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第一节 柏林战役中苏联军事学术的运用

  柏林战役是伟大卫国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全面地考虑并创造性地运用了以前各次战役的丰富经验。柏林战役对苏联军事学术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解决战略问题和战役一战术问题,首先是为组织与实施有各军种参加的主要战场上的大规模战略性战役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有教益的经验。

  柏林战役的经验,同整个伟大卫国战争的经验一样,在今天仍有其重要意义。大家都很熟悉列宁关于历史经验意义的论述: “如果昨天的经验教训没有使我们看到旧方法的不正确,那末我们今天就决不能学会用新方法来解决自己的任务。”

  柏林战役是在军事政治形势处于特殊条件下进行的,这就使这次战役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其中一个特点就是战役准备时间有限。比如,白俄罗斯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维斯瓦—奥得河战役的准备工作均持续了1 —2 个月,而柏林战役的准备时间总共才10一14天。其原因在于当时的军事政治形势,首先是必须粉碎法西斯德国政治军事领导者想拖延战争、在各反希特勒同盟国之间制造不和的企图,不允许法西斯德国和英美背着苏联进行单独媾和。

  柏林战役的特点是:战役企图明确,这个企图完全符合战役的目的和当时形势的特点。

  粉碎敌军柏林集团的方法是3 个方面军的兵力在300 公里宽的正面上实施六次强大的突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缺少战略突然性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因为苏军在宽大正面上同时转入进攻,在数个方向上实施突击,敌人在奥得河—尼斯河地区进行防御的全部军队就都被牵制住了。除此之外,在6 个方向上同时进行突击这一做法导致了;第一,把敌军集团分割成若干部分;第二,合围了柏林东南和市区的坦克第9 与第4 集团军的主力,第三,破坏了德国法西斯军队的指挥。

  万一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直接向柏林方向进攻出现迟延时,苏军最高统帅部还预先制定了第二作战方案,即乌克兰第1 方面军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应向西北方向突击, 加速机动、合围,分割德军集团。

  在这种情况下,近卫坦克第4 集团军应挺进到柏林以西的地域,在那里同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从北面和西北面迁回柏林的兵团建立直接联系,完成对德军集团的合围。为了把被合围的德军集团分割成两个孤立的部分,这时近卫坦克第3 集团军应向柏林的南郊和东南郊挺进,在那里同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主要突击集团从东向柏林进攻的左翼兵团建立直接联系。这样,甚至在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的第69集团军和第33集团军向勃兰登堡的进攻( 作战计划预先规定的) 成效不大的情况下,也能切断在城东南作战的德国法西斯军队同柏林的联系。

  在研究柏林战役的总企图时不能不指出,全部兵力在宽大的战略范围内的协同动作组织得很好。为了在柏林方向准备与实施一次战役,苏军统帅部用乌克兰第2 、第3 、第4 方面军在匈牙利、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积极进攻作战,紧紧牵制住当面的敌军兵力,不让法西斯统帅部利用他们来加强柏林集团。

  柏林战役中苏军统帅部的指挥艺术还表现在善于大量集中兵力与兵器。在决定性方向上建立了强大的突击集团,他们拥有强大的突贯能力,足以迅速突入敌军防御的全纵深;具有高度的快速机动能力,可保障迅速合围敌军的全部中央集团。

  基本突击集团的威力表现如下: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主要突击集团的战役第1 梯队由4 个合成集团军和2 个坦克集团军编成,拥有400 ,000 人,9 ,000 多门火炮与迫击炮, 约2 ,350 辆坦克。

  乌克兰第1 方面军主要突击集团的战役第1 梯队由3 个合成集团军和2 个坦克集团军编成,拥有320 ,000 人,约? ,400 门火炮与追击炮,约1 ,300 辆坦克。

  白俄罗斯第2 方面军的主要突击集团在进攻开始前(4月20日前) 由3 个合成集团军、3 个坦克军, 1 个机械化军和1 个骑兵军编成,拥有176 ,000 人, 5 ,700 多门火炮与迫击炮,976 辆坦克。

