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天大血战

第二节 全国正在准备夺取胜利

 



  1942年下半年,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军事形势是这样的:在对反希特勒同盟有利的各种因素仍处于变化不定的这种总形势下,法西斯德国也就能够将自己的主要资源用于东线。苏联人民继续肩负着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主要重担。

  前线的紧张局势不仅在军队中,而且在全体苏联人民当中唤起了拯救祖国命运的巨大的责任感。为了承受敌人新的打击,粉碎其1942年的夏季进攻,保证苏联红军尔后转入决定性的反攻,急待解决的任务之一就是增加军工生产。苏联的后方能否按必要的数量和在有限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这关系着很多事情的发展和结局。

  前方的局势非常不利,后方的困难不断加深。在这种条件下,苏联人民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很多复杂的任务。疏散到大后方的工业需要配备各种熟练的专业干部,需要电力、钢材、燃料、机床、运输车辆和其它各种物资,许多转为军工生产的地方企业,以及新的工业基地都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然而,更为复杂的问题还是粮食问题。战争使城镇和军队对面包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敌人占领了富饶的乌克兰和北高加索,也使这一情况变得更为尖锐。因为仅1940年乌克兰,生产的粮食就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二十三,而高加索的粮食产量在战前则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十点六。德国法西斯军队夺取了我国许多农业产区,也给其它农作物的生产(甜菜、向日葵及其它作物)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且使牲畜总头数锐减。由于这些原因,食品工业的生产大幅度下降。大批的粮食储备都留在敌占区或者因为运不走而被我们的人就地销毁。

  在运输方面,尤其是铁路运输,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1942年供苏联使用的铁路运营长度比1940年减少了二分之一。铁路机车车辆和水上运输的船舶严重不足。1942年机车的产量减少了百分之十四,货车车皮的产量下降了百分之二十一。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国家损失了3900辆机车和l5万多节车皮。正在运营的铁路也感到机车和车皮严重不足。在这段时间里,各种铁路车辆的生产,实际上已处于停顿状态。因为大量的机车制造厂转向生产军需品,而其中一部分工厂又在敌占区,一些疏散到我国东部地区的机车制造厂还未最后投入生产,再加上钢材短缺,因而不能够满足供应新机车和车皮的生产。

  敌人也给水上运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他们占领了很多河流水网,控制了罗的海和黑海大部分水面。海上船舶数量减少了二分之一,内河船舶也损失很多。所有这些使得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能力大大下降。而与此同时,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的铁路运输量却在急剧增加。

  我们就是在这种复杂的条件下,同最危险和强大的敌人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还要进行经济斗争。

  卫国战争的第一年,苏联红军在一系列重要技术装备指标上,尤其在坦克、飞机和自动武器的数量等指标上均落后于敌人。但是,形势逐渐有了好转。虽然军事工业的生产潜力在急剧下降,然而从1941年12月起,苏联后方在军工产品的生产方面开始有了增长。国家工业尽管遭受了损失和进行了搬迁,但仍然具有一定的规模,并能够在此基础上组织大规模的军工生产。

  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机构——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国防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想尽了一切办法,采取了各种必要措施来加快发展军事经济。为此,对各种生产力进行了重新分配。很多工矿企业和整个工业的各个部门都转向军工生产。国家预算的资金也优先安排给这些军工项目,并不断扩大投资的规模。国家储存的各种工业设备和专用备件也都用来保障前线的需要。国家不得不大量缩减民用产品的生产,以便腾出更多的生产能力、原料储备、燃料和各种物资来生产武器和弹药。

  苏联东部地区在军工生产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战前,这里己建起了强大的工业基地。这些工厂企业远离前线,敌人无法实施打击。和毗邻前线的中央地区相比,这是它们一个很大的优越条件。1941年下半年和1942年初,很多工业企业撤到了这里。这些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安顿完毕投入生产·撤退到其它地区的工厂企业也很快开始了生产。1942年初,在苏联红军从德国法西斯占领下解放的地区里(莫斯科附近的煤矿区、加里宁、莫斯科和其它地区),初期的恢复工作已经展开。

