计划的就是此人。

  当时霍夫曼曾对他们说:“我这一生只有一件事使我深感遗憾,那就是在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谈判期间我没有中断谈判,没有进兵莫斯科。当时这样做是易如反掌的。”

  ◆ ①指1918一1919年德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没有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它只推翻了君主制。——译者注。

  ◆ ②霍夫曼是1916年12月苏钢和德同单独举行的布列斯特谈判中的德方代表.——译者注.

  正是在那时候,也正是这个霍夫曼与杜勒斯谈话时曾经十分文雅而又很有说服力地证明过后来称为“对东方的渴望”的主张是正确的。

  调离柏林之后,艾伦·杜勒斯在某国的首都君土坦丁堡①任职两年,这个国家与苏俄毗邻,而且它一方面是通往黑海和地中海的咽喉要地,另一方面又是通往石油主要储藏地区的桥头堡。

  后来艾伦·杜勒斯从那里回到华盛顿,并担任了国务院近东司司长。近东地区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热点之一。近东有石油,而石油又是战争的食粮。美国工业界的石油大王们对他们的英国竞争对手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的巨大胜利深感不安。

  正是在那时候“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的董事长贝特福特曾声称:“现在对于美国来说,实行进攻的政策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杜勒斯孜孜不倦地工作,终于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对大不列颠的第一次胜利:1927年洛克菲勒公司获得了“伊拉克石油公司”百分之二十五的股票。

  同年梅隆财团的“海湾石油公司”取得了租赁巴林岛的优先权。

  ◆ 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的耶城。1453年为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更名为伊斯坦布尔。——译者注。

  取得这几次胜利之后,杜勒斯本想功成引退。但是在研究罗特希尔德银行系统的情报工作过程中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认为在国务院的任职只不过是未来飞黄腾达的第一步。

  后来,艾伦·杜勒斯在“苏利文一克朗威尔”律师事务所任职。这是华尔街最大的事务所,它与洛克菲勒家族和摩根家族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正是“苏利文一克朗威尔”律师事务所在开凿运河期间参与了与巴拿马政府的有关工作。正是在这个律师事务所工作期间艾伦·杜勒斯开展了大规模的活动,使美国在哥伦比亚共和国控制了更多的石油企业。

  凡尔赛和约签定后,美国的企业家们就不断地把大量美金投人到德国,而此时“苏利文一克朗威尔”事务所与这个国家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

  正是在那时候艾伦和他的哥哥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开始与蒂森的托拉斯“伊·格·法本公司”以及“罗伯特·博施”康采恩有了密切的联系。杜勒斯兄弟便成了德国这几家大企业在美国的代理人。

  战争刚一开始时艾伦·杜勒斯的处境悲惨,几乎濒临破产。原来“罗伯特·博施公司”在美国有个分公司,叫做“美利坚博施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初,这家公司遇到了被列入黑名单的危险。后来公司老板急忙与瑞典银行家瓦伦堡兄弟签定了一个协议书。根据此项协议瑞典的银行可以在名义上掌管“美利坚博施公司”,条件是战争一结束就要把公司交还给原来的主人。

  瓦伦堡兄弟同意了这些条件,但是他们需要找一位美国代理人去承办各种必要的手续。这个角色交给了杜勒斯兄弟。艾伦·杜勒斯极为成功地瞒过了美国当局,把纳粹分子的财产稳稳当当地藏在瑞典的国旗下面。以后艾伦·杜勒斯不但成了“苏利文一克朗威尔”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而且当上了“施罗德信托公司”的经理,同时又是“J/亨利·施罗德银行”的经理。

  施罗德是什么人呢?

  他在德意志是德国公民,在美利坚合众国是美国公民,在大不列颠又是英国公民。还在三十年代的时候库特·冯·施罗德男爵就经营这个银行康采恩了。1933年1月7日在施罗德的科隆别墅里希特勒会见了冯·巴本。在那里希特勒详细拟定了纳粹党夺取政权的计划。为此库特·冯·施罗德得到了党卫队总队长的官衔。而且他又当上了秘密组织“经济之友会”①的会长。该组织曾专门为海因里希·希姆莱的武装党卫队在鲁尔区的大资本家中间筹集过资金。

  伦敦的“英德协会”一直得到施罗德康采恩英国分公司的资助,而这个协会的职责就是在大不列颠宣传元首希特勒的思想。因此不难想象“J/亨利·施罗德银行”在美国都进行了些什么活动。而这家银行的经理不是别人,正是艾伦·杜勒斯…

  ◆ ①“经济之友会”是德国一些大资本家组织的专门集资支持党卫队的;团体。后来一般都称为“党卫队长之友会”。——译者注。

  也正是这个对欧洲、德国、纳粹主义、商业、石油比任何人都熟悉的人当上了美国战略情报局驻欧洲的间谍头子。

  杜勒斯当然不是罗斯福在伯尔尼的私人代表。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后几星期,杜勒斯和一位大实业家谈过一次话。后来他转到战略情报局去搞谍报工作与这次谈话也颇有关系。

  “您问我远景问题,”杜勒斯习惯地一口一口抽着那支不离嘴的英国烟斗,沉思地说道,“我现在无法做出详尽的回答。要想勾勒出远景的大致轮廓,就必须研究这个国家的财政状况,研究在这个国家里流行什么政治笑话,剧院上演什么新剧目,以及在纽伦堡党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现在我能看得清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德国是不会默不作声的,我指的是像被罢职的沙赫特这样的金融大亨以及被迫从事拉丁文翻译的文学家们的德国。”

  “沙赫特是很重要的人物,可是文学家…”

  “文学家同样重要,”杜勒斯反驳说,“他们甚至比您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希姆莱还在1934年就犯了个大错:他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冯·奥塞茨基①关进了集中营。奥塞茨基塑造了一个苦命人的形象。这位苦命人不应当关进集中营,而应当用荣耀、金钱、美女…把他收买过来。演员,作家,艺术家是最容易收买的人了。要善于收买他们,因为收买是使人名誉扫地的最好方式。”

  ◆ ①卡尔·奥塞茨基(1889—1938),德国进步新闻记者,政论家——原注。

  “我们对这些不感兴趣,这都是些细枝末节……”

  “这不是细枝末节,”杜勒斯坚决反对说,‘’绝对不是细枝末节。希特勒使五千万德国人养成了唯命是从的习惯。你的戏剧,电影,绘画培养出的是盲从的机器人。这当然不会使我们满意,因为机器人没有经商和交际的愿望,他们也从不想在商业方面谋划什么有利可图的活动。这些盲目服从的机器人不需要沙赫特,但是我们却需要他。因此,”杜勒斯最后说,“这里谈的一切都是彼此紧密相联的。这种相互联系的现象必然会引申到军队里的知识分子…而军队里的知识分子都是些有少校以至元帅军衔的人,职位没有再低的了。再低的就都是不动脑筋,盲目执行命令的机器人了……”

  “您这种说法我就很感兴趣了,”与艾伦·杜勒斯交谈的那个人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牵涉到远景的问题。可是您刚才却说无法回答我提的问题……”



作者:[苏] 尤里安·谢苗诺夫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