  建立这样3 个强大的突击集团,就使苏军胜利地完成了下列复杂任务:突破奥得河一尼斯河防线;在战役纵深内实施神速的机动,以合围敌军重兵集团,追击退却之敌。

  敌军防御的战术地幅,在2 —6 昼夜内( 以每昼夜4 —10公里的速度) 就基本上突破了。

  应该指出,突破奥得河一尼斯河防线是柏林战役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阶段,不仅给扼守这条防线的敌军以严重的杀伤,而且歼灭了德国法西斯统帅部预备队的主要部分。从4 月16日至19日,为了争夺防御的战术地幅,德军统帅部补充投入了大约30个师进行交战,这些师在战斗中均遭到严重的损失。指出这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所有这一切为完成合围和分割柏林集团的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结果,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 方面军到战役的第9 ——10天就顺利地解决了合围与分割柏林集团的任务。

  柏林战役有益的经验是装甲坦克兵的重兵集团参加作战,其兵力共有: 4 个坦克集团军,10个独立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6个独立坦克旅和独立自行火炮旅,80多个独立坦克团和独立自行火炮团。

  在战役进程中,装甲坦克兵实际上采取了已知的全部作战样式:他们同其他兵种和航空兵一起突破敌防御地带,追击退却之敌,强渡水障碍,抗击反突击,合围并歼灭敌军集团,在大城市( 其中包括柏林) 进行巷战。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战役所取得的有益经验在现代条件下也未失掉其意义,当然要考虑作战兵器与武装斗争特点所发生的变化。

  装甲坦克兵的主要力量用作各方面军与各集团军的快速集群,其编成内共有4 ,300 辆( 门) 坦克和自行火炮,约占各方面军现有坦克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为了直接支援步兵,派出了1 ,900 辆( 门) 坦克和自行火炮。主要突击方向的每公里正面上,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与自行火炮密度是,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30辆( 门),乌克兰第1方面军——11至14辆( 门) 。但是,作战经验表明,这样的密度,对于突破预有准备的,配备有长柄反坦克火箭弹那样有效的反坦克兵器的坚固防御来说,显然是不够用的。

  如果要谈柏林战役使用装甲坦克兵经验的意义,那么这次战役颇有教益的首先是坦克集团军采用了各种作战方法。

  在战役的第一阶段,为了突破奥得河—尼斯河防线,两个方面军的坦克集团军同合成集团军密切协同行动,直接参加了突破敌军全部(3个) 防御地带的作战。坦克集团军投入交战,大大地增加了步兵战斗队形中的坦克密度。在主要突击地带的每公里正面上,坦克的密度达到,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40辆,乌坦兰第1 方面军——20辆。

  对使用坦克集团军与合成集团军协同行动突破敌军防御地带,人们常常持否定的态度,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当时公认的关于坦克军团的使命与运用方法的军事学术的理论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坦克集团军的使命是在战役纵深扩大战果,应该深入突破口,而不是投入交战。这条理论原则已被很多战役经验证明是正确的。因此,必须尽力切实履行这条原则,而且大本营也经常向各方面军提醒这一点。比如,大本营针对柏林战役给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 方面军下达的训令中指出,在突破敌军防御地带后为发展胜利,4 个坦克集团军全部投入突破口。然而,战场上往往出现极为复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总是完全符合运用这条或那条理论原则。

  正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在柏林战役的条件下,上述运用坦克集团军的方法已被证明是正确的,理由是在当时情况下合成集团军没有能力迅速突破敌防御地带。而突破战术地幅的行动一迟缓,就可能推迟坦克集团军投入突破口的时间,从而可能极严重地妨碍战役的进展。应该强调指出,甚至在使用坦克集团军的条件下,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突破敌军防御的战术地幅,也不是用战役计划中预定的2 天,而是用3 天多。

  但是,必须注意到,利用坦克集团军参加突破的方案,本应列入战役计划,并适当地进行研练,而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却没有这样做。令坦克集团军投入交战的决心,到4 月16日才定下来,这时战役已经开始了。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已不可能组织坦克集团军与合成集团军实施密切而周到的协同动作了。