  在发展军事经济的重心转移到了国家东部地区之后,这里里就展开了繁重和紧张的工作。国家建起了新的军工厂铁厂、矿场、矿井和发电站。

  尤其得到重视发展的是坦克和航空工业,还有迫击炮、各种火炮、弹药以及其它技术兵器的生产。很多重型汽车厂都改装生产坦克。例如:拥有巨大生产能力的以谢尔戈、奥尔忠尼启则命名的乌拉尔重型机器制造厂。疏散来的拖拉机厂和当地的汽车制造厂合并,这个办法也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例如,列宁格勒基洛夫汽车制造厂和切里亚宾斯克拖拉机厂在合并的基础上,建起了乌拉尔基洛夫制造厂。1942年夏天,在苏德战场上进行激烈交战的时候,国防委员会责成许多坦克制造厂在不降低原产品生产的情况下,尽快掌握生产T—34坦克。这一极为重要的任务提前完成了。1942年8月22日,从乌拉尔基洛夫坦克厂传送带上开出了该厂生产的第一辆T—34坦克。三个星期后,

  乌拉尔制造厂也生产出这种坦克。

  前线迫切需要加强空军力量。航空工业部门的各个工厂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并尽一切力量组建新的飞机工厂和发动机制造厂。为满足航空工业的需要还改建了一批机械制造厂、机床厂,电器设备厂和其它一些工厂企业。

  很多机器制造厂也生产其它各种技术兵器。例如,它们的铸钢车间和铸铁车间制造炮弹和地雷外壳;一些工厂为生产步兵武器取消丁以前生产灼摩托车;有的过去少产各种表,而现在则生产炮弹雷笛等等。化学工业缩减了化肥和其它民用产抓的生产,以此来加快生产火药和各种炸药必不可少的浓硝酸。

  在铺设新的铁路可:线力而仅开始了大规模建设。其中正在进行建设的有伏尔加河地区重要的战略线路。1942年8月,

  136公里长的佩待罗夫瓦尔——伊洛夫利亚铁路干线建成并投入使用。紧接着阿赫图巴——帕罗姆纳亚铁路也开始全线通车。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作战的部队,开始从这些干线上源源不断地得到增援和武器弹药的补充。此外,在乌拉尔和中亚地区也进行着铁路干线的建设,建成了北伯绍拉铁路。1942年一共建成3145公里长的铁路干线。就在保卫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素战斗进行得最艰苦的时期,重新修筑的基兹的亚尔——阿斯特拉罕铁路保证了主要出自格罗兹内依地区的石油运输。

  l942年,经过党和工人阶级的英勇奋斗,那些已经丧失的生产能力正在成功地得到补偿。我国的军事工业基地虽然缩小了,然而,军事生产却在不断增加。这一巨大的极其艰苦的努力过程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东部地区已经变成红军军事技术装备的主要供应地。1942年第四季度与1940年同期相比,各种重要军工产品的生产在乌拉尔增加了5倍多,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增加了27倍,伏尔加河沿岸地区增加了9倍。

  在军事工业的发展以及红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的供应上,乌拉尔占有尤其重要的位置。那里诞生了许多新的机器制造部门——坦克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以及轴承和电机等。乌拉尔工业生产了百分之八十的中型坦克,百分之百的重型坦克和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弹药,以及大部分航空和炮兵的产品。乌拉尔钢铁工业作为战时的主要基地,向所有机器制造部门提供了优质钢材。

  在我国东部的其它地区,生产局面也已形成。西伯利亚地区正在大规模的发展专门生产飞机、坦克及其它武器和技术装备的机器制造业。这里的有色金属工业不断扩大,锌的生产已逐渐形成并已组织起铝和锡的生产。在中亚和哈萨克地区建立了黑色冶金基地,并不断发展有色金属工业,钼的生产和其它工业部门的生产也有了进—步的增长。

  在准备战胜法西斯侵略的过程中,苏联人民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到1942年,苏联的军事工业不仅恢复了损失的那一部分生产能力,而且还大大地超过了原先的规模。在这段时间里,疏散到东部地区的1200个企业发挥了作用。它们中有245个机器制造厂,54个黑色和有色金属生产企业,另外还有840个新的工厂投入了生产。但是无论是生产的规模,还是它的各项质量指标,还不能完全满足同希特勒德国这样强大的敌人斗争的需要。红军仍然感到各种技术兵器的不足,尤其是坦克和飞机。必须不断加快军事生产的步伐,而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和加强发展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以制造各种现代化的飞机和坦克。并迅速提高各种火炮、迫击炮,反坦克枪、手榴弹和弹药的产量。在这方面进行的大量工作正在不断取得积极的成果。

