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柏林方向德军防御的特点

 



  在柏林战役中,白俄罗斯第2 和第1 方面军与乌克兰第1 方面军展开战斗行动的地理范围,包括波美拉尼亚西部、梅克伦堡区、勃兰登堡区和萨克森区东部。

  苏联各方面军进攻地带内的地形,大部分都适于各个兵种的行动,但从作战方面来看,地形对防御一方更为有利。

  大量天然河流、运河、湖泊和大片森林为在短时间内组织坚固防御提供了很大的有利条件。对于进攻的军队来说,这个地域的上述特点给展开大量兵力和在战斗过程中实施机动造成很大的困难。在某些地方展开大规模的进攻战役简直是不可能的。

  法西斯统帅部预先就着手加强作战地域的工程构筑。在1945年1 月,苏军刚一突破维斯瓦河防线,德军就急忙开始在德国本土建立防线。2 月,由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挺进到奥得河,乌克兰第1方面军挺进到尼斯河,德军就非常紧张地展开了工程作业,因为这时法西斯德国的腹地和首都本身都已受到直接威胁。为了构筑工事,他们动员了德国居民,使用了大量的战俘和外国工人。

  德军统帅部特别重视沿奥得河与尼斯河西岸建立坚固防线。德军在这一线成功地建立了十分坚固、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工事。奥得河—尼斯河防线由3 个地带组成,即第1(主要) ,第2 和第3(后方) 地带。在这些地带之间的极重要方向上设置了中间阵地和斜切阵地。奥得河—尼斯河防线的全纵深达20—40公里。

  德军主要防线地带在奥得河与尼斯河西岸( 不含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古本、福斯特、穆斯考等地域,这些地方德军在河东岸仍然扼守着一些不大的登陆场) ,包括2 ——3 道阵地。主要防御地带全纵深达5 一10公里。这个地带内的所有居民地都已变成强大的支撑点。密集的交通壕网、大量的支撑点和强大的抵抗枢纽部,这对进攻的苏军来说是严重的障碍。此外,敌军利用奥得河水闸和大量运河,准备淹没许多地域。

  主要防御地带的工事构筑情况各不相同。敌人构筑最坚固的地段;什切青至施韦特地段,在白俄罗斯第2 方面军当面;古奥得河河口至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地段,在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当面;古本至普里市斯( 普谢武兹) 地段,在乌克兰第1 方面军当面。

  特别难以克服的防御地段是什叨青至施韦特这一段。这里奥得河有两条河道,形成两条单独的河:东奥得河和西奥得河。德军的主要防御地带就设在西奥得河的西岸。河滩地和两河之间全被水淹没,并处于敌军火力控制之下。白俄罗斯第2 方面军的进攻必须在强渡东、西奥得河之后才能展开。

  敌军特别加强古奥得河至奥得河畔法兰克福这段主要防御地带,即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屈斯特林登陆场对面的那一段。这一段主要防御地带包括3—4 道全断面堑壕:并有密集的交通壕网。前沿有铁丝网障碍物作掩护。

  奥得河畔法兰克福至古本这一段主要防御地带,穿过森林湖泊地域,只包括1 —3 道断断续续的堑壕,这里的地形不适重兵行动。

  古本至普里布斯这段主要防御地带包括2 —3 道全断面堑壕,各堑壕之间由宽大的交通壕网联结着。构筑了大量的散兵坑和机枪巢。这一段的敌军防御前沿设置有地雷场和铁丝网障碍物。

  主要防御地带范围内的全部城镇都成了强大的抵抗枢纽部。这些枢纽部的附近地面构筑了4 —5 道堑壕作掩护。森林中的道路都设置了鹿砦,并埋设了地雷。

  在建立主要防御地带时,德军统帅部特别注意防坦克问题。为此,主要防御地带的前沿尽可能选在坦克不能通行的地区,因而首先利用奥得河与尼斯河。在第1 道堑壕前和防御纵深,设置了许多地雷场。最重要方向上的地雷平均密度是每公里正面2 ,000 枚。在第2 道堑壕前,在道路交叉点路边挖掘了散兵坑,供配置长柄反坦克火箭弹的士兵使用。德军对长柄反坦克火箭弹寄予了很大希望。

