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70,创建于2011-3-26*/ var cpro_id = 'u424256';

首页 -> 2000年第1期

对于“学术标准”的质疑

作者:王小东

字体: 【


  不久前,经济学界出现了何清涟女士与张曙光先生的一场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显然远远超出个人学术研究的范围,涉及到经济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学术标准”、“学术规范”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笔者早就有一些看法,这次借这个契机,把这些看法提出来供批判用。因为何张争论是个缘起,故此,本文引用何清涟的《什么是真正的批评规则》与张曙光的《批评规则、交往理性和自由精神》两文中的观点,但本文所针对的绝不仅仅是上述两文。
  
  关于“学术标准”与“学术规范”
  
  何清涟在文中称张曙光为“志在为经济学界(包括其他学界)立规则的张先生”,我以为不光在经济学界,还有其他的各种学界,凡是控制了一定资源的“掌门人”们,往往都有很高的立规则的热情。前几年闹得动静比较大的,是有人要为中国的整个社会科学界立规则,当时也很有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法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跟着一起鼓动,立规则运动最后元疾而终,但各界别立规则的热情仍然经久不衰。拿经济学界来说,总是有不少他封或自封的“掌门人”或“名门正派弟子”在那里说这个人“不符合学术规范”,那个人“不是我们定义的经济学家”。
  然而,这些人要立的究竟是什么规则?究竟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一个概念是不是“学术概念”,什么才算“知识增量”,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符合“学术规范”?恕笔者愚钝,始终是搞不大清楚。何清涟称一些人为“以西制中”的经济学家、“以西制中”学派,或可给我们一点启示,因为确实有不少热衷于立规则的人动不动就拿“西方学术规范”来吓人。但是,以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的标准来衡量,恐怕包括许多有志于立规则的学者在内都是不够格的,他们在其一生的学术生涯中未见得有任何时期能够通过西方经济学专业的硕士课程考试——恐怕相当一部分人连本科高年级的课程也通不过。从他们的著作中往往可以看到不少被称为“硬伤”(即以西方教科书标准衡量的明显错误)的东西,属于自己的创见就更少。因此,在笔者看来,他们的“以西制中”,也并非是真的有什么“西”,可以拿来“以西制中”,只不过是以“西方学术规范”之名来排斥异己罢了。另一方面,即使是货真价实的“西方学术规范”,也绝不应拿来作为中国的统一的学术规范。首先,所谓“西方学术规范”,只要超出大学课程的范围,就五花八门了,你指的到底是哪一种规范?凭什么选这一种规范而不选那一种?其次,诚如何清涟女士在《什么是真正的批评规则》中所说:“中国学者研究中国问题,必须从中国特有的经验事实出发,睁大眼睛看现实。‘以西制中’学派很崇拜西方经济学家,但他们恰好忘记了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告诫:西方经济学产生于西方那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不能原样照搬地用来分析中国问题。”
  中国有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西方的“学术概念”在中国很可能失去了所指,因此,必须根据中国的经验事实来构建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在构建理论之前,则必须做好汇集经验事实的工作(这也是一种很艰苦的工作,即使是汇集二手资料,也并不那么容易做)。怎么能说这种工作就没有知识增量呢?当然,西方经济学中有很多工具性的东西是可以拿来用的,有一些标准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另外,诚如张曙光先生所说:“理论的创造和学术的生产有着其自身的逻辑,理论上和逻辑上的真问题不见得就是现实中和经验上的真问题”,研究纯粹的理论和逻辑问题,而不涉及现实中和经验上的问题,也可以是有价值的。
  从社会的整体角度看,除了诚信之类的最基本规则,学术就不应有一成不变的规范或标准,或者说学术的规范或标准应该是多元的。这是因为,一切规范或标准,都源自对于已有的知识的总结,必然无法容纳那些最伟大的创新思想,如果一个社会过分强调规范或标准,就难以有真正的创新、真正的知识增量。最近五十年中,在数学和纯粹理论经济学两个方面都做出了伟大贡献的法裔美籍数学家伯努瓦·芒德勃罗,就是很好的一例。他的工作在一开始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既不符合数学的学术规范,又不符合经济学的学术规范。然而,美国的学术界毕竟容忍他作为一个数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存在,容忍他参加会议、发表论文,IBM则养了他几十年。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芒德勃罗的贡献,甚至认为他在数学方面的有些工作是两千年仅一见的伟大贡献,而在经济学方面的工作则必将引发整个经济学的范式转换。
  当然,作为个人或团体,完全可以设定自己的规范或标准。这既是个人或团体的理所当然应享有的权力,也不排除这样做可以保持团体某一特定的研究方向,降低成员间的交际成本,从而促进其学术研究。但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种规范或标准只应在社会中(或者说市场上)争取别人自愿的响应,而不应成为一种强制,也不应由行政力量占用纳税人的钱对其进行支持。中国的现实是,许多热衷于立规则的人占用的都是纳税人的钱,而且往往是国家的垄断性资源,如职位、职称、学位等。占用了国家的公器,却狭隘地立自己的规矩,排斥他人,显然有失公正。或日:制定规范和标准是为了排除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混入学术队伍。这些年来,在学位、职称评审方面的规定、标准越来越多,而其成效如何呢?学位越来越成为一件花钱就能买到的商品,职称评定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笑柄,出现了“学术腐败”这个新名词。学术腐败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少数官员和所谓“学术权威”垄断了学术规范和学术标准的解释权和实施权,而动不动就以身份(你是不是XX学家)为由,以自己解释的“学术规范”、“学术标准”(你的著作是不是“学术著作”)为由,将异己排斥在讨论之外,这无疑助长了学术腐败,窒息了学术自由。在中国目前这样一个转型期,至少在学术讨论中,应该提倡观点的辩论,而不是强调身份或者所谓“规范”和“标准”。
  
  关于理论上和逻辑上的问题与现实中和经验上的问题
  
  在张曙光的《批评规则、交往理性和自由精神》一文中,有关于秦晖先生的真问题和假问题、真学问和假学问的问题的争论。笔者没有认真研读过秦晖先生的文章,不可随便发言,但关于张先生提到的理论上和逻辑上的问题与现实中和经验上的问题,倒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首先,笔者同意张先生的看法,真问题和假问题有两种,一种是逻辑陈述或逻辑问题的真假,一种是经验陈述和经验问题的真假,但我同时认为,两类问题都有研究的价值。在逻辑陈述或逻辑问题方面,真正的知识增量提供者或许主要是数学家,如前面提到的芒德勃罗,他以数学家的知识结构来研究经济学问题,才能在纯理论经济学方面取得极高的成就(另一方面,他在数学方面的一些灵感却来自于实际的经济学现象,这实在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中国有些经济学家却十分有意思,如前所述,虽然在理论上和逻辑上的问题方面并无多少建树,却总是贬低对于现实中和经验上的问题的研究。有的经济学家公然标榜他们“只对

[2]

http://www.520yuwen.com 提供 免费书籍报纸阅读。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a510abf00d75925ab4d2c11e0e8d89a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