  苏联东部地区军事经济的高速发展,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即电力供应基地的发展显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必须消除工业需求与发电能力之间存在的不平衡状态。要求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得不限制一些民用部门的用电量,优先供应给军工、钢铁和采煤工业。

  与此同时,扩大各发电站能力的基本建设也在紧张进行,并很快收到了显将的效果。这样,1942年各地发电站的装机容尼提高到l千1百万千瓦(1940年为6百万千瓦)。但是1942年,我国整个电力工业的处境仍然十分困难。

  国家的燃料供应同样也面临着严重困难。工业和交通运输向东部转移,敌人占领我国的重要的产煤区(莫斯科近郊,主要是顿涅茨煤田区),北高加索的战事又引起了迈科普和格罗兹内依地区石油产量的暂时下降,所有这些造成了燃料供应的紧张局面。尽管现在条件好得多,但是燃料问题仍象在国内战争时期那样,又成了我国一个极为尖锐和困难的问题。

  苏联政府不得不制定出严格的燃料消耗制度。煤炭的供应优先满足铁路运输和电站的需要,并保障各军工企业大大增长的煤炭需求。

  在努力提高煤产量的奋战中,加入到东部地区采煤工人行列中的顿巴斯矿工们起了不小的作用。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操作方法。在工业战线的其它部门里,这种情况也比比皆是。几十万工人由老工业区——莫斯科、列宁格勒、乌克兰等地疏散到了深远的后方,补充了当地的工人队伍,向他们传授自己的经验。

  截至1942年底,巴什基里亚、乌赫塔和萨哈林岛北部地区的石油产量已大幅度提高。尽管煤炭和石油的增产还面临着重重困难,但已基本能够保障军工、电力、运输所需的燃料。

  在战争条件下,由于军事生产对金属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因此,全力扩大冶金工业的生产能力就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例如,仅1942年生产各种弹药就消耗183万8千吨黑色金属,而1940年,用于此项的只有83万吨。

  由于敌人占领了扎波罗热和顿巴斯,黑色冶金的生产能力大幅度下降。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黑色冶金工业的生产仍在不断发展,它的产品被优先分配给军工各企业。

  此外,在战前,东部地区的钢铁企业大部分只生产普通钢,这一点也严重阻碍了冶金工业的发展。为了保障重要军事装备的生产,必须大量增产优质钢和用于制造装甲板等多种用途的优质轧制钢材。这样就必须改变东部地区冶金工业的生产方向。这项改造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1942年1月,仅乌拉尔一个地区生产的装甲钢,就达到了战前全国所有钢铁企业年产量的一半。

  钢材问题得到了解决。1942年,仅苏联东部地区生产的优质钢材就超过1940年全国所有地区(包括南部产钢区)钢材总产量的百分之六。1942年,我国东部地区生产的炮弹毛坯和装甲板同1940年相比增长了0·8倍,这个时期的普通钢材生产大幅度下降,然而钢材生产中,优质钢却提高了1·6倍。这一年,在全部轧制钢材中,除其它生产用途之外,约有百分之七十用于军事工业的生产。

  在严酷的1942年,军事工业所需钢铁材供应不足,这大大影响到了武器和弹药的产量。苏维埃青年在共青团员们的组织和感召下,收集了160万吨废钢铁,用这些材料可以制造出一万辆重型坦克、五万门中口径火炮,500万发76毫米炮弹,1百万发重型迫击炮弹和20万颗爆破弹。

  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工人革新者们通过创作性的合作,共同解决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难题。这些题目与航空、火炮、坦克和军工各部门急需的优质钢生产密切相关。在巨型平炉中熔炼装甲钢和其它各种优质钢的新方法得到了掌握和应用(取代了电炉或小容量炉)。

  军工生产的不断增长要求努力节约钢材,并在黑色和有色金属轧材的使用上,尽对能用长线产品来代替短缺产品。譬如,在制造各种火炮时所需的锦钢高合金钢就是采用的代用品。这种代用钠材不合或只含少量镍和铝。这样就节省了稀缺的镍、钼铁合金。