  柏林战役的尔后各阶段,坦克集团军根据具体的情况、条件不同,使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乌克兰第1 方面军的近卫坦克第3 和第4 集团军突破敌人集团军防御地带之后,挺进到战役纵深,把第2 梯队投入了战斗,开始顺利地向西北方向发展进攻。他们一昼夜向前推进30—50公里,离开合成集团军达30—40公里。这样的机动作战取得了重大的战役效果;方面军突击集团的合成集团军的进攻速度加快了,一昼夜达20—25公里; 4 月25日已经完成了对柏林集团的合围,25日这天,这个方面军已挺进到易北河,同美国军队会师了。

  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的各坦克集团军由于机动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在战役的整个第二阶段同合成集团军一起作战,实质上担负了直接支援步兵的角色。

  在战役的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坦克集团军的战斗使用又有突出的特点。近卫坦克第1 、第2 、第3 、第4(部分) 集团军用于强攻柏林。而且他们各有独立的作战地带。这样使用坦克集团军是正确的,因为柏林战役是伟大卫国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战役纵深不大,只150 —160 公里,迅速攻占柏林是这次战役的最重要目的。

  但是,应客观地指出,柏林战役的经验非常明显地表明,大规模的坦克兵团,尤其是军团,参加大居民区作战是不适宜的。在这种条件下,他们失去了自己的主要长处:机动能力与突击力量。在城市作战时,必须派出大量的强攻支队和强攻群。而坦克集团军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因为坦克集团军中用于充当强攻群的步兵数量很少。每个坦克旅至多只能派出2 个强攻群,每群只能编20辆坦克。

  在大城市坦克集团军在独立地带上实施进攻,损失很大。例如,近卫坦克第2 集团军在柏林市战斗中,从4 月25日至5 月2 日损失204 辆坦克,占4 月25日该集团军编成内坦克数量的百分之六十四。当时,损失坦克的百分之五十是被长柄反坦克火箭弹击毁的。乌克兰第1 方面军司令员竭力为近卫坦克第3 集团军改善在柏林作战的条件,依靠第28集团军用步兵加强该坦克集团军。但是,这种措施虽说在原则上是合适的,却没能消除坦克在大居民地作战的全部困难。

  柏林战役在炮兵战斗使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各方面军炮兵战斗使用的特点是;大量集中使用,集中炮兵的主要兵力完成主要突击方向上最主要的任务,以求在短时间内摧毁敌军防御阵地,保障在战役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对敌火力优势。

  这里要指出,这项任务完成得很有成效。 3 个方面军参加炮火准备的火炮和追击炮大约31,000 门,其中21,000 门集中在主要突击方向上,而这21,000 门中的17,500 门又集中在突破地段上,每公里正面上的火炮与迫击炮密度达到148 ——270 门。

  炮兵部署方面的严谨性与单一性值得注意。炮兵分配与指挥的原则要求每个合成军队指挥员( 从团长到集团军司令员) 都有自己的炮兵群,以本群的火力影响战斗的进程。根据这项要求, 3 个方面军都建立了集团军炮兵群、军炮兵群( 乌克兰第l 方面军除外) 、师炮兵群和团炮兵群。而且每个方面军炮兵的部署又各有自己的特点,那是由具体的情况、条件决定的。

  柏林战役的特点是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组织与计划炮兵进攻的方法。各方面军的冲击炮火准备与炮火支援计划,都是根据突破敌军战术地幅的具体条件拟制的。

  柏林战役的另一个特点是炮兵在战役过程中应用最广泛。在战役过程中, 3 个方面军消耗了7 ,200 车皮炮弹,指出这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的炮兵在战役过程中参加作战尤其广泛。这个方面军地带内的特殊情况要求炮兵以密集的火力不断支援步兵与坦克,进攻的每一天( 直到柏林陷落) 都以压制敌军预有组织的防御开始。

  炮兵在强攻柏林时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参加夺取柏林战斗的炮兵,只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编成内就有11,000 多门火炮与迫击炮。每个强攻群中都有炮兵,其中编有大口径火炮(152毫米和203 毫米) 。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 方面军的炮兵在强攻柏林时共消耗弹药1 ,467 个车皮。

