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1999年第5期

弗·杰姆逊的毛泽东情结

作者:谢少波

字体: 【


  杰姆逊指出,这种历史的语境引导人们去询问“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的有效性,因为在这个时期社会阶级范畴似乎不再是积极的政治范畴。此时,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形式似乎已经更普遍地陷入了一种‘危机’”。(12)换言之,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使之几乎不能接受在西方消费社会里构想反霸斗争的新空间。不过,如我们所将看到的,杰姆逊的黑格尔式辩证法决不会向悲观主义投降,正如它从不承认盲目乐观主义。道格拉斯·凯尔纳评论说:“除却与悲观主义的偶然的较量,杰姆逊从来没有像众多的后现代主义者那样真正沉溺于左派忧郁症或失败主义。忠实于六十年代的革命精神——这使他在七十年代充满活力——杰姆逊一直在文化理论领域里为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而斗争着。”对杰姆逊来说,忠实于六十年代的精神是指“将那些已获得解放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化,使他们在六十年代扩展的阶级斗争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并深入到世界最边远的地方和局部最基层的机构中去”。(13)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毛的文化政治和阶级斗争理论,因为毛曾经明确地“无产阶级化”他的几百万革命造反派,将阶级斗争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领域。
  人们发现杰姆逊的整个反霸权文化政治理论与他的认知测绘密不可分。在杰姆逊的认知体系的中心是阿尔都塞的主导结构概念。这来源于毛泽东的文章《矛盾论》。阿尔都塞用结构主义的术语宣称他的基本观点,用更老练更理论化的语言重写了毛的原始抽象和描述性的概念:“说一个矛盾支配其它的矛盾,这意味着该矛盾所处的复杂整体是个有结构的统一体,所以,复杂整体本质上包含着一个矛盾支配其他矛盾,这种支配从属于复杂整体的结构”(14)阿尔都塞以下的话语是对毛的最高评价:“矛盾的存在条件在矛盾内部的这种反映,正是复杂整体统一性的主导结构在每个矛盾内部的反映,正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最深刻的特征,也是我不久前试图用‘多元决定’的概念加以确认的特征。”多元决定论对于阿尔都塞系统地深思历史和社会现实是个重要的关键。因为“只有多元决定才能使我们把有结构的复杂整体(如社会形态……)的具体演变看作是复杂整体内部的具体的结构调整”。(15)
  阿尔都塞式生产结构或生产方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毛的矛盾发展不平衡及其特殊性的概念。他把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看成相对自主或不平衡层面的构成物,抵制了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论。杰姆逊评价说,阿尔都塞的生产方式概念,作为一种多级结构,一举三得:首先,它向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发起挑战并加以否定,在传统马克思的理论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绝对的支配权;其次,它重新肯定了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组成方面——这与罗蒙德·威廉姆斯观点一致——并指定“这种狭义的‘经济’层面对其它方面有特殊的功能和效用”。(16)第三,它构想出结构的不同方面的相对自主性,从而给社会生活的非共时性或不平衡的发展留下了空间。庸俗马克思主义理论将生产方式限定在狭义的、经济的观念里,与此不同,阿尔都塞的生产方式则包括了社会生活中所有类型的生产组成部分,在这里,经济作为一个因素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量齐观。当某种结构占据了支配地位时,其它方面保持着相对自主性。杰姆逊认为,阿尔都塞的整体系统中相对自主的各方面“企图引起对状态的‘文本’解释的最严重的怀疑(看成是简单复制其它层面)”,并“证明在文化领域内相对自主性,特别是相对自主的文化政治的合理性”。(17)正如一种独特的文化文本拥有某些自主力,因此文化研究作为一种集体的意愿,也可以在整体中保持某种程度的自主。阿尔都塞式的生产方式突然展现了从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死胡同里逃出的希望,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将社会个体与他们各自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整体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理论化。如果在整体结构中,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确能实行相对自主,那么,如杰姆逊所说:这些领域就会真正成为,“阶级斗争和政治行动的所在地”。(18)
  阿尔都塞式的生产方式概念极大地影响了杰姆逊的认识论的制定。据杰姆逊说,每一种生产方式“都包括了较早的生产方式,后者沉淀在现在的生产方式中,并以一种潜伏的和被省略的方式存留着”(《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P68)。因此说,阿尔都塞式的生产方式表明了几种相互处于紧张关系的生产方式的矛盾的结构共存。要讨论杰姆逊怎样受惠于阿尔都塞式的主导结构也就是要承认杰姆逊的毛情结。因为阿尔都塞的不平衡结构层面观来源于毛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概念。一种社会结构总是包含很多因素,而始终是主要的或支配性的术语决定结构的性质。杰姆逊与毛都认为这种社会生活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政治行动:对毛来说,社会生活的不平衡因素使文化生产领域的继续革命成为必需。杰姆逊认为,社会生活中的相对自主的文化政治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证明实行反霸权文化政治的可能性。
  人们可以论证杰姆逊的新葛兰西式文化政治方案,与毛主义有着“天然的”亲密关系,因为两者都源于六十年代精神,都具有反霸权、乌托邦和修正的特征。晚期资本主义的均衡的、一元化的文化逻辑使个人主体处于精神分裂症的麻痹状态,瓦解了历史性和整体的概念,“向整体(和整体化)开战”的口号突然变成了格言,实质上演化成了一个新的霸权意识形态。但杰姆逊仍然坚持他的整体化认知和解释学模式。他扩展了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概念来容纳新的社会力量,并试图重建集体同一性来辩证地与整体系统形成对抗。杰姆逊与毛主义的关系说明他是六十年代精神的信奉者,他的毛情结可看成向六十年代学习的永恒的迫切要求。
  毛主义以及它的全部乌托邦焦虑和突发式的革命都已经结束,所留下的政治文化模式遗产可供后来者汲取或评判。毛的文化大革命唤起了对一个时代的回忆,其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众满怀政治理想生活在传统的界限和占统治地位的现代性语法之外。对于未来无阶级社会的共同信念和由此形成的凝聚力培育了中国人的这种政治理想和热情。这个时期所有哲学与社会话语都服从于毛的集体解放计划;所有的传统和知识都遭到公开批判;一切文化艺术、社会关系、社会风俗、政府机构等都经历着革新。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时期,被统治者和被压迫者享受着如此多的自由,对国家乃至世界的命运表现出如此大的关注。这一切的悲剧性的颠倒,使毛的文化大革命成为人与自然进行抗争,甚至企图不顾一切地重塑自然的神话般的时期。这意味着从必然中攫取自由的契机,从无情地席卷一切的历史中拯救主体;意味着摧毁秩序和重建秩序,对无法表现的历史进行控制和赋形。显然就是这种乌托邦焦虑将杰姆逊和毛联系在一起。如果说历史的后现代时期陷入了主体的分裂,叙述的瓦解,历史性的丧失和能指的断裂;如果后现代差异观点经常威胁着要发展成为另一种压制性的宏大叙述,那么我们也许真的应该另辟蹊径,对历史的乌托邦方面的理论加以批判地吸收。
  我们如此讨论杰姆逊的毛情结,意在探讨中西方在文化政治领域内的对话和研究毛主义对杰姆逊的新葛兰西文化政治方案的影响。同时也对全盘否定毛主义的企图表示质疑,并指出了怎样处理毛的文化政治遗产问题。八十至九十年代的中国,正通过接受先进技术和后现代文化而面临新殖民主义渗透的现实,因此,人们也许可把最近对西方现代性的过早的赞扬,与抛弃毛主义的企图联系起来。此处我很想复述我在另一篇文章中的话:“刚刚从传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危机中解脱出来的人们,盲目地、不假思索地接收了‘西方’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似乎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19)熟悉中国当代流行思潮的人都会同意这些话:“对过去的物质贫困和政治灾难记忆犹新的人们,现时都竞相信奉及时行乐与实利主义——杰姆逊所谓‘颠倒的太平盛世主义’的中国翻版。”(20)今天,很多中国知识分子仍被束缚在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主导性历史叙事中。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对于中国人来说,重新将毛的部分乌托邦主义引入当代反霸权斗争的政治议事日程中,似乎是格外恰当和紧迫的。如果说,三十年前开始的第三世界主义曾激发了第一世界在六十年代建立新的文化政治模式。那么,中国在九十年代则有必要重视杰姆逊的严肃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模式。
  