  兵器的不断发展也振兴了无线电、雷达和火箭喷气技术。

  几百万苏联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了不断增长军工生产。克服了前进上的重重困难,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由于不断动员大批男子参加军队,以及由于德国法西斯军队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方向的进攻,使苏联丧失了大片新的领土。因而工人和职员人数在不断下降。1942年初,仅是恢复那些后撤企业并使之达到最大生产能力这一项。就缺额500万名工人。

  战时残酷环境需要最大限度地吸收苏联人直接参加军工生产。要动员那些末参加城乡社会劳动的居民做为工人队伍的重要补充力量为国民经济服务。1943年2月13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项《关于暂时动员城市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参加生产和建设》的命令。应动员那些不在国家企事业工作的,有劳动能力的城市居民:男人动员的年令从16—55岁,妇女从16—45岁。被动员的人在各居民点登记和招收,然后分配他们参加各种生产和建设,首先是航空、坦克、武器弹药、以及钢铁、化学燃料等工业部门的建设。

  1943年,职工统计分配委员会和它的地方组织向工业、建筑工程、交通运输输送了565·9万城市劳动人口和16·8万农村劳动人口,共计733·9万人。

  如果说,全国工人和职工的总人数下降了,那么,苏联东部地区的工人和职工人数则是上升了。这是改变生产部局的必然结果。为保证工业的正常生产,要有相当数量的正式职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大量增加妇女和未成年者的就业人数。

  妇女在工业企业中的就业人数不断增长。例如,1942年11月,航空工业中的妇女人数占所有职工人数的百分之三十六,12月为百分之四十点五。至1941年3月1日,在矿井中工作的有百分之二十六点八是妇女,而年终则达百分之三十五点五。在电力工业部门工作的妇女最多,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九。由于包括妇女和未成年者在内的大批工人补充到生产中来,于是就出现了全国性的大问题,即在短期内对这些新工人进行技术培训、生产训练和实际锻炼。党的各级地方组织对培训工人干部这个问题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在战时条件下,训练生产人员的基本方法是采用在斯达汉诺夫学校和各种训练班进行短期培训以及让有经验的熟练工人带新工人。例如,1942年,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就培训了14548人,库兹涅茨克钢铁联合企业培训了9160人。黑色冶金各企业1942年共培训了136015人。同年的第—季度中,煤炭工夜共培训采矿工人8339人,第二季度27106人,第三季度33377人,第四季度35781人。这样在1942年,全国工业在生产中,培训了126万人,并提高了251·2万人的专业技能。

  在保障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后备役体系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一个重要来源。1942年,各工厂的技校以及技工和铁路事业学校共培养出56·9万人。劳动后备役的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在各技校、工厂学校以及各企业车间里做工,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尽管战时的条件非常艰苫,并且大批新的末受过系统训练的干部参加生产,但是劳动纪律和劳动生产率仍然不断增长。1942年,整个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与1941年相比增加了百分之十九,航空工业的增长超过百分之三十,兵器工业为百分之十五,重型机器制造业百分之十一,坦克工业为百分之三十八,黑色冶金业为百分之十一。与此同时,在1942年,煤炭和石油工业以及纺织、轻工、食品、森林采伐业的劳动生产率则比战前有所下降。这是由于一系列原因造成的。纺织、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下降是由于电力、燃料、原材料的供应经常中断所致,而采煤、采矿、石油以及森林采伐业的下降则首先是出于很多新工人难于适应重工业部门的强体力劳动造成的。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是由于采取了合理化生产,改善劳动方法以及延长劳动时间等项措施。另外,训练大批的新的专业技术工人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努力提高坦克、飞机、发动机、武器和弹药的生产过程中,实行生产流水作业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用这种方法组织生产,在战前的汽车和拖拉机厂就采用了。战争时期,在各工业企业大力推广了这种方法。尽管工人人数缩减,但仍然保证了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使生产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废品和降低了产品成本。

  在煤炭、石油工业、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以及军工各部门中实行了高额工资。另外,布1942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决定大大提高冶金工人的工资水平,其中包括高炉炼钢、轧钢工人以及苏联黑色冶金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属的各烧结车间工人的工资。

  首先必须看到,正是工人阶级、工程技术人员以忘我的创造性劳动,竭尽全力第完成了各项巨大的和复杂的工作,保障了前线的需要。工人阶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战争最初的几个月中就以各种高效率的劳动形式表现出来。诸如各种前线突击队,看管多台机床运动,多职并兼。这些形式在工业战线中吸引了广大的工人群众,创造了丰硕的劳动成果。