  柏林战役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战役过程中广泛地实施了炮兵机动,不仅机动了独立炮兵部队,而且机动了规模大的炮兵兵团,这样广泛的机动在此之前没有进行过。例如,为了保障近卫坦克第3 集团军在斯普里河和特尔托运河作战,从4 月19日至23日曾经调派了5 个炮兵师。

  总而言之,柏林战役为使用炮兵提供了很多在复杂情况、条件下进行战斗的宝贵的新经验。

  柏林战役在组织与实施从登陆场进行大规模进攻战役方面也提供了极其有用的经验。不容怀疑,登陆场对战役准备与实施具有重大影响。那些登陆场基本上预先就决定了主要突击方向。因此,从登陆场展开进攻时,突然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就消失了。这种情况就要求制定能保障突然性的特别措施。在柏林战役中,这样的措施是:夜间进行炮火准备,使用探照灯,全方面军夜间转入进攻。从一个登陆场发起进攻,在突破登陆场前边的敌军防御之后,军队通常疏开成扇形,以便扩大在战役开始阶段受登陆场宽度限制的进攻正面。

  从登陆场进攻时,在出发地域集中军队和技术装备的问题变得非常复杂。例如,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的主要突击集团在屈斯特林登陆场占领出发地域时,不得不在315 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展开4 个合成集团军和大量的技术兵器。登陆场的每平方公里面积上平均竟有1 ,282 人,28门火炮和迫击炮,7 辆坦克与自行火炮, 4 门火箭炮,85辆汽车。在有限的面积上集中那样大量的军队,这就要求可靠地掩护他们不受敌人航空兵从空中的突击。

  柏林战役经验表明,为部署大量军队和技术装备而进行的登陆场准备工作,要求有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大量的工程作业。

  为了扩大屈斯特林登陆场的容量,在柏林战役准备阶段就在登陆场构筑了:636公里堑壕和交通壕,9 ,116 个机枪、迫击炮和反坦克枪发射阵地,4 ,500 个炮兵发射阵地,7 ,000 多个掩蔽部和地下室,5 ,000 多个坦克和汽车进出斜坡,大量的指挥所和观察所。

  在组织重兵从登陆场发起进攻时,应该特别注意可靠地掩护渡口。正如柏林战役经验所表明的那样,白俄罗斯第1 和第2 方面军主要突击集团的渡口是敌军航空兵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为了掩护渡口,使用了本方面军百分之二十二的防空兵器。此外,渡口还得到歼击航空兵值勤队的蔽护。为了掩护渡口,在渡口地域定期施放烟幕。在白俄罗斯第2 方面军强渡奥得河的地带,由于敌军航空兵频繁袭击、破坏渡口,白天不得不把已架设好的大部分桥梁分解开,并采用门桥渡河方法,这就大大地减缓了军队渡河的进程。

  柏林战役在大量使用空军方面也是很有教益的。众所周知,参加这次战役的飞机有7 ,500 架。在战役过程中, 3 个个方面军的航空兵共出动91,000 多架次,消耗炸弹14,500 吨。歼击航空兵进行了1 ,280 多次空战。

  苏军统帅部运用空军的艺术首先表现在根据每个方面军地带内的当时情况拟制空军集团军的战斗使用计划。

  白俄罗斯第1 和第2 方面军的空军第16和第4 集团军只详细地计划了战役第1 天的战斗行动,而乌克兰第1 方面军的空军第2 集团军则计划了全纵深的战斗行动。

  组织空军进攻也有其特点。白俄罗斯第2 方面军的突击集团没有完全集中在进攻时出发地域上,不可能同时使用指定参加战役的全部兵力和使用炮兵火力压制奥得河左岸的防御,这些情况就导致必须进行长时间的预先航空火力准备①。

  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 方面军没有计划和实施预先航空火力准备,以便保存最大的航空兵力兵器在战役的第一天实施强大的突击。