  在主要地带内的大型防御枢纽部中,应该指出什切青、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古;本、福斯特和穆斯考,这些枢纽部同其他支撑点相互联结起来,成为这个主要地带的基础。在列举的枢纽部中要特别指出奥得河畔法兰克福。这个枢纽部位于奥得河西岸,地理条件有利,是德军主要防御地带配系中最强大的抵抗枢纽部。德军特别注意该城东面和南面的防御。为了守住这个城市,他们使用了法兰克福要塞指挥部的部队。

  敌军第2 防御地带前沿在兰多河西岸、安格明德、巴德—弗赖恩瓦尔德、弗里岑、塞洛、卡特洛、德伯伦、魏斯瓦塞、格尔利次一线,距主要防御地带前沿10—20公里。

  第2 防御地带的工程构筑情况也不一样。最坚固的地段是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屈斯特林登陆场的当面地段。这里的第2 防御地带有2 —3 道绵亘堑壕。敌军把全部居民地、甚至独立庄园都变成坚固的支撑点,并做好了环形防御。第2 防御地带的这一段通过塞洛高地。这些高地和塞洛城是德军在柏林附近最强大的抵抗枢纽部之一。

  塞洛高地是奥得河旧河床的高堤岸,比奥得河河谷高出40—50米。塞洛城地域河岸坡度达30度一40度。敌军从塞洛高地可以校正其炮兵射击。

  而对进攻的军队来说,塞洛城东的树林和果园严重地妨害了对塞洛高地斜面上敌人及其火器配置进行观察。我军坦克和自行火炮只有沿着道路才能克服塞洛高地的陡峭斜坡。

  然而这些道路又埋设了地雷,并处于敌军预有准备的各种兵器火力的控制之下。

  乌克兰第1 方面军当面,德军第2 防御地带的卡特洛至魏斯瓦塞( 马蒂尔德) 这一段,有一道堑壕和一些已准备好环形防御的居民地。此外,还大量使用了鹿砦。米尔罗泽至卡特洛这段防御地带穿过森林湖泊地域,只有一些独立的支撑点和断断续续的堑壕。为了同苏军坦克作斗争,沿着各条道路构筑了火炮和长柄反坦克火箭弹发射阵地。

  第3(后方) 防御地带从北向南,从托尔格洛经埃伯斯瓦尔德、明赫贝格、菲斯滕瓦尔德,尔后沿斯普里河西岸至贝斯科以南20公里的湖边,经费罗沿斯普里河西岸至乌吉斯特,延伸至内谢伦。第3 防御地带距主要防御地带前沿20—40公里,距柏林也是那么远,有很多坚固筑垒居民地,都是抵抗枢纽部。其中最重要的枢纽部有托尔格洛、普伦茨劳、埃伯斯瓦尔德、施特尔内贝克、明赫贝格、菲斯滕瓦尔德、贝斯科、科特布斯、施普伦贝格。这些地方均已构筑了环形堑壕,堑壕之间用交通壕联结。

  第3 防御地带工事构筑最完整的地段是埃伯斯瓦尔德至菲斯滕瓦尔德和科特布斯至施普伦贝格。例如,科特布斯有两道环形防线,并有稠密的堑壕与交通壕网。在最重要的方向上,直接在堑壕里放置了75毫米加农炮和移动式“蟹”型钢铁火力点。堑壕前边10——15米处,设有铁丝网和防坦克障碍物,掩护堑壕。城中的全部建筑物都改成了支撑点,各条街道上设置了层层街垒。

  总而言之,除上述列举的其余大多数城市也都进行了工程构筑,使之适合于坚守。

  第3 地带的防御由工兵部队、国民突击队营和希特勒青年军负责。

  除了3 道基本防御地带之外,敌军在特别重要的方向上还构筑了2 —3 道中间阵地。

  德军统帅部在组织构筑奥得河—尼斯河防线防御工事的同时,在1 月还匆忙开始建设柏林防区。这个防区包括3 道环形防线( 外层、内层和市区) ,做了顽强防御的准备。柏林四面是天然河流、运河、湖泊和森林,这些条件把柏林变成一个天然的巨大要塞。此外,天然河流与运河还把柏林城分成几个部分,这就便于德军组织顽强的防御。

  为便于指挥作战,把柏林防御地域分成8 个扇形防区。

  此外,在城市中心还构筑了1 个防区(9号防区) ,从这个中心防区向周围辐射出上述8 个扇形防区。而每个防区又分成3 —4 个分防区。

  外层环形防线离城市中心25—40公里,其走向是比曾塔尔、施蒂尼茨湖、泽丁湖、米滕瓦尔德、朗斯多夫、蒂罗、施维洛湖、布里泽朗、韦尔滕、兰克,通过很多湖泊、运河和天然河流,有很多大型居民地作防御基础。