  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开展了“千件产品”运动。工人们连续完成十个或更多的生产定额,很多人完成了二百个、三百个以至五百个劳动生产定额。在军工和其它各个企业中,在矿井里和矿山上,在每个建筑工地到处都有先进的工人。他们带领群众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改善生产工艺,不断打破战前的生产指标。工业战线开展的全苏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人民群众在列宁主义思想的鼓舞下,发挥创造性和生动性的—个鲜明体现。

  这一竞赛吸引了所有的工人、职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党对于这场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群众性给于了极大的重视。为此,党的各级地方组织,以及在它们领导下的各级委员会,工会和共青团,都大大加强了各企业和机关的政治工作。

  1942年开展的全苏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对于争取提高生产能力,降低原材料消耗是一个有力的推动。由于坚持不懈地、努力地节约钢铁,工具、燃料和电力以及采纳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各种合理化建议,从而实现了经济核算制,降低了产品成本。

  党的苏维埃的各种报刊杂志对全苏社会立义劳动竞赛进行了广泛的报导,总结和推广了先进经验。同时,对一些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农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提出了批评。

  办联情报局在自己的战报中不仅通报前线的形势,报导苏联军人在战场上和会战中取得的成绩,同时还宣传工人和集体农民在劳动生产中的英雄主义。所有这些都说明,苏联人民不管在前线、还是在后方,他们的斗争都直接决定着祖国的命运。这一点正在深深第扎根于每—个苏维埃人的意识之中。

  全苏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所起的巨大作用,还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善了直接为前线服务的那些企业的生产形势,并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整个水平。

  从下列数字可看出军工生产的增长情况:

  武器种类        1941年 1942年

  飞机(架)        15735  25436

  坦克(辆)        6590  24446

  火炮(门),口径(76毫米) 15856  33111

  在重要武器的生产方面,苏联已经开始越过了德国。希特勒德国在军事技术装备方面的优势已经彻底丧失。苏联大后方在军事经济方面的这个巨大胜利是工人阶级在艰苦的1942年完成的。这一胜利为保证红军能够在斯大林格勒转入反攻创造了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前线和后方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运输干线的畅通无阻的运输。苏联铁路工人,河运工人和商船队的海员们以忘我的精神完成了祖国交给自己的这一使命。他们中很多人常常是在靠近前线的地方进行工作。在战争期间,有数十万新工人加入了运输行列。在这方面铁路运输发生的变化最大。例如,1942年,高尔基、列宁斯克、梁赞——乌拉尔铁路以及北方铁路等部门就补充进了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的新职工。这些人员的培训是在有经验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领导下,以个人和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的。1942年,用这样的方法培训出814万人,而计划数字是542700人。劳动后备役体系在1941—1942年中,为铁路培养了约11·6万名青年工人。

  战争初期兴起的鲁宁运动仍在不断发展。运营服务人员、养路人员、通信联络以及其它各种铁路员工积极地采取各种先进的劳动方法。

  象工业战线上一样,在运输方面努力节约燃料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多干线的火车都是采用木柴和泥煤来取暖,许多机车烧的都是低质煤,以便节省优质煤炭。1942年,修复的莫斯科近郊煤矿向铁路提供的煤炭比1940年多十二点七倍。莫斯科、图拉、加里宁以及其它车库的机车组都做出极大的努力,以掌握烧用低质煤的方法。

  1942年秋天,将是为根本改变前线战局而准备力量的一个决定性阶段。铁路运输必须充分保障完成不断增长的运输定额。除了不断扩大重要铁路枢纽和线路区间的通行能力外,铁路部门的职工还努力加强纪律和提高组织能力。此外,还开展了星期日义务活动、突击月、前线旬的活动。在整个战争期间,1942年对于运输部门来说,仍然是十分艰苦的。然而,尽管条件十分恶劣,但苏维埃的铁路员工们却保证了运往前线的大批军需物资,满足了国民经济的各种重要需求。