  【① 白俄岁斯第2 方面军地带上的预先航空火力准备在进攻前的三个夜间连续实施,使用的兵力是1 个夜航轰炸师和轰炸航空兵第S 军的部分兵力。】

  情况、各方面军的任务和敌军作战特点不同,这对按战役阶段分配空军集团军的兵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空军第16和第4 集团军在突破奥得河防线时的战斗行动最紧张,当时他们出动飞机的架次占全战役出动架次的百分之四十。

  乌克兰第1 方面军的航空兵在战役的第二阶段比较紧张,当时空军第2 集团军出动飞机的架次占自己出动的总架次的百分之四十。

  同时,各方面军在使用航空兵方面也有一些共同点。各方面军航空兵的主力都集中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各方面军航空兵出动架次平均有百分之九十用于完成这项重要任务。 3 个方面军的航空兵战斗使用的特点是大量使用空军集团军的兵力兵器完成每个阶段中最重要的任务。

  例如,在突破奥得河防线时,为了同地面部队协同作战,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使用了3 ,000 架作战飞机,大约占这个方面军现有飞机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五。在这个地带还使用了远程航空兵的空军第18集团军的主要兵力,他们对敌人沿塞洛高地构筑的防御阵地进行了突击。

  乌克兰第1 方面军在突破尼斯河防线时,使用了空军第2 集团军编成内的8 个军中的6 个。

  在战役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大量使用航空兵的原则。这项原则在抗击敌军格尔利次集团的反突击时表现得特别明显,当时为了袭击那个集团,同时使用了4 个航空兵军,而在歼灭法兰克福—古本集团时也表现特别明显,投入了6 个航空兵军。

  关于柏林战役中航空兵密集使用的程度,对柏林实施的集中突击,特别是4 月25日的突击,可以作为例证。 这一天,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的航空兵对法西斯德国的首都进行了两次强大的突击,参加突击的飞机总数大约为1 ,500 架。

  在组织航空兵保障快速兵团与军团投入战斗方面,柏林战役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可靠而切实的保障方法是派出足够的航空兵力量,预先按各个独立方向分配强击机兵团,歼击机兵团、部分轰炸机兵团,指定他们各自保障已定的快速军团与兵团,规定航空兵指挥员与合成军队指挥员亲自接洽,这就保障了他们有保持密切而不间断的协同动作的最好条件。

  在柏林战役中,苏军航空兵在组织与实施夜间作战方面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在预先航空火力准备和直接航空火力准备时,还是在冲击火力支援时,航空兵都在夜间进行作战。正如这次战役经验所表明的那样,夜间作战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特别措施,首先是保障飞行安全,标示我军的前沿,保障飞机飞向目标,照明目标。

  柏林战役的经验对进一步研究在有大量航空兵参加强攻大城市时如何组织与实施航空兵作战的主要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从这些经验中可以看出,在强攻大城市时航空兵能完成各种任务。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摧毁防御工事,歼灭和压制敌人的火器与有生力量,破坏敌军指挥。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使用大量飞机进行密集突击与集中突击,使用小编队进行分批轮番突击。值得注意的经验是空军第16集团军在通向柏林接近地的航线上组织监视—通行哨。监视—通行哨的主要任务是向飞机编队通报空中、 地面和柏林情况,明确攻击对象,必要时改变战斗任务,帮助空勤组进入目标。在这次战役中,监视—通行哨大大地促进了强攻柏林时对航空兵的准确指挥。

  应当指出,组织航空兵强攻柏林的指挥工作中严重的缺点是参加袭击城市的航空兵缺少统一的指挥部,这就降低了航空兵的战斗使用效果。

  在柏林战役中,不仅顺利地解决了预先夺取制空权的问题,而且顺利地解决了牢固地保持制空权到战役结束的问题。解决这项任务的手段首先是在空战中歼灭了敌人的第6 航空队与“帝国”航空队的飞机。在1 ,282 次空战中, 3 个方面军的歼击航空兵共歼灭了大约1 ,1 7 0 架敌人飞机,这一点已足以说明问题了。况且在这次战役中,敌人的空军集团在战役开始后的五天内就被歼灭了。在这段时间,3个方面军的航空兵出动的飞机架次占整个战役中飞机出动架次的百分之六十四。为完成这项任务,航空兵及时地转场,不断地增加兵力,从而保障了苏联空军保持住制空权,这是顺利实施整个战役之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柏林战役在组织指挥航空兵力量方面的经验也是有益的。指挥的基础是在战役发展中对航空兵部队与兵团实施集中指挥和局部分散指挥相结合的原则。