  (本文略有删节,并经韩刚审校)
  
  注释:
  (1)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是当代美国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在美国批评家中是论述被引用最多的人。他的著述主题广泛,从历史理论、解释学、文学批评、文化政治到通俗小说、电影、视像艺术、音乐和建筑学等都有所涉及。
  (2)、(3)、(10)、(12)、(13)、(17)弗·杰姆逊《历史的句法》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州立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载于《理论思想》第二卷P188,206,205,208,192(4)阿里夫·德里克《革命的霸权和革命的语言: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在和未来》,载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经验》,阿里夫·德里克与莫里斯·迈斯勒合编纽约:M.E.夏普出版社1989年版P27—39
  (5)迈斯勒·莫里斯《马克思主义,毛主义和乌托邦主义》P227,威斯康星: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6)弗赖伊·诺思罗普《可怕的对称》P8,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7)弗赖伊·诺思罗普《批评分析学》P119,纽约:雅典娜出版社1969年
  (8)、(9)雷蒙德·威廉姆斯《现代悲剧》P82,伦敦:左页出版社1979年版(14)、(15)阿尔都塞·路易《保卫马克思》P201,206,英译者:本·布鲁斯特纽约:企鹅出版社1969年版译自弗朗索瓦·马斯佩罗出版社1965年法文版
  (11)、(16)、(18)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P87,36,38,德拉汉姆:杜克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政治无意识》伊萨卡:康奈尔大学出版1988年版
  (19)、(20)谢少波《重新思考后现代主义》载于《新文学史》28.1期(1997年)P12,P13。
  
  谢少波,学者,现居加拿大。主要著作有《重新思考后现代主义》等。 邓晓辉,教师,现居海口。有译著若干。 〖FL)〗

[1]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