  农业生产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前线的形势和以后的战争进展。

  我们已经提到,德国军队已经占领了苏联大片重要的经济地区,其中包括富饶的农业区。在整个战争年代中,1942秋,粮食问题也显得极为尖锐。战争给农业经济带来了很多困难,拖拉机站的数量从1940年的7069个下降到1942年4441个(几乎是百分之四十)。留在敌占区的农业设备基本上都毁坏了,后方地区的农机站和集体农庄中的大部分汽车和拖拉机被动员去支援红军。与此同时,由于工业转向军工生产,拖拉机和各种农业机械的制造停止了。战争初期,农机站从国家那里没有得到任何新的农业机器。所有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农业的技术基础。在以后的战争进程中,由于大批征召农业劳动者参加红军和海军。使得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劳动力进一步减少。

  苏维埃社会主义农村在圾端艰苦和复杂的条件下,保障了前线,后方的粮食需要和工业原科的供应。这是在关系苏维埃国家生死存亡的最困难的时期,对集体农庄制度的稳固性进行了一次严峻的考验,然而他经受住了这一考验。当然,这个时期我们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和失去了不少东西。因而,1942年的粮食收购显著减少,使国家贮备大量减少。由于这些原因,1942年的粮食支出比战前1940年减少了二分之一以上。因此,国家对粮食、其他食品以及饲料等资源建立严格的核算制度。并对这些物资的发放和优先供应军队实行了严厉的监督。

  此外,战争初期,前线面临巨大困难的时候,战初在各农机站和集体农庄产生的政治工作对于加强农业经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们以自己的政治和组织工作帮助动员村子里的劳动者完成了很多战时任务。

  走在农业生产最前列的是妇女们。他们在生产中以及在集体农庄领导干部和机务人员当中的比重都显著增加了。

  青年人在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中继续起着很大作用。农村共青团员们在开展各项巩固战时农业经济的爱国主义活动中,都发扬了首创精神。

  城市也给了集体农庄以很大的支援。1942年,在收割庄稼最紧张的日子里,就有360多万城镇居民在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苏维埃委员会和边区以及州执委会的动员下,参加了农业收获工作。以城镇向集体农庄、农机站和国营农场调去了大批车辆、机务人员和抢修队,很多工厂都在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其它农机的零备件。在严酷的考验面前,工人阶级对集体农村所给于的大力支援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都具有很大意义。当然,这种支援也不可能完全克服集体农庄所面临的巨大因难。在农业经济中,畜牧业的状况尤其复杂。由丁敌人暂时占领了大片苏联领土,以及各种饲料的短缺,使得牲畜总头数大量减少,所有这些,导致了1942年马、牛、绵羊,山羊和猪的总头数继续下降。

  苏维埃国家充分满足了前线和后方的各种急需。甚至在1942年粮食和各种日用品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军队在这方面都没有感到特别困难。前线部队们保持着超定额供应。但这时,国家对于居民们的生活需要却无力给予充分保障了。然而,只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才能在1942年极端因苦的条件下解决这一问题。

  国家实行的定额供应对于保障城镇居民和工人新村的粮食及工业品的分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的工人、职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在食品和其它日用品的供应条件上也享有比较好的待遇,在各企业和运输部门都建立了工人供应的机构——工人供应部。用于购买食品和工业品的国家基金都优先提供给工人供应部。国家把相当一批国营农场和一些副业生产单位转交给工人供应部,这样就使得工人供应部可以通过自己组织的农业生产、捕鱼等其它方法来获将一些额外的产品。

  人民群众积极地克服战争条件下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前线局势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苏联的工人阶级、集体农民和知识分子以坚忍不被的精神经受住了艰难困苦,解决了发展战时经济过程中的各种复杂难题。到1942年的秋天,国家已经建立起了协调的战时经济。

  在这最困难的时期里,苏联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1942年,共有136·8万人加入了党组织。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来加强苏联武装力量的实力。指挥员们的军事技能和政治素养的不断提高,为进一步加强军队各级首长的作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一长制的建立对于加强军队和海军舰队中的组织纪律性、全面提高其战斗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军队的指挥状况大大改善了。党政工作以及军队党的组织和政治机关的日常活动与完成部队面临的战斗任务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很多的政治工作者都走上了指挥岗位。在战场上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们发挥了英勇顽强的模范作用,成为各级指挥员完成战斗任务的骨干力量。党在红军中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共产党员的数量不断增长。1942年下半年,当斯大林格勒方向进行着残酷战斗的时候,我国军队和各舰队的党组织就吸收了640238人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