  根据希特勒统帅部的企图,这一防线上的德军应该堵住苏军,给苏军造成最大的损失。守卫柏林的命令中指出:‘外层环形防线上的战斗必须善于利用所有人工设置的障碍物和支撑点,以使敌军进攻的兵力丧失作战能力,阻止敌军进攻。敌军向主要防线( 内层环形防线) 接近时,在人员与物资方面应该受到极大的削弱”。

  内层环形防线( “绿色防线”) 的走向是柏林各卫星城镇的郊区,即马尔霍、马尔灿、达尔维茨、克珀尼克、鲁多、特尔托运河、克拉多、法尔肯哈根,特格尔、罗曾塔尔。德军统帅部把这条防线作为柏林筑垒地域的主要防御地带,并进行了准备。他们指望把柏林城防区的主要兵力部署在这里投入战斗,不惜任何代价守住这道防线。在守卫柏林的命令中指出,即使俄国坦克与步兵突破了内层环形防线,所有兵力也均应留在原地继续作战,直到预备队实施反突击,恢复原态势为止。这道环形防线由3 —5 道堑壕组成,全纵深达6 公里。到苏军开始进攻时,这道防线上的防御作业尚未结束。

  市区环形防线的走向是环城铁路,在比较小的房屋、空地和房屋较少的平地后边。

  在通向城市中心的所有街道上,都筑上了街垒。街道交叉路口和广场上构筑了炮兵阵地。德军打算在这里“为争夺每一条街、每—‘幢房屋、每一堆废墟、每一米土地而进行战斗,同时要广泛利用城市地下交通线( 地下铁道、地下水道) ”。

  在柏林防御中,中心防区,即第9 防区占有特殊地位。

  这个防区是其余8 个防区联系的中心。这个防区有国家机关和中央政治机关以及国会大厦等。

  在战斗过程中,中心防区具有特殊的作用。正是在这个地域响起了历史性的结束柏林会战的枪炮声。正是在这里歼灭了被围困在柏林的德国军队的残部。也是在这里,在国会大厦的屋项上,升起了胜利的旗帜。敌军组织柏林防御的企图是进行不妥胁的、顽强的战斗。守卫柏林的命令中指出,这次斗争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和创造性的想像力,要使用各种欺骗与计谋手段,在地面、在空中、在地下同时进行。

  “保卫首都,要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颗子弹”。

  因此,这里不能不指出C ·赖恩的捏造。他曾那样精心地把他虚构的东西塞进了他的《最后的会战》一书中。赖恩说:“柏林防御,这是一种幻觉,希特勒及其军事顾问们并没有做任何加强城市防御的事情……”。美国历史学家E ·齐姆克在他所撰写的《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一书中以隐晦的形式发表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柏林在这之前已经被“炸烂”,“设防是虚构的”。不难理解,这些胡言乱语不符合历史事实和有关文件,其中包括德国法西斯统帅部的文件。

  但是,那些伪造家们并未为此而感到窘迫不安。他们为了讨好其主子,竭力歪曲历史,其目的是进行反对苏联的破坏活动。

  苏军的战斗行动不只是由于敌军预先准备好坚固的防御才变得复杂的。

  正如前边已指出的那样,作战地域内有大量江河湖泊,运河纵横交错,而且大部分河流按照子午线方向从南向北流去,这就造成了便于敌军组织防御的有利条件。而我军在准备柏林战役时却不得不考虑必须强渡水障碍等问题。

  最大的水障碍是奥得河、尼斯河、斯普里河、哈韦尔河、易北河,菲诺运河、戈根措伦运河、鲁皮讷运河、奥得河—斯普里河运河、特尔托运河。

  总之,奥得河—尼斯河防线,由3 道基本防御地带组成,全纵深20—40公里,通过难以通行的复杂地形。这道防线对进攻的军队来说,当然是严重的障碍。柏林方向上的防御全纵深( 包括柏林筑垒地域) 达100 公里。

  总而言之,在柏林战役过程中,苏军必须突破敌军的坚固防御,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进行作战。



《希特勒的末日》作者:[苏联] A·H·希曼斯基 等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
说明:本书借用【云中孤雁】制作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