  在组织与配置航空兵指挥所方面取得的有益经验值得注意。空军集团军的指挥所与方面军司令员指挥所配置在一起或配置在它的附近。航空兵兵团的指挥所通常同陆军集团军司令员的指挥所配置在一起。向陆军的各先遣兵团都派遣了空军引导军官。这不仅能同合成军队首长建立稳定的联系,而且能切实有效地实现他们的请求。

  在柏林战役中,组织与实现航空兵指挥方面的新情况是在空军集团军范围内集中使用雷达设备①。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指挥大量航空兵的效能,是顺利解决夺取制空权这一任务的最重要手段。

  【① 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的空军第16集团军。】

  柏林战役对解决组织各航空兵兵团之间的协同动作的任务是极有教益的。

  从这个经验中可以看出,在有数个方面军的许多空军集团军、远程航空兵和国土防空军的航空兵兵团参加的战略性战役中,他们之间的协同动作的组织工作,以及他们尔后在战役进程中作战的协同动作,均应由统一的中心负责实施。当时试图解决这项任务的方法是空军司令员、空军主帅A .A .诺维科夫前往战役地域。但是,各空军集团军在战役中的行动还是没能达到必要的协调一致。各空军集团军之间的协同动作在突破防御时,尤其在消灭被围的敌军集团时被破坏了。

  柏林战役在歼灭被围集团的各种方法方面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首先是由被围的德国法西斯军队部署的态势与特点决定的。

  被合围在柏林东南森林地的法兰克福—古本集团曾千方百计想冲出合围圈,同柏林集团直接汇合起来,希特勒曾不止一次要求他们这样做。

  这个集团作战的特点是非常积极主动,尽力保持统一整体,不让分割成若干部分。法兰克福—古本集团配置密集,有大片森林和良好的道路,这使敌军指挥部能够在需要的方向上迅速建立强大的突击集群,在突破正面狭窄地段上取得相当大的优势,不止一次企图向西突围。敌军两次得以突破合围圈的对内正面,但法兰克福—古本集团终究未能完成他们所担负的任务。乌克兰第士方面军从翼侧进行了突击,敌军集团就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于5 月1 日被彻底消灭。一个200 ,000 人的军团在7 天内就被解决了。

  这一战果的取得首先是由于苏军统帅部掌握了组织合围与歼灭敌军的高超艺术。

  那么,这些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最高统帅部和各方面军指挥部在战役企图中已预先规定,为了实施机动来合围柏林方向上的德国法西斯军队,使用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的部分兵力向柏林以南实施辅助性突击,先把敌人第9 集团军的部分兵力分割开, 把他们同柏林集团隔离开,并建立积极作战的合围对外正面与对内正面。

  第二,各方面军的合成兵团和坦克兵团以及航空兵的大量兵力参加对被围敌军集团的向心突击,其目的是把该集团分割成若干个孤立部分,继而把他们逐个歼灭。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使用了5 个合成集团军( 第3 集团军、第69集团军、第32集团军、近卫第3 集团军带坦克第25军、第28集团军的部:分兵力) ,以及乌克兰第1 方面军的大部分空军。

  第三,预见到敌军集团的作战特点,正确地判定了他们作战的主要方向。这就能预先在法兰克福—古本集团可能突围的道路上集中相应的预备队,并建立了3 道防线,纵深达15—20公里。

  第四,及时向受威胁方向机动兵力兵器,以粉碎敌军的突围行动。

  第五,正确地使用了快速兵团与军团,以挫败敌人的突围:企图。

  同已突围出来的敌军集团作战的主要方法是对他们的翼侧实施强大的突击,把他们分割成若干部分,从各个方面把他们迅速“围起来”,制止他们向两翼扩展。

  最后,大量集中使用炮兵和航空兵对粉碎法兰克福—古本集团起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最高统帅部和各方面军指挥部掌握了高超的军事艺术并采取了措施,所以一个编成庞大的敌军集团尽管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力求避免被分割,但最终还是被分割成3 部分,这就加速了他们的最后灭亡。