  红军陆军和海军的各个部队都表现出高度的政治精神状态。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并在战斗中总结出经验。与此同时,在不脱产的情况下,进行战争后备力量的训练工作。在各企业、机关,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大学、中等技校、中学以及劳动后备体系中,也进行着军事训练。在这段时期里,军事学院和各种军事训练班共培养出26·5万多专门人才。18万伤病员痊愈归队,另外,后备役中又征召了4·2万名军官。所有这一切都大大加速了在后方纵深组建的新的兵团和部队,经过速成训练后,便投入到前线作战。

  但是,历史证明,在现代化的战争中,即使是再顽强的部队,如果没有现代化技术兵器,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到伟大卫国战争第一阶段结束时,苏联的后方已经能够积蓄起足够的物质力量,来保障对德国侵略者实施沉重的打击。

  从1942年下半年起,随着军事工业的不断增长,苏联红军开始装备了第一流的飞机、坦克、火炮、自动步枪和迫击炮。由于我国大后方入民的英勇劳动,我军能够组建起强大的坦克和机械化兵团。在这段时间里,航空工业以不断增长的速度生产出了现代化的飞机。其中有歼击机雅克—1、雅克—7、雅克—9、拉—5;轰炸机佩—2,强击机伊尔—2。这样就使我们能够大规模建立新的航空团,并将空军作战部队装备的战前设计的老式飞机换成高性能飞机。为了改善组织编制,建立了航空兵集团军和师。由子加强了前线航空兵并新组建统帅部预备队航空兵,从而在决定性的方向上能够迅速集中强大的航空兵力。1942年3月,远程重型轰炸航空兵改组为直接隶属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远程航空兵。A·E·格洛瓦诺夫将军被任命为远程航空兵司令。

  1942年下半年,T—34中型坦克的产量几乎增加了一倍,而T—70轻型坦克则几乎增加了几乎四倍。苏联炮兵威力的迅速增长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我国工业为前线提供了各种现代化的地面火炮和高射火炮以及大口径迫击炮。在粉碎斯大林格勒城下敌人坦克的冲击中,1942年下半年建立起来的反坦克歼击炮兵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些部队装备了威力强大的反坦克火炮并具有很大的机动能力。这一年的秋天,由于工业战线扩大了85毫米高射炮的生产规模,苏军组建了中口径高射炮团。1942年的11月—12月间,这样的炮团组建立了100多个。1942年下半年我国的大后方建立起炮兵中心,并在这里建起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师、高射炮师、M—8和M—13火箭炮团。

  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准备进行战役时,前线部队新得到了75个炮兵团和迫击炮团。这样,前线共有250个炮兵团和迫击炮闭,1250个战斗车辆和火箭炮发射架,1100门高射炮。

  列举的这些材料说明,到1942年秋天为止,尽管苏联暂时丧失了大片领土,但她依然建立起了协调发展的军事经济。

  到1942年11月,苏德战场上总的力量对比出现了这样的局势:敌人已经丧失掉了原来的优势。希特勒德军在这里共有620万人,51680门火炮和迫击炮,508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500架战斗飞机。此时,苏联武装力量在前线已经达到660万人,77800门炮和迫击炮,73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4544架战斗飞机。

  这样,尽管条件非常不利,但在与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作战的过程中,由于得到了大后方不断增加的支援,红军整个的技术装备和战斗力都大大增强了。这一重要的情势再加上苏军不断积累的战斗经验和高昂的士气,就使得前线形势的发展有了根本的改观。

  处在前线的这种特殊条件下,斯大林格勒市和州的居民们也积极参加了打击敌人的斗争。苏联军队阻止了德国鬼子进入城市的南部地区,前沿阵地离居民区只有二至九公里,因此,在遭受破坏比其它区较小的基洛夫区,企业和机关照常在为前线服务。党和共青团组织的全部活动为着一个目标,就是动员留在这个地区的居民们支援城市的保卫者。

  斯大林格勒水电站的全体人员继续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敌人从空中不断对斯大林格勒水电站进行轰炸,并从10月31日开始,每天用各种火炮和迫击炮对它进行射击。电站的建筑物被毁过半,然而,发电站依然继续供电。

