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帝国灭亡的前夕

 



  第一节 1945年4月前苏联的军事政治形势

  1945年4 月前国际政治形势的特点首先是反对法西斯德国的战争接近结束。希特勒德国武装力量,在东线受到苏联武装力量的强大突击而节节败退,在西线受到美英法联军的不断打击,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苏联武装力量1944年和1945年初的胜利,使一些被希特勒德国占领的国家的解放斗争活跃起来。1945年4 月至5 月,意大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掀起了由共产党领导的、反对法西斯占领者的人民群众武装起义的巨大浪潮。

  苏联武装力量赢得了胜利,苏联人民无私地帮助东欧和东南欧各族人民摆脱法西斯的桎梏,这就更大地提高了苏联在解决国际问题时的发言权。三个反希特勒同盟大国首脑举行的克里木( 雅尔塔) 会议尤其证明了这一点。

  这次会议的决议规定,彻底粉碎法西斯德国的武装力量,要德国无条件投降。参加克里木会议的三国首脑公开宣布:他们坚定不移的目的是消灭德国帝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使德国无论何时再也不能发动新的世界大战。

  在克里木会议上,根据英国首相W ·邱吉尔的建议,还通过了关于德国占领区的协定,大致规定了苏军和英美联军会师的预定地区。在讨论这次战争的下一步战略计划的过程中,商定了有关苏军和英美联军继续进攻的问题,确定了对敌军实施联合突击的日期与范围以及同盟国空军协同作战的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还签订了继续对军国主义日本作战的极端重要的协定。这个协定指出:“在德国投降、欧战结束后2 —3 个月,苏联要参加对日作战……" 克里木会议的各项决定具有重大国际意义,是苏联这个反法西斯同盟国拥有主导力量和高度国际威望的明证。

  苏联外交关系的扩展这一事实也证明苏联国际威望的提高。苏联在伟大卫国战争开始前只同25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在柏林战役开始前已同4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同时,苏联的国内形势也日趋稳定。共产党领导的苏联人民的忘我劳动,保证了我国实力在1944—1945年进一步的增长。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上,国民经济以战时可观的速度发展着,军事工业也有所加强。

  扩大重要产品的生产,开发主要的战略资源,这就为大规模生产军械、弹药和技术兵器创造了条件,从而完全保障了我国武装力量的需要,使苏军最高统帅部能够实施规模巨大的,目的明确的进攻战役。

  技术兵器与军械的生产水平很高,我国军事工业在1945年就能生产性能比较好的坦克、自行火炮,迫击炮、火炮和飞机。

  柏林战役开始前,苏联武装力量状况的特点是技术装备水平有很大提高。同1944年初相比,技术装备的增长率是:冲锋枪增长23.6 %,高射炮增长54%,坦克与自行火炮增长41.1 %,作战飞机增长209 %,汽车增长72%。

  1945年开始前,各作战方面军和各舰队的兵力共有653 万2 千人,比1944年1 月1 日增加了36万7 千人。

  总之,苏军统帅部1945年春季已拥有能够对法四斯德国实施最后决定性突击所必备的兵力与兵器。



《希特勒的末日》作者:[苏联] A·H·希曼斯基 等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
说明:本书借用【云中孤雁】制作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