  消灭柏林集团和强攻柏林,则是在完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的。前边已经指出了,在这里苏联军队面对的是强大的敌军,他们利用现代大城市为防御提供了有利条件,并拼命地进行抵抗,一直继续到最后时刻。然而这个敌军集团在7 天之内终于被歼灭了。

  那么,保障胜利完成这项极其复杂的任务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呢? 这些因素应该归结为:首先是为强攻柏林造成了有利的兵力兵器对比。达成这种对比的方法是组织了强大的军队集团参加作战,预先粉碎了柏林方向上的战役预备队和敌军统帅部从柏林城防部队中调来加强柏林外围防御的兵团。此外,敌人未能使用其第9 集团军的主力来防守柏林。

  苏军统帅部为了对柏林实施最后的决定性突击,集中了数量庞大的技术兵器,首先是集中了对夺取城市起重要作用的炮兵,这一做法具有重要意义。参加强攻柏林的两个方面军共拥有13,000 多门火炮,而柏林城防部队只有2 ,000 多门火炮。

  在强攻柏林时,部队一开始就采用了最适宜的战斗方法,即编成强攻支队和强攻群,其任务是强攻各个独立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强攻分队不是在整个正面进攻,而是按各个独立方向进攻,尽可能楔入敌军配置的纵深,随即实施机动,以包围合围各个街区或一股股敌人。消灭残留在后方的敌军分队的任务,由部队与分队的第2 梯队和预备队负责完成,或者根据具体情况由几乎紧跟作战部队的后勤机关人员负责完成。从东,北、南3 个方向实施向心突击,这就把柏林集团分割成3 部分。

  最后,保障强攻柏林取得成功的另一项措施是对城市组织了可靠的空中封锁,从而排除了敌人利用航空兵给被围集团提供补给品的可能性。

  柏林战役在组织物质技术保障方面也有其特点。紧张的作战造成了物资器材的大量消耗。在柏林战役过程中, 3 个方面军消耗的炮弹7 ,200 多车皮,燃料消耗量:航空汽油7 —10个方面军基数,汽车汽油4 —5 个方面军基数,柴油2 —2 .5 个方面军基数。

  苏军统帅部考虑到物资消耗数量很大,就使各级后勤机关尽可能靠近部队。

  这样配置后勤部门符合战斗要求,大大地缩短了运输路程。

  柏林战役后勤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除了铁路运输之外,在战役准备和战役实施过程中还大量使用汽车为部队运输物资器材。汽车道路网非常发达,集团军与方面军后勤部队的汽车数量相当多,这就保障了运输任务的完成。

  例如,在战役准备阶段,利用铁路给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运送了弹药和燃料238,440 吨,而这个方面军与各集团军自己的汽车则运送了333 ,374 吨。

  乌克兰第1 方面军的情况也类似。在战役准备阶段,利用铁路运送了28,000 个载有不同物资的车皮,用汽车运送了279 ,000 吨,折合39,900 个车皮,也就是说汽车运送量几乎是铁路运送量的1 ,5 倍。

  苏军统帅部不仅在战役开始之前使各个集团军和方面军储备了大量的物资器材,而且在战役进行过程中能定时予以补充,在战役结束时使军队的物资保障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这一点也是极有教益的。这个事实不仅是苏联保障实施大规模战略性战役的经济能力不断增长的标志,而且是苏联军事首长指挥技能的证明。

  从伟大卫国战争开始至苏联军队到达柏林城下,苏联武装力量经历了艰苦而光荣的胜利历程,柏林战役是这段历程当之无愧的最后的里程碑。这次战役在组织与实施大规模的战略性战役方面提供了丰富而有教益的经验,这些经验的许多方面在现代条件下也有其重要意义。



《希特勒的末日》作者:[苏联] A·H·希曼斯基 等

 (本书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Xinty665 免费制作
说明:本书借用【云中孤雁】制作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