  从10月上半月开始,电站被迫转入夜间工作。但不久,修理坦克急需氧气,必须昼夜供电,德国鬼子发现电站开始工作,又恢复了炮击。但直到11月初,他们才摧毁电站。

  对作战部队给予巨大支援的还有造船厂。这个厂的工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冒着敌人的炮火在车间里修理坦克、拖拉机、牵引车、汽车、迫击炮和其它各种技术装备。尤其在修理伏尔加河区舰队的舰艇上,他们完成了大量工作。这些船只中有一些在进厂时已经严重破坏,以致让人觉得他们都不可能修复好。然而,它们都很快被修好并投入了战斗。各种船只都是用拖拉机从伏尔加河拖上船坞的、没有动力机械,一切修理工作都用手工进行,但所有的定货任务都按时完成了。

  斯大林格勒的其它各企业也都继续坚持工作。“红军战士”居民区的面粉厂在被包围期间仍为部队加工了4200吨面粉。三号面包厂和面包坊的工作一刻也没有停顿过。“创立者”油厂还在给部队供应食油,工业劳动合作社照常生产服装。该区的义务工作者们勇跃地参加第64集团军野战医院的工作,并帮助往医院运送伤员。就是在同城市的其它地区断绝联系之后(敌人占领了伏罗希洛夫区井切断了通向伏尔加河的出口之后),基洛夫区仍在生产,继续战斗。

  期大林格勒的其它地区,在叶尔曼区从城市渡口到“街垒”工厂的狭小的河岸地带(在城市这块239平方公里的土地中,约占33平方公里也还有留下的居民。在严酷的持续的战斗环境中,每一个斯大林格勒人都竭尽全力来帮助城市保卫者。

  A·N·罗季姆采夫上将讲述近卫步兵第13师在斯大林格勒的作战行动时写道:“不断可以看到,在战士们附近的堑壕和加固的房子里,有身穿平民服装的人手持着步枪和铁锹。民警人员给了我们不小的帮助。他们熟悉城市,熟知每个街道房屋的地点。在很多战役中他们成了我们得利的侦察员和向导。

  斯大林格勒对面的萨尔平斯基、扎伊采夫斯基,戈洛德内等小船上,10月份集中了很多从城内撤出来的居民和伤兵。这些人处境艰难。联共(布)市委员会派去了一个特种旅去援救他们,这一任务被完成了。

  10月11—12日,在基洛夫区造船厂的办公大楼内召开了斯大林格勒联共(布)市委会的全体会议。各企业和组织的领导人以及部队的代表都参加了会议。几天后《斯大林格勒真理报》宣布:

  “近日来,斯大林格勒市举行了联共(布)斯大林格勒城市委员会的例行全体会议,全会讨论了下列问题:

  1、城市党组织目的的形势和任务。报告人联共(布)市委书记A·N·皮克辛同志。

  2、组织问题。

  全会就所有讨论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决定。

  从10月底开始,留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居民被转移到距前线25公里以外的地方。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10月14日的指示精神,10月17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向所属各部队下达一项命令。命令中说:“两星期内,由各集团军司令员负责将所有的居民迁往距前线25公里以外的后方地带”。首先必须将斯大林格勒城内以及大恰科夫斯基、斯波尔内、托伊采夫斯基、戈洛德内、萨尔平斯基等岛上的居民撤离。此外,还须将其他城市和村子里的居民撤离,其中有:中阿赫图巴。克拉斯纳亚斯洛博达、红军城、上波格罗姆诺那、中波格罗姆诺耶、上阿赫图巴、乌达尔尼克、大恰普尔尼基、斯韦特累亚尔、赖戈罗德、杜博威奥夫拉格、别克托夫卡、哈纳塔、泽尔根塔,以及前线附近的其它居民点。

  为了对后撤居民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和监督,成立了由城市保卫委员会主席A·C·丘亚诺夫领导的委员会,责成地区各级党和苏维埃组织开始着手完成这一命令,保证按计划将前线地区居民撤出,并保存好集体农庄和国家的财产。到11月份,斯大林格勒城内(主要是基洛夫区)仅剩下了少数居民。留下的都是一些为前线需要直接服务的人。当然,除此之外,城里还有一些零星人员,他们是一些栖身在建筑物的瓦砾里和街道上挖出的避弹壕里的人。

  就是被撤到前线以外地区的斯大林格勒居民们,仍然积极地帮助市内的保卫者。



作者:[苏] A·M·萨姆索诺夫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